穿山甲冻体(穿山甲的体长)这都可以?
近日,一则“穿山甲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可能的中间宿主”的新闻,让穿山甲再次成为了热点,尽管这一结论还有争议——华南农业大学等团队
近日,一则“穿山甲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可能的中间宿主”的新闻,让穿山甲再次成为了热点,尽管这一结论还有争议——华南农业大学等团队的研究发现2019-nCoV或起源于穿山甲样冠状病毒与蝙蝠样冠状病毒RaTG13的重组,且针对穿山甲外周血的冠状病毒抗体可和2019-nCoV结合,再次提供了穿山甲有可能作为中间宿主的证据,“分离的穿山甲冠状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
八大穿山甲成“极危物种”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大熊猫的珍贵,但对穿山甲却是所知有限!遗憾的是由于近年来栖息地被破坏,外来物种入侵以及人类药用、食用等需求导致的滥捕滥杀,野生穿山甲以每年数十万速度遭遇“灭顶之灾”。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的评估, 世界上的8种穿山甲都是危险的其中, 中华穿山甲被列为“极危”物种重播播放00:00/00:00直播00:00进入全屏50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作为地球上唯一的带有鳞甲的哺乳动物,穿山甲,别名鲮鲤、陵鲤、龙鲤、石鲮鱼、蜜宝,属地栖性哺乳动物, 鳞甲目, 体表被甲质鳞片, 体型狭长, 四肢粗短, 尾扁平而长, 背面略隆起,吻尖较长, 没有牙齿, 舌头灵活发达, 主要食物为蚁类。
世界上穿山甲一共有3个属8种, 分布于亚洲的穿山甲属有4种, 分布于非洲的长尾穿山甲属有2种, 还有1种分布于非洲的地穿山甲属也有2种,鳞片间有毛发生长是亚洲种类区别于非洲种类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中国有2种, 即中华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
中华穿山甲主要分布在广东, 广西, 江西, 浙江, 云南, 安徽, 四川, 湖南, 湖北, 福建, 台湾, 海南等地区印度穿山甲常见于云南和广西的部分地区, 数量较少马来穿山甲分布于南亚、东南亚一带,菲律宾穿山甲,仅分布于菲律宾。
非洲穿山甲分布在非洲的是巨穿山甲、南非穿山甲、长尾穿山甲和树栖穿山甲它们都是很有特点的物种,例如巨穿山甲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穿山甲,体长为180厘米左右长尾穿山甲是尾巴最长的穿山甲,尾长约为身长的两倍;树栖穿山甲主要在树上栖息, 可以用尾巴缠绕在树干上, 仿佛是“会动的大松塔”一样。
生物学家曾经为穿山甲的分类地位大伤脑筋,以前有人根据它有锐利的爪,善于挖掘洞穴和以蚁类为食等与土豚相似的特点,把它列入管齿目,或者叫做“掘穴目”中,但穿山甲没有土豚所具有的颊齿后来又将它同食蚁兽、树懒等贫齿目动物划归在一起,因为穿山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贫齿”类,嘴里连一枚牙齿都没有。
但是,穿山甲的身体外表披着鳞甲,是其独一无二的特征,所以最终将其单立为一个独立的目,即鳞甲目,它与贫齿类或土豚类相似的特征和习性,完全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趋同现象不过,最近分子水平研究的新的成果又取得了令人惊奇的发现,穿山甲的基因揭示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事实:它实际上是一种食肉动物, 在它的鳞片下面的一切就像猫、狗和熊的兄弟一样!。
世界八大穿山甲的生态习性各有差异中华穿山甲是陆栖动物,行走时腹部贴近地面;而分布在非洲的树穿山甲却能上树活动,靠它锋利的长爪和长长的尾巴抓住树干保持平衡树穿山甲既能在树上采食,也能在地面上采食印度穿山甲在热带雨林的树冠中活动,捕食被树冠中花朵和果实所吸引的蚂蚁,它们全身甲片发黑,长长的尾巴能抓握树枝干。
穿山甲生活在灌丛、草地、稀树草原、河岸林地、农田和弃耕地,一般生活在蚂蚁和白蚁较多的生境中国南方丘陵地带是中华穿山甲的典型生境中华穿山甲是独居的夜行性动物,非洲的树穿山甲和马来穿山甲能在树上睡觉冬季中华穿山甲在地下洞穴过冬,洞穴通常在白蚁巢附近,以保障越冬穿山甲有充足的食物。
奇特而神秘的“打洞”能手穿山甲喜爱栖息于亚热带和热带稀树草原和开阔的林地, 栖息范围广, 一般栖息在海拔500~1000m的中等山地、地山地和丘陵地带, 在草地上或在丘陵灌木中稍微潮湿的地方挖一个洞穴生活。
通常昼伏夜出, 遭敌害时蜷缩为球形, 坚硬的外壳使猛兽很难嚼碎和下咽舌头细长, 可收缩, 并有粘稠的唾液,是个安静的“可怜虫”作为“打洞”的能手,穿山甲一度引起科学家的兴趣科学家通过对穿山甲鳞片表面的几何形态特征及其力学性能所做的实验证实,穿山甲鳞片具有由微米尺度的薄片重叠、堆垛而形成的层状结构,因而强度和韧性都比较好,而且在相同的磨损条件下,纵向纹理比横向纹理的磨损程度较轻,这是由于它的鳞片在直接与土壤和岩石接触的过程中,主要进行的是纵向纹理磨损,所以纵向纹理形成了更为优良的耐磨性能。
通过模仿穿山甲的结构和行为,我国专家首创的“穿山甲”式机器人已能使城市施工在埋设地下煤气管或自来水管时不再需要对地面“开肠破肚”穿山甲昼伏夜出, 善于筑穴, 是一种很“宅”的动物,平时独居于洞穴之中, 只有繁殖期才成对生活。
穿山甲习性爱清洁, 每次排泄前都会在洞外用爪挖一个坑, 将粪便排入坑中, 再用松土覆盖洞穴结构也很讲究, 一种夏天住, 叫夏洞,建在通风凉爽, 地势较高的山坡上, 避免雨水灌进, 洞道较短, 结构比较简单;另一种冬天住, 叫冬洞, 筑于背风向阳, 地势较低的地方, 隧道弯弯曲曲, 形似葫芦,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墙, 长度可达10余米, 还经过2~3个白蚁的巢,成为过冬的“ 粮仓”,洞的尽头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凹穴,一里面铺垫细软杂草用以保暖, 洞内结构比较复杂, 既是越冬“卧室”, 也用作“育婴室”。
穿山甲一般每胎仅产1~2仔雌雄个体只有在交配季节才会彼此相遇而且雄性并不会主动去寻找雌性,而是留下气味标记来告知雌性“我在这里”在交配的时候,鳞片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个麻烦,但它们自有办法解决这一难题:雌雄肩并肩地躺在一起,用前肢和尾巴纠缠在一起,从而使雄性可以滑动到尾部的一侧。
出生后的幼仔体重仅有100克左右,身体是白色的,没有鳞甲,眼睛也不能睁开半个月后体重增至250克左右,眼睛可以睁开了一个月后淡色柔软的甲片逐渐变硬,并变为暗褐色两个月后,小穿山甲就常常爬伏在母亲的背上,跟随母亲四处活动觅食,直到半年以后,才开始独立生活。
功不可没的“森林卫士”穿山甲主要以白蚁和蚂蚁等为食,有时也吃由木屑和蚂蚁的分泌物等构成的蚁巢,以及其他昆虫和幼虫,饕餮了一夜后还要喝大量的水它的视觉和听觉都比较差,仅凭借灵敏的嗅觉到处寻找蚁穴,找到之后先用鼻子向洞内喷气,洞内的蚁群闻到气味后被迫放出大量的蚁酸,穿山甲通过喷出气体返回的时间,以及蚁群释放的蚁酸的浓度,就可准确地判断蚁穴的深度和洞内蚂蚁的数量。
接着它就将长吻伸进洞穴,用它那带有丰富唾液的舌头粘着蚁群,然后迅速地把它们吞进肚内穿山甲没有牙齿,所以从不咀嚼食物,但其胃的构造比较特殊,分成前后两室,前室壁薄,容量较大,起存储食物的作用,其底部还有一个囊,囊中有腺体,能向胃中分泌消化液:后室较小,有厚厚的壁,内面中还有一种叫做“角质齿”的结构,它与穿山甲吞吃的砂砾和小石子一起,将蚁类的角质层外壳磨碎。
穿山甲还具有引诱猎物的特殊方法,先将身上的鳞片张开,散发出一种能把蚁群吸引到它身上的一种气味,然后再把鳞片收拢,猛烈地抖动身体,使身上的蚁类纷纷落到地上,再把它们统统吃掉,或者跳到水中张开鳞甲,使它们漂浮在水面上,然后饱食一顿。
很多蚂蚁对人类有害,它们常在人类的居室内窃取食品,传播疾病,同时也是农作物的重要害虫而白蚁更是对森林和农作物危害极大的世界性害虫,通常在1~2米深的地下或者树干,上建筑“宫殿”式的巢穴,将树干的表面啃食得疤痕累累,使一些珍贵林木的外表看来似乎还很光滑,但树心早被吃空,许多人工幼林被它们噬咬后也会大片地死亡,农作物中的小麦、甘蔗常常被它们咬断根系和枝干。
此外,它们还危害建筑物,破坏堤坝,严重时造成洪水泛滥,房屋倒塌等,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以蚂蚁、白蚁等为主要食物的穿山甲,能够抑制它们的大量繁殖,所以是人类的朋友穿山甲食量很大,有一个结构特殊的胃,胃壁有很厚的肌层,上面有许多角蛋白组成的突起;而且,胃里还有小石粒。
于是,穿山甲的胃就像鸟类的肌胃一样,能将食入的蚂蚁磨碎消化——成年穿山甲有很好的食物摄入量, 它的胃可同时容纳近500g白蚁一只3~4千克的穿山甲每天能够捕捉300~400克的白蚁或蚂蚁, 按照这样的数据推算, 一片面积为250~500亩的森林里, 一只穿山甲就可保护整片森林, 能够保护这片森林的树木免遭白蚁所害,被誉为“森林卫士”。
身披鳞甲难敌百千劫,亟待保护穿山甲是一种无辜而又脆弱的动物面对自然界的猛兽,它可以进行有效的防御,但对于人类,这一措施却显得不堪一击捕猎者只需用手抓起这个卷成球的动物扔进麻袋中,穿山甲就很难摆脱被吃掉的命运了。
以往十年, 全世界惨遭盗猎和其他非法交易的穿山甲至少有一百万只, 从亚洲到非洲, 由于食用和药用这两大价值带来的非法贸易严重威胁野生穿山甲的生存, 8种穿山甲无一幸免, 都将面临灭绝,消失速度极快, 因为大约每隔五分钟就会有一只穿山甲被捕获。
我国境内的中华穿山甲已濒临灭绝,大陆可查数量只有11只,长时间没有发现野生种群,台湾地区虽然还有野生种群,但也岌岌可危
中华穿山甲于2014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其红名册上正式定为“极危” 物种相比大熊猫在2016年保护等级被降级为“易危”等级而言, 此项举措意味着穿山甲距离野外灭绝只有一步之遥这表明, 从物种繁殖的角度来看, 穿山甲甚至比大熊猫更罕见。
目前,穿山甲在我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了“实施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条例”和“濒危野生动物和植物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条例”每年2月的第3个星期六是“世界穿山甲日”一是疯狂的猎杀是导致地穿山甲濒危的主原因。
人类毫无节制地利用穿山甲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其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又刺激着人们去疯狂猎杀, 过度狩猎和利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源稀缺, 这是穿山甲野生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穿山甲的鳞片入药在我国自古有之, 其肉也被视为名贵滋补极品而受到追捧。
据《本草纲目》记载:穿山甲入厥阴、阳明经, 疮科、通经、下乳, 具有活血调经、通乳散结、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是传统的妇科用中药材基于这一理论基础, 穿山甲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和中药行业全国700家医院临床使用和约70种中成药可合法使用穿山甲鳞片。
《中国药典》中记载中华穿山甲的功能与主治如下:“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用于经闭癥瘕,乳汁不通,痈肿疮毒,风湿痹痛,中风瘫痪,麻木拘挛”因为穿山甲擅长钻地打洞, 传统中医相信其“通”的功能, 因为在中医看来, 人类的很多疾病是因为体内血脉“淤积和不通所致”, 于是穿山甲的鳞片就成为了中药当中的“百通之神”,而其他种属的穿山甲没有被收录到药典当中, 是因为其他穿山甲甲片并不适合入药。
不过有人喜爱猎奇,欣赏野味,其肉也被视为滋补极品而受到追捧,致穿山甲价格飙升因而在过去数十年间,在做药和食用的双重压力下,从野外捕获的穿山甲被走私贩卖,也正是由于过度的非法捕杀和栖息地破坏,使食性单一、完全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穿山甲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到灭绝的边缘。
相关数据显示,近20年来,穿山甲的非法买卖极其惊人,最保守估计每年至少要有1万只穿山甲被非法贩卖。其中,2016~2019年有50万只穿山甲因为肉和鳞片而被杀害。
保护穿山甲刻不容缓。亚洲四种穿山甲的国际交易自2000年起便已禁止;2017年,由《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83个缔约国表决通过的针对穿山甲全部八个物种的国际交易禁令开始生效。
生存环境被破坏是导致穿山甲濒危的重要原因阔叶林, 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以及亚高山和丘陵地区的灌木是它们的主要栖息地它对环境的变化很敏感, 対环境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所以如一旦有对它的生活环境的破坏或者干扰, 它的种群数量便会急剧下降。
二是外来物种的入侵和本地种群竞争劣势, 是造成本地穿山甲种群数目减少的很大一个原因几年来, 我国对于野生动物制品走私的查处越来越严, 在广西、云南以及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 每年都会有被查出解救的上千只穿山甲被放生到当地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异国穿山甲物种在摄食习性, 活动习性和栖息地方面与当地穿山甲物种相似, 并且是当地穿山甲种群的竞争者如果外来的穿山甲种类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并处于竞争优势地位, 那么对于当地的野生穿山甲来说就多了一个威胁, 进一步加快中国野生穿山甲的濒危速度。
三是穿山甲种群的生活史及生活习性等特殊原因,导致人工驯养繁育难度大。
穿山甲是一种拥有将近4000万年历史的古老的生物, 习性特殊、较为原始, 对自然生态系统依赖性极大,它的繁殖效率十分低下, 一般来说一胎一仔, 一年一胎, 生殖的速率很低, 人工养殖繁育难度大,导致种群速度增长缓慢。
穿山甲进化非常低, 属于特殊物种,仅食蚂蚁和白蚁, 人工食物很难解决,体温调节能力差, 体温在31℃~35℃之间, 远低于其他哺乳动物37℃以上的体温,需要更隐蔽的特定食物环境它的生存策略是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相同, 一旦遭到大量的猎杀导致种群数目下降后就很难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如果他的种群数目很少, 很可能会导致该地区的穿山甲灭绝所有贸易的穿山甲都来自野外捕捉受限于穿山甲的生物特性,目前尚未有商业性的人工繁殖的可靠案例,穿山甲也很难在人工环境下圈养存活况且,人工繁育的规模也不可能填补每年数十万只的市场,因而就算实现了商业化的养殖,对野生种群的压力仍会继续,甚至可能会增长——因为商业性繁育机构有可能反而为“洗白”野生穿山甲的猎捕提供了方便。
在这样的背景下,穿山甲盗猎与走私已成长为可怕的大规模犯罪
事实上,穿山甲所谓的“药用价值”尚未得到现代医学的确认,研究却证明了猪蹄甲和穿山甲的提取物中所含成分相似且含量接近所谓“神奇”的鳞片只是角质化的皮肤附属物而已,其主要成分为β-角蛋白,与我们的毛发、指甲等成分没有太大区别。
而所谓的穿山甲肉滋补又美味更是一个谎言,由于穿山甲携带有大量的寄生虫和冠状病毒,因此食用穿山甲肉在很大程度上会冒着患病的危险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大熊猫的珍贵,但对穿山甲却是所知有限,需要每个人携手保护穿山甲。
不过要从根本上保护穿山甲, 阻止其灭绝, 恢复其种族数量和可持续生存繁衍, 还是要从源头上采取措施一是保护穿山甲的栖息地环境, 减少对其栖息环境的破坏, 这是最迫切、最重要的举措二是对非法捕杀穿山甲加大打击力度, 从根源上阻止对穿山甲的迫害。
三是加大保护穿山甲的宣传力度,并说服公众让其主动选择穿山甲鳞片的替代品,为科学保护穿山甲打下基础四是研究穿山甲人工驯养繁育,“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每一位公民应该从自己做起, 不吃、不入药,拒绝食用穿山甲, 拒绝使用穿山甲制品,以保护这个比人类历史还要长的古老物种。
愿这场大疫早日散去,更愿我们未来能够不再重蹈覆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