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名人趣闻轶事大全(西南联大名人趣闻轶事)
《上庠振铎录》序同事张君洪刚业余研究山大文学院历史,陆续撰文60篇,汇为一集,出以相示,并嘱为序。余览一过,
《上庠振铎录》序同事张君洪刚业余研究山大文学院历史,陆续撰文60篇,汇为一集,出以相示,并嘱为序余览一过,中多名师往事,不胜神往,因以《上庠振铎录》名之前年12月山大人文社科院王涛副院长询问“山大文史见长”及“两次辉煌”,说是校领导需要。
我觉得事属郑重,因此找到张洪刚,商议回复现将当时回复节略如下:山东大学中文学科第一次辉煌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山东大学在青岛,1930年到1932年叫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文学院教授,文学家)1932年到1938年叫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文学院教授,戏剧家)。
山东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等文学院下设中文系、外文系那时没有历史系中文系著名教授学者、作家有:闻一多、游国恩、梁实秋(文学院教授、外文系主任)、沈从文、洪深(文学院教授、外文系主任)、老舍、台静农、闻宥、黄孝纾、丁山、萧涤非等。
这一时期以中国古代文学见长,尤其是《楚辞》研究,两个权威学者闻一多、游国恩都在山大还有一批著名作家杨振声、闻一多、老舍、台静农、洪深、沈从文等在当时中文学科处于领先地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学研究中心转移到西南联大,杨振声、闻一多都去了西南联大。
第二次辉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49年6月青岛解放山东大学中文系分出了历史系这一时期的辉煌叫“文史见长”,五十年代的这一局面得到学术界公认文史见长主要指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是“冯陆高萧黄”,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黄孝纾,时称“五岳”。
冯陆的代表著作是二人合著的《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冯沅君《古剧说汇》、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高亨代表著作有《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老子正诂》《墨经校诠》《诗经今注》等萧涤非的代表作是《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杜甫研究》。
黄孝纾先生则以“词章之学”及绘画名于世历史学科的代表是“八马同槽”,八大教授是:杨向奎、童书业、王仲荦、黄云眉、赵俪生、郑鹤声、张维华、陈同燮除陈同燮研究古希腊、罗马史外,其余都是研究古代史的名家八大教授之外,还有古文字学家丁山先生,参加过二十四史点校、负责《梁书》《南史》的卢振华先生。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童书业《春秋史》《中国绘画史》《中国陶瓷史》,黄云眉《明史考证》等,都是第一流名著第二次辉煌有一个绝对一流的学术阵地——《文史哲》,这是华岗校长的贡献。
泽逊认为中文学科还有第三次辉煌,那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古代文学学者群,从先秦文学到近代文学,每一段都有强劲的代表人物:先秦两汉文学董治安,魏晋南北朝文学牟世金、张可礼、龚克昌,唐宋文学刘乃昌、朱德才、张忠纲,元明清文学袁世硕,近代文学郭延礼,民间文学关德栋。
在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的特殊时期,山东大学这个古代文学阵容,是相当显赫的这是当时匆匆梳理已有的说法,也加上了个人的体会,大体说明了山大古代文学的三次辉煌经过近两年的学习,进一步明确认识到“三次辉煌”是历史事实,也是今后发展的基础和学习的榜样。
古代文学之外,殷孟伦、殷焕先、蒋维崧的语言学,高兰、孙昌熙的现代文学,周来祥、曾繁仁的文艺美学,王绍曾的古典文献学,也都蜚声学林,与古代文学诸位名家共同铸就山大中文学科的第三次辉煌2018年4月我奉命担任文学院院长,深感前辈创业的艰辛,他们的业绩与国家的颠簸起伏共命运,是中华民族苦艰和崛起的历史见证,因此筹划并组织编集了山东大学中文名家文集十八家,已基本完成,即将由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陆续出版。
这一批名家著作全集的整理问世,是对前辈最好的致敬,也是对后学无声的鞭策《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相信这本《上庠振铎录》能够让我们听到山东大学一百多年来连绵不断的钟声、朗朗悠长的书声、坚定有力的脚步声,这的确让人心向往之。
二〇二一年清明节前一日 杜泽逊谨序目 录上编 金声玉振1蔡元培两次出席国立山东大学开学典礼3梁启超胞弟梁启勋与国立青岛大学11闻一多诗门下的“二家”15闻一多与梁实秋的山大时光28张道藩:国立青大第一任教务长35
国立青大筹委会委员袁学普与泰山石刻38梁实秋与山东大学44新月才女方令孺61费鉴照在国立青大出版《现代英国诗人》 66黄淬伯与杨筠如执教国立青岛大学 71文理学院院长黄际遇80记张怡荪先生87教导有方的游国恩教授97
语言学家闻宥先生105洪深与《避暑录话》109关于老舍先生在国立山大的一则轶事112《红与黑》的中译者罗玉君120台静农与老舍的青岛酒事128袁振英执教国立山东大学135山大讲师周铭洗与邓颖超的一段往事140
周学普在国立山大首译《哥德对话录》148梁实秋在山大开启译莎之门153孙大雨与梁实秋交往轶事160法文翻译家赵少侯165梁实秋与沈从文168“蓝血凌家”同胞兄弟的青岛情缘175姜忠奎:烽火岁月中的国学名师 180
山大秘书长刘本钊先生184侠肝义胆 古道热肠——国立山东大学校医邓仲纯纪事186曾与梁实秋共事的李方琮190侯宝璋与老舍的金兰之谊194臧克家与梁实秋的师生情200一幅手迹一本书四载师生一世情——梁实秋与蔡文显的一段师生交往204
国立青大学生运动中的梁实秋与王林21130年代山大外文系学生季刊《刁斗》218国立山东大学首届毕业典礼221下编 余音绕梁225抗战胜利后山大在青岛复校227俞大缜写给赵太侔的信233宋君复电请罗念生加盟山大236
王统照与山东大学239吴富恒的哈佛往事244山东大学历史上的“五岳”248毛主席复信山东大学高亨教授的经过254赵洪太:我与吕荧先生的交往 259丁山先生三次执教山东大学264高兰:“钢铁的喉咙”向侵略者怒吼 276
华大并山大 大学忆可追282悠悠山大情拳拳报国心——纪念国际友人金诗伯先生百年诞辰287孔令仁:山大的俄文情缘294熠熠生辉的文史学家——路遥追述他在山东大学求学时的先生们300大师云集高山仰止——吕家乡追忆他在山东大学求学时代的先生们309
赵洪太教授回忆《文史哲》杂志的创办经过318回忆伯父陆侃如和伯母冯沅君先生——陆东生、陆一民先生访谈录328翻译家金中与日本作家石川达三的一面之缘338生而沁苦 尽世犹甘——吴开晋与余光中共话《白玉苦瓜》344
附录349百年将门齐大情——记抗日将军冯玉祥家族与齐鲁大学349刘兰华与梁思懿在齐大的一段往事363齐鲁大学女生部主任刘兰华366张汇泉与邓恩铭在济南的一段往事 372上世纪30年代张汇泉赴美研修的一段经历376
后记378后 记“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我到山东大学工作已经15年了,从事山大校史及名人研究也有近8年了这些年我亲眼见证了山东大学的发展,也在山大的校史研究中汲取营养2013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进入了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史编写组,开始了院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由此也开始了校史研究我购买了《山东大学百年史》《山大第一》《齐鲁大学史》《山东大学教授名录》等大量校史书籍,从中找寻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史料。
掌握了一定线索后,我开始奔波于山东省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北京大学档案馆、山东大学档案馆、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查阅原始档案、文献资料及旧报刊,短短几年我摘抄整理的有关外院院史及名人档案资料就有20余本同年5月,我积极联系山东大学电视台,启动了外国语学院“老教授影像资料库”的录制工作,共录制12期,先后采访了李乃坤、赵洪太、关引光、舒力、张公平、叶瑞安、王士侠、卢福林、刘宏多、郭继德、李志清等教授,为外院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开始从外院院史研究拓展到山东大学校史及历史名人研究2014年1月,我开始发表有关校史的文章,至今,先后在《齐鲁晚报》《大众日报》《山东大学中文学报》《山东大学报》《春秋》等报刊发表文章60余篇。
2016年底,我完成了20余万字的外院院史初稿在院史整理期间,我开始关注山大外文系首任系主任梁实秋先生在山大任教期间的史料2017年9月,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首部专著《梁实秋在山大》这年秋季学期,我申请开设了《梁实秋与山东大学》全校通选课,到现在已开设三年多,从当初选课人数几十人,到目前选课人数上百人。
2017年7月,我调至文学院工作以来,追寻学院历史的脚步,搜索整理与学院有关的名人轶事众所周知,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文学院在百年山大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文学院名流辈出,群星璀璨,著名学者闻一多、杨振声、赵太侔、梁实秋、张煦、老舍、洪深、游国恩、闻宥、姜忠奎、丁山、沈从文、王统照、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黄孝纾、杨向奎、吕荧、殷焕先、吴富恒、高兰、孙昌熙、殷孟伦、关德栋、刘泮溪、蒋维崧等诸先生先后在此执教,他们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开创了一个高水平的起点,铸就了“文史见长”的办学特色和优秀的治学传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自从研究校史以来,我得到了赵洪太教授极大的鼓励和帮助我每月至少到先生家一次,听他答疑解惑,听他讲述与华岗、黄孝纾、高亨、吕荧、殷焕先、殷孟伦、蒋维菘等先生的交往轶事每当我拙文发表,赵先生又是忠实读者,在我发表的报刊上圈圈点点,指出问题,教给我如何改正。
他还时常给我讲草婴、李泽厚等学者的励志故事,激励我勤奋刻苦,每日坚持著述写作赵先生在90岁高龄写下条幅“细水长流”,我装裱后挂到办公室,做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鞭策激励自己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曾对我说:“‘细水长流’,就是不能断,认准一件事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汇成涓涓细流,经过努力变成大江大河”。
我把挖掘梳理文院院史和历史名人故事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2020年春,我在文学院领导的带领下,一起谋划“冯陆高萧黄”五岳主题图片展览工作当年9月10日,主题图片展在知新楼A座8楼展出整个展览围绕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黄孝纾五先生在古典文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共展出图片资料52幅,包括五位先生的个人生活工作照片、代表著作、手稿书信等等。
该图片展从设计到布展共历时近6个月,每件图片经过认真筛选,并配精致原木相框,相框左下方另配文字说明,整体布置庄严雅致,凸显了百年文院的文化底蕴杜泽逊院长在2020年述职工作中所说:“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院里也做了院史资料整理和院史展览工作,应当说费了很多心血。
我和张帅书记、王萌副书记之外,特别请沈文、张洪刚、李振聚、赵加朋、王伟龙几位老师为主参加这项工作先进行了知新楼八楼的‘冯陆高萧黄五岳主题展’遴选照片,撰写说明,联系设计公司,设计挂图,整修墙面,改善灯光,终于完成了。
四楼、五楼、六楼、七楼、九楼也有计划,尚未实现在暑假期间,为配合我校120年校庆,张洪刚、李振聚两位同志,加上十几个学生,到学校档案馆查找文学院院史资料,拍摄照片十余万幅,初步编成《山东大学文学院史料丛编》四集,交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成果……改进图书室,做院史展览和院史资料,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做辅助,要把我们山大文学院办成真正的读书的乐园,把我们读书治学的传统传下去,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望。
”杜院长的讲话字字珠玑,催人奋进,让我充分认识到了院史工作的重要性我对山东大学校史和文学院院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挖掘学院前辈先生的治学历程与育人故事,致敬前辈先生的办学传统和学术底蕴,促进人文学术振兴,垂范后世学子,使山大百年文脉薪火相传。
山东大学文学院领导重视盛世修史,2021年1月,在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上,批准了我结集出版《上庠振铎录—山大文苑往事》一书的申请杜院长在百忙之中亲自为本书赐名并作序《上庠振铎录—山大文苑往事》是我多年来撰写的有关山大校史及文院历史名人珍闻趣事文章的汇集,其中部分文章曾在报刊发表过。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金声玉振,撷取上世纪30年代有关蔡元培、袁家普、梁实秋、闻一多、洪深、老舍等先生在山大的逸事珍闻;下编:余音绕梁,撷取抗战胜利后至50年代有关山大“五岳”及王统照、吕荧、丁山、吴富恒等先生在山大的趣闻逸事,以及采访赵洪太、孔令仁、路遥、臧乐源、吴开晋、吕家乡等先生口述的有关山大文院。
的故事为了做到图文并茂,每篇文章均配了2至5幅老照片,图片尽可能是先生们在山大任教期间的留影或资料照片,全书共配老照片上百幅,其中部分照片属于首次刊用,甚为珍贵,为山东大学和学院提供了宝贵的人文史料在本书付梓之际,我衷心地感谢在本书创作与出版中给予帮助的各位领导、老师和朋友。
感谢山大文学院院长杜泽逊、党委书记张帅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给予的关怀和专业指导;感谢郑训佐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研究生初敏、刘琛、程宗洋、侯洪震、刘汉君、于静波、高雅、杨阳、郝梦雪、庄欣欣、吴奇颖、鞠啸程、丁雪媛、张腾等同学为本书部分章节进行校稿;特别感谢责任编辑李孝德老师,他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令我感动和敬佩。
由于时间仓促,更由于笔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讹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21年3月27日写于山大中心校区海岳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