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趣闻轶事典故是什么(趣闻轶事的轶是什么意思)
“三间老屋一古槐,\x0a落落乾坤大布衣。”
这么多的励志故事,为什么你不能是其中之一呢?
于右任先生轶事趣闻漫谈 于右任先生乃民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趣人,周身上下都充满了正能量论道,创建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论学,为民国首席草书大家,诗文过千;论品,食不厌精,留下诸多美食佳话;论德,乐于助人而一笑了之;唯不足论的就是财,此公一辈子都缺钱,正如他为张大千所书:富可敌国,贫无立锥。
正如其老友柳亚子在其老宅所言:“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0
1
君子之交 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所以和许多国民党元老级的要人们都认识但他最敬重的是大才子于右任先生,不仅在青年时代受其影响,并与之有过谈诗论词等多次交往,晚年时还和秘书田家英索要“已存”的于右任草书。
于右任早年曾主编过思想激进的《民立报》,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喜欢阅读此报,当时就知道了于右任的大名,对其很仰慕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与毛泽东都出席了会议,这是他们间的第一次见面。
在会上,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担任执行部的工人农民部长毛泽东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1926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再次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自然少不了与国民党重臣于右任共事。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于右任曾在一起畅谈诗词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30日即与周恩来由山洞林园赴城内拜访于右任,正好于右任因公外出,未能见面当天晚上,张治中在桂园为毛泽东举行宴会,并邀请了于右任、孙科、邹鲁等人前来参加。
时隔多年以后,毛泽东终于与于右任又见面了1945年9月6日中午,于右任设午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并邀请张治中、张群、邵力子、丁维汾、叶楚伧等人出席作陪由于毛泽东和于右任二人志趣相投,都喜欢诗文,在宴席上,两人就聊起诗文来了。
在谈话中,于右任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极力称赞,对该词的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尤为赞赏,认为是激励后进之佳句毛泽东却道:“怎抵得上先生‘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之神来之笔”原来,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时曾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说罢,于右任与毛泽东皆拊掌大笑,举座皆欢毛泽东与于右任都熟谙诗词,如果说能对古人的名作即兴拈来则不足为怪,可他们都能背诵对方的诗词,二人的学问之博,真令人不得不叹服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见大势已去,试图抢夺钱财与人才逃往台湾。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对文化名人的去留极为关注,其中就有于右任老先生于右任在台湾时,毛泽东对他的书法却极感兴趣曾找许多人广泛收集他的作品
0
2
静宁访亲 1941年深秋的一天,一辆大卡车颠簸在西兰公路上车上坐着一位身着旧衫、布鞋,长髯高额、精神矍铄的老人,那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辽阔的原野和城垣,思绪万千,心潮滚滚,兴奋、忧伤一起涌上心来,犹如天空那飘忽的秋云,“天荒地变孤儿老,雪涕归来省外家”默默低吟着。
车停在静宁城郊,喧天的锣鼓声打断了他的思绪……这位老人,就是当代书坛巨匠,追随孙中山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元老于右任他向欢迎的人群频频点头致意:“我的母亲是甘肃静宁县人,我来访外祖家……”于右任在各界人士的簇拥下,进城下榻省立静宁中学。
次日召集乡老座谈,寻根舅家说:“我母亲是静宁赵氏,但不知是哪一家哪一户?我不满两岁母亲就因病去世了,先母托付恩伯母房氏抚养我成人只记得伯母说,陕乱平后,外祖由甘肃静宁县逃荒而来,手拉我母,背负我舅,行至彬州、长武县之间,力竭食尽,又因我母足痛不能行,恐怕连累大家饿死,不得已弃之山谷中。
行数十里,一骆驼商人见而怜之,载以行,赶上外祖,赠资而还其女这是我永远不能忘的……”谈到这里,先生语音哽咽,在座者无不泪下百年离乱,去留无着,静宁村落数百,姓赵的村落不少,赵氏家谱一时难找,此刻怎能问知哪家哪户?“静宁就是我的母亲,大家都是我的亲人。
”他扫视了一眼桌上的笔墨宣纸,左手捋住美髯,右手握住笔管,心情异常地抒写他的至情挚爱这时山村父老赶来要看看静宁的外甥,乡间书生也跑来了,想一睹先生泼墨的风采不顾侍从劝阻,一连伏案两日,先乡老后官吏,自老至少,人人可得。
于右任先生视察静宁期间,看见街头有不少流浪的小孩,心情极不平静,随即濡墨挥毫,题写了“渭阳小学”四个大字,以《诗经》里的典故,取“渭阳”二字寄思亲念母之意渲泻了情感,并嘱咐地方官员要加强教育投资,要关心贫苦人家的孩童入学。
寻亲未果,但给静宁留下了数百幅书法墨宝,这些真迹倾注了他对舅亲故里的拳拳深情于右任的书法墨迹和他不凡的人格品德对甘肃乃至西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0
3
新三中学 新三中学便是今天坐落于岳池县凤山脚下的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的前身清朝末年,很多陕西籍人士纷纷南下四川经商,于右任先生的父亲于新三也随乡人来到四川,选中了民风淳朴的岳池经商,其父亲曾与人在岳池县城开当铺近二十年。
于右任先生也就在岳池度过了他的童年,对岳池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民国28年(1939年),热爱教育事业的于右任斥资3500银元,选中岳池县城西门外土观寺修建一所中学,并以父名“新三”作校名,自己任校董事长于先生把学校命名为“新三中学”,既有对父亲的敬意,还有他希望学生成为“三民主义之战士、顶天立地之完人”的双层含义。
于右任先生给新三中学题的校训是“以学报国”于右任先生给学校撰写的校歌是:凤山特秀,蔚起人文,光分星野接西秦为三民主义之战士兮,为顶天立地之完人德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0
4
拒成草包 曾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善诗文,精书法,尤擅草书早年提倡标准草书,因为尚未普及,且笔画力求简化,往往不为常人所认识例如他为西安尚德路“百花邨”所书的招牌,就常有人因认不出三個草体字而无处吃饭。
老板唯有另換楷书招牌,将于右任的墨宝改悬客厅另说“西北大学”的招牌是请于右任书写的,乍看好像“如此大学”有一次,于右任在监察院和僚属们谈论草书,他说:我们学草书,如不能成草圣,也应成草贤,千万不成了草包。
”
0
5
美食佳话 于右任每次回三原县乡下探亲,都要在县城德亭餐馆品尝地方风味菜点这餐馆有煨鱿鱼丝、干煸鳝鱼、白封肉、疙瘩面;有外形如缕缕金丝盘烧、层层塔楼相叠,口感油而不赋,清爽利口的金线油塔;有由唐代《烧尾食单》中的“见风消”(油浴饼)演变而来的泡泡油糕,色泽乳白,表面膨松,如轻纱、蝉翼,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其味花芳醇香,入口即消,其形玲珑剔透,酷似巧制绫花。
于右任对这些菜点的制作技艺和风味特色倍加赞赏乘兴为该店挥写了“明德亭”匾额和“名厨师张荣”的题词,从而使这家创建于1931年的餐馆,蜚声遐迩,誉满三秦1921年清明节,他亲临西安东关长乐坊徐仁福开设的徐记稠酒店。
这酒店有由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的“醪槽”演变而来的黄桂稠酒当年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三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贵妃醉酒”的酒,就是没有加浆的“撇醅”稠酒此酒酒精成分含量为15%,汁稠似乳,色白如玉,入口绵甜清香,酒味浓郁醇厚,饮后口齿流芳。
风味独特的美酒使这位书法大师为倾倒,饮后啧啧称赞,即兴挥毫书写了“徐家黄桂稠酒店”徐家将之制成牌匾,高悬店门之上,声誉大增,在古城传为佳话1942年入蜀途中,于右任以陕南宁强县,品尝了县城里著名的王家核桃烧饼。
此饼清朝时曾作为贡品,它是以面粉、核桃为主料,配以油、盐等辅料制成的,酥脆油香,回味悠长,营养丰富于右任食后赞不绝口随后这家店生意日益兴隆1947年夏,陕西师专第一届学生毕业,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到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东南各省观摩学习。
到达南京后,当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闻讯,特意邀请全体师生到他的寓所会见接着招呼大家聚餐在大院之内,花坛四周,摆满了众多的摊担:有凉粉、酿皮、凉面、扯面、醪槽、元宵、甑糕、烧饼、腊汁肉等各种陕西风味小吃,诸色纷呈,香气扑鼻。
于氏让大家不拘一格,任意就餐,宛似今日的自助餐师生们情绪活跃,欢声笑语不断饶有兴味的是,在江苏省太湖之滨,灵山下的吴县木读镇,是个风景明秀的地方,有一家著名的“石家饭店”,不但建筑格局典雅,厨子手艺也是一绝。
店里十大名菜中,有一道菜叫“鲃魳汤”此菜原名“斑肝汤”系采用太湖特产斑鱼的肝,辅以火腿片、香菇、笋片等,用鸡清汤烧制而成1927年于右任偕夫人游西湖赏桂,归途中在石家饭店尝了“斑肝汤”,食后即激发了诗兴,于是拿起自来水笔,在店堂悬挂的山水条幅的空白处题诗道:“老桂花开天下香,香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魳汤。
”不料店主不识货,看见这个长胡子老头弄污了他花钱买的字画,跳起来直嚷嚷,不依不饶结果把于老先生的副官逗笑了,他解释说,这位“党国”元老于右任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不但给你写了字,还给你题了诗,这么大的脸面,你烧高香都请不来呢!果然这件趣事被报道后,石家饭店名气倍增。
对鲃魳汤有人分析,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对“吴侬软语”听不真切,故误写了以后又由于其书法颇负盛名,加之特诗也写得有韵味,“鲃魳汤”反而取代了“斑肝汤”而流传至今,在烹饪界传为佳话
0
6
以师礼聘 1933年仲春的一个中午,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独自一人散步来到南京市区瞻国路的古董店观赏字帖此店历史悠久,集古斋收藏各种字帖,内容十分丰富店主叫张熙园,已近70岁的老人,待人诚实,谈吐风雅,和蔼可亲。
见于右任先生正在翻阅古书字帖时,便连忙递给他一本《章草千字文》字帖于右任接过此帖翻了几页想放下,张熙园站在他身旁,问此书是什么朝代的?于右任说,看此字帖至少是宋朝人所写的张熙园让他再往后看,于右任继续往后翻,翻到末页出现了“中华民国十年九月,陕西省汉中道镇巴县知事,津门王世镗书”的字样。
于右任颇为惊讶地说:“从此帖看,这人不仅擅长章草,而且深通汉魏六朝书法,确是当代高手我愿以师礼邀聘此人,但不知他住哪里?”张熙园从他书桌上取了一个信封给于右任看念信封:“陕西省汉中道南郑(今汉中市)莲花池九号王世镗寄,”便说:“熙园,君子有成人之美,不知你能玉成此事否?”熙园老人说,你是否要我写信给王,先事疏通呢?于右任说:“信去人不去,未免太简慢了,能否劳你大驾亲赴汉中一行,代我致邀请之诚。
”张熙园店主便愉快答应下来第二天,于右任亲自送来1600元说:“500元作为你往返路费,500元补偿你营业的损失,余下600元请奉上王世镗先生作贽敬之礼”熙园店主便自京启程,乘火车北上洛阳,又乘火车到陕州观音堂,换乘马车到达西安,再乘马车经凤翔到宝鸡,又换坐滑竿越秦岭过凤岭南下汉中。
沿途饱赏洛阳龙门造像、褒斜栈道石门珍刻,买了一些汉魏十三品,夜宿土地庙次日下山经过秤钩湾时,见山坳有茅屋三间,门楹上刻着民初汉中书法家周梦麟写的王体对联一副“闭户藏星月,开窗纳野云”转一个弯,路旁有七间铺面的草房,檐前悬挂三尺长方灯笼,四面糊有白纸上写:“仕宦行台,客商家园,未晚先投二十八,鸡鸣早看三十三”等字样。
门框对联:“鸡鸣茆店月,人迹板桥乡”却是与王世镗齐名的书法家、西蜀文成郁写的魏郑文公体正午到达汉中市莲花池(原为明瑞王朱常浩王府花园遗址)东南角畔王世镗先生住宅处,见到了积铁老人王世镗,说明来意,奉上于右任的手书与贽礼。
王世镗对张熙园先生远道而来,热情地留熙园住他家经数日把家事安排就绪后,就同长子霞五、爱女霞云与张熙园一道启程赴京,到达南京下关后,在临江春饭店下榻,用电话通知于右任次日7时,于右任亲自把世镗父子接进公馆,盛宴款待,口称王世镗为老师,王世镗肃然起立说:“先生与鲁生(王世镗之字)年虽相若,但鲁生德望过浅,谬许朋辈已属僭越,请直呼世镗为宜。
”于右任说:“恭敬不如从命,我俩人就结为良友吧”将王世镗留住于府,不几日荐举王世镗为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王世镗任职数日后,甚感生活不便对于右任说:“瞻园路古董店云集,我想住在那里,以便搜集书法、文学资料,进德修业。
”于右任知其隐衷(王有烟癖,不便久居官府邸),不便强留,就托人给他租了对门三间厦房住了两个月,国民政府监察院发下简任三级秘书的任命状王世镗每月只到监察院去几次,月薪300元从此于右任常与王世镗谈诗论文,交流书法,结为挚友。
谁知王世镗得遇于右任仅仅7个月,就突染疾病不起,经多方医治无效,1933年12月4日病逝于右任十分悲痛,与之治丧,安葬在南京牛头山娃娃桥畔墓碑刻着:“大书法家王世镗先生之墓,世愚弟于右任敬书”
0
7
竞选副总统 1948年5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参加了副总统竞选竞选对手主要是桂系军阀李宗仁选举前,为了让代表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打算,于右任每天在屋内摆一书桌,置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凡代表即送“为万世开太平”条幅。
同时,另设一长桌,放置他签名的照片2000张,每张照片上签有各代表的名字,分省、分市、分县或分职业排列,由代表们上门时自己检取每天上门拜访于右任的人最多时每小时一二百人大多数人都悟出于右任先生是以声望和一支笔作为竞选的力量。
参与副总统竞选的人与于右任的做法大相径庭如李宗仁给每个代表供一辆汽车,有司机早晚服务,包上几个大旅社、酒店,只要是代表身份,不管认识与不认识,都可住进去,每天早晚宴席相待,一律免费供应行政院长孙科、武汉行辕主任程潜二人天天摆酒请客,给代表发纪念品,许诺,拉关系。
各地代表每天收到请柬的应接不暇代表是上帝,副总统竞选者和他们拉同事、拉乡党,拉同学,拉亲戚,拉同宗……设法为自己拉选票而于右任却靠一支笔,一张纸,待在家来竞选有人劝于右任别在家“守株待兔”,要出去走动,可以找财团借款活动,于右任一一谢绝。
他告诉友好说:我相信民众,我相信自己,成与不成,看民意吧明天就要投票了,于右任突然派人给各代表送去一张请柬,在饭店对到来的代表即席演讲道:我家中没有一个钱,因此,很难对代表厚待今天,是老友冯自由等二十位筹资,才略备薄酒相待,我只是借酒敬客了……国民政府选举开始。
投票采取淘汰制第一天投票,于右任先生得到493票,即遭淘汰选举结束,几个代表找到于右任安慰,冯自由感慨地说:“右老身无分文,凭人格声望、笔墨竞选,这能成功吗?纸弹根本敌不过银钱,这社会政治腐败,靠金钱、美女、红酒、车子拉票,于老怎能不失败呢?这失败原因全是我们这些人昧于世情造成的。
”第二天,继续投票,于右任准时出席一进会场,风度飘逸,豁达大度,全场代表起立掌声10分钟不息,表示对他的钦佩之情最后,孙科、程潜等相继淘汰,李宗仁当选副总统,蒋介石当选总统于1948年5月20日,在南京总统府举行了就职大典。
于右任虽然没有当上副总统,但其清贫、廉洁、清正、儒雅、豁达的形象却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做人典范
0
8
文白害我 1949年4月,国共双方代表在北平进行和谈15日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给张治中发电:“16日派于右任为特使前往北平协助谈判”张治中(字文白)认为:谈判已接近尾声,于右任此时来意义不大,而留在南京可促成政府批准这个协定。
待政府批准后,可请于右任来北平主持签字故电复李宗仁:“请于暂缓来平”周恩来在知道这些情况后表示:“于先生如能来北平,我们欢迎但南京政府批准这个协定的可能性不大如谈判决裂了,希望于先生在南京不要动,到时候我们会派飞机接他来北平。
”1949年4月16日,屈武带着《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回南京交李宗仁后,即去拜见岳父于右任,并告诉了于以上这些情况于右任顿足道:“是文白先生害了我,他不应该阻止我去北平!”屈武又将周恩来的话转告给他,于右任感慨地说:“还是周先生考虑得周全,但这恐怕办不到了,我的周围布满了特务,他们能让我留下来吗?”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于右任自己所料,4月21日晨,被只身胁迫至上海,后辗转到重庆。
11月29日抵达台湾,从此再也没能回来大陆
0
9
铁牛广告 于右任是大书法家,也是造诣高深的诗人,曾经用白话诗替商家做过一则“铁牛”广告,颇富妙趣1960年,台湾农垦系统推广农业机械化运动,请德高望重的于右任代以宣传他欣然应允,写了一首《铁牛歌》赠送给台湾农业机械公司。
歌词道:金黄牛,银黄牛,不如我家的铁黑牛这东西是现代化农家的好朋友,一个机抵得牛几头黑牛黑,黄牛黄,都不如我家的铁牛郎东家用了西家用,家家麦子颗肥稻子香老黄牛,小黄牛,都不如我家的铁黑牛力气大,时间省,不吃草,只吃一些油。
这首《铁牛歌》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加上于右任的“名人效应”,农机公司如获瑰宝,把它编了个电影短片,礼聘作曲大师周兰萍谱曲,电影明星白兰演唱,环岛放映宣传,一时竟然成为人人都会哼两句的流行小曲
1
0
天下之利 1964年,一次蒋经国来看望于右任当时于右任从蒋介石的人事布局中,已经看出蒋经国就要接他老子蒋介石的班了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对蒋经国还是寄托着一定的希望蒋经国对于右任说:“许多人都有于老的条幅,我还没有,能否请于老题一墨宝给我作纪念?”蒋经国的要求,正合于右任的心意。
经过一番思考,他给蒋经国书写了一副条幅:“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书写的这14个字,显然是说当今天下之利是国家、民族之利,即将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万世之名,自然是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留名青史,名扬万代。
据说蒋经国看了这副条幅后,很高兴,当即向于右任表示,这副条幅要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于右任的条幅在蒋经国的办公室挂起来后,很快在台北高层传开,而且作各种解读的都有一些喝墨较多的人看到这副条幅后,无不佩服于右任这副条幅的文字功力及深远意旨。
此条幅的另一高妙之处是政治立场不同的人,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1
1
书法轶事 1964年1月,于右任在他的遗嘱里写下:“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记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大殇!”于右任临终之时,仍不忘祖国情怀,仍然不失诗人风范,令人敬佩!于右任不但是爱国诗人,也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专写草书,世人称为“于草”,时人莫不以能得到他的墨宝为荣,求之者门庭若市,于右任先生有求必应,故藏其真迹者大有人在。
在大陆有不少人保存着于老先生的遗墨,人们称他为“草圣”,并将他的遗墨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起来于右任的书法笔法走龙蛇,大气磅礴,雄健雅致兼而有之,有如处子玉立,有如飞龙在天于老先生何以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书法家呢?不但是由于他的“天分”,更重要的是他工夫深。
于老先生自幼习字,几十年不辍有人问他每天写那么多字不累吗?他说:“写字是最好的运动,是快乐的工作”你为何专攻草书呢?他有妙语作比喻:“楷书如步行,行书如乘船或坐火车,而草书是坐飞机”他感到方块字太难写、太费时,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故创立标准草书,提倡国人使用草书。
在南京流传着一个笑话一次于右任在家中宴客,醉后作书,有位客人求得一幅,又再要一幅于老先生认为此人贪得无厌,结果写了“不可随处小便”,使求书者大窘此时于右任的秘书长王陆一在侧,风趣而机智地给对方出主意,把这组字拆开来装裱,便可变成“小处不可随便”,令人拍案叫绝。
于右任不但字写的好,其文词亦可留之千古而不朽他常藉书法艺术而抒发其“为生民立命”的感情在他送给竞选和接待外宾时,就曾写过多幅“为万世开太平”的条幅送给求字的人有人还发现于老先生写字的奥秘,如果漂亮小姐磨墨铺纸,他的字写得特别有神韵。
1
2
临终之谜 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进台北荣民总医院入院后,病情日益加重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杨亮功先生去看他于右任很高兴,似有话要对杨讲,由于病重及喉咙发炎,想讲的话无法讲出来杨亮功见于很想讲话,拉着他的手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伸出一个指头,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问道:“院长,我不知您讲的是什么意思,您用笔告诉我行不行?”于右任点头同意。
杨亮功递给于一枝笔,不料于右任握不住,无法写出来过了一会,于右任又向杨伸出3个指头,杨亮功又作了一些猜测来问于,于右任仍然摇头,表示不是这些意思杨亮功只好对他说:“院长,等您身体好一些后,我再来问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点了一下头。
谁知,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重于一天,并陷于昏迷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与世长辞,享年85岁于右任去世后,杨亮功向一些朋友多次讲过此事,请他们帮助解开此谜,没有一个人能解后来陆铿先生去看杨亮功,杨又将此事告知了陆铿。
于右任留下的这个谜团引起了陆铿的兴趣陆铿左想右想,觉得应该这样去理解于右任的“一个指头和三个指头”:将来中国统一了,将他的灵柩运回大陆,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陆铿的看法,得到杨亮功先生和大多数人的认同,成为比较一致的看法。
于右任逝世后葬于玉山为实现这位老人眷恋祖国河山的遗愿,台湾青年登山协会组织青年学生自筹资金,敦请台湾著名雕塑家陈一帆,用两年时间,精心雕刻高达3米的于右任全身铜质塑像1966年11月10日获得有关部门的同意,竖立于美丽的玉山之巅,面向大陆,山顶与铜像两者的高度,刚好4000米,为东南亚最高点,告慰了于右任先生登高遥望大陆的愿望。
1995年11月初,人们发现矗立在玉山的于右任像铜头被人锯断,丢在山谷,到底是何居心?令人百思不解但从事件中,人们已觉得“道德文化已经在台湾流失”的危机了一切问题泛政治化时,苦果也就在眼前尝到了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