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eandq.com
晓安科普

学到了吗苏轼的趣闻轶事关于教育(苏轼趣闻轶事简介)

2023-09-11Aix XinLe


点上方绿色标示让晓书童说给您听◆◆◆解读《苏东坡传》2、一鸣惊人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公元1037年,苏轼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在江苏常州去世,也是金人征服北宋的25年之

学到了吗苏轼的趣闻轶事关于教育(苏轼趣闻轶事简介)

 

点上方绿色标示让晓书童说给您听◆◆◆解读《苏东坡传》2、一鸣惊人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公元1037年,苏轼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在江苏常州去世,也是金人征服北宋的25年之前苏轼在宋朝最好的皇帝,仁宗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宋神宗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也就是宋哲宗荣登王位的时候遭受贬谪。

然后北宋庙堂之上就是翻来覆去的党政,最终国力耗尽《水浒传》所描绘的政治黑暗,官僚腐败,就是以苏轼身后,宋徽宗时期为时代背景的苏轼活了64岁,但同学们经常会看到不少文字记载说他66岁病逝的,多了2年是怎么回事儿呢?在这里我们简单的交代一下。

在中国古代,小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岁,而当第一个新年一到,又再加一岁苏轼的生日是农历的12月19日,所以翻过年他就已经2岁了,但其实当时都还没满月苏轼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小康耕读之家,有自己的田产,家里有丰富的藏书。

父亲苏洵一共有6个孩子,苏轼、苏辙前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但很不幸全都早逝这父子三人同在文坛上声名鹊起,被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他们苏家就占了三席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了而且苏轼苏辙俩兄弟,一同为当世文坛大家,一同在政治上大放异彩,一同经历宦海沉浮,而一生都视彼此为手足知己,一生都相知相勉,也堪称传世佳话了。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说苏轼有一个极有才华的妹妹,苏小妹,嫁给了苏东坡的门下学士秦观说在洞房花烛夜,苏小妹出了一个对联“闭门推出床前月”,非要让新郎官对出下联,不然就不给进洞房秦观虽然也是才思敏捷,但此刻心中焦急,在门外徘徊了很久愣是对不出来。

所幸苏轼出手相助,捡起一块石头丢进了池塘里,秦观听到“扑通”一声,启发灵感对出了下联“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底天”,工整而巧妙这个小故事,广为流传,但很可惜,苏小妹是后人杜撰的翻阅苏氏兄弟俩的几百封信件,既没有提及他们有这样一个妹妹,也没有提及秦观和他们苏家有什么亲戚关系。

而且,秦观第一次见到苏轼的时候,已经29岁了,早就结婚了当时苏轼也已经42,就算他有个妹妹,也快40,要比秦观大十几岁从流传的趣闻轶事中我们不难发现,苏小妹总是喜爱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一样的文学难题,来刁难周围的人,而这正是苏轼乐此不疲的文字游戏。

在后人的心目中,像苏轼这样一个风趣智慧的人,应该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一些道听途说,又不好直接安在苏轼头上,于是就想着:他应该有一个同样可爱、聪明又风趣的妹妹,来演绎这些趣闻轶事于是苏小妹这个文学形象就诞生了。

苏小妹就是苏东坡的一个美丽倒影,苏轼在她的衬托之下,也越发的生动、亲切、有趣苏轼父母的教育老父亲苏洵的一生并不顺利,古代读书人都是学而优则仕,以考取功名为最高目标可惜苏洵屡考不中,后来索性不再参加科举,闭门在读书、思考、写作。

学习一旦摆脱了功利性,眼界就会开阔,偏见就会弱化,理解也会更加的深刻后来苏洵凭借自己的著作,被朝中高官举荐,没有参加考试,直接就进入了仕途在老苏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苏轼和苏辙兄弟从小就博览群书,满腹经纶。

话说在他们10岁左右的时候,苏洵给孩子们正式取名苏轼和苏辙的名字都是木字旁,都跟车有关“轼”是车厢前驾车人手扶的那条横杆对于一辆车来说,车厢,车轮、车轴都有各自的实际用途只有车轼,这条横杆看似可有可无,但是如果没有,这辆车也就不完整了。

苏洵是想提醒哥哥,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必然招致祸端,希望你今后能收敛锋芒,就像车轼一样,即便身处车子最显要之处,也能善于掩饰自己,可有可无,却也是无用之用“辙”是车轮碾压过后留下的痕迹苏洵想要提醒弟弟,行车必有车辙,一辆车跑得再快,也不会觉得是车辙的功劳,但是有了翻车之祸,罪责也怪不到车辙头上,车辙很妥当的处于福祸之间。

真是知子莫如父,两兄弟日后的经历,真的就印证了老父亲当年的担心苏轼一生波折,很大原因就是在于他的个性率真,口无遮拦,不善于掩饰自己但这似乎也是今天我们喜爱他的地方苏辙和哥哥相比,就要稳健得多,个性深沉,含蓄不露,所以他尽管也经历了不少波折,但也算得其善终。

不过在我们心中苏辙也少了许多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魅力说到名字,我们再多聊两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古代的读书人通常都有几个名字,正式的名字就是苏轼,老父亲给取得另外,“字”是给亲朋好友口头上称呼的,不提姓,直接叫子瞻,就亲切许多。

如果不是很熟的人,礼貌相称就再后面加一个先生“子瞻先生”,或者“苏子瞻”再有,很多文人会给自己取一个雅号,作为书斋的名称,也经常刻在印章上“东坡居士”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给自己的起的,后来出名了,人们也就以雅号相称“苏东坡”。

对于儿时苏轼的影响,不仅来自于父亲的严厉要求与言传身教,也有母亲的功劳话说在他十多岁的时候,母亲给他讲《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东汉时期朝纲败坏,政权落入宦官之手,范滂刚正不阿,屡次上疏弹劾奸党,最后被奸臣陷害,判处极刑。

上刑场前他与母亲诀别:“对不起,母亲今后不能尽孝了,只求您不要为我徒增悲伤”他的母亲说:“今天你能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美名与长寿岂能双全?母亲支持你舍生而取义!”范滂与母亲的故事荡气回肠十多岁的苏轼听完之后,激动的说:“母亲,如果我也要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

如果是我,我可能会说:“孩子,范滂确实是个大英雄,但我可不想你为此去死”苏轼的母亲是怎么回答的?“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什么是伟大的人格与道德教育?正是如此苏轼一生果敢坚毅,百折不回,这和他儿时所受到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苏”与欧阳修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1056年,19岁的苏轼和17岁的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准备前往北宋都城开封参加科考他们先去到了四川省会成都,拜会地方大员张方平苏洵将凝聚自己多年心血的著作呈献了上去,张方平看了之后,对苏洵非常的器重,于是写信给朝中文坛泰斗礼部侍郎欧阳修,力荐苏洵有“王佐之才”。

揣着张方平的推荐信,父子三人穿剑阁,越秦岭,迢迢万里,奔京城而去来到京都,苏氏兄弟首先参加了开封府组织的举人考试,轻松通过,然后就要等着第二年年正月礼部组织的殿试期间几个月的时间,父子三人就在京城拜会结交名流显贵,其中当然包括德高望重的欧阳修。

能得到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认可,那可是是天下士子都梦寐以求的事情苏洵文章风格一贯坚持淳朴,而当时的欧阳修正决心发动一场文风改革运动,当时流行的是堆砌艰深难懂的典故和华丽的词藻,沉迷于文章的表面之美,华而不实。

苏洵的坚持与欧阳修不谋而合,因此对苏洵的著作欧阳修赞赏有加热情款待之余,还将苏洵介绍给一众高官显宦,其中就包括日后向朝廷举荐,让苏洵免考入仕的韩琦殿试的日子到了,主考官正是欧阳修科举考试非常严格,为了防止徇私舞弊,考生的试卷收齐之后,由专人把所有试卷誊抄一遍。

考官看到试卷的时候,不仅没有作者的名字,就连笔迹都无法辨认而且是封闭阅卷,一个多月的时间不得与外界有任何的接触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考试的公平与公正这一届科举的参考选手阵容真是非常的豪华,有苏轼,苏辙兄弟,有后来同为“唐宗八大家”的曾巩,有程朱理学的奠基人“洛学”的代表人物程颢,还有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儒张载。

在阅卷的时候,欧阳修读到一篇文章,见解深刻,文字质朴,笔力通达,尽显大家风采欧阳修非常喜欢,本想直接列为第一名,但是转念又一想,这么好的文章,一定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把这篇文章判为第二名。

结果开卷一看,这本该拔得头筹的文章原来出自眉山苏轼在当时,主考官录取了某一考生,二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老师与门生终身不渝的关系欧阳修对苏轼也是非常的宠溺抬爱苏轼在考卷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欧阳修觉得很是奇怪,我怎么不记得有这么个典故呢?事后就问苏轼出处在哪里。

苏轼直接回答说:“我编的”换在今天,竟然自己捏造论据,那铁定是治学态度有问题啊,可是欧阳修却大笑说:“苏轼这个家伙,真是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定独步天下!”可见欧阳修对这个晚生后辈的溺爱以欧阳修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坛地位,一字之褒贬,足以关乎一个人的成败荣辱。

他是逢人就夸苏轼:“读这个年轻人的文章,不知为何,喜极而汗下,高兴得流汗啊,老夫应该让路了,好让他能出人头地再过30年,无人会再提及我欧阳修,但人人都知道他苏子瞻”得到位高权重的欧阳修如此评价,苏轼怎能不名满天下呢?作为欧阳修,能这般提携一个20出头年轻后辈,也足见他的胸襟之宽广。

制科考试,百年第一苏氏兄弟高中进士,仕途正要开始,可是母亲突然病故,按照儒家孝道,必须返乡守孝三年这里的三年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36个月,准确的说是27个月,也就是2年3个月服丧归来,正逢一场北宋最高级别的制科考试。

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专门为朝廷选拔高级人才要想获得考试资格,必须有朝中大臣推荐,并提交五十篇论文制科考试在南北宋加起来300年时间里只举行过22次,总共才有40个人通过而有宋一代通过科举考中进士的人有多少呢?四万人。

可见制科考试级别之高,难度之大,通过率仅有科举的千分之一苏氏兄弟经欧阳修的推荐,参加了制科考试苏轼被宋仁宗钦点为第三等,这听起来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成绩,但其实前面的第一等和第二等是虚设的,第三等就是最高的一等了,后面是第三次等,第四等和第四次等,第五等就是没有通过。

北宋开国一百年来,此前只有一个人考中了第三次等这次苏轼被点为第三等,是破天荒的大事,是开国百年第一的不得了的成绩!弟弟苏辙也不甘示弱,考中第四等宋仁宗看到苏氏兄弟的文章大喜过望,跑去跟自己的皇后说:“今天我为后世子孙找到了两个宰相!”。

天经地义的偏见三年前的科举考试是命题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就是请考生论述历代君王如何以忠厚宽大的原则奖惩赏罚而制科考试需要考生回答几十个问题,涵盖了时政的所有方面,这可不是皓首穷经的书呆子能够应付的《熊毅说苏轼》里说到有这么一段,挺有意思。

在苏轼百年第一的“高考作文”中有一段是关于军事的当时的大宋北有辽国,西有西夏,外患不断,怎么办呢?苏轼给出了一条奇谋,说干脆让与西夏接壤的秦地独立当年战国时期秦国的地盘,也就是今天的陕西一带独立之后,陕西就成了大宋和西夏之间的屏障,让他们自己去打就好了,从此陕西是陕西,大宋是大宋,各过各的日子。

这样一来宋朝能够得到战国格局的全部好处,又避免的战国乱世的害处秦地独立之后,可以集中壮劳力在边境屯田,以耕养战,自给自足人们拿起锄头就是农民,拿起武器就是士兵这就避免了宋朝当时“以不生不息之财,养不耕不战之兵”的困境。

苏轼的这个主张,如果放到今天,那绝对是人人拍案而起,竟胆敢提议分裂国家,居心何在啊?但在当时,朝廷不仅没有降罪,反而给了苏轼前所未有的褒奖这就是读历史让我们开阔眼界的地方,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观念,放在不同的时代,就不再那么天经地义了。

今天我们对于领土、主权的观念是随着民族国家兴起而形成的在苏轼那个时代的人看来,土地是为人服务的,如果丢掉一片土地,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有何不可呢?再有,当年与苏轼同为旧党领袖的司马光,在与西夏议和的时候,建议把六寨归还西夏。

当年大宋和西夏建交,西夏内乱,他们的国王遭到软禁,宋神宗打着援助西夏国主的旗号发兵,占领了六寨等到西夏内乱平定,宋神宗又出尔反尔,不愿意归还土地后来司马光提议归还,并没有主权、领土之类的考虑,仅仅是根据当时的利弊考量,认为还回去更加划算。

第二年,宋朝也确实采纳司马光的建议,用土地交换战俘这笔交易是否应该,基于不同的观念有不同的解释今天我们不妨借古人的行为,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心中的那些刻板印象现在,苏轼取得了科举第二,制科百年第一的辉煌成绩,有欧阳修这样的前辈鼎力提携,甚至得到了最高领导宋仁宗的赏识。

这位闻名天下,春风得意的年轻人,之后在为官之路上否能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呢?我们下期节目接着聊

我的付费专辑转述《置身事内》已经上线,想要读懂中国经济,必须要先读懂中国政府读完这本书,你会深刻理解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变迁的背后逻辑,进而能够理解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他能帮我们寻觅到一些机会,争取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通过音频下方的海报二维码,可以优惠购买,感谢支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趣闻学到了吗苏轼的趣闻轶事关于教育(苏轼趣闻轶事简介)

2023-09-11Aix XinLe59

学到了吗苏轼的趣闻轶事关于教育(苏轼趣闻轶事简介)
点上方绿色标示让晓书童说给您听◆◆◆解读《苏东坡传》2、一鸣惊人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公元1037年,苏轼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在江苏常州去世,也是金人征服北宋的25年之…

历史历史纪录片观后感(历史纪录片观后感600字)学到了

2023-09-11Aix XinLe197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历史纪录片观后感600字)学到了历史类纪录片《紫禁城》以紫禁城为线索,以变局为切入点,通过12个篇章,讲述明清600年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总结了历史发展中的得与失,呈现中华民…

历史历史纪录片排行榜前十名(中国十大必看纪录片)燃爆了

2023-09-11Aix XinLe91

历史纪录片排行榜前十名(中国十大必看纪录片)燃爆了一部经典的纪录片,能拓展视野、增长学识、涤荡心灵。一部好的纪录片,能为孩子打开一扇门,走进更广阔的人生风景。…

历史历史纪录片排行榜前十名(中国历史纪录片)奔走相告

2023-09-11Aix XinLe153

历史纪录片排行榜前十名(中国历史纪录片)奔走相告
1.河西走廊十集全单集片长50分钟资源处:B站,腾讯视频复制此链接直接观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E411N778?from=search&seid=6611809380891624348
简介…

历史历史纪录片排行榜前十名(历史纪录片排行榜前十名电影)万万没想到

2023-09-11Aix XinLe171

历史纪录片排行榜前十名(历史纪录片排行榜前十名电影)万万没想到3月要开始了,身边的小伙伴们都开始去听课、读书、写论文。**>>>>**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