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eandq.com
晓安科普

一看就会中国数学家的生平简介趣闻轶事(中国数学家的生平简介趣闻轶事短句制作为数学小报)

2023-09-10Aix XinLe

梁羽生谦说武侠小说难登大雅之堂,华罗庚马上非常严肃地说:“不是!你不要客气。武侠小说应该属于文学,我看它是成年人的童话!”尽管腿脚不灵便,华罗庚

一看就会中国数学家的生平简介趣闻轶事(中国数学家的生平简介趣闻轶事短句制作为数学小报)

 

人物传奇:梁羽生笔下的华罗庚 【前言】:1979年5月华罗庚在英国伯明翰开会,巧遇正在当地旅游的香港武侠作家梁羽生,华罗庚非常喜欢读武侠小说,见到“一代宗师”十分兴奋,他对梁羽生说:“我刚刚拜读完你的一本大作,《云海玉弓缘》结局很有特点,有文学价值。

”梁羽生谦说武侠小说难登大雅之堂,华罗庚马上非常严肃地说:“不是!你不要客气武侠小说应该属于文学,我看它是成年人的童话!”尽管腿脚不灵便,华罗庚跟“梁大侠”聊到兴奋处还要伸拳比划两下 后来,梁羽生写了采访《弄斧必到班门——在伯明翰访问华罗庚教授》和传记《华罗庚传奇》。

《华罗庚传奇》是华罗庚本人非常满意的一篇评传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被誉为新武侠小说鼻祖生于广西蒙山,曾负笈岭南大学,后南迁香港,供职于《大公报》自一九五四年在《新晚报》连载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起,此后三十载,共有《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等三十五部小说作品问世,脍炙人口。

梁羽生《华罗庚传奇》

华罗庚何日重生此霸才一百四十一年前(一八三九年),清代大诗人龚自珍路过元和(今江苏吴县),写了一首诗,怀念当地一位以博学著称的学者顾千里,中有句云:〃湖山旷劫三吴地,何日重生此霸才?〃顾千里最长于〃目录学〃,但史称他〃读书过目万卷,经史训诂,天文算学莫不贯通〃。

当然,这〃霸才〃二字,只是指在学术方面的才能而言龚自珍此问,当日谁都不敢作答,但现在有了答案了“喜见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注一】人材降在金坛,金坛位于江苏南部,也算得是包括在广义的〃三吴地〃之内的。

这个人材就是华罗庚注一:原句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在美国出版的《华罗庚传》(作者stephen salatt)就称华罗庚为“多方面名列世界前茅的数学家”,他的《堆垒素数论》,他的《数论导引》,他的《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及他和万哲先合著的《典型群》等等数学著作 ,无一不引起国际数学家的震动。

他在学问上的成就,比之顾千里已是不知要超过多少倍!岂只“名满三吴”,而是名副其实的“誉满天下”了平凡方显不平凡但我不知华罗庚看了本文题目,会不会皱起眉头?尽管他名满天下,他是自居于平凡的人的而“传奇”是不是多少有点把他当作“奇人”看待?。

我在英国的伯明翰(birmingham)和他初次会面,他就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怪物!”这句话他是有感而发的,有感于一些写科学家的文章,往往把科学家写成“不近人情”的“怪物”,好象科学家的某些“怪癖”是与生俱来 ,没有这些“怪癖”,就不成其为科学家似的。

其实科学家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并非头上涂上光圈的“不可理解”的“神人”或“怪物”!而平常人也并非就全无“怪癖”但我还是要说,他是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他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父亲是个小小杂货店的店主。

你知道他的名字的由来吗?他父亲四十那年生下他,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一扣,据说可以“生根”,容易养活“箩”字去了“竹”是“罗”,“庚”“根”同音贫穷人家的父母,最担心的儿女长不大,华罗庚的名字,就正含着父亲对他的祝愿啊!。

他的学历,不过是初中毕业,另外加上在职业学校读过一年半(未毕业即因交不起学费,而被逼退学)而且他在二十岁那年,还因一场伤寒病而变成瘸子!一个初中毕业生,又是一个瘸子,如果他稍微少一点毅力,那就必将是庸庸碌碌过这一生了。

但他凭着这点“可怜”的学历,通过自学,却变成了大数学家,这还能说是“平凡”么?可堪孤馆闭春寒还要补充一点的是,他出生地的金坛是个小镇,能够提供给他自学的条件,也是很“可怜”的!他是一九一零年出生的,在他的少年时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把人们的视野扩展到新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欧洲的数学正进入攻坚克难的阶段,哈代与拉伊特的数论导引已经在数学的领域获得新的突破。

而华罗庚在开始自学的时候,能够得到的只不过是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只有五十页的微积分“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是古代一位词人的慨叹比起科学先进的西方,金坛这个小镇,那是落后得太远了两年前有一位记者访问华罗庚,得知他自学的背景之后,在文章中写下这样一句:“其状况(指金坛的落后状况)和现代科学相距遥远,恍若隔世!”(见理由的《高山与平原》一文。

)上引的两句词,虽然写的不是“做学问”的处境,但我想,也可用在华罗庚身上吧?“孤馆”倘若比作与现代科学隔绝的小镇,假如自己不求“突破”,那恐怕是只有在鸣声凄切的杜鹃声里,平淡过这一生(斜阳暮)的但华罗庚是不甘于只听“杜鹃凄切”的,他要做翱翔在暴风雨的海燕。

“可堪”是反问语,华罗庚已经用他的自学回答了他在许多人眼中,是“充满传奇性”的人物,但恐怕很少人懂得,他的“传奇”也是他自己的努力争取得来!数学曾经不合格也是龚自珍的诗:“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诗中说的廉锷是刀剑的锋棱,引伸为宝刀宝剑。

宝剑如此,人材亦然华罗庚无疑是数学的天才,但他的“天才”也是经过磨练,“锋芒”始显的你大概想不到,这大数学家也曾在数学这一科考试不合格吧?这是他读初中一年级时候的事情我曾问他是不是因为他曾触犯那位老师,老师故意不给他合格,他说:“不是,我小时候是很贪玩的,常常逃学去看社戏。

试卷又写得潦草,怪不得老师的”经过这次教训,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就知道用功了一用功锋芒立显,数学老师每逢考试的时候,就把他拉过一边,悄声对他说道:“今天的题目太容易,你上街玩去吧”看出胡适的逻辑错误另一件他在初中念书时大显“锋芒”的事,是他看出胡适的逻辑错误。

初二那年,他的一位国文老师,是胡适的崇拜者,要学生读胡适的作品,并写读后心得,分配给他读的,是胡适的《尝试集》华罗庚只看了胡适在《尝试集》前面的“序诗”,就掩卷不看了那序诗是:“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言未必是,我今为之转一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他的“读后心得”说:这首诗中的两个“尝试”,概念是根本不同的,第一个“尝试”是“只试一次”的“尝试”,第二个“尝试”则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了胡适对“尝试”的观念尚且混淆,他的《尝试集》还值得我读吗?。

当时他只是一个十三岁多一点的孩子,就看得出胡适的逻辑错误,这也可以见得他是有缜密的“科学头脑”了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大都是敢于独立思考的人,倘若只知盲从前人的见解,那就只能说是“思想的懒汉”了“思想的懒汉”,进步从何而来?。

“周公诛管蔡”的风波华罗庚指出胡适《尝试集》序诗的逻辑错误,这正是他敢于独立思考的表现可笑的是,那位国文老师竟然在他的“读书心得”上批上“懒人懒语”这四个字却不知这个“评语”,用在他自己的身上,才正是合适不过。

华罗庚之所以能成为大数学家,是从小就可以看出端倪来的,现在再谈一件他敢于独立思考的“趣事”也还是那位国文老师,有一次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周公诛管蔡论”依正史说法,管叔、蔡叔都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他们不服,连同一个叫武庚的一起叛乱,结果被周公平定。

管、蔡服诛做这个题目,一般的写法当然是应该说周公诛管蔡,诛得对的但华罗庚却做“反面文章”,他说周公倘若不诛管蔡,说不定他自己也会造反的正因为管蔡看出他的意图,所以他才把管蔡杀了灭口但他既然用维护周室的名目来诛叛逆,他做了这件事,自己就不便造反了。

新鲜的构思,独立的见解,对不对是另一回事,首先是个“敢”字,即使一百次中有一次对,那也还是对学术研究有促进作用的但那位国文老师是不能理解“独立思考”之可贵的,这次是更恼火了,大骂华罗庚“污蔑圣人”,几乎要号召生徒“鸣鼓而攻”之。

华罗庚辩解说:倘若你只许有一种写法,为什么你出的题目不叫做“周公诛管蔡颂”?既然题目有“论”字,那就应该准许别人“议论”,是议论就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这段辩驳,“逻辑性”是很强的那位老师也只好不了了之了不过,在金坛中学,也并非完全没有赏识他的人。

王维克这个人璞玉浑金,美质未显,但有经验的良工,也可看得出他内蕴的光华的金坛虽小,也有“卧虎藏龙”华罗庚读初中二年级时的级主任王维克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知道王维克这个人的或许不多,但对华罗庚来说,这个人却是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的人。

据华罗庚说,王维克是有点像顾千里这样的人物顾千里“读书过目万卷,经史训诂,天文算学,莫不贯通”而王维克则更进一步,他是堪称“学贯中西”的他曾译过但丁的《神曲》,印度的史诗,对元曲也很有研究数学方面,他虽然未足成家,但也不止于“涉猎”了。

王维克在金坛中学只教了华罗庚一年,第二年就到法国留学回来后曾当过中国公学的教授他在中国公学教书的时候,校长是鼎鼎大名的胡适之,教务长是杨振声王维克和这两个人都合不来,恰巧那时上海的小报又有一篇文章叫《黄皮客游沪记》,“黄皮客”和“王维克”谐音,影射王维克游沪是“乡下佬进城”。

小报文章本来不值重视,但王维克是颇为“傲气”的人,他受不住胡适的气,又不堪小报的讽刺,于是一怒之下,拂袖而去,舍教授而不为,宁愿回乡办学后来他做了金坛中学的校长,对华罗庚的影响就更大了王维克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有数学天才的人,在他的教导下,华罗庚不但数学这一科成绩超卓,其他学科也都有了进步,尤其是中文。

华罗庚能文能诗,他的中文基础,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五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华罗庚说起这位老师,还是充满感情的可惜他只教了华罗庚一年,就到法国留学去了另一位难忘的老师初中毕业后,家中无力供他升学上海有一间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有个亲戚劝他的父亲让他去读这间学校,一来职业学校收费较平,二来既是不能从“正途出身”,在职业学校能够学到一门技能也好。

他的父亲考虑再三,终于答应了一九二七年春天,华罗庚到了上海,考进这间职业学校在中华职业学校,他碰上另一位难忘的老师——邹韬奋邹韬奋(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四年)是名记者、名政论家和出版家,三十年代,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和他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影响曾及于全国。

但当时的邹韬奋还不是那么有名的,华罗庚到上海的前一年(一九二六年),邹韬奋是上海《生活》周刊的编辑,后来又兼任中华职业学校的英文教员邹韬奋对华罗庚的影响没有王维克的影响之大,但这位老师也是令他终身难忘的。

最难忘的是邹韬奋的“罚站教学法”——当然这“教学法”是“不见经传”的,它只是我杜撰的名词说起罚站 犹有余悸华罗庚谈起这位老师,连称“厉害!厉害!”原来上邹韬奋的英文课,学生第一次答不出问题,就罚在原位站。

第二次答不出,罚上台上站第三次答不出,罚上放在台上的那张桌子上面站不用说那是成为全班同学注目的焦点了我问华罗庚,他有没有被罚过站,他说罚在原位站可能有过,罚上台上和桌子上站则好像没有他的英文是在全班考第二名的。

二十多年之后,华罗庚做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也有一门训练学生的“绝招”,被人称为“把学生挂在黑板上”他叫学生在黑板演算,学生演算不出,就不许离开据说有一位如今已是在数学界独当一面的学者,当年也曾被华罗庚“挂在黑板上”两个小时,而这还不是最高纪录。

华罗庚训练学生的这个“挂板法”,不知是否得自“师门心法”,但对学生要求的严格,则是和他当年在中华职业学校的老师邹韬奋一样的曾获珠算比赛第一名在上海就读期间,还有一件可记的事是,他曾获得上海市珠算比赛第一名。

参加这个比赛的绝大多数是上海各个银行的职员和各个钱庄的伙计,“打算盘”可说是熟极如流的而他,虽然从小帮父亲料理店务,打过算盘,但毕竟不是专业,比得过那些高手吗?他谈起那次比赛,笑说:“我是斗智不斗力”原来他发现一个简单的珠算算法,这就压倒了那班只凭“手熟”的“高手”了。

华罗庚在数学的思维方法方面,有一套清晰而简洁的方法,被国外学者称为华罗庚所特有的“直接法”这个“直接法”,当时虽然尚未“成形”,但在那次珠算比赛中,或许也可说是初结胚胎了读职业学校的费用虽然较少,一个学期(半年)的膳费和杂费也得五十块洋钱。

华罗庚因是清贫学生,申请免交学费已得学校当局批准,但膳费是必须自己出的,他的父亲已经罗掘俱穷,这五十元是再也筹不出来了于是华罗庚虽然只差一个学期就可毕业,还是被迫退学,回乡帮父亲料理那间小小的杂货店父亲不许看“天书”

弃宝剑于尘埃,投明珠于暗室,一个数学天才难道就要在杂货店终其一生么?宝剑何时再露锋芒,明珠何日光华重现?暗室露出一线光亮了王维克已经重回金坛,师徒会面,华罗庚从王维克的手中借到一些数学书籍,开始他的自学了。

但阻力马上来自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看不懂数学书上那些古怪符号,大发儿子脾气:“你看这些天书做什么?书又不能当饭吃,还不赶快招呼顾客?”多年后西方一本数学杂志刊了一幅漫画,画中的华罗庚,抱着几本破书,被拿着烧火棍的父亲追得满屋子团团转。

父亲威胁儿子,要他把数学书扔到火炉里求狐仙不如求我说来有趣,你猜他是凭着什么解除父亲的阻力的?是因为他解决了“狐仙”不能解决的问题杂货店生意不好,他父亲帮人收购蚕丝,白天收购,晚上算账有一晚算错了一千多元,算不清明天就不能开工。

金坛有“拜狐仙”的迷信风俗,有人就点上香烛,求狐仙帮忙可是求了狐仙,还是算不清账目华罗庚在屋子里闻得香气,出来说道,不要求狐仙了,让我来帮你们算账吧父亲不相信儿子有这本领,但抱着姑且让他一试的心情,把两大本账簿交给他。

结果华罗庚牛刀小试,没花多少时间就把账目算清了父亲一看,学数学果然有点用,这才放松了对他的阻吓不合格教员华罗庚的“运气”似乎越来越好转了,十八岁那年,一向赏识他的那位老师王维克做了金坛中学校长,请他去当庶务兼会计,月薪十八大元。

比起在杂货店做没工钱的“小伙计”,华罗庚简直好像是平步青云了第二年,学校开了个补习班,王维克又叫他去当补习班的教员一山凸起丘陵妒,他不过是初中毕业,竟然在中学当起教员,虽然只是教补习班,亦已有人看不顺眼了。

王维克和当地士绅的关系又搞不好,于是一班士绅联名向县教育局控告王维克“十大罪状”,“任用私人不合格教员华罗庚”也成为王维克的十大罪状之一那位教育局长似乎还颇明事理,他批下来说:“学生焉得为私人受控各节,大致类此,不准。

”不过王维克虽然官司打赢,但他不堪排挤,又来一次拂袖而去华罗庚的补习教员也干不成了,不过学校仍然用他做会计“运气”才好了不过一年,第二年又变坏了十九岁那年,华罗庚母亲因病逝世,他自己也染上极其可怕的伤寒病。

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大病不死 变成残废这场大病,从旧历腊月的廿四日开始,足足病了半年请采的老中医对他父亲说:“不用下药了,他想吃什么就给他吃点什么吧”但即使是在病重的时候,他也还是神智清醒的家人在楼下替他占卦算命,他都知道。

“奇迹”出现,他并没如医生断定那样夭亡,到了第二年端午节那天,他终于能够起床了这“奇迹”或许正是由于他那顽强的求生意志,才能战胜死神吧但可惜“奇迹”的出现也未能使他恢复如初,而是造成了一个“终身缺憾”他左腿胯关节骨膜粘连,变成僵硬的直角。

从此,他是必须扶着拐杖走路了金坛中学会计的职位当然也丢了对一个残废的人来说,谋生都有问题,还能够“梦想”攀登学术的高峰么?为伊消得人憔悴他变成跛子,但并没有倒下去就像艾青《礁石》一诗说的那样:“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他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他的脸上和身上,像刀斫过一样,但他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含笑看海洋,他在数学书籍中也发现了广阔的天地。

多年后有个记者问他,为何选中数学自修,他说:“我别无他选择学别的东西要到处跑,或者要设备条件,我选中数学,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于是他就凭着一支笔,一张纸,和从王维克那里借来的几本书,后来又添上了上海出版的《科学》杂志,每天在杂货店关门后,在昏暗的油灯下,不管家人的埋怨,苦读,钻研。

他能够得到的数学书籍虽然不多,但根基却是极为扎实现在他还保留有过去在自学中一本厚厚的习题簿,墨迹都已褪色变黄了他好学,又能深思读过的书在他脑中由繁化简,真正做到了触类旁通这种自学的锻炼,造成了他一种独特的本领,研究问题,一抓就抓到了问题的核心(西方数学家称之为华罗庚所特有的“直接法”)。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个境界他是已经走过了现在他正进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了,这个“伊”是对学问的追求,这个境界是王国维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过的第二个境界。

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二】是成功的境界华罗庚现在是达到了注二:这几句词出于辛弃疾的《青玉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第二句误作“回头蓦见,那人正在”从第二个境界跨到第三个境界是最难的,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跨越的吧。

经过了五年的自修(从十六岁那年开始算起),他开始写些数学论文投稿他的投稿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往往收到退稿的信件,编者指出:这一个题目是法国某一个数学家解决了的,那一个题目又是德国某一个数学家解决了的,等等。

这非但没有使他气馁,反而令他充满自信因为他并没有看过那些数学家的文章,但同样可以解决那些难题这证明了他的智力并不在那些著名的外国的数学家之下一篇论文惊动熊庆来终于他有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的《科学》杂志刊登出来了。

《科学》杂志是当时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权威的杂志,经常在《科学》上写文章的有李四光、竺可桢、翁文灏等等名家而苏家驹也是一位相当有名的大学教授这篇文章惊动了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他是哪国留学生熊庆来坐在他的数学系主任办公室,打开《科学》杂志,随手翻阅这篇文章,越看越被吸引,脸上的神色也凝重了。

看完这篇文章,他抬起头来,问周围同事:“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没人能够回答再问:“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同事们仍是面面相觑也是“无巧不成书”,恰好有江苏籍的教员在旁,忽然想起了他的弟弟有个小同乡名叫华罗庚。

他接过熊庆来手中的杂志,一看,没错,是这三个字,便道:“这个华罗庚哪里教过什么大学,他只念过初中,听说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出幽谷而迁乔木,华罗庚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第二年(一九三一年)夏天,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限于资格,他只能当数学系的助理员,月薪四十大元,比起他在金坛中学的薪水多了一倍多了重要的不是收入增多,而是清华大学提供给他更好的自学条件有个记者写他这段期间勤学的情形:“清华的藏书比金坛自然丰富多了,对他来说有这个就足够了。

他每天徘徊在数学海洋的岸边觅珍探宝,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一个自学者对知识的巨大吞吐力,这时惊人地表现出来!他甚至养成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乍听起来不可置信,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心驰神往。

他设想这个题目到了自己手上,应该分做几章几节有的地方他能够触类旁通,也有的不得其解他翻身下床,在灯下把疑难之处反复咀嚼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真好似:“风入四蹄轻,踏尽落花去!”。

这个助理员可不寻常,他的座位在熊庆来办公室隔壁,熊庆来碰上难解的题目时,也往往朝着隔壁喊道:“华先生,你来一下,看看这个题怎样解呀……”他的论文也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第二年他就升任助教,初中学历当助教,破了清华先例,但却是教授会一致通过的。

再一年半升讲师,然后当了两年研究员一九三六年,他二十六岁,就获得清华保送他到英国留学了,就读的是最著名的剑桥大学但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visitor(访问者)因为做访问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

他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所以直到现在,他拥有的唯一的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他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但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却写了二十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甚至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英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哈代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他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地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华罗庚被认为是“剑桥的光荣”!。

同是一粒豆 两种前途在“华罗庚传奇”写到这里似乎应该告一段落了不是说他以后就没有可“传”之“奇”,而是在他成名之后的事迹,世人知道已多,他在数学理论上的贡献,以及他把数学应用到生产上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等等,也都已有不少人写了专论和报道文章了。

我对数学是门外汉,我也不想人云亦云了但还有一点我要说的是,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成功,他对培养后进是不遗余力的他的许多著作,也起了带动后进之功例如他写了《数论导引》,就引导了陈景润和王元从事数论研究;写了《典型群》,就“带出”了一个万哲先;写了《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又“带出”了陆启鉴和莫升。

上述的他这几个学生,如今亦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数学家了列入数学辞典的“华王法”,就是他和王元在研究“数论方法在数值分析中的应用”的成果最后,让我们拿华罗庚自己写的一首诗作结束吧这首诗是可以概括他的“传奇”的由来的。

同是一粒豆,两种前途在。阴湿覆盖中,养成豆芽菜。娇嫩盘中珍,聊供朵颐快。如或落大地,再润日光晒。开花结豆荚,留传代复代。春播一斛种,秋收干百袋!(来源:上海悦远教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趣闻一看就会中国数学家的生平简介趣闻轶事(中国数学家的生平简介趣

2023-09-10Aix XinLe94

一看就会中国数学家的生平简介趣闻轶事(中国数学家的生平简介趣闻轶事短句制作为数学小报)梁羽生谦说武侠小说难登大雅之堂,华罗庚马上非常严肃地说:“不是!你不要客气。武侠小说应该属于文学,我看它是成年人的童话!”尽管腿脚不灵便,华罗庚…

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选择题(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选择题)速看

2023-09-10Aix XinLe45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选择题(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选择题)速看作者:陈赟(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将走向何方?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中…

趣闻小小忍者海贼王(海贼王忍者雷藏)这都可以

2023-09-10Aix XinLe66

小小忍者海贼王(海贼王忍者雷藏)这都可以上一期尾田老师拖剧情为主,整篇都是在讲日本花魁的,现在画风一转来,路飞自从被凯多一棒子秒杀后,先是和基德囚禁在监狱里面。…

知识368.81(368.81 驱动 稳定 贴吧)干货分享

2023-09-10Aix XinLe190

368.81(368.81 驱动 稳定 贴吧)干货分享“8.88元六部贺岁电影,再送万部免VIP电影,蓝光·超清·版本,一手资源”。2月17日,春节档电影还在火热上映中,就有电商平台商家打出这样的宣…

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选择题(科学与技术选择题答案)没想到

2023-09-10Aix XinLe53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选择题(科学与技术选择题答案)没想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