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推荐端午节的趣闻趣事(端午节趣闻简短20字)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啦,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分享一些档案里的端午趣事~
点击蓝字,我们一起“与档同行”节日档案·档案里的端午趣事
在广为流传的说法中,屈原和端午节有直接的关系:为了纪念这位忠贞爱国的诗人,人们在端午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然而,这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以目前资料所见,“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人撰写的《唐书》上,即大约出现在宋朝,而屈原投江自杀到宋朝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根本没有“端午”一词,屈原也无法和“端午”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虽然在宋以前的文献中没有关于“端午”的记载,但对于“五月五日”的记载却绵绵不绝,例如《大戴礼》中写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夏小正》中写道“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 由此可见,在早期的记载中,“五月五日”本身不是一个吉祥的日子。
所以,才会有五月五日当天人们以芬芳的香料来沐浴的举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祛除毒气那么,即使《史记》中记载屈原是五月五日投江, 屈原本身也和端午没有关系[1]趣一:端午起源
趣二:端午旧俗是日,居住在天津老城厢一代的居民经过大扫除后在门口插艾(新鲜的艾草)、贴门符,室内张贴钟馗同时,用彩色纸剪一些蝎子、蜈蚣、蛇、蟾蜍、壁虎或蚰蜒(天津俗称钱串子)等所谓“五毒”形状的剪纸,另外还要剪一把剪刀夹在蝎子的尾巴上,然后将这些贴在窗户上,取“避邪气、驱五毒”之意。
这天,各家还要买一些雄黄放在碗里掺上水或者酒,在正午时刻用青苗蒜研好后,再用青蒜的根须蘸上雄黄水或雄黄酒洒在墙根和屋子的犄角旮旯(也起着消毒作用)有的人家,还用雄黄水或雄黄酒在小孩的额头上抹上一笔,并且制作一些称为“老虎褡啦”的饰物挂在家里小孩的身上。
[2]
趣三: 端午意义1 适应节令的驱疫避害端午正是仲夏时节,气温骤然上升,蛇虫繁殖,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人们从生理与心理上都强烈地感受到外在的威胁古人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知识,但是生活的经验足以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一个疾病高发期,故称之“恶月”。
于是,人们选定五月“重五”之日作为节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健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家萧放认为,从端午依傍的夏至节令习俗看,早期的月令时代,人们认为自然节令日是阴阳变动的关键日,也是人们精神紧张的时日,因此小心避忌,谨慎过关,是当时人的节日心态。
人们以静态保护为主《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 [3]汉魏时期,人们关于夏季卫生习俗移到了端午,以水上竞技、山头采药等户外活动激扬生命、保障身体健康悬挂艾草,佩戴彩丝,饮菖蒲雄黄酒……都是端午辟邪解毒的主要保健习俗。
为了“驱邪”,端午又引伸出了采百药、踏百草等活动民俗认为午日午时,太阳最烈,此时百草都是药端午采药的传统在民间历代相传,近代湖北英山还有“日午,採百草以为药物” 的习俗可见,端午节最原始的意义就是驱邪避害,其实就是卫生防疫。
人们通过生活经验,形成了一套防疫病、祛瘟毒的生存智慧
2 爱国主义情怀的释放求吉、纳祥、辟邪,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普遍主题在这些节日中,唯有端午节注入了爱国主义精神虽然这个节日并非起源于屈原,但人们宁愿编造神话故事,也要将端午与屈原连在一起,反映了民众自古就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这是端午节的独特内涵先祖们之所以选择屈原作为端午节的精神坐标,或许就是因为他的身上折射出了华夏民族最美好的精神诉求这种精神诉求包含了正直清明、爱国磊落在历史的演变中,这种精神不断升华,并最终成为了中国集体人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了中国人最坚定的意志和一种无法打破的文化传统。
3 关怀年轻女子的节日人伦聚合家庭情感,强化家庭血缘伦理意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要素之一,端午节自不例外因为节日属性的差异,在体现家庭人伦的方式上,端午也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祭祀祖先等传统节日习见内容外,端午节还特别重视未成年的女性。
明代北京的端午期间,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石榴花,称为“女儿节”明人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4]。
“躲端午”的习俗也与年轻女子有关“躲端午”是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此习俗似在宋代已形成《嘉靖隆庆志》亦记:“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有《滦州志》云:“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直到近代,在江苏、湖北、陕西一些地方,新嫁女在端午节也要回娘家省亲,她们带着幼儿回娘家。
[5]
趣四:粽子趣话
筒粽——我国最早的粽子传说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投入汩罗江,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从此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江祭奠,形成了筒粽
角黍——现代粽子的原型《初学记》中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九子粽——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并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形状各异,非常好看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夫妻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 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参考文献
[1] 天津档案网---津沽史料《端午的起源和屈原无关?》(原《天津日报》)[2] 天津档案网---津沽史料《天津过端午节的旧俗》[3] 《礼记·月令》: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全名为《礼记·月令第六》
[4] 《宛署杂记》二十卷,成于1593年,它记载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人物遗文等资料,是北京最早的史书之一[5] 天津档案网---津沽史料《端午节的最原始意义:驱邪避害 卫生防疫 》(原《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6] 天津档案网---津沽史料《粽子趣话》
撰文:刘瑞寒图片:来源于网络编辑:孙晖
TS档案学人○与档同行与档结缘
投稿邮箱yudangtongxing@163.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