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冻体(穿山甲的体长)硬核推荐
尾上另有纵向鳞片9-10片。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具有一小眼睛,形体狭长,全身有,四肢粗短,尾扁
穿山甲(学名:Manis pentadactyla):头体长42-92厘米,尾长28-35厘米,体重2-7千克;鳞片与体轴平行,共15-18列尾上另有纵向鳞片9-10 片鳞片棕褐色,老年兽的鳞片边缘橙褐或灰褐色,幼兽尚未角化的鳞片呈黄色。
吻细长脑颅大,呈圆锥形栖息于丘陵、山麓、平原的树林潮湿地带喜炎热,能爬树能在泥土中挖深2-4米、径20-30 厘米的洞末端的巢径约2米以长舌舐食白蚁、蚁、蜜蜂或其他昆虫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穿山甲形态特征穿山甲头体长42-92厘米,尾长28-35厘米,体重2-7千克;吻细长脑颅大,呈圆锥形具有一小眼睛,形体狭长,全身有,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不同个体体重和身长差异极大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
舌长,无齿耳不发达足具5趾,并有强爪;前足爪长,尤以中间第3爪特长,后足爪较短小全身鳞甲如瓦状与体轴平行,共15-18列自额顶部至背、四肢外侧、尾背腹面都有尾上另有纵向鳞片910 片鳞甲从背脊中央向两侧排列,呈纵列状。
鳞片呈棕色,腹部的鳞片略软,呈灰白色,老年兽的鳞片边缘橙褐或灰褐色,幼兽尚未角化的鳞片呈黄色鳞有三种形状:背鳞成阔的菱形,鳞基有纵纹,边缘光滑纵纹条数不一,随鳞片大小而定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肢鳞片成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鳞基也有纵纹。
尾侧鳞成折合状鳞片之间杂有硬毛两颊、眼、耳以及颈腹部、四肢外侧、尾基都生有长的白色和棕黄色稀疏的硬毛绒毛极少成体两相邻鳞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状雌体有乳头1对和同属中的其他物种的差别是耳朵露在外面穿山甲是特化物种、视觉基本退化、尤以嗅觉灵敏。
穿山甲的肝脏不大,肝解毒功能弱,免疫系统弱,属于单室胃,胃中披着,胃腺部的黏膜处密布许多呈"S"型的皱襞,借吞食时吞进胃中的小砂石将食物磨碎穿山甲肠管表面平滑,小肠长栖息环境栖息于丘陵、山麓、平原的树林潮湿地带。
中华穿山甲生活于各种各样的栖息地,包括热带森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草原和农田 生活习性喜炎热,能爬树能在泥土中挖深2-4米、径20-30 厘米的洞末端的巢径约2米以长舌舐食白蚁、蚁、蜜蜂或其他昆虫。
猛兽、猛禽为天敌,偶尔遭家犬袭击 中华穿山甲过着孤独的生活虽然它们是高度陆地动物,但它们也完全有能力攀爬树木,还有很好的游泳能力穿山甲经常缓地慢移动四肢,用自己的指关节,其前爪卷曲在下面,产生一些非常独特的足迹。
偶尔,它们可能会抬起后腿,身体更加直立,前肢保持在空中,这也是攻击白蚁巢穴时所采取的姿势 穿山甲长长的爪子挖掘出一个白天睡觉的洞穴,在傍晚则四处去寻找食物中国穿山甲视力不佳,但不依赖于视觉,而是依靠气味来寻找猎物。
它们利用其强大的前爪打破白蚁或蚂蚁巢,然后用它长而粘的舌头将昆虫舀进嘴里在进食时,穿山甲可以闭合其鼻孔和耳朵,以防止叮咬昆虫蜂拥而生,而厚厚的眼睑可以遮挡眼睛因为它们缺乏牙齿,所以它们的膳食是在肌肉胃中被磨碎。
分布范围原产地: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