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第一集(探索发现圆明园第一集)居然可以这样
7月16日,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师生共赴北京,开启“走进北京印记”的暑期研学之旅.
走进北京印记在发现探究中成长·瓯海区外国语学校半塘园校区暑期研学记·
7月16日,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师生共赴北京,开启“走进北京印记”的暑期研学之旅,本次研学以清华附中“行胜于言、厚德载物”的文化为根,依托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着“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文化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以清华附中“三走进”课程为蓝本,结合瓯海区外国语学校“让视野更宽,与世界更近”的办学理念,开展了一系列“走进北京印记”的研学活动,以期达到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打开眼界、树立理想的活动目的。
领导寄语展未来导师点拨明方向 7月17日上午,在清华附中广华学校的报告厅,举行了隆重的开营仪式瓯海区教育局领导与清华附中广华学校领导及清华附中各学科导师出席本次开营仪式 清华附中广华学校杜毓贞校长,以“什么是见识”引入,激励同学们在此次研学活动中要打开视野格局,希望瓯外的同学们能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带着研究去探索,去记录,去感悟。
希望同学们“不以课本为世界,而以世界为课本”,在北京的十天研学中,用汗水体会知识之美,用脚步丈量前行之路,期待每一个同学都能有所收获,为成长助力,成就一个美好的未来
瓯海区教育局教育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徐凯孟,回顾了2021年以来清华附中与瓯海教育的合作他指出在两年的融合中,清华附中在瓯海的合作项目越办越好,学校的招牌更亮了,老师的能力更好了,学生的成绩更优了,社会的赞誉更高了。
他期待在此次研学中,同学们能够不辜负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不辜负清华附中导师们的每一句谆谆教诲,要感受清华的思想,要领略清华的实力,要体会清华的氛围抓住机遇,深入探究,不断创新,争取卓越
为了此次北京研学的更好开展,清华附中导师陈冬梅老师以“研学,最重要的是什么?”为话题,对同学们的十天研学做了方向性地指导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研学中提出真问题,进行真探究,实现真提升她指出实现最佳结果有五个要点,分别是积极参与、不断反馈、合作互助、潜移默化、活学活用。
导师的各项建议为同学们的研学指明了方向,做了方法策略地有效指导六(12)班的麻文博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对未来十天的研学充满了期待,并且相信瓯外榉子们在此次研学中一定能获得成长随后,瓯海区教育局领导与清华附中广华学校领导及清华附中各学科导师庄重地为每个研学班级授旗,开营仪式在隆重的音乐声中落下帷幕。
走进清华感魅力传承历史明志向
清华大学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是两所百年名校,它们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以“为领袖人才奠基”为培养目标百年以来,两所名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不尽的人才此次研学走进清华,瓯外榉子亲身感受了清华的魅力走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史馆,了解百年清华附中自强不息的发展历程,感受清华附中的教学理念。
陈列在展馆里的十四连冠奖杯,述说着“无体育,不清华”的精神传统,悬挂在墙上的知名校友照片,展现着清华附中在人才培养上的成就走进清华园,行走在清华路上,一栋栋有历史感的古老建筑,述说着清华的历史,一幢幢有设计感的现代建筑,展望着清华的未来。
电子工程、生命科学、物理学……一项项顶尖专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瓯外榉子走进清华,感悟到清华魅力,领会到清华精神,决心传承清华学子自强不息,为国家振兴而不断奋进的历史传统,更加明确了成材之志向
走进遗址观断壁铭记历史当自强
它曾是皇家园林,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而一百多年前的一场劫掠与大火让这座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变为残垣断壁瓯外学子在遗址面前,展开了当代中学生的思考,“圆明园需不需被重建”“圆明园中西文化交融之处”“圆明园之于国人的意义”……一系列的问题为深入探究圆明园确定了角度,瓯外榉子们通过实地调查、现场采访、资料查阅等综合学习的探究方法,建构起对圆明园的全面认识。
此次“走进圆明园”活动让每一个瓯外榉子都深刻的意识到,为了让曾经的屈辱历史不再重演,作为有志的当代学生,理应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瓯外榉子当自强
走进课堂谈发现合作互动促成长
瓯外榉子白天研学,晚上在老师的组织下,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畅谈这一天研学的发现,在交流互动中对小组探究主题进行总结升华,并形成小组的成果瓯外的老师们积极深入学生,展开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问题,有效地帮助各学习小组形成更好的学习成果。
在北京的这些天里,瓯外师生于每晚的饭后,一同走进课堂,师生相伴学习,将瓯外良好的学习氛围,优秀的学习习惯,将发现的课堂带来了北京其乐融融谈发现,师生共学促成长!
走进国家科技馆赋能未来传薪火
中国科学技术馆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科技馆,曾入选全球最受欢迎博物馆,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名单科技馆内设有“华夏之光”、“科学乐园”、“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和“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
7月21日,瓯外榉子走进科技馆,最先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华夏之光”展厅,展厅全面、系统、综合地展示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灿烂文明同学们穿梭在孔明车、印刷术、冶炼术、应县木塔、简仪等古代的伟大发明中,回溯中国古代科技的历程,掌握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操作以及生活中的应用,一种作为华夏子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来到“探索与发现”的“数学”展区,孩子们马上被神奇的莫比乌斯环吸引,他们仔细观察其结构,探寻其奥秘,思考如何从数学角度来解释其中的原理孩子们一路踏着先哲的足迹,感悟数学的魅力在物理展区,看到双锥体上滚展台,同学们手脑结合,全方位观察装置并反复操作,在实践中去探索发现,并定性描述双锥体上滚原理,利用几何和物理原理定量计算出双锥体上滚的原因。
“探索与发现”展区把宇宙、物质、数学、声、光、电等串联起来,展示科技的美妙与神奇以及人类在自然交互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孩子们在这里大呼神奇
在“科技与生活”和“挑战与未来”主题展厅,各种飞机模型、AI机器人和航空模拟发射装置让人应接不暇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科技的飞速发展,同时也感叹于祖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带着问题进入科技馆,带着感悟离开科技馆科技馆之行,不仅是一次游玩,更在瓯外榉子的心中埋下了一棵探寻科学奥秘的种子。
共研数学探学法科学实践提学能
7月22日上午,瓯外榉子回归课堂,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讨科技馆的科学奥秘清华附中王老师和邱老师引导孩子们深入学习双锥体上滚、走马灯制作、记里鼓车几个项目,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科学的奥秘同学们首先进行分组讨论,深入探讨三个项目的科学原理,然后各组同学动手制作实物模型,验证这几个中国古代发明的真实性。
例如孩子们一方面动手制作双锥体上滚模型,让这伟大的发明实物再现,同时用简约的文字说明科学原理,接着深入探讨双锥体上滚原理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展示,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研学过程,孩子们不仅需要动手能力,还需要查阅信息,可视化展示的能力,整个过程中不仅探索了科学的奥秘,而且惊叹于古人的智慧。
可以说,同学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无体育不清华,下午一场精彩的篮球对抗赛揭开了文体活动的序幕,最后瓯外榉子还聆听了清华附中导师的学法指导,度过了充实的一天。
天安门前看升旗八达岭上争好汉
7月23日,同学们凌晨三点就整装待发,只为迎接那庄严而又神圣的升旗仪式走在天色微光的长安街上,感受不同时刻这座城市的魅力到达天安门广场,一轮明月还挂在天上,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5点04分,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万人注目,齐声高歌那一刻,仿佛听到了气壮山河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荣耀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瓯外榉子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热情高唱国歌,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如今长城不仅仅是游览胜地,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同学们在攀登游览中,不仅领略了长城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的壮丽之美,还能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艰苦奋斗、刚毅勇敢和爱好和平的精神。
“真”研“真”学“取真经”北京研学值此行
7月24日下午,在清华附中朝阳学校的报告厅举行了隆重的结营仪式瓯海区教育局领导与清华附中广华学校领导及清华附中各学科导师出席本次结营仪式成果展示中,瓯外榉子展示了“走进圆明园”和“走进科技馆”的学习成果。
01走进圆明园瓯外榉子分别从“劫灰飞尽,笃行致远”,“探圆明园遗址,思中西融合”,“探讨是否有必要回购兽首”三个角度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成果第一小组从中西建筑的艺术差异来“探索谐奇趣的艺术文化”;从辩证的角度“探索圆明园毁灭的原因”;从文化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角度深入“探讨圆明园现实价值”。
第二小组以“探圆明园遗址,思中西融合”,分别从中西宗教融合,中西建筑融合和审美融合来分享学习成果第三小组以“需不需要花高价买回12兽首”为主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孩子们从艺术价值、对我国的意义、商业价值和历史意义开展讨论,呈现自己的思考,把最后的答案留给了每个同学,因为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答案。
瓯外榉子的汇报无论在选题的巧妙,材料的丰富,ppt的精美,发言的从容,思考的深度上都可圈可点,充分展现了瓯外榉子的魅力!同时,我们在瓯外的榉子的汇报中,更看到了孩子们在研学中的飞速成长。
02走进科技馆第四小组同学以“双锥体上滚”,“记里鼓车”,“走马灯制作”的深度学习来开展汇报小组同学重现双锥体上滚实验,对其原理进行定性的分析和定量的测量计算,并对实验原理的拓展应用进行介绍可以说,不仅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更展示的是一种科学精神,一种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记里鼓车的深度学习,通过拆解记里鼓车的内部结构,向同学们展示记里鼓车的工作原理,并计算出旋转圈数和里程计数的定量关系,体现古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一脉相承,古今同构的道理走马灯小组先介绍了走马灯的历史文化及其工作原理,再分享了原理的拓展应用,对技术进行了升华。
在第四小组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的众多科技结晶,感受到了大国的工匠精神
03领导寄语瓯海区教育局教育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叶凯,首先对这次研学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对清华附中的导师团队,沐华工作团队表示感谢,对我们研学团队圆满完成研学任务表示祝贺。
叶主任回顾了十天的研学历程,为学生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研学中,表现出优秀的精神品质感到骄傲,希望他们能够把这份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对老师在研学中表现出的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给予高度的肯定,希望老师们在清华附中的教学平台上有更好的发展。
对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道一声感谢,感谢他们默默的付出 最后,清华附中的老师和瓯海教育局领导对这次研学表现优秀的团队和个人进行了颁奖,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的意义不是立竿见影的成长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走遍大江南北的山高水长携手江山万里的壮志飞扬瓯外榉子,在研学中践行“让视野更宽,与世界更近”的理念
-END-撰稿|纪相林 章柏渊摄影|“北京印记”暑期研学带队老师编辑|黄芳芳审核|李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