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频探索发现(探索发现楼兰古城视频)奔走相告
发现渑池之美
人类远祖起源地华夏文明发祥地
阳壶——黄河边的“楼兰古城”(之一)◆杨拴朝在河南渑池和山西垣曲的清代县志中,都记载着一座名为“阳壶城 ”的古代城池这座在两地历史上都留下重要影响的古城,其面貌如“楼兰古城”一样,扑朔迷离阳壶城位于渑池南村狮子山北侧,是滨临黄河的一座古城。
传说古时因狮子山西侧的清凉窝是一个巨大的湖泊,按照“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的城池方位规则,称为“阳壶”也有说法说是在黄河以北而得名历史上,这段黄河因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而多次改道,阳壶城也随之多次搬迁,南村当地有“三迁阳壶”之说。
据史料考证,阳壶城隋唐之前在河北(今山西垣曲),唐代之后在河南(今河南渑池),元代实施行省制后,以黄河为界,阳壶城就归河南管辖,明代再次迁徙之后改为阳壶村
垣曲商城与北阳壶城所在地(左下方的台地(商城)、台地东侧亳清可西侧(阳壶城)(照片来之垣曲《古城村志》)
阳壶村民居(照片来之《黄河小浪底水库文物考古报告集》史料显示,阳壶城在各历史时期曾属黄河两岸的多地管辖:春秋属晋国;秦汉属河东郡;北魏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属邵上郡;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并入河内郡;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在阳壶建韶郡;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置邵州;隋唐大业初年,属垣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属邵州;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属洛州;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属绛州;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属洛州;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再属绛州;贞元三年(公元787年),改属陕州……
但阳壶城无论是在黄河南岸还是在黄河北岸,都始终没有离开狮子山周围。狮子山下这块五平方公里的土地,留下了从阳壶城到阳壶村的变迁足迹,留下了古城从昌盛到衰落的历史记忆。
南村阳壶涧河口原貌(杨拴朝摄)
移民搬迁前的黄河狮子山段(杨景亭摄)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黄河北岸合影,身后即狮子山东侧的涧南(照片来自《垣曲古代研究》)春秋时期,以阳壶命名,贯穿豫晋南北的“阳壶古道”,现在部分依然保存完好还有北魏时期在阳壶山悬崖上修筑的阳壶神庙遗迹,成为目前仅存的两个与阳壶城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
1992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275米以下都成库区,将面临搬迁当时,黄河两岸众多的历史遗迹也随之淹没为保护5000年黄河文明积淀的丰厚遗存,国家首次聚集了各行业联合考古,启动了库区文物的发掘勘探工作。
150公里的黄河两岸,包括渑垣盆地古生物化石遗址、垣曲东关仰韶遗址、渑池班村仰韶遗址、垣曲商遗址、垣曲上亳墓地东周及汉代古墓群、黄河漕运遗迹、西沃石窟等一大批重大考古项目先后得到及时发掘和有效保护,抢救了一大批高等级历史文物。
遗憾的是,阳壶古城的南北两个遗址未能及时纳入考古范围,致使这座古代城池遗迹长眠于水下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去揭开古城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千年古城的芳容现在,只能从有限的史料中去触摸古城的沧桑沉浮,也只能在历史事件中去追寻和感悟古城昔日的繁华与喧嚣。
狮子山及滩涂原貌(杨拴朝摄)
小浪底水库蓄水后的狮子山区域(杨拴朝摄)阳壶城的地理位置狮子山对岸约三公里的古城镇,是宋代设置的山西省垣曲县治所1959年,因国家要修建水库而搬迁改为镇治古城镇地处允西河和亳清河交汇的台地上《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称:“河东垣县东南有瓠邱亭。
” 《左传·襄公元年》:“彭城降晋,晋人以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瓠邱”《辞海》载:战国时在临近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 “十里设一亭”, 东汉后渐废,汉高祖刘邦秦时曾担任亭长《辞海》又载:“瓠丘,古地名。
春秋晋地一作壶丘,又名阳壶,在今山西垣曲东南此书对“瓠”字的注释为:“瓠”通“壶”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河水注》中称:“清水又东南,迳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壶邱亭也,晋迁五大夫所居也清水又东南流注于河”康熙版《垣曲县志》载:阳壶城,治南里许,临大河。
康熙版《渑池县志》载:阳壶城,冶北百二十里,北临河《左传》载:襄公元年,晋围宋彭城,晋人以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瓠丘杜预注云:“瓠丘晋地垣曲东南有瓠丘,即阳壶城,今改为村”
班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现场(杨拴朝摄)据垣曲相关人员的考察记述:在垣曲古城(原垣曲县城,今古城镇)南一里的地方,有人类居住的遗址现高出亳清河滩3—6米,50年前约高出河滩5—8米历史上,这里曾是黄河中游重要码头济民渡。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农业学大寨填地取土时,发现灰土层特别的多,并出土有大量的陶瓷碎片和一些生活用具,如碗、碟等,还有大量的瓦砾,肯定了这里曾有古人居住2001年出版的《垣曲移民》,对属历史遗迹的阳壶城遗址进行了正式确认:“在黄河北岸、东滩村东侧三里许,有一个偌大面积的大沙丘,沙下埋藏着一座古城垣,这就是春秋时期的阳壶城。
此地为晋国的南大门,与郑国隔河相望……此地就是阳壶古城,今之古城以南随着岁月的推移,黄河多次改道,水逼人迁,这座显赫于当时的古城,长期被湮没于沙丘之中”这个结论结束了长期以来,业界对阳壶城位置的争议,为今后古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渑池县地名简志》载:经实地调查、访问、座谈,村人有持阳壶原在河北(指山西省垣曲县古城,因在黄河北边,河南人习称河北)之说,古时因水患而城被淹,辗转搬迁,后至此建村,沿用旧名经笔者对原阳壶村民进行走访调查,确有“三迁阳壶”之说。
当地人称,原来阳壶在东滩村东和古城南之间的台地上,因黄河改道,水淹城池,遂迁至狮子山东涧南后又因黄河改道与涧河夹击冲刷,故又搬迁至阳壶山北坡,改名阳壶村
阳壶渡口(杨景亭摄)史料表明,阳壶城地处豫晋峡谷腹地,是黄河漕运和阳壶古道交汇的水陆交通枢纽,又是一座军事要塞,扼守着黄河天堑,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阳壶城是当时黄河两岸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精彩推荐
一指禅 戳戳戳!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6月3日晚的县委5楼会议室我县“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竞赛(决赛)落下帷幕听,从河南省文化厅传来多项喜讯高考前这几天该怎么吃?这份秘笈助你一臂之力↓↓
周文静摄每期美图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vgmc2017@163.com当你经历过大风大浪,未来的人生,你也就不会再怕所谓的小烦恼,即使没有铜牙铁臂,没有铠甲武器,也能从暗地里重建光明。
第598期策划:张文 编辑:黄青锋 张文曦校对:王一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