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最新(探索发现最新一期王阳明)深度揭秘
在上一节中,我们提到,青年时代的王阳明遭遇过一段人生的低谷,曾经沉迷于五种“旁门左道”,导致自己无法自拔。而在这段时间之后,他就变得脱胎换骨,
《王阳明大传》作者:冈田武彦
在上一节中,我们提到,青年时代的王阳明遭遇过一段人生的低谷,曾经沉迷于五种“旁门左道”,导致自己无法自拔而在这段时间之后,他就变得脱胎换骨,开始思索到底什么是真理,进入了一个独自摸索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王阳明“格竹子”。
“格”就是“格物致知”的“格”我们知道,儒家的大学者朱熹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要通过“格物”来接近大道、让自己开悟成圣因此,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拿来“格”上一格,通过具体的事物,可以发现更加普遍的、永恒的真理。
王阳明学到了朱熹的这套理论,所以想亲自试验一下,从眼前的竹子出发,开始了“格物”当时王阳明正在京城读书,了解到朱熹在历史上的地位,于是把他所有的著作都找来阅读,细细体会书中的道理,还经常和好友讨论书中的话题。
在讨论中,王阳明和好友达成了一致,认定了要想成为圣贤,就必须掌握朱熹所说的“格物穷理”在朱熹的著作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也就是说,一草一木中都包含着真理,值得去研究。
恰好,王阳明父亲当时就职的官署中,种着许多竹子于是,王阳明读到这句话之后,立刻和好友一起“格竹子”,两个人日夜沉思,但是毫无所获在三天之后,王阳明的好友因为疲劳过度而病倒了,不得不放弃“格竹子”但是,王阳明反而愈挫愈勇,更加发奋图强、不分昼夜地全力“格竹子”。
但是,王阳明还是失败了在七天之后,他也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而他始终没能在“格竹子”中领悟到真理就这样,王阳明放弃了朱熹的格物之学选反思朱子从“格竹子”的经历开始,王阳明逐渐地远离了当时占据了主流的朱子儒学,开始思考自己的理论学说,对朱熹的说法开始反思,提出了许多质疑。
在前面我们介绍过,王阳明在“五溺时代”中,曾经沉迷于道家、佛家等各种各样的学说,这些经历虽然在一方面耽误了王阳明探索正道,似乎是浪费时间,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独特的学习过程,赋予了王阳明更加宽阔的视野,使得他不像一般的儒生那样,只知道在儒家学说的框架里思考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广泛地接触到道家、佛家的思想,王阳明就不太可能如此大胆地质疑起朱熹的儒学思想那么,王阳明和朱熹思想的不同之处究竟在哪里呢?从最根本的层面来看,这两位儒者确立自己学问立场的过程,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也是造成他们思想差异的直接原因。
我们先看朱熹,他在强调“内省己心”的同时,还十分注重苦读的作用,同时强调要向师友学习、模仿,最终才确立起自己学问的基础因此,朱子儒学注重“格物穷理”和“存心涵养”,其中重点是“格物穷理”而如果我们观察王阳明的成长过程,就会发现,他更加注重的内容,是“内省”和“体验”。
也就是说,王阳明是在克服内心苦恼的过程中体会出真理的王阳明发现,自己体悟出来的真理,其核心是“人伦之道”,这个人伦之道,又是与儒学的“大道”相符合的,于是,他才开始笃信儒学,成为儒者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阳明学,更加注重“存心涵养”,注重“心”的作用,主张“求道于心”,正因如此,王阳明的学问被后人称为“阳明心学”。
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话:“向心内求理,方得真知”在王阳明看来,修习圣贤之学就是依照自己的内心、按照人伦道德的要求,去真实地生活、认真地体会,这也是王阳明一生的坚守和选择苦练书法在王阳明探索真理、努力思考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兴趣爱好,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帮助,那就是练习书法。
在前面我们提到过,王阳明在十七岁时成亲,婚礼举办完毕后,他暂住在岳父的官邸里,恰好那里存放着很多箱纸张,王阳明就用这些纸来练习书法,每天都不间断到了第二年的十二月,当王阳明启程回乡的时候,所有盛纸的箱子都已经空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练习书法的刻苦程度那么,王阳明为什么这么执着于书法呢?因为,他练习书法的目的,并不只是把字写好这么简单,在笔墨之间,他也在思考“心”与“理”、探索何为真理、何为大道在《阳明先生年谱》中,记载了王阳明自己说的一段话:“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
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这里说的“凝思静虑,拟形于心”,就是说他把自己的内心作为书写的工具,先把身心投入到对书写这件事的思考中,想好了、想清楚了再下笔,因此能够做到字字都用心、处处都有力。
这种书法的意趣,反映出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精神,和宋代画家范宽绘画的精神不谋而合据说范宽为了画好山水,会花费一整天在山林中静坐,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以此来寻求自然的意趣接下来,在绘画时,他还十分注重“静思澄虑”、“潜心熟虑”、“去欲脱尘”,这些都是当时流传的绘画心法,目的是通过眼前笔墨绘出的物象,来表现“物之心”、描绘“物之理”。
王阳明苦练书法的态度,和这种精神相通相应。而通过流传至今的阳明书法,我们就能够看出他字中的心意、字中的脉搏,字中的天地共鸣,万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