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古墓全集2020(探索发现古墓全集2023完整版)全程干货
我原籍属山东寿光一代,据祖上文字记载,于1520年左右,由山东志观乡迁移到安徽淮南市凤台县纪台村,毗邻淮河,河对面就是著名的八公山。
我原籍属山东寿光一代,据祖上文字记载,于1520年左右,由山东志观乡迁移到安徽淮南市凤台县纪台村,毗邻淮河,河对面就是著名的八公山过去我的老家也曾属于寿县管辖,所以习惯上我们将寿县也视作是自己的故乡加上我们纪氏从山东迁移过来的另一脉,就在八公山脚下,与隔河相望,那边就归寿县。
这两天,我在中央十台《探索发现》栏目中,欣喜观赏了一档电视节目《探秘小宋家台子墓葬群上下集》我虽然出在上海、长在上海,但对原籍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平时对家乡的发展一直比较关注这次见到故乡附近村落进行古墓发掘,感到非常兴奋,这上下集我全程追踪,收获颇多。
故乡那边因靠近淮河,为抵御洪水泛滥。老家那选择一处作为村落后,就在附近挖两个大水塘,将土堆积在村落上,与石头一起混合夯实。石头就是八公山石头,可就地取材。
村落通常要垫高两米,然后在村落上建房所以我们那里的村庄都是建在高台之上,目的就是抵御洪水这次我看到小宋家台子古墓的字样,就猜测是老家附近,果然没错从我们纪台子到东淝河是四里路,小宋家台子在东淝河边,也就是说我的老家到小宋台子最多相隔就四里路。
所以这次小宋台子出现古墓群,我非常亢奋,总想详细了解古墓发掘的具体情况寿县又称寿州、寿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寿县是楚文化积淀地、豆腐发祥地、淝水之战古战场这里文化遗产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在寿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些沉睡千年的古墓也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寿县小宋家台子北墓地就是其中之一 墓地位于寿县城的东北部,命名这个墓地是因为它南边有一个小村庄,就是小宋家台子。
它这个墓地基本上就是在东淝河转弯的河间滩地上
这个项目是为了配合引江济淮工程江淮沟通段的建设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这个墓地并非在册文物点,是当时在前期做引江济淮工程调查的时候,觉得这地方可能会有墓葬,后来进行了考古勘探工作,确实印证了这么一个推测,发现了数量比较多的墓葬。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493年,蔡迁州来,史称下蔡在确认下蔡城池地望的前提下,州来地望也是寿县当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在寿县地区,考古专家们已经发现了大量的蔡国墓葬以及同阶段的以夯土建筑基址等为代表的居住址,证明了蔡国人的确在此地生存发展,那么有没有什么直接的证据证明吴国人也在此地呢?对于这一问题,这次在考古发现的层面找到了线索,即寿县小宋家台子北墓地的发掘。
这次在小宋家台子北墓地,惊喜地发现了一批大概20座左右非常典型的吴越人的墓葬这样的话就从下蔡就是往前追溯吴国的州来,就是从蔡人找吴人这个墓地的最大亮点,就是揭示出了典型的吴越系墓葬,从墓葬的随葬品还有墓葬的形制规格、包括它的葬具等因素分析,推测其墓主人的身份为典型的吴国人和越国人。
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间,对小宋家台子北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小宋家台子北墓地在去年的时候也是荣评了安徽省2020-2021的十大考古新发现,其重大学术意义就是这批典型的吴越系墓葬这些墓葬里面出土的文物都是清一色的原始瓷器和硬纹硬陶器,是典型的吴越文化的特征。
此外有一些墓葬还出了一些铜器,比如说有一个墓葬里面出的典型的素面的小铜鼎,就是越式的它不像中原地区,中原的鼎或者说是其他铜器,它的器表的器物装饰、饕餮纹、兽面纹,还有其他的一些纹饰是很繁富的而吴越铜器,是以制作兵器为见长的,比如说越王勾践剑,那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是吴越国他们就很少出土大体量的青铜礼器。
比如这次墓葬里面出的鼎形制非常小,而且是素面的,基本上器表没有纹饰的,这与中原地区同类铜器区别最大小宋家台子北墓地出土的原始瓷器、印纹硬陶器都是作为随葬品放置于古墓之中而在墓地发掘的过程中,一种叫做“独木棺”的葬具的发现,更是让专家们连连称奇!。
独木棺就是一整根木头,然后中间掏空,两个扣合而形成的这种独木棺独木棺这种葬具和葬俗也是吴越人的墓葬的典型特征所以这样从随葬品的种类和它葬具的这么一个独特性,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就是吴越系的特征,从而反映出它背后的人群。
这批战国早中期墓葬的发现,填补了江淮西部地区吴越系墓葬的空白,为印证吴据州来以及吴楚江淮拉锯争夺的历史事实提供了重要材料支撑这批典型吴越系墓葬的发现,进一步夯实了有关州来城、下蔡城的地望及其相关问题学术讨论的基础。
现在有一些重要的比较精美的出土文物,比如说原始瓷器已经进入了寿县基本陈列的展柜,更重要的就是体现独特葬俗的独木棺,这一次也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展厅里面也是用了一个很大的独立展柜,是恒温恒湿的,然后对其中一座墓的出土的非常完整的独木棺进行了一个现场展示,这样的话就让观众对安徽地区楚文化当中,吴、楚、蔡、越之间的这么一个密切又复杂的关系,有实物的观感和体验。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楚都寿春城遗址被发现和确认以来,安徽地区楚文化的研究重心就一直锁定在以都城为核心的寿县地区“地望”作为一个学术性的概念,指的就是“位置”的意思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专家们不仅揭示出作为楚都的寿春城的地望在寿县城及其附近区域,更进一步明确了蔡迁州来后史称“下蔡”的地望也在寿县,而非历史地理学界认为的下蔡地望“凤台说”。
因为传统的历史地理学界,他们主要根据后来汉代的下蔡县是位于现在的凤台县,就认为当时蔡国迁入的州来也是在凤台但是从考古的角度来说的话,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在凤台县境内就没有发现过蔡国的遗存,反而是在淮河的对岸的寿县地区,1955年的时候就发现了蔡昭候墓,再结合我们2017年至2020年在寿县西圈墓地的发掘工作,就基本可以确定西圈墓地是下蔡时期的一个重要墓地。
这样的话我们就推测出了下蔡城的这个位置应该不在凤台,而是在寿县这个就是我们对下蔡地望从考古学上的一个新的解释岁月流逝,楚国的山川依然留存在这里,但是抹不去的却是那历史的印记和光芒,在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这次对寿县小宋家台子北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250座,出土随葬品300余件(套)墓葬采用“独木棺”葬俗,随葬品为清一色原始瓷器印纹硬陶器,这些特征表明墓主人身份可能为吴、越国人这一发现填补了江淮西部地区吴越系墓葬的空白。
2023年7月6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