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步道探索:国家步道 官网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明确指出我国已进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对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到2025年,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
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研究打造国家步道系统就在此次重要文件下发前,中规院创新型规划研究成果《国家步道规划——理论·技术·实践》一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我国大陆地区国家步道规划领域的首次开拓。
探索,本书结合实际项目全面梳理了国家步道规划的理论与技术,为中央最新精神指示的落实提供了坚实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国家步道规划——理论·技术·实践》上篇:绪论重点介绍步道的概念、步道与绿道的辨析、步道规划研究意义、中美国家步道比较借鉴,以及中国国家步道规划建设的启示与展望中篇:国家步道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提出步道规划的层次与内容、步道线路规划与步道服务设施规划的任务与深度,基于3S空间技术构建步道规划技术方法体系,将3S空间技术集成应用于步道规划全过程。
下篇:步道规划案例结合北京顺义五彩浅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北京昌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北京市旅游休闲步道总体规划案例,阐释步道规划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实践●国家步道的缘起步道(Trail)是以步行为主,兼顾骑行、骑马、轮滑等多种户外休闲用途的通道(不同于景区游步道、城区人行道)。
Trail在国内的学术研究中常被译为步道、游径、小径等,而在规划建设实践中多称之为步道步道以郊野、户外为特色,以因山就势、就地取材为特点,路面材质主要采用软性、生态材质,不崇尚硬化路面及过度的人为工程化干预。
作为步道的发源地,美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完善、最成熟的国家步道系统(National Trails System),配套有总统签署的《国家步道系统法案》,设立了国家步道日,现国家风景步道与国家历史步道总长超过86900千米,遍布全美。
2010年美国国家步道分布图●中国国家步道的发展意义巨大的国民旅游休闲需求,是中国步道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步道符合既中央政策要求,又是扩大内需、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和响应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创新举措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担任某登山协会名誉会长时表示:“其他名誉会长我从来不当,登山协会名誉会长我要当。
我当名誉会长,可以推动全民登山运动,运动可以给百姓带来幸福”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国发〔2011〕5号)则指出,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水等自然条件,建设健身步道、登山道等户外运动设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3〕10号)指出,积极发展体育健身旅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近期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则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对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到2025年,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研究打造国家步道系统。
各地不断涌现的步道规划建设实践是国家步道的发展基础,推进确立国家步道制度恰逢其时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登山协会颁发《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修改稿)》,将登山健身步道定义为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单一步行用途通道(区别于游步道等)。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英文简称为National Trails System,参照使用了海外的国家步道概念,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的国家步道的构成部分同年,浙江宁海建成首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此后,从浙江、山西、内蒙、北京、广东等省市到全国陆续掀起步道建设热潮。
2013年北京顺义五彩浅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成125千米,并成功举办国际登山比赛,首都市民对步道的关注度随之攀升●中国国家步道的发展构想目前我国步道规划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国家步道研究方面尚局限于概念层面的探讨,关于国家步道如何分类、国家步道标准如何制定、国家步道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国家步道规划——理论·技术·实践》通过借鉴海外成熟的国家步道经验,结合中国的步道发展实践,提出了从概念设置到类型划分等具体建议倡导积极落实中央“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启动国家历史步道规划建设;呼吁尽快制定中国国家步道标准,推进国家步道立法,建立中国国家步道制度,尽快构建国家步道系统;建议住房城乡建设部引领国家步道发展,推进制定步道规划设计导则,并适时研究制定相关标准,研究编制中国国家步道系统规划。
●中规院文旅所步道规划实践案例2012年以来,中规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所通过借鉴海外步道经验和步道规划技术探索创新,先后编制完成《顺义五彩浅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北京昌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北京市旅游休闲步道总体规划》、《北京市旅游休闲步道规划设计导则》,在国家步道规划领域开展了探索实践。
2012年,文旅所开始编制《顺义五彩浅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次年由顺义区政府审查通过,成为指导步道建设的依据项目组根据山区地形复杂多变的三维空间特点,尝试将3S空间技术(RS、GIS、GPS)应用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之中,采用3S空间分析与AutoCAD联合制图技术,结合不同人群的细分需求,确定步道的线路布局、主题功能、步道难度、步道材质、建设方式和服务设施配套方案,并基于生态工法(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技术理念及海外成熟的步道经验,提出步道及设施的建设标准指引,在顺义区规划构建了步行、山地自行车、自驾三种旅游休闲方式无缝对接的“三位一体”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
2013年9月,顺义区建成北京市规划最长的、第一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目前已成功举办过四届国际登山比赛,建成运营显著提高了顺义浅山区的游客规模,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有效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取得明显的富民增收效果
,焦庄户村先后成立民俗户18个,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1.1万元/人提高至2015年1.8万元/人。
顺义五彩浅山国家健身步道启动区规划图2014年,中规院文旅所编制完成《北京昌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针对山区三维空间规划编制存在的技术难点,发挥3S技术对空间信息采集、分析和表达的优势,将3S技术集成应用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的全过程。
在昌平区以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两大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以十三陵镇为主体,以南口镇和延寿镇的相邻区片为两翼,形成步道建设启动区在昌平启动区规划步道总长270Km,构建了步行、自行车、轮滑、骑马、自驾五种旅游休闲方式无缝对接的“五位一体”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
2014年,规划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会审查通过、专家评审通过,昌平国家步道建设工程列入昌平区2015年重点工作2015年7月,昌平国家步道一期工程成功申请到北京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北京昌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启动区规划图2015年,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委托中规院文旅所编制完成《北京旅游休闲步道总体规划》北京市步道系统借鉴了美国国家步道系统的成熟经验,并接轨国际标准,是对构建国家步道系统的尝试。
该规划将步道定义为具有步行、山地自行车、骑马、轮滑等多种旅游休闲用途的通道,并与风景道相衔接(不同于健康绿道、景区游步道、历史街区游步道及商业步行街道),部分步道路段可以兼容2-3种旅游休闲交通方式北京步道分为市级步道、区级步道两个等级。
在北京市域依托优良的山水地形、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按照创建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目标要求,突出资源整合、城景统筹,兼顾保护与利用,形成步行道、自行车道、骑马道、轮滑道与风景道相互衔接“五位一体”的步道系统,将北京市建设成为国内引领的步道系统示范地、世界一流的户外休闲运动目的地。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将依据该规划在全市构建步道系统自2015年起,北京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开始支持各区步道及配套设施建设●中国国家步道规划研究探索1.步道规划层次与内容针对国内尚无步道规划规范的现状,根据步道规划的自身特点,结合各地尽快启动步道建设的迫切要求,中规院文旅所研究团队提出将步道规划分为以下两个层次:
(1)规划区步道总体规划规划区一般为某一个行政辖区全域,规划区步道总体规划旨在描绘规划区的远景步道蓝图,其规划原则一般包括生态为本、安全第一、文化融入、联动富民、交通衔接等,规划内容应达到“三定”深度,即确定步道主线、综合服务基地及其与区域交通的衔接关系。
(2)启动区步道系统规划启动区是在规划区范围内确定的近期建设步道示范路段的区片,启动区步道系统规划旨在有效指导近期步道设计与建设,其规划原则一般为因山就势、多样选择、难度适宜、就地取材、提升已有、便于实施等,规划内容应达到“七定”深度,即确定步道线路、步道功能、步道难度、步道材质、步道建设方式、服务设施布局以及步道系统建设标准。
步道规划的层次与内容构成图2.基于3S空间技术的步道规划技术体系目前我国步道规划实践仍主要依赖经验分析和传统二维空间规划方法,本书针对步道规划以地形复杂多变的三维空间为载体的特点,探索将3S空间技术(RS、GIS、GPS)集成应用于步道规划全过程,深入应用于基础资料准备、因子分析、步道建设适宜性评价、步道线路规划、步道设施规划、规划成果展示各环节,提高步道选线和步道设施布局的科学性以及规划成果展示的直观性,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创新价值和应用价值。
3S空间技术在步道规划的全过程应用图
步道建设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构成图
步道建设适宜性评价图(示例)
步道规划3D图(示例)●作者简介
中规院文旅所国家步道规划“三剑客”——丁洪建、贺剑、刘剑箫在建成后的顺义五彩浅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丁洪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博士,中规院文旅所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城镇与国家步道规划。
联系电话:010-88305162,E-mail:hjding@yeah.net 贺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中规院文旅所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刘剑箫,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城市设计硕士。
中规院文旅所城市规划师,主要业务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