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者的俘虏剧情:探索者的俘虏剧情介绍
第四期
影片立意 《妖猫传》是不是一部爱情片?如果是,那么电影只看一遍也非常好懂:虚伪的帝王辜负了贵妃的真心,讽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并借此为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付一声叹吧但问题是,观众在产生上述观感之余强烈地感觉影片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
为什么空海总是带着迷之微笑?为什么白居易情绪如此癫狂?为什么白龙会这么爱贵妃?幻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无上密又到底是什么?……不搞清楚这些,谁都不敢说自己真正看懂了这个故事。那它究竟是想讲什么?
当我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陷入一种困境,苦思冥想依然毫无头绪时,一个基本方法是先摒弃细枝末节,试着跳出现有框架,高屋建瓴地抓事物的主干《妖猫传》的主干非常清晰:白居易在写《长恨歌》,妖猫开始复仇,空海来大唐求法。
最后,妖猫放下执念,空海领悟了无上密,《长恨歌》一字不改这就很明显,影片真正的主角不是妖猫,也不是白居易,更不是贵妃,而是倭国僧人——空海这是一个与爱情有关的寓言,白居易是一条引线,妖猫是讲故事的人,而真正从故事。
中总结道理给观众的,却是空海海上的老妇人能在面对巨浪风暴时泰然自若,平静如常;贵妃在识破玄宗的骗局后依然献上香囊,从容赴死;妖猫仇恨了三十多年终于摒弃执念,自由而去……这背后的原因就是电影想要传达的人生哲学,也就。
是空海所求的无上密:使人不再痛苦的秘密。
但是,大部分观众看完电影后都在为贵妃、大唐甚至是妖猫感叹,很少有人讨论空海究竟是如何求到法,以及他所求的“无上密”到底是什么,而就算有人尝试往这个方向去想,电影本身也并没有说得很明白,很难能想出什么结果来。
由此可见,《妖猫传》无论是主题立意还是故事情节,其实都没有很好地传递给观众——否则也不会有上面一系列奇怪的问题,从这两点来看,影片讲故事的方式确实是有问题的 1. 人物不成立 Q1:空海是谁,为什么总是带着神秘的微笑?。
空海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位日本僧人年轻时来到中国,在长安青龙寺拜中国密宗大德惠果大师为师,两年后获得汉传佛教密宗真传回国此人佛法精通,修为深厚,被惠果阿阇梨授为八代祖,且学识渊博,文采斐然,对中国文化深有研究,会多种语言,天赋极高。
空海回国后在日本创立了佛教真言宗,著有多部文学作品,还编纂了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极大地推动了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被醍醐天皇赐谥弘法大师。
小说中,空海能够受召进宫为皇帝看病,又能一眼看穿妖猫的各种幻术,还是个查案小能手成功推测出贵妃的死因,都是作者基于他“一代大师”的身份对这一人物及经历进行的艺术赋能,甚至是神化:为了突出空海不是普通人,作者在书中
多次暗示他其实是不空菩萨的轮回转世但空海在日本鼎鼎有名,在中国却并没有什么知名度,大多数普通中国老百姓对这位“日本大师”根本没有听说过电影里,空海不过是个有名的“驱邪师”,不知道的人甚至还以为是什么茅山道士之类,后面他自己坦白身份,也说只是一个普通的沙门,可一个普通的沙门怎么到了大唐反倒成了个“人物”?。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吗?
小说作者在书中就空海的身份背景、求学目的、佛法修为、能力见识等都作了充分的介绍和举证,使这一历史人物在读者心中得以形象丰满,真实可信但电影里却没有这些,它只是简单照搬了书中空海的“厉害”人设,再用一种非常粗陋的方式来表现。
比如,白居易说自己在写诗,空海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写皇帝的爱情故事,而且还猜出对方一定是个妃子,因为“皇帝一般不爱皇后 ,更不会爱宫女”这种逻辑拿过来凹聪明人设简直就是自己打脸——杨玉环的例子恰恰证明了皇帝完全有可能爱上任何人,不管对方什么身份,哪怕是自己的儿媳妇,这是常识。
空海的人设空洞本就令人不解,这样的自作聪明更是惹人怀疑:空海淡定从容,人们说面无表情;空海讳莫如深,又说是故弄玄虚;导演努力想打造他的“高僧”人设,观众却只觉得他“普通却自信”角色塑造不成立,故事自然也就没有说服力,空海再厉害都会让人感觉“厉害”得莫名其妙。
尽管最后他破了案,观众对他的印象也只有那招牌式的迷之微笑,以及公然跑伎院跟舞伎跳舞的日常迷惑Q2: 白居易为什么人设如此癫狂?原著小说对白居易其实着墨很少,他并没有陪空海追查妖猫案的始终,就连《长恨歌》也是妖猫案结束之后,特意在空海临回国前赶出来作为送给他的临别赠礼。
《妖猫传》作为中国电影大大增加了白居易的戏份,整条故事线基本都是原创影片中,白居易自称无情无义,无法无天,但是对李白和贵妃心生向往,如痴如醉——确切地说,他只对贵妃一个人疯狂,李白只是因为在极乐之宴上目睹过贵妃的真容,还为其写过诗,名垂千史,才令他羡慕不已。
但这样癫狂的白居易显然是观众所不太能接受的,尤其当片中其他人物都很明显地在努力贴近真实的历史形象,唯独他如此颠覆与夸张,难免让人感觉很突兀。对此,电影给出的理由是:
可仅仅出于“不平”,怎么会对一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迷恋?所谓的“正义感”,又怎么会让一个人如此疯狂?这显然有点说不过去事实上,杨贵妃传奇的一生惊世骇俗,荡气回肠,白居易作为赫赫有名的大诗人为这样一位奇女子吸引。
并不难理解,这是他才情所致但这种“爱慕”显然不是世俗所理解的“爱情”,它更像是后人对前人的一种隔代的遥远感怀——仰慕、尊敬、不平、怜悯、哀叹,是一种复杂的深情 从这一点来说,杨玉环其实和他后来笔下的卖炭翁、琵琶女没有本质区别,他写的不是某个特例的贵族爱情悲剧,而是时代洪流下一个普通人的悲惨命运。
由此我们更可以理解,白居易并不是爱上了贵妃,也不是崇拜李白,他向往的不是某个人,而是当年的大唐盛世,是那个鼎盛时期的王朝年轻时的白居易积极奋进一心想要兼济天下,然而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力衰退,早已不复当年光景,自负有才的他难免感叹生不逢时。
他之所以对那场极乐之宴以及宴会上的贵妃和李白抱有无限美好的幻想,其实都是出于对前朝的一种精神寄托——他们是大唐强盛的象征,也是帝国最后的狂欢这才是身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所可能怀有的浪漫和情怀,电影不仅
丝毫没有表现白居易这一崇高的济世理想,反而把他塑造成贵妃与玄宗的脑残CP粉,每每提及都青筋暴起,两眼放光,亢奋得手舞足蹈……白居易的人物不成立,主要是毁于他的轻浮。
Q3: 白龙是什么样的人?白龙是杀人的妖猫,也是传说中的白鹤少年,在影片中,他是比玄宗还要深爱贵妃的男人可白龙为什么这么爱贵妃?极乐之宴上,白龙第一次与贵妃相遇,身世凄凉却又桀骜敏感的他意外发现高高在上的贵妃竟与自己同病相怜,她。
不仅没有看不起自己反而感同身受,予以鼓励,这份心心相惜在白龙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
但全片白龙爱上贵妃的官方解释也就只有这匆匆一面,导演用冷静的镜头讲述得非常平淡,白龙的戏份甚至还没有写诗的李白多,如此轻描淡写难免招来观众质疑:这样就疯狂爱上贵妃了?其实原著中白龙对贵妃也是一见钟情,这对白鹤少年在见识了贵妃的美貌之后双双成为了她的俘虏。
电影的改编比之原著显然更具深度和人情味,但是叙述得有些过于平淡,让人感觉印象不深可就算白龙有足够的理由爱上贵妃,他为此进行的复仇就能够成立吗?白龙杀死玄宗后,跑去胡玉楼挖人眼珠,大开杀戒,又到陈云樵家杀了无辜的春琴和仆人,就连当年只是织了一条白绫的老宫女都没有放过,这样。
滥杀无辜,赶尽杀绝的复仇会是正义之举吗?必须指出,这一点是完全违背原著精神的,小说里明确说明白龙只报复当年跟害死贵妃有关的人电影的改编不仅使其失去了报仇的正当性,而且成了真正的妖孽作祟,危害人间所以影片里的白龙人设其实并不讨喜。
他童年悲惨,性格极端,别人对他一点好就恨不得拿一生来回报,这样的人感情固然真挚炽烈,但也容易遭到反噬片中白龙最打动我的部分是他想给贵妃祛蛊,在他需要一块生肉的时候他怎么都不忍对御猫下手,最后选择牺牲了自己,这是他唯一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时刻,没有这场戏,白龙即使顶着“白鹤少年”的光环也未必就一定善良。
而正是这一幕之后,白龙开始了黑化,在得知贵妃死亡的惨状后,他决定要报复皇帝和陈家,并且仇报三代,祸及子孙可问题是,杀了皇帝国家动荡会带来多大的灾难,百姓又会遭多少秧?被陈家无端连累的人有什么罪过,凭什么要为贵妃白白送命?这种草菅人命的复仇是不是真的爱贵妃,会不会反而坐实了她“红颜祸水”的恶名?。
这些白龙都没有想过,他的眼里只有复仇,只有贵妃,这就是白龙性格缺陷的体现观众不会为了这样的爱情感动,为了一己之私就不顾他人死活,泯灭人性,这种行为不会有共鸣当然,还是有许多人看完电影觉得大受感动,这主要得益于。
电影对白龙的美化,如果没有演员的颜值滤镜和导演的多次煽情,白龙的人设其实是立不住的,这就是艺术感性的力量 2. 逻辑自相矛盾 1、空海来唐的目的根据空海的自述,身为普通沙门的他之所以来大唐求法,原本只。
是因为师父的临终托付,但海上遇险让他亲眼目睹一个人面临危险时可以多么的平静,震惊之下才下定决心要求得无上密,找到不再痛苦的原因但当空海第一次出场时,白居易给他的旁白却是“倭国法师前来长安驱除邪祟”,皇帝死后,空海随即收拾东西准备回国,这显然是在告诉观众,空海就是从日本来给皇帝看病的。
之后,镜头一转,空海和白居易突然逛起了大街,中途又说:
空海明明是来给皇帝驱邪的,怎么突然又想去当青龙寺的弟子?难道是他驱邪不成,突发奇想要拜师?可他才被拒绝了一次就要回国,未免也太没诚意了况且这段对话发生在两人逛街时的随口闲谈,导演当时给的是一个远景,意在表现长安街道的繁华,许多人看第一遍可能根本就没注意到。
因此,当影片放映过半,空海终于回忆起自己在海上的经历,并且信誓旦旦地宣称一定要在大唐找到无上密时,观众几乎一脸懵逼:开始你可不是这么说的啊,你明明都收拾东西要回国了啊……2、空海查妖猫案的原因空海原本已经准备回国,但在和白居易见识了瓜翁的幻术之后,突然就跟着陈云樵去了胡玉楼,之后目睹了妖猫行凶,被白居易推荐去降妖猫。
那么,空海查案是因为对妖猫的幻术感兴趣,还只是因为被白居易顺水推舟?可他既然是来求法的,他查案难道不应该和求法有关吗?原著小说中,空海是主动介入妖猫案的,因为当时青龙寺门槛很高,难以接近,且求取密宗大法一般要花十到十五年的时间,但空海自信自己两年时间便可完成,所以没有选择常规途径直接上山,而是想借妖猫案先显示自己的才能,吸引青龙寺的注意,好让惠果大师主动邀请上山传授。
电影里删去了这一情节,却没有给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片中空海卷入妖猫案的逻辑非常牵强,关键还和求法无关——幻术跟无上密有什么关系?空海查案前又怎么知道妖猫案与惠果大师有关?难道空海最后求得无上密都是误打误撞?
3、白居易查妖猫案的原因皇帝死后,白居易辞了官,那么唯一能让他和妖猫扯上关系的便是皇帝的死因。但当他去找空海,对方告诉他妖猫已经跟他没关系的时候,白居易居然回答道:
可见,无论是妖猫还是皇帝的死因,白居易其实都不感兴趣,他只想写诗之后,影片交代白居易不是辞官而是被罢官,但他本人却全然一副不在乎的样子,似乎并不想还自己一个清白这也很好理解,他不作大官只做起居郎本来就是为了写诗,现在皇帝死了,自然也不必再做官了,清不清白都一样。
所以,白居易其实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查案理由,他和空海一样,都是见识了瓜翁的幻术后突然就一起组队了,表面上看更像是为了……友谊的小船之后的白居易变得对妖猫非常感兴趣,而且毫无理由地就认定陈云樵家的妖猫和前朝有关,还给他介绍陈家世袭金吾卫的家史,这个转折非常。
生硬,白居易在这里明显就是个工具人。
所长认为,白居易对皇帝的死一定是感兴趣的,因为只有这样,妖猫才能一步步地引他找出贵妃的真相妖猫在宫里留下脚印和猫毛后,紧接着陈云樵家出了只会说话的猫,之后白居易跟着陈云樵去了胡玉楼,妖猫故意不杀陈云樵而选择下蛊虫(最后被玉莲误喝),就是想告诉白居易这两件异事都和它有关,之后再用李白的诗引出贵妃和玄宗的爱情,用春琴的死暗示贵妃的死因。
所以,正确的逻辑应该是:白居易因为皇帝死得诡异而开始留意妖猫案,但他并不知道这件事跟贵妃有关,更不知道妖猫一直都在引导他,因为他在写《长恨歌》,直到空海猜测贵妃可能是被活埋的,他才下定决心非要查清楚这件案子不可。
由此可见影片逻辑混乱前后矛盾真不是一点两点,叙事没有重点,人物没有主线,故事脉络不清晰,甚至很多情绪都是错的。
空海为什么这么坚决地要去看贵妃的墓地?他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他是想安慰此时心灰意冷的白居易,那他应该用建议的语气,可如果只是为了推进剧情,这句话就应该白居易来说,因为他此时受的打击更大,显然他更想去贵妃的墓地。
4、白居易的崩溃白居易对贵妃的“癫狂”人设本就不得人心,观众对他的崩溃虽然缺乏共鸣,但也还能理解:如果贵妃是被活埋的,那么他耗尽心血写成的《长恨歌》赞美的就是一个骗局,这是信仰的坍塌但这时空海却对他说:。
既然白居易早就怀疑贵妃和玄宗的爱情是假的,那为什么还会情绪激动到崩溃呢?他应该只是震惊而已,绝不至于崩溃可白居易究竟发现了什么?具体是什么疑问?影片又没有回答,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所长认为,白居易从来没有怀疑过玄宗和贵妃的爱情,他之前获得的所有信息——李白的诗,偷来的香囊,还有玄宗为贵妃哭瞎了眼睛等等,都让他对这段爱情深信不疑,否则他不会花那么多的心血,也绝写不出那么伟大的诗。
那空海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影片的逻辑是:白居易诗写不下去——产生怀疑——妖猫引导他找出真相,所以最终是为妖猫出来犯案找个理由(难怪网友调侃妖猫其实是个催稿人)可是,妖猫为什么要去给白居易解惑?为什么要教他怎么写长恨歌?如果白居易毫无怀疑地顺利写完诗,妖猫就不出来犯案了吗?。
直接改成,傻乎乎的白居易为了一段假的爱情故事满腔热情地写了首诗准备名垂青史,知道真相的妖猫实在看不下去才出手犯案不是更符合逻辑吗?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白居易写诗痛苦并不是因为有什么怀疑,而恰恰是太相信这段爱情,太想把它写好才会一直写不满意,这是单纯的创作痛苦。
编剧此举本意是想为空海增加主角光环,但这里真的是画蛇添足,因为这句话恰好证明了白居易的崩溃从逻辑上说也不成立所以,所长看这场戏时其实不痛不痒,情绪上没有感动,逻辑上充满疑惑,感觉黄轩演的并不是白居易,而是又一个古装版的郭鑫年。
最后吐槽一下本片让人出戏的台词,这种名场面台词居然是个病句,实在太不专业!5、妖猫的身世妖猫的身世虽然逻辑也有漏洞,但它最大的问题还是在表述,电影讲述妖猫身世的方式非常扭曲,客观上对观众造成了很大的误导。
一开始,妖猫附身春琴,自称是皇帝亲养的御猫,因为战祸而被皇帝遗弃。之后,陈玄礼奉命挖坑活埋它,被它侥幸逃过,结果它跑去陈家报仇,吃了有毒的鱼,死在了床底下。
这段自述观众第一反应都会以为是皇帝仓皇逃离长安时把它丢弃在了皇宫从头到尾它没有提过任何关于杨贵妃或者马嵬驿,而它的表述“因为一场战祸,他抛下我一个人,逃命去了”意思非常明显但这个理解完全就是错误的,妖猫指的抛弃并不是在皇宫,恰恰是在马嵬驿,。
玄宗其实是在马嵬驿将她与贵妃活埋但妖猫故意隐去了贵妃的存在,也不说玄宗留下它的真正原因是为了让它陪伴贵妃,这种事实只说一半确实在逻辑上两个场景都说得通,但观众结合语境观看时十有八九会被误导这样的台词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把贵妃的谜底留到最后,保持悬念。
但这种“反转”太过刻意,不仅不会带来剧情上的惊喜,反而给人感觉矫揉造作,叙事非常不连贯,正常人不会在讲述自己身世时用这样别扭偏颇的表达至于“挖坑活埋”一说也不准确,从电影画面上看,贵妃躺在棺材里,整个墓地就是个洞穴,陈玄礼难道是奉命挖了个山洞?这样的墓地怎么活埋一只猫?。
另外,白龙附身黑猫后,他与黑猫的关系如何?如果黑猫不再是黑猫而成了妖猫,那它怎么会笨到跑去陈家报仇还把自己给毒死?如果黑猫仍旧是黑猫,白龙只是灵魂,它走路应该不受瘸腿影响,白龙又是如何在现场留下三重一轻的脚印?孤魂野鬼也会有脚印吗?
当然,鬼神之说无从考据,也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的定论但我们讨论的不是它的设定,而是逻辑,设定可以天马行空,但逻辑必须严谨,不能自相矛盾影片最后妖猫放弃了复仇却突然连贵妃的石台都爬不上去了,中间没有任何交代,这应该也是个bug。
6、无上密空海是怎么参透无上密的?影片的末尾,空海说他是在杨贵妃的生死里参透的这话不对贵妃的生死影响最大的人应该是白龙,从白鹤少年到夺命妖猫,他无疑是在为贵妃而活但对空海来说,贵妃不过是一个前朝的传说,一心。
求法的他对贵妃的兴趣远远不及白龙和白居易空海之所以能够求到“无上密”,关键人物其实是白龙白龙所经历的从痛苦到不痛苦的过程就是空海眼前最为鲜活的“无上密”,白龙是空海求法的活教材那白龙又是怎么参透无上密的?。
因为丹龙贵妃识破玄宗的骗局却能平静地死去,毫无痛苦的表情,白龙一心想着报仇从未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丹龙的点拨让他体会了贵妃当时的心境,也是白鹤少年的回归让他重拾曾经的美好,放弃了复仇因此,空海参透无上密其实是因为白龙最后的选择,而白龙参透无上密是因为贵妃的选择。
贵妃生前并没有“无上密”一说,但她却能自行领会,从容地面对痛苦,她和李白一样,都在这个不如意的世界里坚持自己心中的美好,她们才是片中境界最高的人那丹龙又是怎么参透无上密的?贵妃死后说,丹龙说,“人心如此险恶,我想找到不再痛苦的秘密”。
这话也不对,丹龙求无上密根本不是因为什么人心险恶,而是为了白龙丹龙一生没经历什么痛苦,从小就是快乐的白鹤少年,也没有白龙那么可怜的身世丹龙的痛苦来自于白龙的痛苦,贵妃死后,白龙伤心欲绝,又因他知情不报而与之绝交。
丹龙虽然也伤心贵妃的死,但他对白龙的感情要比对贵妃深得多,他们俩从小一起长大,他不想看到白龙一直为仇恨而痛苦,他对白龙说:
因此,丹龙寻找无上密的时间很可能不是在两人分道扬镳之时,而是多年之后丹龙目睹白龙依然无法走出痛苦才前往狮子国求取密法最后,丹龙取回了密法,成了惠果大师,在感化白龙的同时,也意外让空海领悟了无上密所以,当空海第二次上青龙山,发现惠果大师就是丹龙时,他问,“不再痛苦的秘密,你找到了吗?”,这句话逻辑也不对。
丹龙早就已经参透了无上密,所以空海的师父才让他来大唐上青龙寺求法,这句话不应该是他问丹龙,而是丹龙问他3. 缺乏引导与点题 1、陈云樵的故事众所周知,悬疑最大的魅力并不在于答案本身,而是中间一步步抽丝拨茧不断反转推翻重来的过程。
也就是说,要先抛出疑团,引导观众猜想,再适时总结,揭晓答案,形成反差——反差越大,效果越好,接着再抛出新疑团,引发新思考……而陈云樵的悬疑故事之所以让很多人看不懂,就在于它既没有引导观众,也没有总结归纳,
无论人物或故事,都处于一种漂浮的状态比如,一开始,春琴在妖猫的提示下在后院挖出了一大坛钱那么,春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面对意外之财,她是欢天喜地,幻想从此可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还是惴惴不安,担心这飞来横财将来可能带来灾祸?。
由故事引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不仅顺理成章而且能使角色更加鲜活真实,情节生动有趣——就在春琴还在做着发财的美梦,以为妖猫就是老天赐给她的招财猫时,一天夜里,妖猫突然露出凶恶本性,一夜之间杀光家里所有人,就连她自己也被附了身……
此时,春琴如果善良,则更显得妖猫凶残,令人惋惜她的惨死,可她如果贪婪,故事便更具讽刺意味但电影里的春琴面孔非常模糊,既没有惴惴不安,也没有欢天喜地——她并未就此而把那只猫当成宝贝,那点钱也似乎没让她感觉特别的高兴,她只是淡淡地告诉陈云樵以后多买几条鱼而已。
可就算陈家不差这点钱,陈云樵在知道有这么只猫经常给自己送钱时,应该本能地对它有好感才对,起码对他来说,这是一只会带来好处的猫但当妖猫第一次在胡玉楼出现时,陈云樵明显先表现出了敌意,而且还主动上前辱骂挑衅。
这两个人物的漂浮感主要来自于他们反常的行为,而且性格塑造与故事相脱节,没有接着送钱的故事继续延伸——春琴到底有没有贪念?她对妖猫是喜还是忧?陈云樵拿了钱出入胡玉楼,春琴有没有怨恨?他们夫妻之间感情如何?
虽然这些并不妨碍妖猫仍对陈家展开报复,但它会影响观众对人物的理解观众看不懂人物,就看不懂人物的动机,自然也就看不懂故事——陈云樵明明是个自私自利不顾春琴死活的人,怎么后来又会为自己杀死了春琴而发疯?电影本应该让观众通过
剧情来判断演员们表演的情绪对不对,现在却反过来观众只有通过演员的表演才知道剧情怎么发展,这看似叙事的失败,其实是人物塑造的失败再比如,瓜翁说的那句“幻术中也有真相”空海为什么要去找瓜翁?他具体想问什么问题?瓜翁的话解答了他什么疑惑?。
可就算你把这场戏前后连起来看上好几遍最后可能还是看不懂,因为这部分剧情的衔接并不连贯那么抛开上下文,只从妖猫是为了引出贵妃死亡真相的目的来推测,“幻术中也有真相”显然是在暗示贵妃的死因陈云樵不仅勒死了春琴,还。
说了一句“都是你的错”什么是真相?陈云樵虽然被妖猫附身杀了春琴,但是他实际心里也有对春琴的怨恨而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一点也同样可以解释玉莲的中蛊:丽香虽然也被附身,但蛊毒酒被玉莲误喝她并没有阻止,因为她也怨恨玉莲抢走了她的客人。
如此隐晦的暗示分散在几个并不连续的片段里,如果编剧没有提示或说明观众是很难看懂的,因为同一件事可以看出很多道理,引为例证必须有所总结 但电影并没有做这一步,观众只是莫名觉得这句话很重要由此可见,导演的叙事风格是。
非常浓郁的写意风——逻辑不重要,重要的是营造一种意境,让某个人,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隆重地说出那句准备已久的台词但写意是诗的语言,却不是讲故事的逻辑,这样的叙事用在悬疑片上无疑是一种灾难悬疑片没有逻辑引导就只剩一堆的疑问与怪象,自相矛盾就更是不知所云。
观众一头雾水地看它自问自答却又答非所问,陷入一种迷惑的尴尬,后面剧情设计得再好也没用,你不能要求一个连故事都没看懂的人能看出什么惊人反转2、没有点题影片没有点题,主要指它没有把立意放在一个贯穿全片的地位来重视,而只是象征性地在结尾沾了个边儿。
作为无上密的探索者,空海无疑是影片最为灵魂的人物,他的视角才是观众解锁《妖猫传》正确的打开方式,但空海这个人物在片中根本没有立起来空海身上最重要的三个要素——身份背景、来唐目的、查案原因,编剧都没有详细地向观众作清楚的介绍,而其中,上青龙寺寻找无上密,并且非找到不可,这两个信息必须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地传递给观众,因为这是本片的“开宗明义”。
但电影完全没有进入主题,而是把悬念设置成妖猫杀人案,极力渲染案件之奇幻、之诡异,空海和白居易沦为破案的工具人,妖猫反而变成了讲故事的人,观众以为妖猫讲的就是本片的主题,最后发现是一个爱情故事这难道就是大师级水准的电影吗?。
于是,有人从大唐背景角度,分析杨贵妃只是唐朝衰弱的标志而不是根由,是最大的幻术;也有人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杨贵妃只是以玄宗为代表的男权社会下的一个玩物和符号,是女性的悲哀;更多的则是从爱情角度出发,歌颂白龙对贵妃的真爱……
可无论怎么分析,它终归只是一个爱情故事,妖猫做的一切仅仅是出于私人感情,这样的格局即便有王朝加持也不足以支撑电影如此豪华的配置更何况帝王无情早就是老生常谈,前有《甄嬛传》后有《琅琊榜》,两部神剧早已锤炼出无数的十级学者。
,看《妖猫传》简直就是降维打击还有人提出《妖猫传》的亮点不在故事,不在思想,而在叙事结构它采用了宋词里的上下阙形式,上半部叙事,后半部抒情,还有各种人物的映射等等可是,《长恨歌》作为一部唐代的长篇叙事诗,它相关的故事为什么要模仿宋词的结构?故事都没有讲好却一味地在形式上做文章,这难道不是舍本逐末?。
更何况这种结构的效果割裂要远大于惊艳,《妖猫传》顶多算半部悬疑,不仅不烧脑,而且就算前面看不懂也没关系,后半部的揭秘直白又冗长,非常割裂,根本没有悬疑片最后一刻的反转的与震撼综上所述,《妖猫传》确实是没有把故事讲好。
空海、白龙、白居易三个最重要的角色都没有塑造成功,叙事的逻辑也多处混乱,观众要多看几遍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电影整体上重悬疑、轻立意,忽视了主题的表达,结尾又见缝插针强行点题,导致剧情突兀,台词生硬,观众普遍反映的“形式大于内容”显然是有感而发。
最后 尽管《妖猫传》在叙事上有诸多问题,细节也经不起推敲,但就故事整体而言,剧本的改编依然有许多亮点个人认为原著揭露的真相太过奇葩基本算是烂尾,且故事本身除了离奇也没有给人太多思考的空间空海始终一副未卜先知的“高人”姿态,洞若观火又置身事外,他真的只是路过了这场盛宴。
电影则刚好对这两部分都做了改编,并且改得非常出色:在重新梳理故事脉络后,编剧提出了新的命题——幻术中也有真相幻术不只是复仇的工具,它还潜藏着深层的人性之恶,贵妃的死也不只是狗血的乱伦故事,还代表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
而原著中的“法”用“无上密”的概念具象化,空海不再游离于故事之外,他所求的法就藏在贵妃和白龙的故事当中,正是白龙最后自由而去的结局让他终于顿悟了“无上密”的真正奥秘:人生真真假假,有好有坏,不再痛苦的秘密就是选择放下执
念,只拥抱那些真实存在的美好这样的立意已经明显上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幻术”和“无上密”更像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种借喻编剧讲述这个真真假假的故事,对比形形色色不同人的选择,其实意在传达一种豁达开阔的人生哲学。
但电影基本埋没了这一宏大的主题,“无上密”在片中处理得非常隐晦,含糊其辞,点到为止所谓的“立意”似乎并不是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想要表达的重点复仇故事晦涩难懂,主题立意又不清晰,如果这些都不是电影真正的追求,那它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导演陈凯歌不只一次在采访中透露,自己是一个有大唐情结的人唐朝之所以让他崇拜不只是因为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还有多元的文化,开放的风气,是一个诗人云集、自由包容的社会《妖猫传》的翻拍与其说是看中了书中所。
揭露的那段骇人听闻或感人肺腑的宫廷秘史,倒不如说因为这个故事汇集了那一时期的各色历史风流人物而给了导演一个梦寐以求的创作契机,去重现那个流光溢彩的辉煌盛世,向世人分享自己心中最引以为傲的伟大时代因此,观众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电影最用心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华丽的布景、绚丽的特效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导演不惜花六年时间种树、造城,又对贵妃和李白的表演反复雕琢打磨,就是想打造一场极致浪漫的视觉盛宴,向观众呈现真正多元融合的大唐气象,呈现那个时代人们的风采与光华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要知道,白龙之所以复仇,就是要揭露皇帝密谋杀死贵妃的真相,告诉世人这个外表强盛的帝国背后是多么的脆弱与不堪。
妖猫用亲身经历讲述,它所处的唐王朝繁华是一场虚幻,爱情是一场阴谋,曾经神仙一样的风流人物最后没有一个是好下场:李白作出千古名句却被逐出长安,终生不得再回;阿部仲麻吕想救贵妃东渡,却被杀人灭口,客死异乡;杨玉环有贵妃之尊却也只是皇帝的私人禁脔,可以残忍活埋,随意牺牲;而
意气风发的白鹤少年,一个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一个因爱生恨,堕为妖猫……这样一个把好人硬逼成恶鬼,生生摧残一切美好人事物的社会,就是导演所推崇的自由包容、光华四射的理想大唐吗?令人骄傲的大唐风流又在哪里?在
灯红酒绿的胡玉楼,车水马龙的长安街,还是昙花一现的极乐之宴?导演一片真爱大唐之心毋庸置疑,但这部电影的表达显然逻辑不能自洽用一个揭露王朝黑暗的故事来歌颂这个王朝曾经有过的辉煌,本身就是一种悖论,真正能让人心生向往的事物,其底色一定是积极美好的。
同样的主题,为什么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能够火爆全网,仅凭一支舞蹈就让人梦回唐朝,油然而生文化复兴的民族自豪感?当然不只是因为呈现的布景和特效,而是女孩们个个娇憨可爱,率真灵动,这些身处底层的侍女都可以解放天性,过放松自在的生活,足以证明大唐的繁荣稳定与强大国力。
试想,如果编导换个角度,讲述她们如何身世凄惨或者如何在残忍的压迫下痛苦训练才呈现这么一支华丽的舞蹈,观众还能感觉到这支舞的快乐和扑面而来的大唐气象吗?想要赞美高楼却偏选在了大厦将倾,这是电影底层逻辑的矛盾,而恰恰是编剧提出的“放下痛苦,拥抱美好”,才是真正符合导演所要宣传的大唐的包容和气度。
豁达的贵妃和不羁的李白都是无师自通的无上密先驱者,他们才是大唐真正的骄傲,电影虽然对这点也有体现,但并没有特别强调突出,它最后的落脚点仍然放在了阴谋和爱情上,这其实是对影片主题理解的不深刻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编剧、导演三人创作理念的不同。
同一个故事,作者注重奇幻,编剧注重立意,导演却最爱大唐风流电影这样的综合艺术本来应该将三者完美融合,但《妖猫传》显然没有做到故事最后的呈现感觉非常失衡,叙事让人看不懂,抒情又让人不感动,大唐气象也只流于表面,令人欣赏,却不向往。
这再一次证明,编剧才是一部电影创作的灵魂故事再离奇,它也不高级,能体现境界的,只有你的立意《妖猫传》什么都好,想象瑰丽,气势恢宏,尤其在制作上它精致得无可挑剔可它偏偏没有好好讲故事,或者说,它想讲的东西太多,结果反而什么都没讲好。
这样的错误在如今的电影行业屡见不鲜,许多虎头蛇尾的电影都是毁在了剧本上,导演这部六年磨一剑的作品,耗费如此之多的心血,最后又岂止是“可惜”二字下期预告:《调音师》—— 印度 2018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