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蚁:探索大蚁冢荒地
▲麻城遗址视频 麻城遗址(注:东周时为蛮中聚亦称戎蛮子国,西汉时为承休城、承休国,北魏为承休县、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麻城遗址视频麻城遗址(注:东周时为蛮中聚亦称戎蛮子国,西汉时为承休城、承休国,北魏为承休县、北宋后为麻城),在今河南省汝州市米庙镇东北八里、榆圪瘩庙村的蒲家湾和黑家沟自然村一带。
2017年11月14日,汝州市以“榆圪垱庙遗址”命名,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麻城、麻城寨及九间窑地理位置(卫星图) 麻城,为东、西两城的总称,以南北向河沟为界,俗呼东麻城、西麻城按方志记载,麻城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戎蛮子国子民所筑城池而民间传说则又为宋代出生于九间窑的麻王兄弟所筑,麻王兄弟起事造反,后被北宋大将狄青所剿,留有 “东麻城、西麻城,九间窑里出朝廷”的民谚。
经访问踏勘,该文化遗址当包括:东麻城、西麻城、麻城寨、九间窑村,以及环绕之擂鼓台、接鼓台、摆宴台、土桥、练兵场、麻王营房等,且涉及大悲寺(在今城东冢寺寨内)等。
▲右侧为西麻城位置,远方为石榴嘴山 麻城完美地利用了周边的地理条件,建立了一套具有当地特点的、比较完备的防御体系,它包括东、西麻城城墙,还有擂鼓台、接鼓台、摆宴台、土桥、练兵场、麻王营房,以及前沿阵地——麻城寨等(注:位于西麻城西侧的榆圪塔寨,访问得知为清末民初所筑,故本文从略,另文叙述)。
可以说,它是远古先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是留给后人一处宝贵的历史遗产
▲东西麻城与摆宴台、接鼓台、擂鼓台的位置 从卫星图上看,在汝州境内发源于嵩山余脉箕山一带的五条河沟,其中两条在麻城北合二为一,由五条变成了四条四条之中东边的三条在黑家沟汇成一条,此段名曰:黑家沟。
东、西麻城分别在这三道河中间,而摆宴台在东边两条河的交汇处,与东麻城间还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沟最西边一条在靳家沟与潘庄、黑家沟汇成一条河,此处形成一个宽阔且面积较大的河滩,河滩在水磨口北收缩,麻城寨就筑建在收缩处的孤岛上。
由此可见,东、西麻城及麻王营盘这三座岛屿较大,而麻城寨和摆宴台、擂鼓台、接鼓台这四座岛屿相对较小,当年麻王所占据经营的总共就是这七座岛屿
▲西麻城南城门遗址位置 明正德《汝州志》记载:“蛮中聚,在州东北官庄保相传为麻王所筑,不知何代按《通典》云:蛮中聚,即戎蛮子国,今俗称之为麻城” 又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古迹志》记载:。
“蛮中聚:通典云,即戎蛮子国,俗呼‘麻城’。在城东北官庄保。” 从以上证实:蛮中聚,即为今麻城遗址无疑。
▲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沿革表》中有“春秋,戎蛮子邑”记述 查“百度百科”:戎蛮,亦称蛮氏、鄤氏、戎曼古族名戎的一支春秋时分布于今河南省境内曾建有戎蛮子国晋景公十五年(前585年),随晋侵宋。
楚平王三年(公元前526年),内乱,楚乘机诱杀戎蛮子嘉,占有其地后又立嘉子为主楚昭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1年),楚陷其国,戎蛮子赤投奔晋阴地,被晋人执送与楚,后被楚国的沈诸梁(后人称“叶公”,国都在今叶县境内之旧县)所灭,并归楚国管辖。
▲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古迹志》对“蛮中聚”“麻城”的记述 又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古迹志》记载:“麻城:州东十里,东西有二背山面河,形势雄壮相传,宋时有麻王兄弟者,结党聚众,各据其一,为犄角之势,以窥京辅。
朝廷命狄青率师讨之,师次大悲寺,去麻城八、九里,俗呼为‘狄青岭’者,即其屯兵处也今遗址尚存,居民耕耘其间时获金镞、银鎗、铁剑、铜锤等物则二城为昔日麻王所据,当不诬也” 此段记述,恰与汝州当地流传的“狄青平麻王”、 “东麻城、西麻城,九间窑里出朝廷”的两则传说内容基本相符。
▲近年在麻城发现的部分陶器物件 传说的大慨意思是:在宋代,有一麻姓人要饭来到今汝州城东北山九间窑村,住在一窑洞中,后生麻王兄弟二人时间久了,就把窑洞扩大到约九间窑面积那么大麻王二兄弟长大后家里更加富有,于是在九间窑南边不远处即今榆树圪瘩庙村一带筑起了两座城池,分别为东麻城和西麻城。
老大占据东麻城,老二占据西麻城,在那里称王,人们称之为“东麻王”和“西麻王”后来两个麻王势力越来越大,并形成犄角之势,威胁朝廷于是宋仁宗就派大将狄青(民间相传,麻王是狄青的舅父,因狄青曾向俩舅父借物而遭拒,酿成怨恨)前去镇压。
狄青带部队来到汝州后在冢寺寨附近安营扎寨,把大悲寺当作指挥部,后来狄青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击败了麻王兄弟,从此麻城失去了往日景象,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以上是近年在麻城发现的部分铁器物件 从东、西麻城、麻城寨残存的夯土古城墙并城隍沟(寨隍沟),以及近年,从东麻城东部发现的青铜箭头和在西麻城南城门发现的青铜铠甲、在西麻城东侧发现的青铜剑来看,证明此处确实发生过战争。
从西麻城和九亩地发现的古铲币和完整的铁农具鐅、镬(铁锅)等物来看,证明此处发生的战争规模不会太小,很有可能是屠城性质的较大战争我们可以想象,就按现在来说,如果不是发生毁灭性的战争,任何人都不会平白无故地把珍贵的钱币、在生产中离不开的农具铁鐅和做饭离不开的铁锅等埋于地下?而且自从麻王占据麻城以来的漫长岁月里,东、西两城却没有人烟,那么曾经繁华的麻城居民都跑哪去了?不难判断他们大多数应该是在战争中被杀掉,剩下的都逃走了。
至今,东麻城里还没住人,200年前西麻城才迁入几户人家,一直发展到现在才二、三十户,总共才100多口人。
▲近年在麻城发现的铁器、石器和瓷器部分物件 古文献中常常出现“聚”这一行政单位,它的范围、大小也有明确的定义1、《管子·乘马篇》: 以实数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五聚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方,官制也。
2、《史记·五帝本纪》 (虞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3、《正义》曰: 聚……谓村落也4、《后汉书·刘平传》注:小于乡曰聚 又《路史》:周,平王子秀封在汝川,秦灭之为汝南郡光武封姬常为周承休公,居麻城,今在汝之梁县。
▲近年在麻城发现的铁器残件(疑似镬) 综上所载:东、西麻城是戎蛮子国所属的“聚”——蛮中聚,即相当于今天的乡镇,或者是一座商业比较繁华,有官吏及富贵人家常住的小城池大概创建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继修于西汉、北宋,迄清各朝代,经过无数次的战争及上千年的演变之后,大部分城墙早已塌毁,城池也不复存在。
北宋时期,有麻氏二兄弟占据此地后重新修复了城墙,在此称王称霸因麻王影响较大,后人却把蛮中聚改称了麻城查历史资料其历史脉络应为蛮中聚——戎蛮子国——承休城——承休国——承休县——麻城等但不排除蛮中聚之后,还有其它多个名称的可能性。
▲近年在麻城发现的完整铁器—行军小铁锅(疑似春秋战国时期或宋代之物) 如今,东麻城地面只剩一段北城墙遗址,而西麻城还能看到城池轮廓,部分城墙,包括擂鼓台、接鼓台、摆宴台、土桥、练兵场,以及麻王营房等遗迹尚存。
近年来,在田间地头不断发现出土有:金镞、银鎗、青铜铠甲、青铜剑、铁剑、铁鐅(斧)、铁锅、钱模、鼻蚁钱(楚国货币)等物件远古陶片(兼有仰韶时期)、石器,以及建筑残件等唾手可得,还发现在一丈多厚的城墙上掏洞下葬的独特现象。
根据实地综合分析,该遗址内很有可能还存在有未被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存
▲近年在麻城发现的鐅,证实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 时至今日,遗址内、城墙上盗洞随处可见,麻城遗址没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重点保护却属遗憾! 为还原麻城历史本来面目,现将实地勘察、走访情况整理如下:
一、麻城遗址 麻城(包括东、西麻城),北依嵩山余脉之石榴嘴山,南面为冲积小平原,沃野坦荡地下是厚厚的黄土层,从北山上下来的洪水在这块黄土层上冲刷出一道道20米至30米不等深的沟壑,形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麻城就依这些沟岸就势而建,从中体现出了古代先民们通过长期生产生活和战争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一)东麻城
▲东麻城留下来的唯一一处城墙遗迹(北城墙) 东麻城大体为北高南低,呈不规则的阶梯态势近日利用现代技术对东麻城面积进行了测量:西部边缘南北长约890米,东部边缘南北长约770米,东西最长处为420米,总占地面积为523亩。
东麻城北部临分叉的沟壑,城壕同西麻城一样为人工开挖而成,北城墙相比东、西、南城墙高而厚就因如此整个东麻城只留一个西城门,有一吊桥(当地人曰:土桥)与主城——西麻城相通东麻城东北角、城壕外有一处“塔寺”遗址。
▲东麻城北城墙与城墙外的壕沟(已填埋种地) 有人说东麻城是麻王的仓库,但从战争防御的角度看,它应该是主城的护城寨或者是副城由于上千年的剥蚀和风雨冲刷,以及战争蹂躏,东麻城城墙比西麻城毁圮程度严重,除北城墙和一处土桥桥头堡遗迹外,其它地方基本上分辨不出明显轮廓。
(二)西麻城
▲保存较好的西麻城北城墙及城门遗存 西麻城为主城,相比东麻城轮廓较为明显,中北部呈四方形,南部为三角形现存遗址有:北城墙一处、西城墙两处、南城墙一处和土桥遗址一处等,尤其是南城门口处有10余米长的下水道还保存基本完好。
▲西麻城西城墙(北段)遗存 近期利用现代技术对西麻城面积进行了测量:一是中北部为四边形,北头约342米、南头约346米(平均344米),南北长约790米,算出面积约为408亩二是南部为三角形,东西长约346米、南北长约460米,面积约为120亩(全城南北总长约1250米),合计约528亩。
也就是说东麻城和西麻城两城面积基本相等,所差无几 它由于南北走向是天然屏障的深沟,因而东西城墙筑得低而薄,东城墙无留下一点遗迹
▲西麻城西城墙(南段)遗存 北城墙因与山体接近,因而基本保存完好,并在墙外挖了一条宽约30米的壕沟,将东西两道沟壑连在一起,形成一道护城壕由于两边深壑在城南交汇,形成了北宽南窄、东西短南北长的天然防御屏障和“深壑锁城”格局。
西麻城隔一条深约30多米的深壑,与东麻城相望整座西麻城只设有南、北两道城门,东、西方向分别有土桥(或吊桥)与东麻城和麻王营盘相通
▲西麻城南城门遗址 目前,现存城墙较好的一处为北城墙遗址,城墙东西长约500米,宽约30米,高约10米,由夯土层叠加而成,依稀可见城门楼痕迹透过城墙小孔,可以明显看到层层叠叠的每层有一拃厚的夯土层。
清末时期,曾有村民在北城墙上挖窑洞居住,如今还留有3个窑孔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南尚有吊桥和护城河,后逐渐塌毁
▲西麻城北城墙断面有明显的夯土层和木洞痕迹
▲西麻城南城墙遗址(断面)
▲青铜铠甲发现位置:西麻城小榆树下
▲西麻城南城墙文化层断面
▲西麻城南城墙处现存有十余米双排古代下水道(构件疑似春秋时期) 二、擂鼓台遗址
▲擂鼓台遗址 擂鼓台遗址,位于西麻城南约350米处的孤岛上,往南900多米处即为麻城寨,北面与接鼓台相望,呈东北西南走向,为不规则的长方形,整个台面长58米,最宽处为13米擂鼓台是麻城的前沿阵地或者说是前哨,当发现异常情况时能及时向后方传递信息,起着烽火台的功能和作用。
▲站在擂鼓台遗址上统计面积 相传,在宋朝仁宗年间,狄青大将来平两个麻王,可不管狄青用什么方法攻城,总是打不胜,只得在汝州城东冢寺寨(即今中山寨)安营扎寨,从长计议,以寻良机就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大麻王和军师不幸去世。
二麻王瞬间失去了两大支柱,忧心忡忡他想,哥哥去世嫂嫂是个女流,东城兵马她能不能调动起来呢?索性试探一下,于是就来到擂鼓台擂起了大鼓大麻王妻子听到鼓声,立即点齐人马急速来到擂将台,结果一看并没有什么敌情粗心的二麻王也没给嫂嫂说明实情,各自便回城去了。
▲擂鼓台遗址上发现的古代陶制建筑构件残片 大麻王和军师去世的消息,很快传到狄青那里狄青得知情报后,即召集兵马,带领全部将士朝麻城杀奔而来二麻王得报,急忙登上城头观望,只见正南方大批人马从米庙方向冲杀而来。
自知仅凭西城的兵力难以抵挡,急忙来到擂鼓台擂起大鼓东麻城的将士听到鼓声,报与大麻王妻子,听后便笑道:“二弟又在试我,暂不管他,让他擂吧!”这样的误判给了狄青一个可乘之机,命令将士集中攻打西城二麻王不管怎样擂鼓,就是不见东城援兵到来,眼看西城即将被攻破,只得硬着头皮,率领人马冲出城外与敌人拼杀。
由于寡不敌众,二麻王在混战中战死,西城很快被攻破 不过也有人说:其实二麻王当时并没有死,而是打败后顺着往北去的古道,逃到了今汝州北部大峪乡高岭村的深山里,在那里筑寨隐居,这个寨就是如今的“双石垛寨”。
也就是说,今日大家所看到的双石垛寨,实际上是清末时期在当时的基础上复修而成的,起初是由二麻王所筑三、接鼓台遗址
▲接鼓台遗址远眺 接鼓台(遗址),实为对应的擂鼓台而设,位于西麻城南不远处的高台地或孤岛上,南边即是擂鼓台接鼓台地势陡峻,易守难攻,多处有夯土的痕迹接鼓台与擂鼓台一样,是与西麻城南边一串互不相连的小岛,皆处于深壑的中心地带。
接鼓台位置正好介于西麻城与擂鼓台之间,起有从烽火台(即擂鼓台)向西麻城传递警情的作用
▲接鼓台遗址上面 接鼓台呈南北走向,南北长120米,北部最宽处为27米,中间最窄处只有1米,南部最宽处5米,南北大,中间细,可北头又比南头大许多接鼓台酷似一条粗短的眼镜蛇状,之所以导致现在这样的形状,应该与长年的风吹水冲有关。
▲接鼓台遗址全貌 据介绍:2015年左右,在接鼓台北端处曾发现有一间房屋大小的建筑遗迹,房屋内有青灰灶坑,在灰坑里挖出一把铁刀和一口小铁锅,再往下挖又发现有两个鹿角和不少鹿的骨头等,证明先民们曾经在这里用铁锅煮过鹿肉。
以此说明:在古代汝州麻城一带雨水充沛,沟河流水,植被茂盛,有野鹿、野猪等动物经常出没四、摆宴台遗址
▲摆宴台遗址 摆宴台遗址(一说为阅兵台),位于东麻城南不远处的一块高台地里或孤岛上,整个地形酷似一个大乌龟,东北侧为唯一与外界相通的寨门据传,这里曾经是麻王经常接待客人、举办宴会的地方
▲摆宴台寨墙外洞口大体位置 据现场调查,摆宴台总占地面积约21亩,西南面是擂鼓台和接鼓台,北边的路是近年才开,在北边沟底的耕地里,前些年发现有洞口,地道直通寨内。
▲摆宴台西北角城墙断面(明显夯土遗迹) 据在此浇地的黑家沟农民武光说:黑家沟以前有个供销社职工叫秦长(已去世多年),他年轻时候就进去过地洞,里边设置有“翻井”(也就是陷阱),洞内两边还有套着的窖洞,里边有一盘小石磨,还有碗盘之类的餐具等物。
又传:大约在1958年“深翻土地”时期,当地村民还挖到一口古井,里面填的是汉代的残砖烂瓦,还挖出一篓子盘、碟、碗之类的东西以此佐证了摆宴台的真实存在
▲摆宴台遗址丰富的文化层 在探访中又得知:西麻城内唯一的一个自然村叫蒲家湾,住有降姓人家而摆宴台附近有一个叫黑家沟的自然村,住的大部分为黑姓人家传说:狄青指挥将士,把西麻城攻破后,一鼓作气又攻破了东麻城。
狄青把战果报与朝廷,仁宗命狄青务必将麻氏家族全部杀光在这紧急关头,麻王家族内有人急中生智,暗里串通,紧急改姓:东城改姓黑,意思是没办法先黑下来,住地就是今天的黑家沟西城的改姓降,改这个降字当初可不是麻氏家族人承认投降的意思,而是为生存所迫。
以此,从侧面印证了“狄青平麻王”的传说
▲在摆宴台南寨墙处发现的古残陶片
▲2021年2月19日走访正在摆宴台浇地的农民
▲汝州文化爱好者们在摆宴台寨墙下合照五、土桥遗址
▲东麻城西城门处的土桥遗址 土桥遗址,位于东麻城西城门门口,与西麻城隔一道深壑,据说它是连接东、西麻城的唯一通道。
▲东麻城与西麻城的唯一通道“土桥”位置 由于河道的长年冲刷,土桥早已塌毁,但如今还能看到东麻城西城门处的桥头遗迹,它往西伸出沟岸10余米与对岸的西麻城遥相呼应,是东麻城唯一一条与外界联系的通道。
至今,当地村民们仍将此处叫做“土桥”六、练兵场遗址
▲通往麻王练兵场的“骑路” 练兵场遗址(一说为跑马场),位于西麻城北城墙外约300米处的天然高台地里,现已变为耕地,面积达100多亩。
▲麻王军队练兵场遗址 据传:此地曾是麻王军队经常骑马、射箭练兵的场所。当地人把从北城门到练兵场这段道路叫做“骑路”,此名一直沿用至今。七、麻王营房遗址
▲麻王营房遗址 麻王营房遗址,当地人俗称“营盘”,位于西麻城及擂鼓台、接鼓台以西、今蒲家湾自然村至米庙镇大路以西一座南北较长、中间狭窄、地面平坦的一座较大孤岛上,现已无明显遗迹,早已变为耕地。
据了解,原麻王营房中部东侧,有一与西麻城相通的土桥(或吊桥)通道,四周应该也有寨墙,但因年久已无迹可寻清末,由于局势动荡,当地人把麻王营房最北段截去一截修筑了一座村寨,即今日人们所说的“榆圪塔寨”。
▲麻王营房与西麻城通道遗址 据说:当时麻王的军队就住扎在这里,故当地人把此地叫“麻王营房”或“营盘”等名称。
▲2021年2月19日汝州文化爱好者在麻王营房遗址发现洞口 在麻王营房遗址上,如今形成了潘庄村黑家沟自然村等村落,他们在此扎根生活,繁衍生息农民在遗址上浇地时经常发现有看不到底的洞穴,依现场观察推判应为麻王营房与外界相连接的地道或藏兵洞。
八、九间窑遗址
▲九间窑遗迹 九间窑遗址(或麻王故居),位于石榴嘴山下、麻城北部约700米处,即今米庙镇九间窑自然村,现遗址尚存它坐北向南,系从北边石榴嘴山延伸下来的、一条酷似巨龙地形的龙头位置,龙头即为一座大土丘,实为一处罕见的风山宝地。
对照古代《地理五诀》一书,此处即是龙脉结穴之地——“龙穴” 相传,九间窑是麻王他爹从宝丰要饭过来后才挖的窑洞,麻王兄弟就出生在这里如今,在九间窑遗址的土圪塔上建有一座小庙,小庙内石香炉上刻有“九间窑村”和“中华民国已未(1919年)岁次”等字样。
▲麻王故居——九间窑遗址(窑洞早已塌陷) 如今有不少人还误解为:麻王家原来住的共有九孔窑洞,其实不然据当地村民介绍,九间窑,实际上是一孔窑洞有九间房子面积那么大,说明当时麻王家里很富有,住的窑洞就比别人家住的窑洞大很多。
如今,村里人都还说:九间窑是“要饭吃”(注:“要饭吃”为汝州当地俗语,特指外地来逃荒要饭的饥民)窑,“要饭吃”住这后生了两个娃子,长大后到麻城当了皇帝
▲九间窑遗址上的小庙与石香炉 传说,麻氏兄弟就是从这里举家迁入麻城,开始起兵称王的随后在麻氏兄弟的带领下,集聚力量,招兵买马,声势渐大,坐拥汝北,窥撼京辅麻王被官军镇压后,遂留下今日之 “东麻城、西麻城,九间窑里出朝廷”的历史故事。
从历代农民起义的历史分析, “东麻城、西麻城,九间窑里出朝廷”的谚语或顺口溜,应该是麻王兄弟起兵造反时所提出的政治宣传口号,通过这个来号召广大的民众推翻北宋王朝,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最后达到做皇帝的目的
▲九间窑村东边的“九亩地” 据九间窑村农民(现年78岁)张同山回忆:在1970年夏,九间窑村与其它地方一样掀起了一场“农业学大寨”深翻土地运动当时在九间窑村东一、二百米处,原九间窑第五组东大沟有一块叫“九亩地”的地方,有一个憨子忽然挖到了一窝锈在一起、大约有上千枚的古铲币。
又据蒲家湾农民张某某(现年66岁)回忆:1988年2月份,为盖西厦房打墙挖土时,在西麻城麦地里也挖到了5、600枚古铲币这些均佐证了九间窑以及麻城的悠久历史,充分说明在很早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渔猎农耕,繁衍生息,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
九、麻城塔寺遗址
▲麻城塔寺(遗址) 麻城塔寺(遗址),位于米庙镇李窑村沟西,即东麻城城墙东北角、东西城壕(外)北边的一块荒地里,创建年代因年久失考(很有可能与麻城同一时期),今已废该寺院历史未见有任何记载,故原寺名不得而知,今“塔寺”之名实属当地百姓之惯称,判断此寺院曾存在有宝塔建筑。
▲塔寺正对着东麻城城墙的东北角 该寺所选位置独特,北靠箕山之脉石榴嘴山峰,左右有较高无名土岭缠护,东麻城及城壕横卧于前,当属环境优美的清净之地 椐实地堪察:塔寺(遗址)坐北向南,呈长方形状,南北较长,东西略窄,地势较为平坦,占地面积约6亩地。
遗址上曾出土有古陶片、陶碗、铁器等物
▲当地人蒲秀法与汝州文化爱好者们一道披荆斩棘去探寻麻城古迹 十、麻城寨遗址
▲麻城寨地形图 (王红国老师绘)麻城寨,俗称“龟寨”,因地形酷似乌龟而得名该寨位置在麻城南约一公里处,今陆浑水库东二干渠南 东、西麻城周围的四道沟壑向南汇合为一,形成了一条宽约50米至500米不等的大河,河中间有一座孤岛,麻城寨就建在这座岛屿上(提示:麻城寨非麻城)。
▲麻城寨周围现存窑洞麻城寨寨墙沿陡峭的沟崖而建,北阔南窄,上有寨垛,在东南部的龟头处和东北角分别设有两个寨门与外界相通北门是麻城寨的后门,安设有两扇普通的木门,仅供行人通过大门外是陡峭的石阶,往下通到“马鞍桥”(注:此地并无桥,因酷似。
马鞍而得名)的地方南大门安设的是大车门,为整座寨子的主门,大小车辆人等大都从此经过大门南侧有一块面积约3亩大小的小平台地,平台地与南门口处的寨壕上安设有一座吊桥,寨内有地道与周围安全地带相沟通,不难看出这是一处易守难攻、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
据说:麻城寨实为麻城的南大门,是整个麻城防御体系中的最前沿阵地
▲麻城寨北寨门位置 经现场勘测: 麻城寨呈南北走向,四围沟壑环绕,呈不规则的椭圆形状,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20米,沟宽300—500米,沟深30—40米其中北寨墙长38米,底部宽3.5—4米,上部宽1.5—0.3米,总占地面积约23亩。
寨内地形比较平坦开阔,适宜人类居住,房屋建筑痕迹仍依稀可见麻城寨南门外发现一处疑似远古陶窑遗址
▲麻城寨东寨墙(部分)从寨内遗物分析:麻城寨在很早以前(不排除在春秋时期),就有先民在此居住并繁衍生息,有红、黑绳纹陶片及残石器等为证从寨墙遗存分析:麻城寨与麻城筑建时间不在同一时期,应该比麻城晚,有陶、瓷片及寨墙夯土层为证。
另外,当地也有“马王寨”一说,暂无法定论
▲麻城寨西寨墙(部分)据王红国老师介绍:麻城寨四周原来都有寨墙,只因岁月的剥蚀,一部分在近年塌毁,如今还能看到东南角、东北角、北面和西面等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寨墙概貌在1958年之前整座寨墙还比较完整,全是依着悬崖边筑建,寨墙带上外沿的护身墙和墙垛(护身射击之用)基宽有3、4米的样子,上部路面两米,足供人来人往。
从前寨里置有土枪土炮,加之寨墙厚重,悬崖天险,便形成了牢固的防御体系,因而吸引了周围十里八乡,甚或更远的人们每逢兵荒马乱之时便纷至沓来,进寨避难
▲麻城寨东寨墙(部分)麻城寨凭着沟深崖峭的天堑之险,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寨子从未被兵匪攻破过,因而也就在汝州东北乡间广泛地口口相传着一个妇孺皆知的神奇传说,说是寨子四角下有四枚元宝保佑寨子每每兵匪欲犯,远远望见有一寨墙低矮的寨子,便踌躇满志急欲近前来攻,然愈靠近,发现寨墙却被元宝托起,渐渐愈升愈高,根本没有攻下的可能。
最后只能望寨兴叹,悻悻而去不过,正是因为这个传说,多年来麻城寨不时有寻宝不法之徒前来盗挖
▲麻城寨西寨墙(部分) 如今寨内偏南位置洞口尚存(洞口位置略有塌陷)传言:在上世纪70年代,大队干部带人进洞探路,怕走不出来,隔一段时间在岔道处放一根麦秸秆,结果麦秸秆放完了也没走到尽头,只好按原路返回。
他们早饭后进洞,出来时天快黑了2000年7月15日,汝州一带下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将该寨冲塌了几处,露出几个洞口,有人曾经爬进过地道,爬了半天也没有爬到头,最后不敢再爬
▲麻城寨中部高岗上敬奉有武财神——关公的小庙 据了解, 寨内有关爷庙,当时的关爷庙有好几间房子,在春节时候,还有打铁梨花、踩高跷等传统的娱乐表演,甚为热闹解放时麻城寨上还有近百户人家,好多是县城或城附近的大户,一直到解放后政局稳定才开始回迁。
▲麻城寨偏南部古代地道口位置1958年前寨上还有30多户,1958年时开始扒房、外迁,后来只剩下王姓和张姓、武姓共3户人家王姓一家是在1976年才搬到沟西居住,之后张姓一家搬到了安庄,武姓一家到1985年才最后搬出来。
至此,麻城寨上再没人居住现在当人们一进入到离城区偏远,交通偏辟的麻城寨上,都会看到一片破败景象,寨破、田荒、人稀,让人唏嘘不已想当初那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景象,而今,却随着时间流逝和时代的更迭而多显苍凉。
▲麻城寨下面疑似远古陶窑遗址麻城寨在解放前曾为日伪军刘金堂的老巢:1945年农历6月15日,日、伪军有数百人分两路向北山根据地扫荡女交通联络员、今汝州市米庙镇(原尚庄乡)安庄行政村、长马自然村人,系头道河自然村何学媳妇——马英,随民兵撤到枣树庙附近时,想起一份八路军筹粮的帐单忘在家中,在回到家烧毁帐单时被敌人抓捕。
在麻城寨破窑洞里杀害,时年26岁 夫侄何永良听说后,连夜潜回麻城寨钻进窑里,可遗体已经腐化,无法收尸直到1966年,才把马英遗骨从窑里起出来,安葬在祖坟里2013年10月,响应国家政策,将马英遗骸迁入汝州风穴寺烈士陵园(北区:从北往南第三排,从西往东第四座)。
▲麻城寨内发现的带有绳纹的红、黑陶器残片 十一、结束语总之, 麻城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迹,也是祖先留给我们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但目前对麻城的保护措施不到位,它的重要性还没有得以凸显,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协助,也需要政策的相对倾斜,尽快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具体区域及范围,进行重点保护,杜绝盗挖现象,不能让这处有着上千年历史文化遗址毁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
以上是近期在探访戎蛮子国/承休国/麻城遗址历史过程中,收集整理出来的结果由于历代方志均无详细记载,以上所有疑问尚难确定,姑书于此,以俟考详(注:1、实地探访人:杨占营、刘占江、张建庄、杨伟2、实地被访人:蒲秀发,男,中共党员,现年70岁。
曾当过兵,历任米庙镇榆树圪瘩庙村副书记、村长等职系第四代麻城历史文化传承人;王宏国,男,中共党员,现年63岁,系潘庄村靳家沟自然村人,在米庙乡教育办退休;张同山,男,现年78岁,系九间窑村农民。)
【汝州文化研究会】公众平台,旨在发掘汝州文化,保护汝州文化遗产,建设美好家园,让我们一起行动吧!联系方式:13783267937(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