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高中历史选修课本有哪些
统编版新版高中历史课本现在是通行版本,特点就是知识含量很大,这个教材从2019年在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海南等六省市试用至今;
统编版新版高中历史课本现在是通行版本,特点就是知识含量很大,这个教材从2019年在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海南等六省市试用至今;统编新版的历史教材贯穿了五大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新版教材的内容很庞杂,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必修2中外历史纲要(下)、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主要对这些脉络进行梳理。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 禅让制的产生;周朝的宗法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百家争鸣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武帝的推恩令、察举制、尊崇儒术,丝绸之路被打通;东汉党锢之祸;两汉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是《史记》与《汉书》。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东晋与南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定都建康(南京);第 6 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第 7 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租庸调;唐德宗,两税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时,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国家颁行的药典。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
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第 11 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第 12 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它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 13 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 14 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第 15 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 16 课 两次鸦片战争第 17 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 19 课 辛亥革命第 20 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 21 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 22 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 23 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 24 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 25 课 人民解放战争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 26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 27 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 28 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第 29 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 1 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 2 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 3 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第 4 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中古多指中国自秦汉至唐宋,欧洲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期。
第 5 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 6 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第 7 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 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14-17世纪初)、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 10 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第 11 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 12 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 13 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 14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 15 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 16 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 17 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 18 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 19 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 20 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 21 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 22 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第 23 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总共有6个单元,分别是政治制度、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货币与赋税制度、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等第一单元包括4课,分别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二单元是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包括三课,分别是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第三单元是法律与教化,也包括三课,分别是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单元是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这一单元也有四课,分别是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近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当代中国的外交第五单元讲的是货币与赋税制度,包括2课,分别是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六单元是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这一单元也是有2课,分别是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