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遇到的问题(历史学科存在的问题)不看后悔
新课标 新教材 新高考
2022年9月开始,越来越多的省份进入新高考模式,“3+1+2”模式逐渐从8省扩展到全国统编版历史教材开始逐渐成为各地高中的唯一可选教材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立足于新课标,立意上由过去的培养学生的能力转向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由于一线教师在迎接这种转变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准备不足,导致真正教学时存在了诸多的问题。
现将笔者发现的问题及建议略举如下:一、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 目前一线教学的老师,只要不是2019年新入职的教师,虽然身体已经进入到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新教材的使用,但思想挂念还停留在上一轮新课改之中,甚至个别年龄偏大的老师停留在上上一轮的教材之中。
这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仍然追求知识与能力,而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追求素养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而素养指的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能力是人的外在表现,而素养是人的内在修养历史学科追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史学意识,进而感悟家国情怀。
由于一线老师停留在上一轮新课改养的观念中不能自拔,因此盲目追求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导致出现了课程进行不顺利,讲不完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归根结底,是因为老师补充了太多知识,而忽视了现行教材下的知识,这在网上那些所谓的“优质课件”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笔者的建议是:教师首先要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意识,明确核心素养的层级要求,不要把所有的第四等级要求都在一节课中予以体现教师要自己熟悉每一个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既不要将核心素养矮化(如时空观念就是时间+空间),也不要将核心素养拔高(如现在所有的公开课为了落实家国情怀最后都生拉硬拽地和现实联系)。
二、知识储备的不足问题 新教材的《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增加很多世界古代史的内容、中世纪的内容和亚非拉地区的历史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多数一线教师来说,都是非常不熟悉的内容,多种文明不清楚,多个王朝记不住,多位人物搞混淆是课堂上常有之事。
这并非一线老师不认真备课,而是这些知识远离了我们的知识储备一线教师很难在短期内在自己的知识短板上得到明显改善至于选择性必修教材增加的新鲜内容,更多 笔者的建议是:认真阅读教参,不仅仅是阅读教参的内容,而是要将教参中列出的参考书目拿来阅读,阅读教参只是一种“快餐”,可以吃饱,但不够营养,阅读那些推荐书目,才是“套餐”,才会营养搭配,才能真正强壮自己。
三、教材整体的把握问题 新课程下的新教材,必修加选择性必修有五本内容上多有交叉,在高一阶段,由于不熟悉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内容,导致在讲《纲要》的时候,总有没讲到位的感觉,每每补充了很多的内容其结果就是老师备课累,学生记笔记累,课程不能按照预想的结束。
等到开讲选择性必修,发现很多内容在讲《纲要》的时候讲过了,再讲就是炒冷饭学生不愿意吃,老师也不愿意做 笔者的建议是:教师手头一定要有五本教材,对同一时空下的内容要互相参照,明确高一和高二分别应该讲到什么程度即可。
高一高二在备课上应该跨年级集体备课,将各自课堂中学生的问题予以呈现,弥补各自年级教学的不足四、取舍之间的心态问题 现在的教参,给出的教学建议中有“内容取舍的考虑”一项,但在实际教学中,一线教师多数是“不接受这一建议”,之所以不接受,是担心自己的这一大胆,变成了“鲁莽”,最后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
更有甚者,不但不接受,还会自己增加了很多内容,美其名曰“补充教材” 笔者的建议是:教参上其他的内容可以不看,但“内容取舍的考虑”这一条,还是一定要看的不仅要看到如何取舍,还要看到取舍的依据是什么。
看多了,自然就发现,取舍之间,就是在落实立德树人,就是在围绕着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来取舍五、教考如何关联的问题 教新教材但还没有用新教材考过的省份的老师,这恐怕是一线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每天认真备课、上课,到头来如何考都不知道,会不会出现“山东卷”现象,感觉自己教了个“寂寞”。
这种担心,转变成行动就是对社会上流传的任何一种关于考试的信息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心理焦虑,焦躁,毕竟历史是单科考试,不再是过去的综合,考的不好也没有人知道 笔者的建议是:在历史已经是各省自主命题的情况下,官方尽快给一个明确的说法,比如纲要和选择性必修,哪个是重点,比如考试的形式上,是保持稳定还是有所突破。
只有信息公开了,一线教师才不会恐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