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网部编版(初中历史课标考试题及答案)真没想到
本期推送试题与八年级内容有关欢迎大家参与留言讨论,批评指正!· 原题再现 ·(宝安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学情调查问卷)41.某初中组织八年级学生进行初中历史项目式
本期推送试题与八年级内容有关欢迎大家参与留言讨论,批评指正!· 原题再现 ·(宝安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学情调查问卷)41.某初中组织八年级学生进行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开设近代中国人物肖像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准备资料阶段,小史同学搜集了下列人物肖像。
问题一:小史同学不知道如何撰写人物展览解说词,请你撰写林则徐的解说词,供他学习参考(3分)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晚清时期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9 年,林则徐主持开展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还主持编译了《四洲志》等资料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他的思想写照(3 分)材料二:
项目实施阶段,小史同学制作了项目式学习清单
问题二:你发现李鸿章既可以放进展馆1,也可以放进展馆2据此,请你为展馆2、3分别命名(2分)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展馆 2:探索史馆(1 分);展馆 3:抗争史馆(1 分)问题三:为展馆2、3分别选取2个你认为适合的历史人物,并说明你这样选择的理由。
(4分)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展馆 2:探索史馆——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理由略(言之有理即可,注意人物和理由对应,2 分)展馆 3:抗争史馆——林则徐、左宝贵、杨靖宇、张自忠,理由略(言之有理即可,注意人物和理由对应,2 分)
问题四:请撰写中国近代发展历程学习心得体会(3分)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①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 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 富裕而奋斗的历史;②中国人民为反抗外国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 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③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 列强入侵造成的;④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⑤救亡图存和实现 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⑥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得来不易;⑦没有中 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⑧杰出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从三个以上不同角度进行说明,言之 有理即可,3 分)
· 参考答案与解析 ·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课程基本理念提出:“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在教学三维目标的设置方面,课标提出:“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本题对应的课标内容要求为:“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本题颇具趣味性,创设情境,以肖像展的形式切入,考查学生对于整个近代史基本线索的了解,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从单纯被动记忆逐渐变为主动建构
,突出考查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学界曾展开过激烈的讨论1954年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胡绳发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 引起了近代史学者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
范文澜、金冲及等史学家发文加入讨论,随后形成一股热潮通过这次讨论, 明确了研究中国近代史, 必须采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许多讨论者几乎一致认为, 毛泽东所说的“双半过程说”,原则上表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
因此,应当考虑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运动及其发展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而从80年代起,学界又围绕该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提出了诸多意见胡绳所提出的“两条主线”(反帝反封建)和“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正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而教材编写委员会在编写近代史部分的教材时,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归纳为三条,即“屈辱史、探索史、抗争史”1840年以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所以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而面对列强的侵略,无数的华夏儿女开展了抗争活动,所以说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许多中国人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所以说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探索史 问题一考查的是解说词解说词并非新鲜事物,此前各地的中考题中已曾出现,2021年深圳中考也通过这一形式进行了考查。
它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相关要素的了解程度,并要求学生能组织语言,将其有一定逻辑地写下来 问题二考查的是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认识学生需要了解到“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还是一部抗争史”这一基本认识。
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到李鸿章的生平部分事迹:主持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同时他还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一次近代化的探索。
通过对以上知识的回忆,学生不难得出答案但是,本小题绝对不是单纯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题目,学生完全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逻辑为这两个馆命名 问题三是问题二的延展,考查的是学生对于三条线索对应史实及其代表人物的了解。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中国人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近代化运动,题目中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等人即是以上运动的代表人物另外,在教学中讲解“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时,不少教师往往只强调了前文所述的四场运动,忽略了中共的建立及其奋斗历程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部分。
鸦片战争后的七八十年间,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但一战后欧洲的乱象加上民国初年欧美式宪政尝试的失败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们逐渐意识到,西方文明也并非尽善尽美,对于西洋文明也开始产生了怀疑的情绪。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部分原本主张西化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国内大力宣传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开天辟地,焕然一新”在长期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领导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所以,毛泽东也可以放在展馆2(探索史馆)中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抗争史”,面对外敌的入侵,广大中华儿女也进行了一系列抗争活动其中就包含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英勇抗击日寇、杨靖宇于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英勇殉国等史实。
所以,展馆3(抗争史馆)中可放入以上人物 问题四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对于近代史的整体理解只要从三个以上不同角度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提出,“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本题不拘泥于传统的史料解读、史实记忆的考查,而是通过创设开设人物肖像展馆的情境,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在考查学生历史思维的过程中,考查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及脉络的了解。
所谓“项目式学习”,是当前一大热点话题,遵循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是实践“做中学,学中做”原则的重要形式历史学科的“项目式学习”,即从历史学科切入,“聚焦关键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用驱动性问题指向这些知识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的联系与拓展,用项目成果呈现出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和深度理解”。
可见,无论是创设“项目式”情境,还是开放性的设问,均反映了命题人在努力向意见要求的方向努力着 正如上海考试院常生龙所言,“学业评价的重点不是知识的记忆,而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别要重视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下,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考促教,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本题带来了两大启示:一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学生对于史实的记诵,应该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迭代升级,通过精心设计具备开放性、递进性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思维。
二是深入研究历史学科的项目式学习,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参考资料:[1] 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彭明:《屈辱·抗争·探索——谈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教学》, 1991年第5期
[3] 《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9-51页[4] 杨永冰:《初中历史课堂的“巧问”方法与意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8期[5] 王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问探究》,《华夏教师》,2018年第8期
[6] 夏雪梅:《在学科中进行项目化学习:学生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19年第2期[7] 常生龙:《学业评价改革的几个趋势》,《中国教师报》2022年1月5日
关注我们 终身学习本期作者:刘海欣 终审:林 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