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简介(历史是最没用的学科)一篇读懂
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第三期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研修班正式开班。工作室特邀于友西先生做第一讲的讲座,也为此次研修的顺利开展做一个高端引领。
中学历史教育学科的历史与发展
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第三期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研修班正式开班为了各位学员教师在研修活动中能够更加有所获益和成长,也为增强各位教师对于历史教育教学的使命感,工作室特邀于友西先生做第一讲的讲座,也为此次研修的顺利开展做一个高端引领。
于友西先生介绍了我国中学历史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基本历程,并对年轻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期望。2021级历史学科研究生也参加了本次讲座。
学科发展的基本历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治史”的传统,因此我们对历史教育也格外重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学校课程不断发展,但是却未把史学作为独立的课程列出来,所以就有了“文史不分家”的说法中国近代教育起步较晚,始于洋务运动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中有‘学务纲要’,有高等、中等、初等学制出现,独立建立起了历史学科、历史教学,但这不等于真正的历史教育,也不等于清朝的公立学校教育,是工厂中所附属的光绪时搞新政,有了大、中、小学,由此一直传到解放前。
至此,中国人没有写过各种学科教学法的专著我们学科就是翻译美国的历史教学法,作为参考用书,当时用的是192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何炳松翻译的美国约翰生·亨利的《历史教学法》”这本书本来已经失传了,但是于老师1962年毕业时在一个小书店里买到过一本,现在成为珍贵的研究材料了。
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本书的整体目录,共16章,可以看出这本书是按照美国的历史发展特点,学校教育特点编写的这是当时唯一的一本有关历史教学法方面的专著,对我国历史教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当时由京师大学堂分割出来的师范大学和一些其他师范学校就将其作为历史系的课程教材,但不普遍,也并不统一,是自选教材,一直到北洋军阀时期、国民政府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一边倒”方针,即全面向苏联学习故在此时翻译了苏联的一本书——《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于老师介绍了每一章的标题:第一章:历史的课堂教学;第二章:教师怎样讲述教材;第三章:学生的独立作业;第四章:历史年表的学习;第五章:历史地图的学习;第六章:历史人物的评述;第七章:历史文件的利用;第八章:文艺作品的利用;第九章:历史教学的直观性;第十章:乡土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第十一章: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考察;第十二章:教师的备课。
这本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苏联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的,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对我国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今天看来这本书和历史教学有关系,但是没有结合历史事实河北省比北平解放的早,解放后恢复了中小学,历史课就拿国民党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加以删改,就是删除正面宣传国民政府主张的内容,剩下的东西再给同学们讲,这是临时应变的做法。
在这一点上,河北省走在了北京的前面于是,北师大把李光增(河北著名的老历史教师)聘为北师大历史教学法的教师,之后又请北京中学的历史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北京第四中学等)讲他们是怎样进行历史教学的,但是没有自己的教材。
我在1961年毕业后分到历史学科,当时这个学科没有教研室主任,是由世界古代史的专家兼任教研室主任,他有中学教学的经验另外还有三个都是这样的1978年,北师大历史教学法教研室的主任丁西玲找我,说:“我们都是没教材不好讲课,课不全,我们联合起来去申请编写一部自己的教材。
”后来我俩去了高教部高教部认为我们两家力量单薄,于是我们又在北京找了教师进修学院,到天津找了天津师范学院,联系了历史教研部,这样联合了四个单位,最后写了《历史教学法大纲》,把大纲交给高教部师范司,高教部同意了,我们四个单位写了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是我国的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新历史形势下从我国实际出发,结合国外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撰写出的历史教学法方面的专著1980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开启先河,意义重大此后,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历史教学法方面的专著。
在此基础上,国家教育部开会,专门研究普教,各地派代表对教材进行评审评审时,于老师带着叶小兵老师、赵亚夫老师,将他讲课的讲稿整理、上报,最后该书获得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证书,定为教育部推荐的教材,首师大的教材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于老师作为该书主编,荣获全国优秀奖因此,首师大的教材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这就是我们学科发展的基本的过程。以后的书越出越多。最有影响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我想说明,这个学科在不断发展,由80年代建立自己学科的教材,到今天,发展出相当的规模了。”
于老师在讲座中,给我们热情展示了他的大红奖状,同大家分享见证学科发展的喜悦这不仅体现了于老师对于学科建设的重大贡献,也激励我们后辈要时刻把自己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学问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988年,于老师开始招收第一届历史教育学的硕士,首师大也成为全国唯一所可以颁发历史教育硕士学位的高校于老师在回顾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还提到了不少历史老师,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中等学校历史教师,他们都热爱学科、热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法,是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寄语青年教师
于老师讲座谈的第二个部分是对年轻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期望。于老师讲的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历史教育一定要有思想性。
滑动查看更多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比如我国的教育目的,立德树人体现的就是它的思想性”于老师分享了他的经历,前几天他读到一篇网络文章,大致讲爱国主义是不需要宣传的,人生来就应该爱国(这个人提到了岳飞刺字的例子)。
于老师觉得这种观点非常不可取,认为“爱国主义就是天生的”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他说:“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是不提倡爱国的,当今社会也没有那个国家是不重视爱国的我们倡导全科育人,但是历史课的思想性更强所以老师在讲课时一定要注意对教材的领会、要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这是必须的。
”在思想教育这个问题上,于老师认为:“从根上说,要学习《毛泽东全集》,这是最好的把《矛盾论》、《实践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学好然后,历史教学的质量就会有大幅度提高”于老师举例毛主席写作了《论持久战》,这本书在那个时代给了国人坚定的抗战必胜的信念。
交流互动
最后在提问交流环节,研修班的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以及问题2021级历史学科研究生石婧:如何将爱国教育生动、柔和的贯穿到历史教学实践中?于老师回答:你说的特别好,思想教育不是贴标签,而是你的内容就包括了思想了,比如讲岳飞如何抗金、如何被冤杀,要了解真实的历史过程,思想上就会有深刻的认识。
研修班王欣老师回答:分享一下我的感受爱国主义特别忌讳贴标签,或者说生硬的交给学生我在初中教学时,那节课正好讲韩国历史,班上有一个韩国学生,在我讲完课后他申请在课上唱韩国国歌,而且他表情很严肃,虽然他平时特别淘气。
于是,班上其他中国学生也唱起了中国国歌那一刻我觉得这就是爱国身处于和平时代的孩子,反复给他呻吟强调爱国其实他很烦,反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类似于这样的契机,抒发情感教师的作用在于我们的三观要正听于老师讲,我真的感觉老一辈人身上的情怀感染到我,我也进行反思,我是一个老师该如何感染我的学生。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张玲玲老师: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一个问题,孩子接触的爆炸性信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甚至是复杂的家庭环境,部分激进的父母,这都给我们的历史教育造成了很大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于老师表示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到了家长学校,不仅老师需要培训,一个合格的家长也是需要培训的。
杨朝晖教授同时就这个问题表达了概括性的看法:
“这是新时代历史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这就涉及到今天怎么去理解历史教学的学科性质在调研时候发现,很多老师认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育中最重要的这是对的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思想性可能会比历史思维更重要这是因为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期,非常需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领。
在培养历史思维时,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因此价值引领很重要现在我们面临着价值多元的时代,东西方逻辑是有差异的,因此现在人们的认识常常是混乱的,这要求历史教师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那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哲学,是上位的认识论、方法论,它能对所有的事物进行解释,当然也能对历史做出合理的解释。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进行的一系列概括和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因此,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就能帮助我们破解很多历史认识的思想难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和价值导向。
最后,王海燕教授表示:”于老师在镜头前坐了一个半小时了非常辛苦,我们特别受教育,更多的是内心的激动和感动。感谢于老师!
讲座的最后,虽然隔着屏幕,但是大家都打开了摄像头,来了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大合影。讲座完美落幕!
结语
这无疑是一次思想的盛会于友西先生作为历史教育领域泰斗级的人物,一路见证了这个学科的发展如今,他在八十八岁高龄时依然关注着学科发展,依然热爱着历史教育这着实让我们感动这种精神就是无言的教育我们一定接过接力棒,努力学习,不负期望,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为伟大祖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THE END
撰稿:徐亚娟、杨晶晶编辑:王慧慧审核:杨朝晖教授教育有温度,文字有力量。首师历史。历史|教育|沙龙|教学|研究
立足首师教育发展优势致力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推进历史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