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网答案(初中历史答题卡学科网)万万没想到
史学家吕思勉说:“进士科是始于隋的,其初尚系试策,不知什么时候改试了诗赋,唐时,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
教师资格证考试全国统考初中历史模拟试卷四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2.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下列古代人物中,与屠呦呦同属医学领域的是( )。
①华佗 ②张仲景 ③李春 ④祖冲之⑤李时珍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3.史学家吕思勉说:“进士科是始于隋的,其初尚系试策,不知什么时候改试了诗赋,唐时,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
”这一变化导致了( )A.隋朝短命而亡 B.唐诗繁盛辉煌 C.市民文化兴起 D.科学技术发展4.书院是古代进行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北宋时期湖南的两大著名书院是( )①岳麓书院 ②白鹿洞书院 ③石鼓书院 ④应天书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根据所知分析明太祖这么辛劳的原因有可能是下列哪种情况造成的?( )A.设置军机处 B.创立科举制 C.在中央废丞相 D.实行郡县制。
6.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 )A.知行合一 B.本心即天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7.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
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8.1839年,一位英国人说:“你拿了我的鸦片,我就拿你的岛屿。
”次年,英国人发动了()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10.1861年,有人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以此为指导思想,中国兴起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11.《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12.有人是这样评论中国近代某次运动的:“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他评论的运动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13.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苏联改名是基于(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C.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4.血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5.1936年,范文澜在《大丈夫:范文澜说英雄》序言中写道:“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
”作者上述言论的目的是( )A.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 B.强调建立民族统一战线C.督促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唤起民众抵御外来侵略16.有人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中写道:“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
如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文中的“第一扇‘窗’”是指(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C.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开放沿江和边境城市
17.埃及人说:“人类害怕时间,而时间害怕金字塔”数千年前建造的金字塔至今仍屹立于(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18.《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下列所举,“改变人心”,形成了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历史事件有( )A.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B.文艺复兴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C.启蒙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 D.美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19.英、美、法三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分别颁布了《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法律文件。
这些法律文件所体现的共同法治精神是( )A.法治取代人治 B.限制王权 C.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D.反对殖民统治20.大国重器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下列事物,属于18至19世纪英国“重器”的是( )。
A.瓦特的改良型蒸汽机 B.富尔顿的蒸汽轮船C.卡尔•本茨的汽车 D.莱特兄弟的飞机21.“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材料中的“此役”是指( )。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22.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各国应该共同推进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决定成立“维护世界国际组织的会议是( )。
A.华盛顿 B.慕尼黑阴谋 C.开罗会议 D.雅尔塔会议23.跳出国界,走向世界,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突出表现之一被誉为“经济领域的联合国”,成立于1995年的国际组织是( )A.欧洲联盟 B.世界贸易组织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上海合作组织
24.现阶段,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和基本工具是( )A.历史课程标准 B.历史教科书 C.历史教学用书 D.历史教辅资料25.以调查、访问、回忆等形式为特征的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下列主题适合目前的我们以口述史方式进行研究的是( )。
A.黄海海战情景 B.武昌起义情景 C.五四运动情景 D.抗战胜利情景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6.请简要回答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0分)27.叙述法是历史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请说明什么是叙述法。
(10分)28.简述导入应注意的原则(10分)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8分)(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8分)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某青年教师在讲授《两汉的科技与文化》一课后设计了一个参观考察活动的方案时间、地点周六上午九点,在汉墓竹筒博物馆集合入馆学生自行前往,路上注意安全活动方式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活动要求认真听讲解员讲解搜集资料,回家整理准备下周一上课交流该教师将方案交给教研组长审阅,组长建议修改问题:(1)这个参观考察活动方案的设计有何不足?(8分)(2)概述参观考察活动对于历史学习的主要作用。
(8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进行“维新变法”教学时,某实习生对其中的公车上书进行详细的叙述,正当她充满激情侃侃而谈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从网上看到说康有为没有组织公车上书,没有上书光绪帝。
”全班同学一阵骚动,窃窃私语,期待着老师的问答教师:材料上不是写得清清楚楚吗,康有为组织了公车上书,不是以教材为准吗?学生发出了失望的嘘声问题:(1)这位实习生的做法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8分)(2)传统教学强调“教教材”,新课改理念倡导“用教材教”,如何理解“用教材教”?(8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22分)32.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材料二 课文摘录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损失惨重,只剩下三万多人。
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重镇遵义。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后台踢小编领取答案,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东方胖胖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