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到了吗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历史学
历史文化学
历史通古今之变专业负责人简介雍际春,天水师范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教学名师、“飞天学者”特聘教授,甘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历史学
历史文化学
历史通古今之变专业负责人简介雍际春,天水师范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教学名师、“飞天学者”特聘教授,甘肃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陇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历史学会、轩辕文化研究会、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员。
长期从事历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国历史地理先后入选甘肃省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该课已开发为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主编《人文科学基础》《陇右文化概论》教材,参编《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文选》等教材。
主持陇右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成果《陇右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获甘肃省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多次获全国性教学大赛奖项,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主要为秦早期历史、西北史地、陇右文化等。
出版专著、合著及教材10余部,在《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成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励20余项。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专业简介历史学专业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8年入选甘肃省高校特色专业,2012年历史系专门史成功申报为甘肃省重点学科,2014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2019年获批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2人为博士后博士学历占比42%,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83%,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健全,现设中国史、世界史、历史教学法3个教研室和相关课程组,有中国古代史省级教学团队,中国历史地理省级精品课程;自2015年以来,在学院师生的努力下,本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等社会科学项目21项、教学改革项目7项,国家级省级科研奖励22项、教学改革奖励6项,出版专著35部;现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高加索地区研究中心、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陇右文化研究中心、校级科研机构伏羲文化研究所、院级科研机构甘肃稀见文献研究所等各级科研平台和山海经产业研究院、伏羲文化产业研究院、渭川文化产业研究院等三个研究院;有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甘肃省临夏州、天水市等2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
历史学本科生及学科教育(历史)研究生共计400余人,学生在各级奖学金、师范技能大赛、师范生微课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等各级各类奖励、竞赛中多次获奖
专业特色与建设成效(一)专业特色在专业建设中,始终秉持“面向基层、示范引领、深度融合、实践取向”专业建设理念,形成了“分类培养、分层指导、学研结合、全程实践”的培养特色和优势。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历史教学需求,构建“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创新人才、教师教育两个培养方向,提升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
二是构建集群式课程体系遵循综合性、基础性、层次性原则,整合课程门类,设立大类通识、学科专业、教师教育和职业实践等课程模块,构建了“能力本位”的集群式课程体系三是探索“教学研训”一体化实践教学机制聚焦西北基础教育历史专业教师培养,构建了以教为指引、学为支撑、研为提升、训为保障的实践教学机制。
(二)改革举措历史学专业以改革和新文科建设为导向,专业建设中取得明显进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以10多位省级教学名师、飞天学者、领军人才等教学骨干为引领,以省级重点学科、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教学团队为支撑,师德优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聚焦“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立足新文科建设和服务面向,确立了为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定位,探索“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师职业能力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分类培养、分层指导、学研结合、全程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和结果满意度。
三是推进课程教材建设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引领,设置大类通识课程,优化学科专业课程,整合教师教育课程,强化职业实践课程,形成了院—校—省层级化的一流课程建设格局打造“五类金课”,通过开设陇右文化校本课程、引导地方史小论文写作、创建彩陶博物馆教学观摩基地等途径,推进课程思政、强化家国情怀教育。
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马工程”教材和获奖教材,不断优化课程标准、教材选编和配套资源库建设的匹配度四是深化教学综合改革,遵循“以学为本、以教促学”原则,主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积极推广超星、中国大学MOOC等信息技术平台,制定混合式教学评价标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坚持“学用一体、问题导向”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倡导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模拟训练等方法,形成案例带动、理论支撑、学习拓展、强化实践的多环节学习过程,打通了从师范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化路径,效果良好。
五是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机制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凸显实践取向通过在课堂渗透、课外加强、实践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等方式,构建了以课程实训、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育见习、实习等为模块的“协同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的实践教学特色体系。
(三)建设成效从2021年申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来,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三年向基层学校输送毕业生450余名,学生培养质量高、素质过硬,受到实习和用人单位好评;共10名同学在全国性教学大赛中获奖。
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0%以上获批省、校级教研项目和教学成果奖25项;自编教材4部;建成了省、校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校级精品课程5门;开发线上课程2门,引进优质在线开放课程3门,网络课程36门;建成实训场地1000平米,选派援疆支教、深度贫困县支教实习生300余人,建成天水市一中等20余个优质实践教学基地。
一是构建了以新文科为引领的特色优势课程体系本专业按照2020方案,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课程开设在保证师范专业各模块课程的前提下,突出了学生跨学科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新开设了《中国文学经典》《哲学导论》《逻辑导论》《中外古代文明》等通识课程;优化了西北史地、陇右文化系列课程;开发和新开了一带一路国别区域史课程。
这些课程的开设和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既使以交叉、融合和创新为特征新文科建设落到实处,又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形成了以陇右文化系列课程为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依托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右文化研究中心这一平台开设陇右文化系列校本课程,是本专业固有的传统和特色近两年来,进一步优化了西北史地、陇右文化、敦煌学等系列选修课程,重点优化和开设了《陇右历史地理》《西北史地专题》《丝路考古专题》《敦煌吐鲁番学专题》《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等特色课程。
同时,以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高加索地区研究中心为平台,在省内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率先设计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别和区域史系列课程,包括《高加索史专题》《中亚史专题》《中东史专题》《欧洲史专题》《希腊史专题》《美国史专题》等课程。
上述课程与通识课有机结合,形成了以文化育人为特色的育人模式,为甘肃本地培养了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干的好”的师资人才三是构建了科教融合的专业内涵发展格局学科引领专业建设,专业支撑学科发展历史专业立足省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历史学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在主讲教师配备、课程开发、选修课确定和毕业论文指导等方面,均以教师学术特长为核心安排,并将学术成果与相关课程开发有机结合,从而将专业建设和优势凝聚与学科特色、学术优势相衔接,形成了学科引领专业内涵建设的良好发展格局。
四是强化了产教融合的创新型实践体系一年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在校内通过实验室建设和博物馆展陈、天水市科普基地挂牌,省级伏羲文化产业研究院立项,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通过与兰大、陕西师大实行本科生交换培养;与天水市、麦积区、礼县等博物馆建立实习基地;与天水一中、三中等多所中学确定合作与实习基地等途径,为学生实践教学、开放教学开辟了新途径,初步形成了产教融合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END编辑:刘晓莉责编:裴涵昱审核:郭昭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