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对唐朝的评价(历史学家评价二月河)奔走相告
姚崇出生于唐朝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逝世于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以孝敬挽郎入仕,在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担任宰相兼兵部尚书,他一生最辉煌的是以十事要说为条件,第三次作宰相,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而被记入史册。
从陕州走出来的大唐贤相姚崇系列之一
说起中国历史,最让国人感到骄傲、自豪的朝代是唐朝;直至今日,世界上很多地方,仍把中国人称为唐人,中国人居住的街道称为唐人街,可见,唐朝当时在世界上影响之大说起唐朝,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国力最强盛、版图最大的时期当属开元时期;说起开元盛世,历史学家会给你讲起一个人,他就是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代“开宝盛世”的陕州人——姚崇。
说起姚崇,那是我们陕州的骄傲,是三门峡人的骄傲姚崇是唐朝陕州硖石县人硖石县管辖今天三门峡市陕州区东部姚崇出生于唐朝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逝世于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他少习武功,长乃好学,以孝敬挽郎入仕,后来又中下笔成章制举,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朝做过官,曾在十几个州做过地方官,在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担任宰相兼兵部尚书,他一生最辉煌的是以十事要说为条件,第三次作宰相,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而被记入史册。
所以,唐代的大诗人、史学家杜牧称赞姚崇“首佐玄宗成中兴业”而宋代的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评价说:“唐世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他人莫得比焉”把姚崇称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当代伟人毛泽东则评价姚崇是“大政治家、唯物论者”,称赞他上唐玄宗的十条建言为“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今天,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的国际、国内的环境和问题更加复杂,在机遇和挑战中,我们需要借鉴古人的政治智慧因此,研究大唐贤相姚崇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2016年是姚崇诞辰136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从今天起,我讲从陕州走出来的大唐贤相姚崇系列。
共分六讲:第一讲姚崇出世;第二讲女皇岁月;第三讲宦海风云;第四讲玄宗任相;第五讲姚崇新政;第六讲晚年暮歌今天先从第一讲姚崇出世讲起。
第一讲、姚崇出世硖石降生我们先从姚崇的家乡讲起姚崇是陕州硖石人那么,陕州是怎么得名的,唐时的硖石县在哪里?大家知道我们陕州或陕县,是因其境内有陕塬而得名的陕塬即今张村塬西周初年,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塬以东周公治理,陕塬以西召公治理,于是,我们陕州就留下召公甘棠树下处理政务的美谈!今天陕西省即因为地处陕县以西而得名。
秦朝时始建陕县,两汉时一直属弘农郡管辖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设陕州,州治即在陕县县城,即今三门峡市陕州公园内唐代的陕州管辖哪些地方呢,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陕州管辖今三门峡市的陕县、硖石县、桃林县。
(今灵宝市),和今山西省运城市的平陆县、夏县和芮城县比如说宋代大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就是陕州夏县人我们先从姚崇的老家陕州硖石说起唐代陕州之东南约40里有硖石县,他的前身叫崤县,管辖今陕州区东境县城开始在今陕州区菜园乡南县村,也有专家研究县城在今湖滨区野鹿村。
为什么叫崤县呢,因为其境内有三崤山而得名(郦道元著的《水经注》说: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东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因崤县地处长安和洛阳两大都会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到了唐贞观年间,因为县治迁移到了硖石坞(今菜园乡南县村南石门水库处)这个地方,改名为硖石县。
再说姚崇家族的由来话说北魏时候,有一支出之江南吴兴郡的姚姓家族迁移到崤县居住,他就是北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吴兴公姚仲和的家族,因此,姚仲和成了全国有名望的陕郡姚姓的起家之祖他的家族人才辈出,世代为官他的四世孙是北周的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姚宣业;五世孙姚安仁先后任隋朝青州、汾州刺史;六世孙姚祥,先任隋朝怀州长史,因文武兼备,深受隋朝廷的器重,称赞他“武能守于交险”,遂授他检校函谷关都尉,把守一方要塞。
却说姚祥有一个小儿子,名叫姚懿,字善意少年素有大志,武艺高强,兼有谋略十八岁时,父亲姚祥已经过世,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崤县因为地处东西往来要道,徭役尤其繁重,百姓不堪重负,揭竿造反,地方官吏逃散,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年轻的姚懿遂统领父亲的旧部,维持地方治安,成为地方实力派人物,被朝廷任命为崤县县令隋大业十三年(617)九月,太原留守李渊审时度势,起兵反隋,南下攻取长安大军渡过黄河后,姚懿主动去拜见并投奔李渊李渊非常高兴,就赏赐给他诏书和金帛。
这样,使整个陕州地区避免了一场战争灾难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率唐军东征洛阳王世充割据集团,姚懿随军听用,被授予鹰扬郎将、水陆道副总管、长沙县男,屡立战功后来王世充被平定,议功请赏之时,有人却说姚懿曾经和王世充有过来往,姚懿因而得不到朝廷信任。
他遭人谗言,心灰意冷,遂不愿在朝内继续做官武德四年(621年),姚懿率全家在崤县东北岗峦起伏之地,也就是今陕州区张茅乡中学所在地,卜地而居,建造一座山庄,开始了以耕读为主的隐居生活姚懿先娶张氏、李氏夫人,相续过世。
后续娶刘氏夫人大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的一天,陕州硖石县姚家山庄里传出一阵洪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注定长大要改变大唐命运的孩子诞生了!孩子的母亲刘氏夫人时年二十四岁,丈夫姚懿已六十有一,典型的老夫少妻。
老夫少妻生出的孩子往往绝顶聪明,多有作为比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e)比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大54岁,这对老夫少妻结合,生下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父亲姚懿晚年得子非常高兴,他为这个新出生的第十个儿子起名叫姚元崇。
后来武则天时,姚元崇在朝为官,北方有一个突厥人叫叱利元崇,反叛朝廷,武则天不愿意姚元崇和他同名,姚元崇就改名为姚元之后来,唐玄宗时改年号为“开元”,姚元之的名字中有“元”字,又和开元之“元”字重名,就又改名为姚崇,这是后话。
这个新出生的婴儿姚元崇,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大唐三朝贤相60多年后,就是他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唐代乃至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期——“开元盛世”,也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姚崇的出生也为父亲带来了好运。
新即位的高宗皇帝李治为笼络人心,重新启用开国时的皇唐元勋,隐居了近三十年的姚懿又被人重新举荐,于是朝廷征召他去做官,两次都被姚懿拒绝,但最终还是被朝廷的真诚所打动,姚懿接受了峡州刺史的任命姚懿重新任职后,尽职尽责,加之深知民间疾苦,所以兴利除害,革故鼎新,业绩显著,百姓多受其惠,受到了朝廷的褒奖。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因嶲州(今四川省越西县东北)邛部蛮族首领叛乱,朝廷又任命姚懿为嶲州都督,官品为正三品,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员,前去平叛七十二岁高龄的姚懿,没有因为年迈和山高路远为理由推辞,而是毅然决然千里迢迢前去赴任。
到任后,他一方面熟悉军情,严格地整训军队,全面地部署防务;另一方面正面训导官吏,安抚邛部,公正地处理汉族同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很快地兵不血刃,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边疆龙朔二年(662)12月1日,由于劳累过度,姚懿殉职于嶲州都督府,享年
73岁过去,外出的人不管死于何地,一般都要叶落归根,安葬故土姚懿病故后,他的家人和部下把他的灵柩千里迢迢,运回家乡,直到第二年7月15日才安葬在今陕县菜园乡东凡原上的南阳村村东,今天的姚懿墓地仍然存在父亲病逝时,姚崇才十二岁。
抚育儿女长大成人的重任便由三十七岁的母亲刘氏来承担她含辛茹苦,抚育教导儿女,挑起家庭重任她的优秀品质无疑对姚崇成长产生了影响
二、折节读书光阴似箭,日月似梭,不觉已到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姚崇已经二十岁了,他高高的个子,仪表堂堂,为人豪放古人20岁,就要行“加冠礼”,表明他已长大成人但是此时的姚崇,仍然像一个孩子,但不知读书,不图上进,经常呼朋唤友,以打猎为乐。
这是因为姚崇年少时,因父亲姚懿公事繁忙,很少有时间管教他;后来父亲殉职边疆,十三岁的姚崇失去父亲的护持和约束,行为更加放荡不羁大约在父亲姚懿在担任峡州(今湖北宜昌)刺史期间,姚崇的母亲刘氏因嫌陕州硖石道路崎岖,出入不便,姚家就搬迁到汝州梁县石家岭村(今伊川县白沙乡石岭村)居住。
这里距离汝州广成泽不远,这就为姚崇经常到广成泽打猎提供了便利条件汝州广成泽,据说是因为上古时的广成子居住过,因此叫广成泽广成泽方圆一百多里,山川秀美,草木葱茏有神泉汤浴,遍地都是飞禽走兽早在西汉时,就被辟为皇家苑林。
到唐代仍然是皇帝及王公贵族经常游猎的场所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及皇后武则天都驾临过此地,进行射猎、汤浴、吟诗活动姚崇的新家又邻近广成泽,更是他乐此不疲的地方有一天,姚崇约合好友李迥秀、杜景铨等公子哥,到广成泽打猎。
正兴致勃勃间,忽然听说全国的著名预测师、相学家许州长社人张憬藏路经此地姚崇说:“我听说张憬藏先生看相特别准,百相百中,咱们何不请张先生为我等预测富贵?”李、杜二人欣然赞同三人一行找到张憬藏,深施一礼,说明来意。
张憬藏问过三人的姓名后,仔细端详三人面相后说:“老夫恭喜三位公子,都是大福大贵之相,将来都要做到宰相那样的高位上呢!”三人听了,都很高兴张憬藏分别问明三人具体情况,特别又叮咛姚崇道:“姚公子命相最好,鹏程万里。
只是不要自暴自弃,要努力攻读圣人典籍,拾取功名,以文才博取将相!切记,切记!”不知道这张憬藏确有先见之明呢,还是心理暗示起了作用,姚崇的好友李迥秀、杜景铨后来确实也科举登第,做官后来位列宰相,这是后话姚崇回家后把张憬藏的话告诉了母亲。
刘氏说:“张先生之言,至明至善,你一定要听从,今后认真读书才是!”可能是算命先生的心理暗示起了神奇的作用,从此,姚崇一改过去不好读书的坏习惯,埋头攻读圣贤之书,苦心钻研儒家经典浪子回头金不换姚崇本来就聪明过人,他努力读书,不但读遍了家藏的书籍,而且还来到洛阳皇家书馆借读《修文殿御览》,还虚心向修文馆的学士请教。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用功时几年下来,姚崇已成为河洛地区的饱学之士,令人刮目相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五月,皇太子李弘病逝于洛阳,被高宗、武后追谥为孝敬皇帝,依皇帝之礼办理丧礼姚崇由于出身名门,仪表堂堂,又富有文采,被人推荐选拔为孝敬挽郎,参与了孝敬皇帝李弘的盛大葬礼。
一般说作了孝敬挽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到朝中作官但是姚崇并不满足,他要以自己的真才实学显名于朝廷仪封二年(公元677年),27岁的姚崇又参加了高宗皇帝李治亲自主持的制举大考,考场上他文思敏捷,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文章被主考官和高宗皇帝相中,高中“下笔成章”制举!姚崇随即被任命为濮州司仓参军,这官职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粮食局长,虽然仅仅为七品,但这是靠自己奋发努力而得到的!他春风得意,走马上任,踏上了入仕之路,开始实现他人生的抱负。
三、崭露头角姚崇先在濮州,后在郑州,先后在任司仓参军这个位置上干了13年这13年他了解了民间的疾苦,获得了官场处理政务的经验,这些都为他日后到中央任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授元年(690),武则天代唐为周,登上了大周皇帝的宝座。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武则天启用新人的背景下,40岁的姚崇被从地方调到中央,被任命为司刑寺的司刑丞,相当于今天全国高院的一名高级法官后来又被调到夏官任职,相当于在今天的国防部工作,先担任夏官员外郎,后来担任夏官郎中。
姚崇本将门出身,从小受父亲影响,对军事工作本不陌生,到兵部任职后又认真研习军事知识,掌握、熟悉边疆的防务和战备情况他精明强干,记忆力超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对于全国各地军队的驻屯营地和边塞重镇及侦察哨所的位置,士卒、战马、军械、粮草的储备数量,也都熟记于心,成了兵部的“活地图”。
他等待着有一天能够施展才华,报效国家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居住在漠北草原上的契丹人造了反!契丹族是古代东胡族的一支唐初契丹的首领率众归附于大唐朝廷唐太宗贞观中,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西拉木伦河北岸),以其首领窟哥为松漠都督,赐氏姓李,并委托唐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市)都督管辖、监督。
武则天时的营州都督赵文翙(hui)骄傲自大,看不起契丹人,甚至常常把契丹首领当做奴仆看待,横加侮辱,引起了松漠都督李尽忠和内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的强烈不满恰巧这时契丹发生了大灾荒,赵文翙又不加抚恤和赈济李进忠和孙万荣就利用契丹人的不满,煽动聚众造反。
他们首先攻破了营州城,杀了赵文翙接着李进忠自称“无上可汗”,意味着再不受“天可汗”(大周皇帝)的管辖了又以孙万荣为大将,纵兵南下,进逼檀州(今北京密云一带)武则天闻知大怒!下诏,改李尽忠名字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派遣曹仁师、张玄遏、李多祚、麻仁节等二十八名将军率军讨伐。
八月,李尽忠听说官军将至,用计释放了攻破营州时俘虏的数百名的官军,谎称契丹兵少有没有军粮,准备投降前去讨伐契丹的诸将听说后大喜,个个贪功冒进,结果中途遭契丹伏兵截杀,全军尽没败讯传来,武则天忙调兵遣将,以防契丹南下。
十月,李尽忠死,孙万荣代领其众他收集余众,军势复振遣将率兵攻破冀州(今河北冀县),进逼瀛州(今河北简县)武周朝廷起用名将王孝杰为清边道总管率兵十七万迎敌,因地形不利,官军大败,王孝杰坠谷自杀契丹军更加猖狂,攻入幽州(今北京市西南部)杀人放火。
河北震动,人心惶惶!各地告急文书象雪片一样飞向朝廷夏官(兵部)成了战事信息中心,事务特别繁忙夏官郎中姚崇的才能得以充分展施许多纷繁复杂的事务,到了他的手中,都被及时处理得干净利落,井井有序他知己知彼,应变能力又强,每天汇集战况,作出战事预测,提出相应的对策,写出报告。
这些报告,“剖析如流,皆有条贯”看到姚崇的超群才干,女皇武则天非常惊奇她历来爱惜人才,注重启用新人,就破格提拔姚崇作了夏官侍郎,相当于今天国防部副部长面对契丹军的猖狂进攻,姚崇帮助朝廷制订了周密的十面出击的作战计划。
朝廷调集了20万大军,按照十面出击的作战计划,发愤雪耻,众志成城,分路合击,才将契丹军团团围住神功元年(697)七月,决战开始,九战九捷,契丹军败溃贼首孙万荣率千余名骑兵落荒而逃,途中歇息时被手下的人斩首邀赏。
一场持续了一年多的叛乱才得以平定姚崇的军事才能得到初步显露,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因此,姚崇后来三次担任宰相时,三次都兼任兵部尚书他不但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个能干的军事家就连唐玄宗直到安禄山叛乱时,跑到成都后,还叹息的对身边人说:“若姚崇在,此贼不足灭。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如果姚崇还在世的话,平定安禄山是不在话下的”姚崇被武则天提拔之后,还会有那些突出的表现呢?他的仕途又会是怎样的呢?请看下一讲,女皇岁月。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以前的读书人,每到这个节日,总难免感慨万千,愁绪重重,并以诗词赋之。不过,在那数之不尽的清明古诗中,能够流传下来的则并没有多少,能够让人们代代传诵,堪称名作的则更是寥寥。
温馨提示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王克建||《珠江夜景分外妖娆》刘贵元|| 《兀家冻肉的传说》刘贵元|| 《清泉沟小米的传说》张高华|| 《农村电商路在何方?》李群照|| 《一路走来 知足常乐》张万周||《村居铭》《春回大地鸟语香熊耳山下植树忙》
尤建军|| 《古树旁的村庄》李群照||《陕州古村落--张茅乡东村》李群照||《百岁父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凡||《陪伴父亲最后的日子》陈秀才||《又是一年春来到》张新伟||《天鹅恋》张万周||《春韵》
南景刚||《民俗连载:今天正月十七,夜里老鼠的女儿要岀嫁!》曹军平||《牧羊人》牛占亚|| 《七律·元宵节》李红梅||《圆》闫保成||《春之恋》《天鹅湖》《迎春花》杜世华 ||《孟春白雪》任东波||《高阳山》
张万周||《雪说》曹军平、张万周||《迎春花》吴宏伟、尤建军、宋文选||《函谷关和天鹅城》张万周、闫保成、张群超、曹军平||《贺岁四篇》李学武||《无怨无悔》张万周||《庆新春四首》李红梅||《暮冬之晨》
闫保成||《年 韵》刘伯渠||《新春礼赞》南景刚||《除夕》范书亭||《红火中国年》李红梅||《夜》邓丽敏||《致奋斗的我们》闫保成||《雾》《雾淞》李红梅||《残冬顾念》李虎山||《新的一年我们来了》
曹生伟||《用“梳辫子”的工作方法解决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些问题》王克建||《别把身份当回事》陈秀才||飘在记忆里的玉米香张新伟||《陕州地坑院》吕江枫||《陕州颂》连翘花开群友||《幸遇连翘群》张万周||《杂谈腊八》
闫保成||《听《绣金匾》缅怀伟人》《瑞雪》张凡||《喜欢读书》王克建||《戏说年俗》李红梅||《初》南景刚||《腊八节》李红梅||《2019第一场暖冬之雪》南景刚||《过生日》牛占亚||陕州方言三十二、三十三:《姴晢》、《麦秸火脾气》
张新伟||《相伴》梁衡||老百姓怎么看政治张群超||七律·《纪念毛主席诞辰125周年》曹军平||《厨 师 颂》张万周||《不落的太阳》闫保成|| 《故地探危》张新伟||《天鹅情》南景刚||《火烧阳沟的传说》
闫保成||《茶韵》张凡||《飘在生命里的那场雪》张新伟||《致环卫卫士》张万周||《雪》张新伟,任航,杜世华 ||《向祖国致敬》《喜题今冬初雪》《喜题今冬初雪和任航》梁衡||《把握准多棱镜的那一道棱》——看稿手记之四
曹军平||《惊悉二月河先生病逝》任富国||《说唱陕州庙底沟》曹生伟||《骑出来的快乐》宋文选||《云南旅游随笔》南景刚||《香瓜》吕江枫||《天鹅三唱》任富国||《爱在天鹅城》李虎山||《妈妈的唠叨》张宗智||《三门峡白天鹅》《漏粉条》
张万周||《说李村》《歌唱西李村》崔东民||《天鹅赞》曹源||《我爱您-----雪》吕远||《我的家风故事》王克建||《难忘的一天》任富国,张万周||《冬访云冈》、《观甲午海战视频后作》、《子夜歌》李虎山、张万周、宋文选|| 《感谢我们人生中的“那些人”》
梁衡|| 《周恩来让座》曹茳源|| 《搁浅》、《燃烧》、《柔情似水》闫保成|| 《天鹅情》、《贺运宝大桥落成》、《风为媒》、《博山之路》、《蜂峦花》曹茳源|| 《光》、《香》、《言》、《思》、《灵相牵》
张万周|| 《新月》、《浅浅的思念》、《子夜歌》、《咏夜》范书亭||《相思》、《寿诞歌》、《天鹅湖》、《胡杨林》河之南/牛占亚|| 《古焦国》宋文选||《我的家乡》、《参观扶贫小区有感》、《妻子》、王克建||《金平山的传说》
《再忆孙丰超》(作者:曹生伟)《听尤俊法老先生讲岳庄村过去的故事》(作者:曹生伟)梁衡|| 《晋祠》《什么是政治》(作者:梁衡)梁衡|| 《官员答记者问的14个“不要”》《居官无官官之事》(作者:梁衡)
尤建军|| 《彩云追月》、《游黄河公园》、《天鹅湖》闫保成|| 《影子》、 《秋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