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说树林是(历史学家说树林是绿色的什么)一篇读懂
在德国,森林是泥土的松软、叶缝间的阳光、清新湿润的空气和植物的呼吸,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共鸣,情感与文化上的共鸣。
在德国,森林是泥土的松软、叶缝间的阳光、清新湿润的空气和植物的呼吸,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共鸣,情感与文化上的共鸣“因为森林内植被繁密,除日耳曼人之外,外人极易迷路”德国电视二台(ZDF)推出的《我们的森林2017》系列纪录片中的这句话,体现了森林于德国人“根”、“起源”等的意味,因为早在公元前500年前,游牧民族日耳曼人就已经在森林里寻找着生存的希望。
公元 9 年,罗马大军远征日耳曼,却被日耳曼人在条顿堡森林打得落花流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之所以败在日耳曼的“乌合之众”手下,日耳曼的大莽林功不可没条顿堡森林战役胜利是是日耳曼各部落间原始认同感的发端。
森林在现代德国成立之前就已经与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结下不解之缘,后来,森林又承载了更多德国文化内涵。在本文中,笔者将循着时期变化,理解德国人对森林的独特情感,探寻森林对现代德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德国人对森林的情感变化德国人对森林的情感变化基本能以十九世纪的工业化为分界线在工业化之前,德国人对森林的情感主要是敬畏与恐惧童话中的森林形象常与鬼怪传说联系《尼伯龙根之歌》中齐格弗里德在沐浴时,一片菩提叶飘落肩胛,使得这一处龙血未及之处成为他全身唯一的致命要害,也令他多年后丧生性命,并且仍在森林里,在菩提树下;形容森林的词汇也大多数是不友好的,。
如unzugänglich(无法通过的)、düster(阴暗的)、wild(野蛮的)、unwirtlich(贫瘠的)……这些例子都能体现那时的德国人对森林的敬畏与恐惧而除开这两者所含有的感恩与喜爱又仍只是流于功利主义的:木材可以取火,森林里的动物可以填饱肚子。
工业化之后,德国人对森林的印象由负面逐渐转化为正面:森林被征服,故不再显得那么可怕;森林被利用,成为这个大陆国家的财富来源之一。森林变得可亲近了,森林变得“无害”了。
可如果仅是如此,实在还谈不上“森林崇拜”工业化期间,德国民众遭受着颠沛流离、失去家园的命运,身体和心灵上的“无根化”使得越来越多德国人怀念起“故乡”,而森林庇护所的形象和故乡正类似同时,农业文化转型为工业文化,站在社会形态变化的缝隙之间的人,面临着生在稳定年代的人难以想象的挑战与危机。
确切的说,即产生了一种认同危机和对社会的巨大转型带来的社会行为准则改变的迷茫“无根化”和社会转型等深层原因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人们开始选择不断消退的森林作为避风港,来躲避不断发展的城市带来的恶臭和繁忙“回归自然”、“回归家乡”等等,恰恰是人们在时代中挣扎后对时代做出的反馈或诉求。
历史学家亚历山大·德曼特(Alexander Demandt)认为: “森林和树木对于德国人而言,是他们的自我意识、他们对乡土的眷恋、他们的内心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可以与之相比。
”德国森林崇拜就此真正产生梳理情感变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德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德国人对森林情感的变化角度出发,可以对德国文学作品有新的解析;霍亨索伦城堡建立在森林当中,让思想家和浪漫主义者发掘出了德意志文明的核心价值,这是森林作为一种地理因素又化生会历史因素后对文化的影响;不少德国地名以“rade”、“rode”、“rath”、“ried“为结尾就是当年为了人居而开垦原始森林的遗迹。
二、森林对现代德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森林崇拜现今仍在延续德国森林占地面积达到三分之一,许多大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森林城市”:有50%绿地覆盖地的多特蒙德为此感到非常自豪;柏林的格鲁纳瓦尔德是欧洲最大的城市森林。
而德国人为何要费如此大力气地去维护森林呢?笔者认为,原因有四:
01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直观的推广员植树的理念推广意义不容忽视人类学家阿布雷希特·雷曼说道:“人们相信,植树造林,会对人类意识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们种树,意味着我们思考未来”这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是地铁、街道上贴的一张海报就能这么直观地体现的。
忘记甚至不曾有过与自然接触记忆的我们和下一代,只会走向与自然决裂的境地现今,德国有“可持续性旅游地”竞赛,还有一大批符合环保理念的旅游住宿地等“在现代化与秉承传统之间寻找平衡”这种理念已溶入德国人的灵魂当中,而森林的保护使得这种理念一直葆有活力。
02以森林为基础建立的德国旅游业方兴未艾德国有50%的城市有野生动物保护区,这与覆盖了德国三分之一的国土的九百亿棵树木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有些树木甚至已经一千多岁了,他们的年轮,是历史的深刻印记德国森林吸引了大量跑步爱好者、徒步旅行爱好者和浪漫主义者,德国人为此建设处四通八达的铁路、自行车道,这使得他们能真正能够被拥抱的自然。
德国自然公园(Deutschland Naturparke)与德国徒步旅行会(Deutscher Wanderverband)的标志就是以树为中心元素
03森林成为一种文化后被用在德国社会各个方面在德国,森林是一种超脱于自然景观限制的复杂文化内涵,当代德国人将这种文化转化到社会生活当中在现代德国, 森林崇拜是跨越各种政治分歧和社会界限的全民诉求借着环保的潮流崛起的绿党反映出德国人的森林情结。
“森林幼儿园”也很流行,它的意义很好理解——让孩子更多接触自然,提高动手能力、生存能力,更好地发展身心同时,它可以将德国人这种带有“根”意义的独特情感传递给下一代
森林幼儿园04森林情结增强了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力德国人对森林有一种共同的情感不管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集体恐慌——担心德国黑森林全部死亡,还是大量使用石灰对抗酸碱值下降的问题,都说明没有什么政治议题,会比对森林的担忧更令德国人警醒。
19 世纪的德国学者威廉·里尔(Wclhelm Riehl)说: “德国人必须使森林保存完好,以便民族生命的脉搏炽热并且欢快地继续跳动, 以便使德国成其为德国”森林使“德国”更加“德国”,共同的情感连接着无数的个体,进一步增强了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力。
© xiaociyu森林作为一个传统,没有被现代化这辆大车碾压在地上,而是继续屹立,支撑起全新的环保理念;被森林拥抱着保护着的人文,是对历史风云变化的见证,仍将在每个德国人心里留下印记;未来的德国森林也将孕育出更多未知的可能。
作者介绍何妮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级德语专业学生平时喜爱观察与记录生活,喜爱实际操作型的兴趣活动和客观平实的纪录片、书籍等本文改编自《德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期中作业以此文与大家分享对德国文化的感悟,期待大家的点评与建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