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eandq.com
晓安科普

打开全部历史记录(打开全部历史记录11848)怎么可以错过

2023-09-20Aix XinLe

清华简《系年》,可以印证幷发明很多传世文献中的史事。李学勤先生介绍清华简《系年》第二章开头即说:“周幽王娶妻于西申,生平王”,可知幽王的申后本系

打开全部历史记录(打开全部历史记录11848)怎么可以错过

 

清华简《系年》,可以印证幷发明很多传世文献中的史事李学勤先生介绍清华简《系年》第二章开头即说:“周幽王娶妻于西申,生平王”,可知幽王的申后本系西申之女简文接着说,幽王嬖爱褒姒,立伯盘:“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 [i]此事见于《左传正义》昭公二十六年引汲冢《纪年》:“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大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曾侯(原作鲁侯,据蒙文通先生说校改)[ii]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

”《国语·郑语》:史伯答郑桓公语:“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将以纵欲,不亦难乎?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缯与西戎方将德申,申、吕方强,其隩爱太子亦必可知也,王师若在,其救之亦必然矣。

王心怒矣,虢公从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史记·周本纪》记载这段历史,也说:“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这些文献所提到与幽王作对的势力,可分三种:1.申与许、吕申即西申据清华简《系年》和汲冢《纪年》,这个申不在今河南南阳,而应即《逸周书•王会》之西申,蒙文通先生考订在陕西北部,刘德岑、顾颉刚等先生考证在关中西部,童书业则认为地近骊山。

[iii]这个申,是周宣王改封南阳之申(见《诗·大雅·嵩高》)之前的本支[iv]南阳的申称“南申”(见南申伯太宰簋,《集成》04188、04189),在旧地遗留的即《系年》的“西申”申、许、吕都是四岳(大岳)之后,是姜姓诸侯,他们是同姓的联合。

蒙文通先生指出,周宣王先封申于南阳,吕、许继之而封[v]在封于南阳之前,申与许、吕都应该都位于宗周西部2.缯与西申、犬戎共灭幽王的“缯”,其位置也应在宗周、西申附近,笪浩波先生也已指出:“缯为申之与国,必近申。

” [vi]根据所处方位,这个缯可以称为“西缯”文献多作“缯”,只有《国语·晋语一》:“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写作“鄫”,韦昭注:“鄫,姒姓禹后也”3.西戎、西夷、犬戎蒙文通先生指出,攻周者本非一族,据《后汉书·西羌传》有申戎,申与西方诸戎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蒙文通先生还有不少很好的论述,请参看《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中的相关章节刚刚看到完整发表的《系年》,第二章讲到周无王九年,立平王的是晋文侯,这与《左传正义》昭公二十六年引汲冢《纪年》:“申侯、鲁〈曾〉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

”相矛盾,绝对不可调合《国语·周语中》:“杞、缯由大姒,齐、许、申、吕(《大雅·嵩高》作甫)由大姜”这句话中包含了上述反对幽王立伯服的、除戎以外的姒、姜两姓势力,这两姓是传统上与周人通婚的西方氏族因为其中没有姬姓诸侯,所以我想他们立平王于申是不算数的,“以本大子,故称天王”这种话很可能是后代史学家编造出来的。

相反,《系年》中没出现申侯立平王这回事,又说晋文侯杀携惠王于虢,周无王九年、晋文侯迎平王于少鄂、立于京师,三年之后东迁至成周,这种细节是编不出来的,其所述应该可信所以,不存在“周二王并立”的事[i]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3期。

[ii]蒙文通:《姜戎南侵》“曾侯(曾旧误作鲁)”、《犬戎东侵周地》“鲁侯(疑曾字之误)”,见《周秦少数民族研究》15页、21页,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7月;收入《古族甄微》64页、70页,巴蜀书社,1993年4月;又《川大史学·蒙文通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460页、465页。

珊按:“鲁”乃“曾”字之讹《国语·晋语一》“缯”或作“鄫”,鄫、鲁相讹之例,见《左传》隐公五年“吾将略地焉”《正义》:“又(僖)十六年传曰:谋鄫且东略也”阮元《校勘记》:“谋鄫且东略也,闽本、监本、毛本鄫误鲁。

”是传世文献有“鄫”误为“鲁”之例[iii]《蒙文通文集》第二卷《古族甄微》第72-73页刘德岑:《申氏族的迁徙》,《禹贡》半月刊第六卷第1期;顾颉刚:《西周的王朝》,《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8,第353页注释20;童书业《春秋史》,开明书店,1946年,第47页注释125。

[iv]另有一支申在信阳,可能是申遗民所居,其年代约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参看徐少华著:《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34-37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此时南阳之申已改称宛,幷有宛公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一件荆历钟,记载楚昭王时晋人救戎事,《左传》哀公四年记载参与此事的有申公寿余,长台关一号楚墓可能是寿余之后代申公,因此可以用这件钟来随葬。

[v]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16页[vi]笪浩波:《汉东的国、曾国与随国考》9页,收入《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1年10月,武汉大学二接下来想重点谈谈西缯及其相关的问题。

我认为,历史上存在出自夏禹、同为姒姓的三个曾国第一支,即在山东之鄫,《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说“缯县在沂州承县”,今地在山东枣庄东《春秋》僖公十九年、襄公五年经传或写作“鄫”1981年山东临朐县嵩山泉头村墓葬出土春秋早期上曾太子般殷鼎(M乙.1,集成02750),自称“上曾”。

1998年,山东省滕州前掌大村商周墓地出土商晚期的“ (曾[i])妇中巳(姒)”觚(M127.1),似证明早期的曾就在山东境内这个曾国,可依《左传》的用字习惯记为“鄫”《左传》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记载莒灭鄫。

《战国策·魏策四》“八年谓魏王曰”章:“缯恃齐以悍越,齐和子乱而越人亡缯”似在战国早期此鄫又复国而再亡于越第二支,是西周早期存在于湖北随州的曾2011年5、6月开始,在湖北随州叶家山发掘的西周早期的曾侯墓地,“曾”写作“ ”,其年代大约相当于成康前后。

[ii]从墓地有东西向墓葬、有腰坑等商文化因素来看,这个曾国不会是姬姓在昭王南征时,曾是个重要的军事据点,见于中甗、静方鼎等一系列铜器铭文约在西周晚期,周伐灭曾国附近的鄂侯(事见禹鼎铭,《集成》02833、02834),势力进驻此地,在原曾地改封姬姓诸侯。

《国语·郑语》周史伯说南当成周者有随国,韦昭注为姬姓,即此但上海博物馆藏两周之际的南方青铜器曾子倝鼎铭(《集成》02757)说:“惠于剌曲”,学者多认为“剌曲”即《世本》所见夏少康封鄫之少子“曲烈”,设此不误,可说明西周时代此地的曾为姒姓国,幷且姒姓之曾未因周人之进驻而立即绝灭,而且还与姬姓之随短暂幷存过,但地点可能有所转移。

长期以来,学界对曾、随一国两名的问题讨论不休[iii]根据最新的出土发现,我认为,就东周时代来讲,传世文献中的“随”是铜器所见姬姓曾国,这已无可怀疑问题是如何解释“曾”又称为“随”我认为“随”是曾国都,国都名“随”逐渐取代旧国名“曾”,导致今天传世文献只见后起的新国名“随”。

其国都名称演变为邦国名称的过程,犹如战国之魏迁都于大梁,邦国名就称为“梁”,新的邦国名称“梁”虽因秦统一而一度中断,但到了西汉初,又在战国魏故地封建梁国,是对战国时代新兴的国名“梁”的延续[iv]最近新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楚王为“随季芈加”作鼎,以及新蔡简所见的“随侯”(甲三:25),即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楚国已开始称姬姓曾国为“随”,这个新兴名称“随”被战国早、中期成书的《左传》、《国语》等传世文献继承,旧名称“曾”随着此时曾国的衰亡,就湮没不显了。

因此,传世文献中西周晚期以来的姬姓随国,就是同时期铜器铭文的曾国。两周之际的曾伯

簠(《集成》04631、04632)铭文说:“克狄淮夷,抑燮繁汤,金道锡行,具既俾方”可见该地既控扼淮夷,又位于铜、锡的运输线上,对于周王朝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封姬姓诸侯的原因《左传》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随,已经说“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县城郊季氏梁出土的春秋中期曾大攻尹季怡戈、周王孙季怡戈(《集成》11365 、11。

309),都可证此时已只存在与周同姓的曾因为曾国地近于楚,所以屡受楚人的侵伐;春秋晚期,吴攻入郢,楚昭王外逃避难,得到随人的保护,因为这层特殊关系,所以随国直至战国早期尚未被楚国灭绝据上所述,西周早期开始存在于南方的曾,以西周晚期、两周之际为分界,之前是姒姓国,之后是姬姓国。

第三支曾,便是上述与西申、犬戎等势力共同攻灭幽王的缯这个缯在商周之际的情况,也有些零星发现的古文字材料能提供佐证首先是2008年周公庙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其中两片都有一个写作左上从、左下从㐭 、右从王的字,可隶定为“ ”。

此字不从王的写法“ ”,又早已见于1976年陕西宝鸡竹园沟1号西周

国墓出土铜泡(M1.115,《集成》11842)[v] ,以及1985年甘肃崇信于家湾3号西周早期墓出土铜戈(M3.1,《集成》10775)[vi]上述“ / ”字凡四见这个字既然在铜泡、戈铭用为族氏名称,在商周甲骨文中也应如此。

我认为此字从“ ”声,是表示国名“缯”的专字从出土地点看,竹园沟1号墓是鱼国墓,崇信于家湾墓葬都是南北向,是周人墓地,这两处都不是西方之缯但从地理位置上说,宝鸡和崇信,位于陕西和甘肃交通线上,是西戎进入宗周地区的必经之路。

据现有这点资料来看,如果叛周之缯位于这两点一线上的某处,是比较合适的周公庙甲骨文“ ”字之从“王”,亦犹古文字“

”字之从“王” [vii],可以参看铜器铭文所见申、吕、夨(虞)、豳、

(峦-蛮)诸西戎之君称王[viii]蒙文通《姜戎南侵》说:“吕之称王,犹丰王、亳王、大荔、义渠之王之例,更证为其西戎君号” [ix]1965年湖北武汉市汉阳县东城垸纱帽山出土一件铜尊,铭文是“ 天卸(御)”,年代相当于殷墟四期。

[x]《甲骨文合集》36747号著录一片帝乙帝辛时期的黄类卜辞:“二(?)月,在

彝……自上下于

,余……□ ,亡

(愍)”卜辞与铜尊的年代基本相同出土铜尊的汉阳纱帽山地区,与随州相去不远,交通便利随州叶家山曾侯墓地还出土了“鱼”字族徽铭文的青铜器,而宝鶏国墓地则出土“ ”字铜泡这些情况似乎提示我们要将南曾与西曾联系起来,即商末周初在西、南两地的“ ”,应该是同一族氏的两个分支。

上面分别考察了位于东、南、西方的鄫(上曾)、曾、缯(/ )三个姒姓国。其国名用字既有区别,又互有交替。[i]此形可以有“ ”与“

”两种隶定方法,本文统一作“ ”[ii]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工作获阶段性成果——西周早期曾国史研究将有重大突破》,《江汉考古》2011年第3期此为M65的简报又相关报导见《中国文物报》2011年10月12日第4版,M1、M2、M27的简报将刊登于《文物》2011年第11期。

[iii]吴良宝:《再说曾国之谜》,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626-631页[iv]汉初梁王彭越都定陶,又《史记·梁孝王世家》《正义》引《括地志》:“汉文帝封其子武于大梁,以其卑湿,徙睢阳,故改曰梁也。

”[v]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134页图106.2,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器内壁与泡口沿有同样的铭文[vi]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崇信于家湾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1期5页图9.1。

《近出》1080[vii]《集成》11848-11850泡、11774斧[viii]申:申文王之孙瑚,《古文字研究》25辑193页;申王之孙叔姜瑚,《考古》1998年4期45页图5、《新收》1212;南申伯太宰簋“迟王监伯”,《集成》04188、04189。

吕:吕王鬲,《集成》00635;吕王壶,《集成》09630;吕王之孙戈,《新收》1971,钟镈“吕王之孙”,《新收》483夨(虞):夨王方鼎盖,《集成》02149;夨王簋盖,《集成》03871,夨王觯,《集成》06452;散氏盘,《集成》10176。

豳:豳王盉,《集成》09411;豳王鬲,《新收》742、743王尊,《文博》2008年2期7页图8参看张政烺:《夨王簋盖跋——评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收入《张政烺文史论集》706-713页,中华书局,2004年。

[ix]《周秦少数民族研究》16页[x]《江汉考古》1984年3期110页右下,《江汉考古》1987年3期12页《集成》05687三上面分析了灭西周的各种势力,以及同为姒姓之曾分为三支的情况下面为了解释曾分为三的原因,我们先举几个西周早期异姓国族迁徙的例子。

1、秦的迁徙李学勤先生在《光明日报》上撰文介绍,清华简《系年》的第三章记载二次克商以后:飞廉东逃于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杀飞廉,西迁商奄之民于邾圉,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李学勤先生指出,将秦国先人“商奄之民”西迁到了“邾圉”即今甘肃甘谷县西南,性质用后世的话说便是谪戍。

西周中期的询簋和师酉簋都提到有“秦夷”和“戍秦人”[①]2、唐的迁徙《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索隐》:“晋初封于唐,故称晋唐叔虞也且唐本尧后,封在夏墟,而都于鄂鄂,今在大夏是也及成王灭唐之后,乃分徙之于许、郢之间,故春秋有唐成公是也,即今之唐州也。

”3、鄂的迁徙西周青铜器屡见鄂国李学勤先生曾总结以往对其地望的看法,有河内野王、南阳西鄂、江夏东鄂三说李学勤先生指出,1975年考古在随州发现孴季尊,静方鼎和安州六器的中甗都提到“鄂师”,这些证据都表明“鄂”是在南国;2007年10月,在随州市安居羊子山西周早期墓葬M4发现大量鄂侯铜器,因此西周之鄂应在随州。

[②]从考古发现看,西周鄂国在随州当然是不错的但是,这个南方之鄂是怎么来的呢?马承源先生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认为,因为周武王在河内野王封邘,原在此地的殷商诸侯鄂(或作邘)侯因而南迁[③]最近发现的西周早期疑尊、疑卣铭文,提到“仲父于入鄂侯于盩城”,说明西周早期的鄂确曾迁徙,只是不知所迁“盩城”为何处。

[④]因此,马先生的这个观点能够解释历史上有多个地名称“鄂”的情况,有他的合理性此外,周人既迁殷顽民于成周,又将殷商旧族拆散,分给晋、鲁、卫等姬姓诸侯去管理,也是类似的事例概括上述情况可知,西周灭商以后,周人曾令部分殷商旧诸侯四处迁徙,政治地理格局经历了一次大的变动。

曾是夏后姒姓诸侯国,在商代晚期位于今山东南部,因为周克商成功,曾人在周人的逼迫之下,分为三支,一支留在原地,另两支分别远赴今陕甘交界处与湖北随州周人迁徙殷商诸侯,有多重目的令其戍边只是其一;另一方面,将异姓贵族力量拆散,便于统治;此外,徙往关中的异姓贵族也有人质的作用。

《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初娄敬给汉高祖出主意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居关中。

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其事理与周初分徙殷商诸侯类似最后还要指出的是,在武王克商以前,殷商诸侯也些有迁徙的行动李学勤先生谈秦人西迁的另一原因,是蜚廉之父中谲曾在商末“在西戎,保西垂”。

上举“ ”字见于湖北出土的殷墟四期铜尊和同时期殷墟甲骨文,似乎也表明曾国族的迁徙也早在商末就开始了殷商诸侯在商末迁徙的原因,目前尚无法讨论[附记]本文主要观点曾以“说西曾与曾分为三”为题,在2011年10月29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的“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讲(此为所宣读的《清华简〈系年〉二题》的第一题,未提交纸本。

第二题为“清华简《系年》所见的“卫叔封”,已收入会议使用的论文集,修改稿将正式发表在该会议论文集中)在这次会议使用的论文集中,我看到笪浩波先生提交的《汉东的国、曾国与随国考》,有些观点与我不谋而合,特此说明,并加以引用。

《左传正义》引《纪年》的鲁侯为曾侯之误,我也是后来发现蒙文通先生早已指出,但没举证,所以在正文中改为引用蒙文通先生的说法,将我的举证放在注释中这是类似的情况[附记二]又,后来看到杨升南先生《叶家山曾侯家族墓地曾国的族属》(《中国文物报》2011年11月2日3版)也认为叶家山西周早期之曾侯为姒姓,“与西戎联合攻幽王的缯当与西申、犬戎相近。

”[附记三]看到了2011年12月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二)》收录完整的《系年》,改写了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2011-12-25[①]李学勤:《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

[②]李学勤:《论周初的鄂国》,原载《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4期,收入李学勤:《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年,183-187页李学勤:《由新见青铜器看西周早期的曾、鄂、楚》,《文物》2010年1期,40-43页。

随州市博物馆:《随州出土文物精粹》,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③]《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一五七号鄂叔簋:“武王封子于此,鄂南迁,至于今之南阳,史称西鄂”(102页)又四〇六号鄂侯驭方鼎注释[三]:“按鄂原为商之旧国,鄂侯为纣之三公而被脯,商鄂侯之国原在野王,鄂亦作邘。

后武王子封于此,则鄂南迁,至于南阳,为此地一强邦后鄂为周所伐,禹鼎铭所谓寿幼勿遗,其余族则再南迁于邓之向南城,同为西鄂鄂据有南国之腹地,西扼淮水,南控江汉,战略地位极为有利,乃成为诸夷之领袖”(281页)。

[④]见法国希拉克博物馆出版的《东波斋藏中国青铜器和金器》(CHINE DE BRONZEET D′OR, Musée Du Président Jacques Chirac,2011.)第10、11号。

考释参看拙文:《疑尊、疑卣考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待刊本文首发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官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历史打开全部历史记录(打开全部历史记录11848)怎么可以错过

2023-09-20Aix XinLe188

打开全部历史记录(打开全部历史记录11848)怎么可以错过清华简《系年》,可以印证幷发明很多传世文献中的史事。李学勤先生介绍清华简《系年》第二章开头即说:“周幽王娶妻于西申,生平王”,可知幽王的申后本系…

科学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含义(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干货满满

2023-09-20Aix XinLe57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含义(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干货满满科技创新包括哪些基本方面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

探索探索发现2009(探索发现20091231)一篇读懂

2023-09-20Aix XinLe52

探索发现2009(探索发现20091231)一篇读懂2016年6月4日,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小雅观心——插画、宣传画及油画雕塑”专场将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举槌。本场专拍的亮点拍品包括任伯年《花鸟册页…

历史打开全部历史记录(打开全部历史记录www)硬核推荐

2023-09-20Aix XinLe59

打开全部历史记录(打开全部历史记录www)硬核推荐10分钟,读取所有浏览器记录…

探索探索发现2009(探索发现2009年104)满满干货

2023-09-20Aix XinLe159

探索发现2009(探索发现2009年104)满满干货“农历”是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一个名词,主要用来指按照传统格式编制和印发的民用历书。其内容除了年月日和节气等核心的日期信息外,还包含有逐日列出的每日宜忌等附加内容,以供择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