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档案(民国历史档案查询)学会了吗
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百余年来,这些珍贵的文物历经风雨飘摇后分藏于国内外不同机构。
——参观“二十世纪初古文献四大发现展”
国家典籍馆一层大厅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百余年来,这些珍贵的文物历经风雨飘摇后分藏于国内外不同机构在国家典籍馆开年大展——“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上,“四大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和文献典籍分别以专题的形式展出,。
从殷墟甲骨上的殷商之史,到居延汉塞的简牍记录,从敦煌藏经洞的中古传奇,再到明清内阁大库的珍档解密,犹如翻开历史尘封的记忆,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瞬间的鲜活场景,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秘密。
明清档案展厅四大专题展陈丰富、体量庞大,每个专题展览都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和令人震撼的细节,或许是明清档案距离我们的时间最近,以及对统治者的施政文件和洋洋大观生活面貌的好奇,明清档案专题成为我走进“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的首选。
“明清档案”专题展出展品有69种123件,分为政令文书、古代舆图、宫廷生活、史册典籍等四个主题,精选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的珍贵档案进行展示。
慢食乐活制表
展厅一隅 秘档寻踪单元 慢食乐活拍摄
展厅一隅 慢食乐活拍摄明清档案的保管与内容涵盖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向来被视为施政参考、治国重器明清时期,得益于档案贮藏与管理机制的完善,大量档案文献得以系统保存,明清档案在内容、形制诸方面可称蔚为大观。
清末内忧外患之际,大量藏于宫禁的档案屡遭劫掠损毁,部分珍档散佚于世,历经磨难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因经费短缺,将大量内阁大库档案变卖给纸店的“八千麻袋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明清档案的广泛关注百年来,前有学者先贤为之整理研究,后有国家力量为之管理保护,浩瀚的明清文书典籍才获重生。
内阁大库旧照说到明清档案保管,必提“内阁大库”,内阁大库是清朝时专门保存明、清内阁档案的机构明清档案主要包括内阁大库档案、军机处方略馆大库档案、国史馆档案、清宫各处档案等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一文中描述到:。
“内阁大库在旧内阎衙门之东,临东华门内通路,素为典籍厅所掌其所藏,书籍居十之三,档案居十之七其书籍多明文渊阁之遗;其档案则有历朝政府所奉之硃谕,臣工缴进之敕谕、批折、黄本、题本、奏本,外藩属国之表章,历科殿试之大卷。
”可见,内阁大库档案是明清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厅一隅 慢食乐活拍摄如今,1067 万余件的明清档案珍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中以清代档案为主,内容涉及清朝中央国家机关的官方文书和皇家档案,涵盖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族、外交等诸多方面。
另外,明代档案有 3800 多件册,主要类型为天启、崇祯两朝兵部题行稿、科抄题本和奏本、武官选簿等这些明清档案卷帙浩繁、气象万千,隐藏着多少明清的历史风云和秘辛,需要我们去打开秘档探寻其背后的秘密道光帝遗诏立储匣的秘密
故宫乾清宫秘密立储是清朝从雍正帝开始建立的一种皇位承袭制度皇帝将钦定皇太子的名字用朱砂红笔写在纸上,并亲自写下两份立储谕旨,一份存在寝宫,一份封藏匣中藏有谕旨的匣子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待皇帝去世或禅位后方可打开,与存于寝宫者合符生效。
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并匣 清道光朝(1821-185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乐活拍摄
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 慢乐食活拍摄道光帝秘密立储匣是现存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储匣,匣子不小,外表为黄色牛皮包裹,内有立储谕旨一份,满汉合书:“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又汉文书“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内层的包封纸上写有“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并有道光帝的签名。
外层包封纸上写有满文“万年”,也有签名说明道光帝早在死前四年就已确定继承人咸丰帝“御赏”“同道堂”印章与晚清政局
咸丰
“御赏”“同道堂”印文图 慢食乐活拍摄“御赏”印、“同道堂”印,原为咸丰帝在世时所用的两枚闲章“御赏”印原用途就是皇帝鉴赏书画作品时使用;“同道堂”为咸福宫的后殿,清朝的历代皇帝,经常用某堂来给自己住处命名,因为是日常起居之所,所以皇帝们也会以此名刻一方章,作为自己的私章使用,咸丰帝曾经在同道堂居住,因此也给自己刻了一方“同道堂”印。
钤有“御赏”和“同道堂”印章的上谕 清同治朝(1862-187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咸丰帝在热河的弥留之际,召集众臣口述遗诏立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令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皇帝一切政务。
同时将两方小印分别赐给了载淳和皇后钮祜禄氏皇后钮祜禄氏用“御赏”印,皇帝载淳用“同道堂”印,凡是顾命大臣以新皇帝名义撰拟的谕旨,批阅奏章,都必须加盖两枚印章以替代皇帝“朱笔”因新皇帝年幼,“同道堂”印则由其生母叶赫那拉氏代为保管。
故宫 同道堂
故宫 同道堂匾额咸丰帝赐给皇后和幼帝的两枚小印章意味深长此时年幼的同治皇帝仅6岁,国家的治理不得不依仗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八位实力重臣辅佐,如此君弱臣强的局势必须防范为使八位大臣一心扶持幼主,赏给皇后和幼帝两方印代替朱笔,不钤印的谕旨不能生效,这在某种程度上授予了皇帝和太后否决权,从而起到遏制顾命八大臣权力的重要作用。
慈禧亲笔谕旨与“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像
慈禧太后代同治帝起草的密谕 清同治朝(1862-187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故宫养心殿东暖阁内景故宫养心殿东暖阁在清雍正后成为皇帝召见大臣商议国家大事的重要场所同治、光绪年间,慈安、慈嬉太后在此“垂帘听政”室内中隔黄纱帘,小皇帝坐于帘前宝座,太后坐于帘后宝座咸丰帝病逝后,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人赞襄政务。
慈禧联合慈安、奕訢等人发动“辛酉政变”、斥革八大臣,开始“垂帘听政”此件档案为“辛酉政变”期间慈禧太后亲笔所书图中右边第一张字条上写的是:进成后在传著恭亲王总理赞襄正务是否求兄弟著议。
慈禧以小皇帝名义亲笔拟写的“密谕”左边字条是慈禧以小皇帝名义亲笔拟写的“密谕”:八月十一日,朕召见载垣等虽董元醇奏敬陈管见一折,一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正(政),数年后朕能亲裁庶务,在(再)行归正(政),又在亲王中简派一二人,令其辅弼。
又在大臣中简派一二人,充朕师傅之任以上三端,正合朕议(意)虽我朝向无太后垂帘之仪,朕受皇考大行皇帝付托之重,何敢违祖宗旧制,此所为是(谓事)贵从权,面谕载垣等,著照所请传旨,该王大臣阳奉阴违,自行改写,敬(竟)敢抵赖,是成(诚)何心!。
该大臣看朕年幼,皇太后不明国(此处原为“朝”字,后改写为“国”)是(事)所至(致)该王大臣如此胆大!又上年圣驾巡幸热河之议,据(俱)是载垣、端华、肃顺等三人之议,朕仰体圣心,左右为难所至(致),在山庄升遐。
该王大臣诓驾垒垒(累累),抗旨之罪不可近[尽]数由于慈禧知道这一“密谕”的极端重要性,同时又深知自己文字修养不高,故在另一行明确写有“求七兄弟改写”六字,即请奕譞修改润色(吐槽一下:慈禧的字真不怎么样,还有不少通假字!)。
康熙帝遗诏破解“雍正帝即位之迷”
康熙帝遗诏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诏书主要用于公布重大政事,颁布重要制度和重大政令遗诏是皇帝临终前所起草的诏书,内容包括训诚臣工、决定皇位继承人及安排自己的后事等,死后其内容向全国宣布。
康熙帝在遗诏中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统治经验,并在最后写明由皇四子胤禛继承帝位此件档案因关乎“雍正帝即位之谜”,长久以来备受关注
康熙遗诏(局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病让围绕皇亲国戚、重臣朋党的权力斗争难以停歇清康熙朝时,两立两废太子胤礽后发生“九王夺嫡”在这件保存至今的满、汉文合璧的“康熙帝遗诏”结尾处记载:。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并言明由“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这件特殊的档案在一定程度上有破解雍正帝夺位“改字”之说,但又由于遗诏不是皇帝亲书墨迹,以及满文部分出现的文字缺失巧合,为“四爷即位之谜”也再添疑云。
因此,“受伤颇深”的雍正帝登基后更改旧制,再也不明立储君,而把自己关于皇太子的想法封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匣子里这便是清代首创、沿用四朝的所谓“秘密立储”可惜的是,“秘密立储”并匣的实物至今只留存下来道光帝的一件。
乾隆帝一生的新年愿望都写了什么?
乾隆元旦开笔是清宫的礼仪习俗每逢农历正月初一丑时,皇帝拈香后到养心殿东暖阁书写“吉”或者“三阳开泰、万象更新”等字,表达新年愿望皇帝亲笔画押封存,生前死后都不再轻易开启这一习俗始于雍正年间,开笔最多的就是乾隆。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再加上做太上皇帝的三年多,总共写了64份元旦开笔这三份元旦开笔分别是清乾隆元年(1736)、清乾隆十四年(1749)和清乾隆六十四年实为嘉庆四年(1799)所书,分别代表了他青年、壮年和临终前的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元旦开笔,新年愿望和笔迹都有所变化。
乾隆帝元旦开笔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慢食乐活拍摄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24岁初登皇位的他,憧憬着能够创就一世伟业,成为一代圣主,心中的鸿图壮志难以抑制,中行用朱笔写道:“元年元旦,海宇同喜,和气致祥,丰年为瑞。
”左右行用墨笔写道:“愿天下臣民永享升平,所愿必遂,所求必成,吉祥如意”可见那时的乾隆帝是何等的意气风发!第二份元旦开笔,写于乾隆十四年(1749),那时的乾隆已是37岁的壮年,从笔迹上能明显看出,乾隆的书法更加规整,心境也更加的沉稳。
第三份元旦开笔,写于嘉庆四年(1799年),那时的乾隆已经89岁三年多前,85岁的乾隆决定禅位给皇子永琰,也就是嘉庆皇帝禅位之后,宫外用嘉庆年号,宫内却仍使用乾隆年号1799年也是乾隆六十四年元旦,乾隆皇帝的健康是每况愈下,但他仍然强撑病体,颤颤巍巍地用朱笔写了。
“六十四年元旦”,又用墨笔写了“万象更新,三阳启泰,和气致祥”“祥”字写出去了,只留下小半个字字体歪歪斜斜,几乎认不出来两天后的正月初三,乾隆帝驾崩,这也是他的最后一份元旦开笔“金榜”题名的清代大金榜有多长?。
文科大金榜(仿制品)局部 清光绪朝(1875-1908) 中国第一档案馆藏金榜,是古时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清代金榜是殿试揭晓的榜式,用黄纸墨书考中进士人的名次、姓名、籍贯,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而称为金榜。
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张挂于京城东长安门,武科大金榜张挂于京城西长安门,三天后收回宫中
文科大金榜(仿制品)局部 清光绪朝(1875-1908) 中国第一档案馆藏展览中清代文、武科大金榜为卷轴式,高0.8-0.9米,长15-20米,该金榜为黄纸、墨书,押盖“皇帝之宝”的朱印,用满、汉文书写,满文从左向右,汉文从右向左,记录了状元、榜眼、探花至100名及第进士的姓名和出生地,两种文字的年月日落款相汇于榜中之处,中间是用满、汉文大大书写的“榜”字。
2006年,清代科举金榜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是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神秘“金匮”是用黄金制成的吗?
作为国家典籍博物馆明清档案展厅中唯一大件真品实物——金匮,必须要介绍一下:展厅中的金匮规格为长宽高135×75×130cm,重达166公斤,内为楠木材质并饰以万寿藤花黄绫,外裹鎏金铜皮并錾刻云龙纹图案,专门用来存放明清两朝皇帝的实录、圣训等珍贵典籍,原本是放在皇史宬正殿里。
金匮正面文字(大清世宗宪皇帝圣训实录) 乐活拍摄
正面龙饰 慢食乐活拍摄既然叫金匮,真的会用到黄金吗?经过专家的考证计算发现,根据嘉庆时期的皇史宬金匮排架图,贮放乾隆皇帝实录、圣训共用了70座金匮而且制办这70座金匮,用的全是“八成色金”,因此,70座金匮共用八成色金1890.735两,按清代16两进制计算,则每座金匮需黄金近1.7斤;如果使用了旧存的19座明朝金匮,仅重新制作了51座金匮,则每座金匮需黄金多达2.3斤!这可是名副其实的“金匮”啊!。
金匮背侧 慢食乐活拍摄据中国第一档案馆的统计,目前现存152座金匮中,明朝金匮有19座,清朝金匮133座清朝的133座金匮中,32座应制作于乾隆朝初期或之前,其他则分别制作于嘉庆、道光和咸丰朝,而同治和光绪朝没有再制作新的金匮,仅是对原有的金匮做了一些“修饰见新”。
从现存金匮的制作工艺、匮体云龙纹的精美和繁复程度,大致可以推断出这些金匮的制作年代
皇史宬,位于北京南池子大街南口路东,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明清档案专题展中,无论是盛装在“石室金匮”中的皇室族谱、帝王谕旨、实录史册;还是宫中的皇帝月令戏单或嬷嬷们的食肉底帐,因为它们的存在,使得历史变得更为的清晰且生动。
它们或许是记载了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许是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秘闻轶事,或许是日常生活的琐碎实录,但是这些秘档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值得保护和传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