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前报历史记录(重庆天气历史记录查询)学会了吗
杨继仁,1938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县,1954 年 7 月湖南省武冈县鸿基中学毕业,1957 年 7
杨继仁,1938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县,1954 年 7 月湖南省武冈县鸿基中学毕业,1957 年 7 月陕西省气象干部学校毕业,1957 年 8 月分配至陕西省凤县气象站工作,1958年11月到旬阳县负责筹建旬阳县气象服务站,建站后历任观测员、站负责人、业务负责人、测报股长。
1963年8月旬阳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授予他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1963年10月陕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授予他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1964年1月陕西省气象局授予五好个人,1984年2月旬阳县人民政府授予经济战线先进工作者,1988年4月、1989年12月安康地区气象局授予先进个人,1991年1月陕西省气象局授予“学素华见行动”先进个人,1995年1月旬阳县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1995年4月安康地区气象局授予最佳预审员,1995年12月中国气象局授予质量优秀测报员,1996年3月陕西省气象局授予双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1996年12月中国气象局授予双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1988年7月任地面观测工程师,1983年3月、1990年3月当选旬阳县政协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委员。
杨继仁四十多年如一日,长期坚守在艰苦台站的地面测报工作第一线,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创造安康气象史上“二百五十班无错情”零的突破,安康地区气象局号召全区测报人员学习他“强烈的事业进取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及对党和人民的气象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无愧是测报人员之楷模。
”
同心协力 做好服务旬阳县气象站服务地处山区,天气变化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杨继仁到这里后,和其他两位同事一道摸索和坚持长、中、短期结合的气象服务方式,月初发出当月气候展望,旬初发布十天天气预告,每日进行 24 小时和 1—3 天天气预报;当降水以后,及时收集全县的雨情、墒情。
1963年建起电话答询服务台,专人随时答复各单位询问天气的电话向党政机关和各界群众及时提供天气预报和情报资料杨继仁深深地感到,要做好气象服务,必须千方百计的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要掌握山区的天气变化特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59年建站初,他们凭仅有的知识预报常常失误,他学外经验进行预报改革工作,从1960年开始坚持每天抄收湖北气象台14时的地面实况广播资料,统计整理旬阳地区的气象资料,建立以曲线图、点聚图为主的单站预报方法,寻找出预报降水、暴雨、霜冻、寒潮、大风的天气预报指标,对各种天气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调查旬阳山区的气候特征和地理地形条件,基本上了解了本县的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访问老农,验证了农谚,制作了图、资、群预报工具4种。
在日常预报工作中,他认真贯彻了县站补充预报“八字”措施,从而提高了天气预报质量杨继仁对日常的定时观测很重视,他自己有一个观测手册,记载观测体会、测报经验和技术要点,总结值班中消灭差错事故的心得体会使之六十年代首次达到百班无错。
积极帮助同事提高观测工作认识,分析其产生差错的原因,耐心介绍自己工作的经验,共同提高全站的工作质量他们还注意春播、夏收夏种、汛期水文资料编写,春播期间对墒情、雨情、地温 5 日一报告,夏收夏种对旱情、暴雨、阴雨等气候变化一日三报告,对汛期降雨雨量、几条河上游水量预报和测报每一小时一次,对县上领导指导发展生产、汛期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用极大。
1963年、1964年他连续被评为先进个人;气象站被评为农业生产服务先进单位
一丝不苟 贵在认真1964年主持全站工作,提议并得到全体职工支持,自 1965 年 1 月 1 日每天增加 6、10、12、16、18 时云能天,压温湿、风向速天气观测,使上级规定每天只观测三次增为八次,以后一直坚持,为了解旬阳天气变化规律,建立预报工具方法,积累宝贵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是领导受到批判,成为专抓业务的负责人。
1974 年为了提高观测资料的准确率,设计制成轻便风向风速铁塔和水平、方位、高度可调节的雨量、蒸发、日照仪支架,使观测场内仪器支架铁质化;1987 年发明设计制成“曲管地温表安装检查器”,用这种检查器,测报人员可在20分钟内准确安好曲管地温表仪器;1988年设计制作“交直流自动控制供电电源”,保证风自记仪正常运转。
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大量而详实的资料,抄录、统计各种资料近20册,绘制图表700余张,收集自然灾情材料2万余字,为预报提供工具依据,并编写成《军事气候志》《旬阳县志·气候志》《旬阳县志·自然灾害志》和每年编写“气候评价”(其中有2篇入编“陕西省气候评价汇集”)。
请缨出任测报股长1986年旬阳气象局测报质量工作一度下滑,杨继仁毛遂自荐、请缨出任测报股长,首先从整顿纪律、严格规章制度入手;开展广泛的谈心活动,提高大家对气象业务重要性的认识;拿出多年自己编写有关规范、电码、经验技术方面的学习材料,供大家学习提高技术水平。
用他严谨、优良的传统作风进行传帮带,亲自为测报质量欠佳、欠稳的同志把关很快解决了同志们的思想认识和技术难关问题,大家齐心协力,工作佳绩很快展现出来1987年、1988年、1989年旬阳气象测报质量连年超标,受到上级业务部门好评。
创业难,守业更难杨继仁在成绩面前没有满足,每有新手调来,他从生活冷暖、具体困难关心解决,从思想业务、考核奖励耐心帮助,使全股人员安心、用心、费心工作 ,1990、1991、1993、1995年四年荣获陕西省气象测报工作先进集体,1992、1994年获得安康地区气象测报工作先进集体。
实现“零的突破”杨继仁是一位好的带头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测报员他经常用一句朴实无华的话来表达:“一个人工作,不干则已,要干就应该干到最好”1989年初,站内测报人员力量不足,杨继仁身体力行,参加测报值班工作。
自1989年1月到1995年的测报值班中,创出:“百班无错”一个,“二百班无错”二个,“二百五十班无错”一个,在全安康地区实现了“二百五十班无错”零的突破他的经验是:一是保证时间,集中精力值班,从来不干与值班无关的事,认真细致地干好每道工序。
每一天早上5-7时,对前一天全部气象记录进行一次复校,进行过细地分析二是多年一贯制地自订一套《操作细则》,每一次值班,都是严格按照 《细则》 规定,逐一检查对照,以消除每个漏误三是不断熟记测报技术规定,达到运用自如。
每当气象规范、电码变更后,他从不马虎从事,总要寻找多方面资料对比学习、研究、汇集打印出来,供自己和他人参考使用他就是用这种钉钉子精神,实现了“零的突破”几十万个数据无差错一份月报表,几千个数符,要做得一无差错,已非易事。
要实现几十万个数符无错,更是难于上青天然而,年过半百的杨继仁就是做到了自1987年他兼地面气象报表预审工作,到1996年2月,计预审119个月报表 (含年报),有109个月“出门合格”,合格率 92%每年合格在 10 个月以上,有3次连续20个月合格,最长一次达25个月,创同行业工作最好业绩,荣获安康地区气象局首次“最佳预审员”称号。
杨继仁干工作历来都觉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认真过细地干,没有干不好的事他下定决心:一方面认真学习预审规定,一方面找出过去的报表查询单,抄录出差错,逐个认真分析,预示自己不能重犯。
在工作具体方法上,每日值班10-13时,他按规定的程序,审校好上两班原始记录报表底本预审,做到日、旬清月总审上报本抄好后,又全部用每日原始记录复校,用计算机检查,再全面预审1993年4月上级气象部门统一要求报表实行微机制作,他先反复一遍一遍地认真学习有关新规定,为了不致出差错,他将一本空白月报表用红蓝线标出应抄应缺项目,还将报表中的具体规定写在相应处做为“示范本”;每月报表作好后,对照“示范本”逐项检查。
这样,自采用微机报表以后,只出现一条错情“示范本”还被推广到兄弟台站作为培训预审员的教材他总结出成功的秘诀:思想重视,工作认真过细,舍得花费时间精力,终会取得成功。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人的一生,做一点奉献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孜孜以求做奉献”他太熟悉旬阳气象站的一切了,自打 1958 年 20 岁的杨继仁到旬阳县城北面 5 公里的山头,顶风冒雪苦战两个月,建起旬阳气象站以后,当年的小伙子已经变成满头银发的“小老人”,他没有以建站的创始人居功自傲,数十年如一日,脑勤、手勤,从观测员、站负责人、业务负责人、测报股长,一直干到退休,没有离开气象测报岗位,他为旬阳气象测报洒下全部心血。
他在干站上测报股长时候,同时包揽“三大员”,即资料保管员、仪器保管员和报表预审员,旬阳气象局局长讲:“我们从1986年到1996年测报质量一直稳定达标,多次受到省、地表彰,测报股长功不可没,用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来评价杨继仁一点都不过分。
”为了使测报人员都能值好每一个班,值班室内除了其他站值班室内同样挂的能见度目标物图和工作制度外,还在墙上贴了“编发报细则 ”等 ,细则在详细地阐述了遇到各种复杂天气出现时的对策及平 时工作应注意的事项作为兼职资料保管员,资料保管室内各种文件、材料、气象原始记录存放的井井有条。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发行的《陕西气象》第一期以后一本不少的保管着,从建站后历年的业务文件全部保存完好无缺省局业务检查员参观了该站的历史资料后,赞叹不已,认为达到县站资料保管一流水平,有些历史资料在省局都难找到。
负责仪器保管,他制作一个“现用仪器一览表”,表上一目了然地列出了各种仪器的出厂日期、使用时限、检定日期,只要看一下这个一览表就可以了解各种仪器的更换时间,保证不会使用超检的仪器备份的压、温、湿、风自记仪器,他自己动手缝制了布套罩在上面,在某个仪器使用期满前还在值班日记上做专门交待。
为了使仪器正常运转,他自学仪器修理,达到小修不出站,被省气象局评为先进仪器站,他个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报表预审工作更是细心他坚持自己值班时不仅校对上个班的记录而且校对上上个班的记录,这样三个同志值班的记录除自己值班认真外,对另两个同志的记录实际上是隔两天校对一遍,这样到了每月下旬,1—20日记录就全部检查完毕,每月月初全月记录就检查完毕,1—4集中精力审查云、能、天的配合及缺测记录的处理,保证在5日前将气表—1 (简表) 寄出,翻开气簿—1和气表—1底本,你会发现簿、表的不显眼地方有铅笔记号,这就是他预审时做下的记号,粗略计算一下从1987年1月到1995年12月,他预审过目了大约143万5千个数据。
他热爱观测员工作到了痴迷地步,因为工作使他感到快乐,只有工作使他感到人生充实80年代初,他原来患有的神经性听力下降逐年加重,不得不借助助听器与人交流;90年代初又染上了心胸痛的毛病,经常出现胸部疼痛的现象;从 1989 年到 1996 年,他戴着老花镜值班、预审报表,实现了安康地区“250班无错情”零的突破,这一年他已经57岁。
由于积劳成疾,1996年初他时常感到食管疼痛,到医院检查确诊为“心血不足,引起心胸病”,需要立即住院治疗,他想到3月的报表还没有作完,一直到4月5日报表出手后才住进医院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对自己的困难从来不向组织提。
六七十年代,他的家属子女都在农村,家中无劳力挣工分,分的粮食不够吃,一家五口靠他每个月四五十元工资维持;八九十年代孩子一个个长大成人,就业问题、找对象成家问题接踵而来,他只有将大女儿送回湖南老家就业,由于人地生疏、语言交流不便,女儿又回旬阳待业,后离家出家;大儿子就业的工厂效益不好,小儿子出社会初期打零工,这一些他很少给别人讲。
小儿子:“我爸成天拿着三件东西,算盘、计算器、报表,在家里除了吃饭,就是报表”他老伴:“一直以来家里的困难,他从来不让寻找领导解决,还说咱家的困难组织上都清楚,能解决不用找就会解决,解决不了再找也没有用。
”与他共事多年的老同志:“老杨真正是一心在工作上,他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值得我们学习,老杨有两大优点,一是不给组织添麻烦,二是工作上精益求精、踏踏实实”杨继仁40多年在测报岗位上,不为名,不为利,工作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代气象工作者的敬业精神。
《旬阳人物传》编纂机构特邀顾问 王昌顺 王春荣 刘小燕 孙中正 孙有堂 罗 军 李兴友 李启良 李树宏 吴连进 吴德珠 张先德 张绳清 杨金有 周 力 周 毅 郭应成 郭岩昌 郭青山 秦万江 徐铁军 梁 籽 鄢清才 赵文举 张新维 陈声环 刘彬忠 王怀长 陈厚培 高怀德 王安利 马 涛 马 赟 邹俊杰 费秉勋 陈良学 杨海波 李大明 向明春 张海波 吴世忠 杨荣玉 周本文 方长清 陈春来
顾问梁涛陈德智陈红星田丽萍张峰王武臣程海林王拥军主任 陈守业主编杨孝琴魏龙田责任编辑 李兆娟成 员 许明武 赵攀强 王海彬 张 静 曹家兴 刘德兴 孙长学 吴凤培 王贤胥 李 锋 李瑞清 段根臣 吴家顶 吴良友 何家立 魏连新 刘龙宏 吴万琴 吴建钟 周优存 向 明 屈 轩 夏重庆 王健安 高 斌 葛春艳 晏清泉 王明柱 范胜忠 袁文柱 杨自兵 邢兆平 王孔军 曹云华 鲁新香 梁辉侠 李玉宏 包本安 宋宗卉 李举臣 王 芳 李万志 吴建华 高晓燕 邓维清 周庆斌 史强民 许海峰 潘厚德 黄文娟 李吉博 王忠文 王 浩 刘呈友 黄开友 李 浩 陈汉生 张真林 邓启文 廖 萍 赵秀云 范升金 王传根 柯宇晖 柯 娟 赵宗记 詹宝玉 马 新 王小刚 王元辉 王宝成 王春云 孔祥江 石晓红 何升林 何在林 刘家荣 刘国强 刘贵棠 刘景才 闫丽馨 许明菊 朱忠稳 李 斌 李爱霞 李道泓 郑友仁 罗金贵 张 帆 张代顺 张志琴 陈 芳 陈和润 陈海钵 陈俊波 杨常军 杨绍林 杨荣耀 周显明 南海燕 姜 华 项 勃 黄振琼 晁 瑜 袁修龙 袁彩娥 梁 玲 梁真鹏 郭卯臣 郭华丽 鲁延河 鲁绪刚 韩仕君 黎宗全 潘全耀 程良军 程根子 程新忠 魏帮敏
魏龙田,男,1982年安康师范毕业,先后在旬阳县庙岭乡、神河区、县团委、沙阳乡、力加乡、县党史研究室、县档案史志局、县国家保密局工作筹划、编辑、出版《档案管理论文集》《先锋谱》《红旗颂》《党史资料第五辑》《旬阳革命老区》《旬阳历史简明读本》《中共旬阳县历史大事记》《中共旬阳历史》(第一卷)《2010年旬阳县历史大事记》,为二轮《旬阳县志》副主编。
儒学家说,巽为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故称文峰塔,老家有旗杆山在县东南,上有一文峰塔,站在山上,眺望远方,气壮山河,今改“文峰”为“文星”,网名亦笔名
杨孝琴,女,1989年安康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旬阳县文雅乡中心学校、段家河乡李家庄学校任教兼少先队辅导员,1995 年调任县妇联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负责人 ,2012年任县人大办《重阳报》责任编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诗词散文小说先后荣获过该会和北京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2012第十届“中华颂”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12“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情感大赛”二等奖,2011“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大赛”三等奖,2011全国散文论坛征文大赛三等奖,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2012第四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二等奖,2011第二届全国小说笔会优秀奖,游记《走过深圳》《香港之旅》《澳门见闻》等2010年发表于中国农业大学曲辰文学网,有多篇文章在中省市县报刊上发表。
散文集《古原风鸣》,诗集《石幡韵·诗意浅浅》,小说集《江湖有个圈》即将出版笔名石幡,亦名古原风,芳草,网名高山流水幡为旌旗的总称,造立幡,能得福德,避苦难,往生诸佛净土,幡坛不相离,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具,象征佛菩萨降魔之威德。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高楼万丈,起于平地如同其他建筑一样,石幡亦是巨石凿砌而成石幡浩志,有幡然之语
网络编辑:魏龙田 杨孝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