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的利剑_冠军的利剑任务怎么做
没有惊天动地,只有默默付出。“宁可脱掉几层皮,也不能让导弹等阵地。”对于沙子呷和战友们来说,这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种信仰。
没有惊天动地,只有默默付出■解放军报记者 李一叶
沙子呷(中)指导凿岩台车操作手精准作业刘明松 摄沙子呷很平凡其貌不扬的他,若是走在人潮涌动的都市大街上,人们不会多看他一眼他的光芒,绽放在属于他的那个特殊舞台上——导弹阵地的修建工地“宁可脱掉几层皮,也不能让导弹等阵地。
”对于沙子呷和战友们来说,这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种信仰心中有信仰,脚下才会有力量这股力量,推动着他们默默为导弹筑好一个又一个“巢”“在电视上看到导弹腾空而起,才知道,原来导弹长这样”他们中许多人都有个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亲眼看一次导弹发射。
他们的另一个心愿,是在退伍前穿上笔挺的军装,拍一张照片施工时,他们从不舍得穿军装,因为尖锐的山石会把军装划破这,就是火箭军部队的导弹工程兵——一群有着崇高理想、朴素愿望的人与沙子呷对坐,他沙哑的声音、真诚的目光,还有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都在传递着同一个信息——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出生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沙子呷,从小就渴望成为彝族神话里的英雄彝族,自古便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在沙子呷的家乡,家族的兴衰,与家族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谁能给整个家族带来威望和荣誉,谁就是英雄2001年,15岁的沙子呷走上火把赛场,一举夺得全乡赛马和摔跤项目“双料冠军”。
沙子呷从小听着“彝海结盟”的故事长大红军长征路过时传下的佳话,每一代彝族儿女耳熟能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每一位彝族儿女都有切身体会从奴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当家做了主人的彝族人民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把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只有解放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成为解放军,是沙子呷从小的梦想小时候,沙子呷家里很穷用他的话说,“喂猪的同时喂饱自己”鞋子小了,脚趾露在外面,沙子呷并不在意他宁愿不穿鞋,也想穿上一身绿色“小军装”可母亲只能拿得出买一顶“小军帽”的钱儿时的沙子呷戴上这顶军帽,在村子里扮演解放军。
如今,这个在四川大凉山长大的放牛娃,成长为火箭军某旅一名营长一个人的成长背后,不仅折射着时代巨变,还映照着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发展如果把人民军队这些年的发展比作一出舞台剧,舞台之上,人们看到的是大国长剑昂首驶过天安门;舞台之下,人们看不到的是,沙子呷和战友们汗流浃背的身影。
沙子呷身上这种品质,源自他身后这支部队这支部队战功赫赫,却又鲜为人知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有他们的身影;第一颗氢弹爆炸,也有他们的身影……常年置身于粉尘弥漫、高温高湿、噪声震耳的山洞中,导弹工程兵随时会受到塌方、山洪、泥石流的威胁……。
他们所承受的这些危险和辛苦,少有人知在历史的舞台上,在人们的视线中,留下的永远是他们的背影沙子呷,就是这无数背影中的一个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只有默默付出如今,沙子呷成了这支部队的“名片”面对媒体的聚光灯,沙子呷总感觉不适应。
他更习惯“在灯光暗淡的山洞里”和战友一起汗流浃背很快,他就会像以前一样,消失在公众视野中,消失在亲人的目光中,重回大山的怀抱“那里,是我的舞台,更是我的阵地”他说在遥远的家乡等你凯旋■解放军报记者 李一叶。
火箭军某基地营长沙子呷一家解放军报记者 李一叶 摄从大凉山走出来,又到另一座大山里去黄昏时分,沙子呷又一次站在家乡寨口的山坡上,情不自禁地哼起母亲给他唱的那首歌——“把思念都抛在了最高的那座山上,而亲人的爱在遥远的家乡等你凯旋……”。
此时的沙子呷,心情愉悦时隔多年,已成为共和国军官的他,又一次回到大凉山深处的家乡在彝族乡亲们眼中,当上营长的沙子呷,无疑是荣归故里但此刻的他,更像是一个想家的孩子每当唱起这首歌,沙子呷都会想起多年前那一幕——。
2007年,沙子呷入伍的第5个年头那年8月,母亲带着妻子第一次来部队探望他那是她们第一次走出大山她们只知道,沙子呷在部队当兵,却不知道,他当的是导弹工程兵,干的是建阵地的活凌晨4点,火车站空无一人母亲和妻子历经几昼夜奔波后,抵达沙子呷所在工区驻地。
部队接站的车早已等在站外,而沙子呷却不在车上她们不知道,此时的沙子呷正在远处进行掘进作业黎明时分,金色的光辉划破夜空完成任务的沙子呷,走出坑道作业工地,碰巧与刚抵达营区的母亲和妻子撞个正着妻子只望了他一眼,泪水夺眶而出。
母亲则强忍着没让泪水流下沙子呷这才意识到,抱着手风钻凿了一晚上炮孔的自己,“满身都是灰尘,脸上沾满了泥,只有眼睛和牙齿是白的”沙子呷在部队竟是这般模样!母亲和妻子眼里写满心疼让最爱的人看到了最不该看到的一幕,沙子呷分外自责。
“咱们家是穷是苦,但也没有这里条件恶劣,还不至于让你吃这样的苦”母亲第一次对沙子呷待在部队产生了动摇沙子呷明白,母亲在婉转地表达那句未说出口的话:“还不如回家!”“没事,我都习惯了”沙子呷淡淡地回道那一次,没在部队住几天,母亲便因忍受不了高原反应,提前回家了。
火车途经奔腾的黄河,母亲抑制不住心中的伤感站在车窗前,她望向儿子的方向,用彝语哭着唱出了心中的思念——“孩子啊,隔了那么多座山,隔了那么多条河水,把思念都抛在了最高的那座山上,而亲人的爱在遥远的家乡等你凯旋……”。
这首歌,这些年沙子呷也一遍遍在心里哼唱他说,正是靠着这份对亲人的思念,他才能坚持到现在新兵下连,沙子呷和战友们坐着部队的车一直走他以为,自己终于要去繁华的大城市见世面了不知过了多久,车停了透过车窗,他看到,外面是一群“民工”打扮的人,一身灰尘和泥土,蹲在那里敲敲打打。
没过一会儿,便有人招呼新兵们下车沙子呷的心顿时拔凉拔凉的原来,自己当的不是导弹兵,而是导弹工程兵!那一刻,沙子呷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万万没想到,自己离开了大凉山,又进了另外一座大山!让沙子呷坚持下来的是乡亲们的嘱托和父母的期望。
除此之外,他还怀揣着一个梦想:入党一个人,只要有梦想,就会支撑着自己坚持一些无法坚持的事,忍耐一些无法忍耐的事施工任务繁重,作为新兵的沙子呷干活效率很低,往往是今天的工作还没有干完,第二天的又来了沙子呷不想落后,连着一个星期没有离开过工地。
饿了,就在工地随便吃两口;困了,就靠在岩石边上打个盹一天凌晨,沙子呷在7米多高的钢筋网片上施工爬着爬着,筋疲力尽的他差一点睡着了直到一只手从网片上掉下来,他才惊醒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快要崩塌,他问自己:梦想的力量到底能坚持多久?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
沙子呷打报告,请假去上厕所——只有这个“理由”可以出洞透透气伴着月色,沙子呷爬到河边的一块大石头上他一躺下,便看到满天繁星对着自己眨眼睛一时间,父老乡亲为他送别时的殷切嘱托,家人充满期待的眼神,自己入党的梦想……一幕幕像电影般在沙子呷脑海中放映。
离开家乡那天,住在山顶的亲戚朋友都赶来送他那时,山上还没有公路,他们翻山越岭走了几十公里山路,把沙子呷送上火车千般叮咛,万种嘱咐,亲人们的期望和热泪化成一句话:“到部队以后,一定好好干!一定要入个党回来,为我们寨子增光。
”沙子呷从石头上坐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又回到自己的岗位没有战争的年代,我还在战争中在艰苦的地方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入伍第3年,沙子呷和战友们来到海拔3500多米的高原这是沙子呷第一次上高原。
他背着15公斤的氧气瓶,一边吸氧一边打风钻一次,沙子呷连续施工10多个小时,因为缺氧劳累,从几米多高的地方摔下来,掉进水塘里幸好,没什么大事沙子呷爬起来,休息了10分钟,又起身继续工作也是这一次,沙子呷实现了入党的心愿。
人生的梦想就这样实现了!沙子呷高兴得躲在仓库里哭那时,家里还没有装上电话沙子呷父母跑到邻居家,接到了儿子从部队打来的电话:“我入党了”第二天,母亲跑到寨子里,挨家挨户地说:“我儿子,20岁就入党了!”后来,沙子呷又不负众望,考上军校,成为一名军官。
整个寨子都以沙子呷为骄傲沙子呷总觉得,如果不是因为来到部队,这些幸运就不属于他“我是党和部队培养出来的孩子,这份恩情不能忘”他说那天,沙子呷受领紧急拆模板任务,挤进60厘米见方的狭小空间没想到,侧墙处一块松动的模板忽然掉下来,重重砸在他右脚上。
疼痛钻心因为不想拖连队的后腿,沙子呷硬是坚持工作了15天后来,他的脚趾发炎溃烂,肥大宽松的迷彩服再也遮不住了指导员叶国迎得知情况后,急忙把沙子呷送到驻地人民医院拍片后,医生告诉他砸断了3根脚趾,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可能需要截趾。
“截趾后,部队还会不会要我?”沙子呷一下子急了——原本,家人盼着他来部队建功立业;现在,他却要成为残疾人时任政委胡卫平斩钉截铁地对医生说:“不管想任何办法,也要保住沙子呷的脚!”回到工区,医生把沙子呷脚上的淤血全部放出来,剔除骨间腐肉。
每次换药,强忍疼痛的沙子呷不是咬枕头就是咬木棍,好几次木棍都被他咬断了经过两个多月“刮骨疗伤”,沙子呷伤情逐渐好转,保住了右脚当他再次走进阵地时,战友们纷纷惊叹道:“沙子呷简直就是阵地‘铁人’!”“铁人”也有害怕的时候。
那年,部队在工区进行爆破作业,拱顶一块黑板大小的巨石突然掉落,将战友闫卫衡砸进水坑沙子呷跳下去,拼命扒开碎石闫卫衡送到医院,全身12处骨折,但好在保住了性命回到工地,奔波一路的沙子呷,腿一直发抖这次险情,让沙子呷真正意识到“阵地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打仗”的深刻含义。
也是这次事件,让他懂得,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地下工程施工,是公认的高危行业风险,很多时候是不可控的导弹不等阵地再辛苦、再危险的工作,也总要有人做沙子呷说:“我必须走在第一个”当上连长后,沙子呷最看重的就是安全问题。
在他看来,导弹工程兵不一定要有多大的成就,“战友们怎么来的怎么走”也是一种成功“安全问题绝不姑息!”工作中,沙子呷脾气有时很“暴”正因如此,他带着战友们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沙子呷到爆破作业面查看情况。
细心的他听见拱顶仿佛有滴水的声音,可反复勘察,并没有发现滴水情况快步走出洞口,他还是放心不下,又转身返回,再次用强光手电在拱顶上反复检查突然,他发现拐角处一道一指宽的裂缝,正往外冒浑水“快撤!”新来的战友被石头绊倒,沙子呷用手拽着他们向洞口跑去。
跑出不到30米远,他们便听见身后一声巨响,山石裹着泥沙从拱顶塌落下来,瞬间填满了作业面沙子呷和战友们紧紧抱在一起……这些年,沙子呷最引以为傲的,不是提干当上了军官,也不是取得了多少荣誉,而是自己带过的兵,“父母怎么送来的,我怎么好手好脚地给他们父母送了回去”。
笔记本上,沙子呷写下这样一首诗:“没有战争的年代/我还在战争中/血汗浸染的岁月/硝烟雷火/风餐露宿/铁马冰河/都是为了一个庄严的承诺……”不见阳光的日子,做彼此的太阳在部队,战友们亲切地称呼沙子呷为“呷子哥”,大家相处得其乐融融。
或许,你想象不到,沙子呷刚来部队时,连汉语都说不利索自小在深山彝区长大的沙子呷,汉语水平不高,不会用筷子他一开腔,就有人模仿他的奇怪声调战友们笑称沙子呷“说话呜里哇啦,吃饭全靠手抓”渐渐地,沙子呷变得自卑和孤僻,常常一个人望着远山发呆。
一次,指导员叶国迎碰巧遇见沙子呷指导员安排他给一位班长带话,内容其实很简单——让全班人员把施工材料从B处搬运到A处看着眼前堆放的方钢,沙子呷犹豫再三,也没跟班长说因为,他害怕自己的口音再次被嘲笑沙子呷脱下衣服垫在肩头,一个人开始搬这堆方钢。
6米长的方钢,一块重达百斤从B处到A处,足有几百米一根、两根……搬完50多根方钢,天色已晚沙子呷肩头掉下一层皮,衣服和血粘在一起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指导员既心疼又自责他给每一名彝族士兵买了一本字典,一有空就教他们汉语。
指导员还命令,全连官兵不准再拿少数民族战友的普通话开玩笑后来,战友们一边干活,一边和沙子呷说话不到半年,沙子呷的普通话流利了,也和战友们融到了一起经历过寒冬的人,更加知道太阳的温暖承受过巨大的失落,克服过重重挫折后,沙子呷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部队坚持下去。
他也不会忘记,是战友的帮助和部队的锻炼,才让自己有了现在的成绩藏族大学生士兵多登的从军经历,和沙子呷颇有几分相似多登还是新兵时,沙子呷曾到新兵营分享成长经历见到眼前这个皮肤黝黑、嗓音沙哑、讲话带有少数民族腔的沙营长,多登仿佛看到亲人一样。
说到动情处,沙子呷撩开自己的衣服,胳膊和脚上那些伤疤依稀可见“这些是我在施工现场立下的‘军功章’”说这番话时,沙子呷眼睛里放着光多登知道,自己这个曾经的放牛娃,也可以像沙子呷一样,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久,沙子呷再次来到多登所在连队,为他加油打气:“不要轻言放弃,时间能够改变一切”如一缕光照进角落,多登找到了他的“太阳”,奋力追赶生活中,沙子呷也有自己的“太阳”——妻子莫小梅两人自小定了娃娃亲,青梅竹马。
这些年,沙子呷跟着部队走南闯北,一直奋战在国防工程建设一线夫妻长年两地分居,这个善良质朴的彝族女人,独自撑起整个家成为军人是沙子呷的梦想而莫小梅的梦想,就是支持沙子呷完成他的梦想,成为他的“依靠”嫁给沙子呷这样的军人,到底值不值?她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彝族儿女天生皮肤黝黑可沙子呷这些天探亲回家,母亲总是唠叨:“你现在怎么变这么白了?不像我的儿子”有一回,莫小梅听沙子呷说,大学生士兵汪啸龙画了一个太阳挂在床头,旁边还写着一首打油诗:“画一个太阳挂心头,有空就把它瞅一瞅。
洞库里分不清昼与夜,不知太阳在东头还是在西头”因为常年在洞库里工作,阳光对导弹工程兵而言,是奢侈品过了一段时间,汪啸龙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一面用红、绿、蓝三色丝绸拼出的旗子,中间绣着一颗红红的大太阳这颗“太阳”,是嫂子莫小梅寄来的。
一年后,汪啸龙考入军校告别时,他动情地说:“毕业后,我还要回大山”因为,那里有他割舍不掉的温暖一起流过泪、流过汗,一起受过伤,携手与死神擦肩而过,这样的感情,不是谁都能拥有、谁都能割舍的沙子呷总觉得,自己对战友们“还不够好”——“工作上,我对他们太‘狠’了……保证他们的安全,就是我最重要的责任。
”每当送老兵离开的时候,沙子呷都强忍着泪水看着老兵向自己敬礼,沙子呷总会想起,当年送老班长程鹏飞走时的情景——分别在即,老班长不停地交代工作,嘱咐沙子呷大大小小的事情平时,沙子呷吃再多的苦,也很少哭可这一刻,他却哭得像个孩子。
那个可以依靠的肩膀,就要离开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火车启动,载着老兵驶向远方沙子呷望着渐行渐远的火车,又一次红了眼眶无论是带过自己的老班长,还是自己带过的每一名士兵,沙子呷牵挂着每一个人他时刻想着“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2018年,沙子呷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想要为身后这群导弹工程兵发声,把基层战友的心声反映上去沙子呷带去的提案是:延长四级军士长服役年限因为,他始终忘不了,当年老班长程鹏飞离队时留下的话:“这身军装,我穿了16年,都快成为我身上的皮肤了。
揭去皮肤的滋味,疼啊!”“一看到沙营长,我们就感到很安心”营里的官兵常常这样说曾经,沙子呷被温暖、善待过;现在,沙子呷成了更多人的太阳——温暖、照亮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采访中得到张佳璐、魏鹏远、方雷、魏玉麟等大力帮助与支持,在此致谢。
)
本文刊于9月14日解放军报05版编辑:高立英 李一叶 霍雨佳编审:张华婧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