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枪怎么折_狙击枪怎么折可发射子弹
这个枪看起来不够毛,没有精神
作者@梦未合围这篇文章老王是很喜欢的,我建议合围同志完善一下搞成付费的,但合围同志本着为大家服务的原则,联合其他小作者痛斥了老王的资本主义行为于是这篇文章就变成免费了的,全文8000多字,内容完善,相关详实,请大家珍惜合围同志的赤诚之心,不要放过合围同志马上即将推出的付费文章《第一轻机枪》,手动滑稽.jpg。
在轻武器方面,苏联是一个有极高成就的国家,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费德洛夫、捷格佳廖夫、西蒙诺夫等大师,还有如雷贯耳的卡拉什尼科夫和德拉贡诺夫他们都堪称是轻武器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武器不仅仅改变了苏联,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世界。
而且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本不应该去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但这些轻武器全部被冠以设计师的名号,如“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枪”、“德拉贡诺夫狙击枪”等;而在美国这个头号资本主义国家,加兰德、斯通纳等大师的杰作,却仅被冠以M14、M16的编号而已。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作为苏联遗产最大继承者的俄罗斯却在轻武器领域略显乏力(他们其实在什么方面都很乏力),大规模装备的步枪始终是AK系列,通用机枪还是由PKM拉皮而来的PKP看看卡拉什尼科夫集团的当家花旦AK12和AK200,除了在机匣盖上加装了皮轨外似乎也没什么根本性的突破,还是下机匣+机匣盖结构、准直枪托,连大拨片快慢机都没变,射击状态下拉机柄槽密封性差的问题从AK47时代延续至今。
这也导致我们经常吐槽俄罗斯枪械不思进取吃老底,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吃老底的前提是“要有老底可吃”
△ AK200(上)与AK12(下)
△ 极度敷衍的上下机匣在某种程度上说,卡拉什尼科夫的AK步枪过于成功,成功到这个本不适应21世纪的步枪布局硬是被用到今天除了各种AK步枪,卡拉什尼科夫也依托AK设计了RPK轻机枪和PK通用机枪,老卡的儿子还设计了以AK为基础的冲锋枪,可以说卡拉什科夫主宰了苏联轻武器。
但卡拉什尼科夫并非战无不胜,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AK狙击枪”没有被苏军采纳(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却有“大号AK”狙击枪)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苏联半自动狙击枪竞标中,德拉贡诺夫设计的狙击枪轻而易举的打败了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原型枪,卡拉什尼科夫遭遇了功成名就后的第一次重大失败,之后也无心恋战,开始全身心投入到RPK轻机枪的研制中。
德拉贡诺夫的狙击枪则通过了层层选拔,终于成为了苏联制式狙击枪,也是世界第一款专用狙击枪在上世纪70年代,德拉贡诺夫和卡拉什尼科夫又再次交锋,共同参与苏联国防部火箭炮兵装备总局带头的短步枪项目今天我们吐槽的各种AK缺点,德拉贡诺夫早在那时就已经心知肚明,所以他针对性的设计了一款新颖的紧凑步枪,采用了上下机匣布局、短活塞导气、大量的聚合物材料,相比传统的AK步枪来说绝对是颠覆性的存在。
但这一次,德拉贡诺夫没能打败卡拉什尼科夫,更传统的AKS74U最终胜出但在传统AK步枪的潜力已经被挖掘殆尽的今天,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又捡起了德拉贡诺夫于1975年设计的MA微型突击步枪,并以此为基础,研发了AM17紧凑步枪,准备跳出卡拉什尼科夫的设计,构建新的步枪体系。
从MA步枪说起注意:由于年代久远,以下大量渣图警告MA微型突击步枪的竞争对手是大名鼎鼎的AKS74U短步枪,二者都属于紧凑型步枪AKS74U本身是基于卡拉什尼科夫的AK74改进而来,而MA则虽然也带有一定的“德拉贡诺夫血统”,但很多设计都颇具创新性。
△ 早期的MA突击步枪,枪口装置和AKS74U类似MA的“德拉贡诺夫血统”主要体现在其核心系统,MA采用的也是和SVD一样的短活塞导气加枪机回转闭锁,虽然其短小的活塞和SVD狙击枪细长的活塞杆大相径庭,但枪机框和枪机却和SVD有很大的传承关系。
MA采用短小的活塞主要是因为MA步枪的枪管太短,导气孔的位置也很靠后,自然不需要细长的活塞杆,导气箍气室前方还设置了一个气塞,取下后就能很方便的擦拭气室内部MA的枪机框基本就是在SVD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整体形状变得方方正正,前端上方延伸出来一个较宽的活塞撞击座。
枪机框导轨设置在上机匣上,高于抛壳口的位置,属于悬挂式枪机框,活塞轴线、复进簧轴线基本是和枪机框导轨基本在一条线上,运动也相对更平稳枪机框和机匣的撞击点也在SVD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SVD的枪机框和AK一样有一前一后两个撞击点,这种设计导致枪机框复进到位撞击节套时,枪机框左侧(枪口朝前的视角)先和节套碰撞,之后枪机框偏转,撞击节套右侧发生二次碰撞,这种会产生二次碰撞的侧制撞击点设计不利于精度。
MA的枪机框左侧被削去了一大块,其侧面尺寸都没有超过枪机闭锁凸笋左沿,这样枪机框复进到位后,只有右侧会撞击节套,不会有二次碰撞,且这个撞击点经过优化也比较靠近枪身轴线
△ MA的枪机框左侧被削去了一大块,这样枪机框左侧就不会撞击节套了
△ SVD枪机框左侧还是有撞击点,但对于半自动武器而言,这个设计没那么糟糕MA的枪机几乎就是SVD的三闭锁突榫枪机缩小版,抓壳钩、闭锁突榫、推弹突笋、启动斜面、抛壳挺让位槽、枪机导柱的布局和SVD如出一辙,拆装方式也一模一样。
△ 几乎就是缩小版的SVD枪机MA使用的是上下机匣结构,上机匣为钢制相比于下机匣+机匣盖结构,上机匣上可以更稳固的加装瞄具,延长瞄准基线,保证瞄具和枪管的相对位置不变但MA的上机匣太过于单薄,甚至单从外观上看没有比AK的机匣盖厚实太多。
因为MA的枪机还是采用大面积闭锁突笋,节套尺寸也很大,连接上下机匣的前端铰链被迫后移,弹匣前端和护木后端的距离较长(参考03式步枪),而苏军又要求必须要采用一体的随动拉机柄,所以拉机柄只能布置在上下机匣交界处,如果上机匣尺寸正常,那拉机柄必然很靠下,像03式步枪一样有打手指的风险。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德拉贡诺夫把MA的上机匣设计的非常“矮小”,这样才能上移拉机柄,再把拉机柄设计的非常薄,冒着拉动拉机柄时割手的风险,来解决拉机柄过低打手的问题虽然拉机柄设计的不是很理想,但上下机匣结构对于苏联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 上下机匣结构对于苏联步枪来说是一个大突破(实际上二战期间苏联冲锋枪已经采用上下机匣结构了)
△ 非常薄的拉机柄MA下机匣前端是铰接在节套下方,但后方是用和照门座一体的旋转锁扣固定的,分解前需要先把照门座旋转90°才能打开机匣,这种设计的本意是为了防止士兵没装好枪就开始射击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张三的枪械出了故障,急急忙忙拆开机匣,抽出自动机排障,装回去后,双手用力啪的一下把机匣合上,就双手持枪呈瞄准姿势,很快啊,结果一看觇孔位置不对劲,原来上下机匣还没有扣好……这种设计会不会影响机械瞄具的归零目前还不得而知,但看起来就不太靠谱。
MA采用翻转的觇孔照门,有300m和500m两个档位,看来德拉贡诺夫也对小短管MA的外弹道过于自信了
△ 大师的思路也有些异于常人在材料选取上,相比于AKS74U初期采用的木材,MA顺应潮流的采用了大量塑料部件,尤其是硕大的下机匣,在测试中这些塑料表现也都比较良好MA步枪的枪管比AKS74U长了12mm,达到了212mm,还采用了死重更大的短活塞设计(相比长活塞,短活塞导气还需要设计活塞簧、活塞座等部件),但重量却比AKS74U轻了200g(AKS74U空枪重2.7kg,MA空枪重2.5kg),足以见得MA采用聚合物材料的优势。
MA最开始采用的是类似AKS74U的枪口装置,气体膨胀室前端连接着喇叭形消焰器后期针对后坐力过大和枪口焰过于明显的问题,MA换用了新型的枪口装置,消焰器上有不对称的开口,可以起到更好的防跳/制退效果
△ 后期改进型的MA,枪口装置有明显的不同此外,MA的发射机组也颇具特色击锤采用直簧驱动,但依然延续了击锤侧面凸耳设计,以压低发射机组纵向高度快慢机设计在机匣右侧,是一个小型拨杆,虽然还不是当今流行的旋钮式,但这种拨杆可以直接用右手食指调节,持枪状态下切换射击模式应该比较方便。
就算快慢机处于保险状态,依然可以后拉拉机柄退弹清膛
△ 该发射机组后来被KEDR冲锋枪采用
△ 快慢机可以用右手食指调节,也是一种拨片形式MA采用了一个可折叠的金属框架枪托,是类似79冲的向上翻折的,可以趁枪托不注意直接突然用力将其展开不过再将枪托向上翻折前,先需要将枪托底板也折起来,也就是说遇到突发情况,要先猛地翻折枪托,再打开枪托底板,步骤有些繁琐。
MA的护木是分上下两片的,后端靠机匣固定,前端靠导气箍附近的铁环,和03式步枪的护木固定方式有些相似
△ MA的不完全分解图
△ 把MA的图p一下可以冒充03式短步枪(手动滑稽)但就和所有的工程枪和原型枪一样,MA本身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可靠性测试中,多次出现了停射故障活塞簧的弹性系数过大,而导气量相对偏小,活塞后坐到后期时速度过低,无法推动枪机框,为此不得不多次修改活塞结构和尺寸,这期间还出现了活塞过于细长导致刚度较差的问题。
此外,部分塑料部件的强度和刚度依然不足,在跌落测试中,MA的机匣被“摔弯”了,然后还在混凝土的地面上反弹跳起近1m高……在射击测试中,该枪和AKS74U一样都存在后坐力偏大、散布较大等短管武器的顽疾,但总体上还是能满足需求的,重量轻,长度短,结构紧凑,枪身两面除拉机柄外无明显突起,而且制造所需成本和工时和AKS74U也差不多,二者难分伯仲。
但是,AKS74U的结构和苏军已经准备大量装备的AK74差不多,生产线改改就能生产AKS74U,MA的结构虽说继承于SVD,但创新之处实在是太多了,测试中出现了问题,设计师修补BUG的难度也比较大,这两款性能相近的武器摆在苏军的面前,肯定是选择技术结构和AK74差不多的AKS74U啊……等到MA解决了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后,AKS74U已经被苏军采用了……。
△ 德拉贡诺夫的儿子和父亲设计的枪拉皮大法好2016年在陆军2016论坛上,卡拉什尼科夫财团展示出了全新的MA微型突击步枪从结构上来讲,该枪相比前辈MA最大的变革就是采用了上机匣护木一体化设计,这种设计既可以省去机匣和护木的连接机构来减轻重量,还可以在机匣顶部安置一段长而连贯的皮卡汀尼导轨,护木和机匣的结构强度刚度均有保障,AK200/400的机匣盖虽然看起来不错,但刚度和稳固程度还是不如AM17这种存粹的上下机匣结构。
而且相比SCAR的上机匣和护木完全一体,新MA还有一个可更换的下护木,上下护木交界处设置了三对长条形散热孔,这些开孔没有破坏上护木的结构强度,上护木两边还有螺丝孔可以用来安装小段导轨
△ 新MA步枪上下机匣的分割线也很有意思,左侧上机匣壁纵向高度较大,笔者推测刚性抛壳挺就在左侧上机匣下半部分;而右侧上机匣壁纵向高度较小,抛壳窗就位于上下机匣交界处,最大程度避免抛壳口对上机匣结构强度的破坏,但从这个角度看,容易让人误以为枪管连接在下机匣上。
这种不对称的上机匣结构还是有些问题,上机匣左右两壁的刚度必然不一样,射击时机匣可能会产生较大的且偏向一边的形变,进而影响精度虽然上机匣结构上很有新意,但工艺方面则有些用力过猛了,上机匣是由聚合物制成,内部有钢制骨架,有些像早期传闻中的G36,但顶部的皮卡汀尼导轨也是和机匣一体注塑而成的,聚合物导轨不如金属导轨耐热抗压,安装瞄具后归零是个大问题。
△ 上机匣左右两壁高度不同,从右边看感觉是下机匣结构除此之外,新款MA步枪设计了新型的双面旋钮式快慢机,人机工效更好枪托为标准的直枪托,射击时不会产生翻转力矩,枪托长度多档可调,还可以向右折叠,符合大部分人的操作习惯。
该枪配用新型的AK12弹匣,有多个余弹观察窗,底部有削平设计可以用于支撑枪身,抱弹口还有金属加强结构,但同样不支持空仓挂机准星和照门都是安装在皮卡汀尼导轨上的,均可折叠,照门采用觇孔式,新一代MA应该是要以光学瞄具为主力。
新MA的拉机柄改为分体式,还是随动的,可以左右互换,上机匣两侧上端中部都设有拉机柄槽,和SCAR有些相似为了防止双面拉机柄槽影响上方机匣部分的强度, 新MA也像SCAR那样,把拉机柄槽设置的稍低一些,而不是波兰GROT那种拉机柄槽紧贴机匣顶部导轨,导致强度受到影响的阴间设计。
枪口装置是在原来MA的基础上改进,和AKS74U一样还是有气体膨胀室,膨胀室前还有一个短鸟笼型消焰器。
2018年MA微型步枪再次大改,并被命名为AM17,还推出了发射9*39亚音速特种弹的AMB17步枪,卡拉什尼科夫财团的野心可见一斑AM17的上机匣改为钢制,机匣顶部的导轨也不再是聚合物的了,解决了新MA的问题。
为了减重,AM17的下机匣依然还是聚合物材料,但上下机匣左右两侧变得对称了,下机匣两侧的机匣壁都更高了,而上机匣两侧的机匣壁都更矮了,下护木后端和下机匣前端共用一个销子固定AM17的下护木和HK433有点像,后端销子固定,前端则向上延伸一小段结构,挂在上护木上。
△ 乍一看还以为是下机匣结构不同于一般上下机匣步枪,把枪管直接固定在上机匣上,AM17的枪管和节套是呈L型,“悬”在上机匣下方的(2016年版的新MA也极有可能是这种设计),枪管节套向上延伸一部分固定在上机匣上,毕竟上机匣的纵向高度太低了,对于目前的短枪管还好说,如果采用较长的枪管这种悬臂结构是否撑得住还是大问题。
上机匣左侧还向下延伸出一段框架结构,这段金属框架结构上设置了刚性抛壳挺对于一般的下机匣步枪来说,刚性抛壳挺是和枪机/枪机框导轨一体的,95式步枪就是如此,但AM17采用较矮的上机匣结构和悬挂式枪机框设计,根据枪机机匣相对位置来看,抛壳挺应该位于下机匣上。
但为了保证下机匣基本不受力,可以采用全聚合物材料来减重,AM17才设计了从上机匣向下延伸的框架上的刚性抛壳挺
△ 悬臂结构的枪管和框架结构的刚性抛壳挺(图为2019年型)为了进一步提升人机工效,AM17采用了双面小角度拨杆式快慢机枪口的气体膨胀室被取消,鸟笼型消焰器后方设置了枪背带环,消声器可以直接安装在这个消焰器上。
聚合物下护木增设了多组长条形散热孔,还保留了安装小段导轨的螺丝孔,护木下方还有一体注塑而成的皮卡汀尼导轨,由于AM17并非一般的全尺寸战斗步枪,护木下方导轨也就用来安装个握把,因此聚合物材料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为了方便在寒冷的冬季分解枪支,AM17连接上下机匣的销子一侧都安装了长拨杆,方便戴手套或者销子被冻住的情况下操作,和AK步枪用于固定活塞筒的旋转锁扣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上下机匣的连接销带有拨杆,采用小角度快慢机AMB17的结构和AM17大致相同,但下护木下方没有皮卡汀尼导轨,粗大的消声器则是不可拆的一体式而AM17可能是为了方便加装消声器,枪口装置换成了一般的鸟笼型。
△ 同枪族的AMB172019年在笔者眼里,2019年的AM17和AK12一样,改来改去又改回来了小角度快慢机改成了180°快慢机,销子上的拨杆被取消了,下护木下端的皮卡汀尼导轨也没了,但增设了M-LOK接口,导气箍上多了几组突起,可以正好卡在下护木最前端,所以AM17也不能算浮置护木了。
下护木和握把这些持握部分均设置了防滑纹,其他结构上的改进并不大
△ 导气箍上多了三对与下护木接触的突起结构
依旧棘手的问题总的来看,AM17虽然也是基于MA微型步枪的改进,但这个拉皮还算是诚意十足的继承自MA的上下机匣结构,聚合物下机匣,短活塞导气,悬挂式枪机框,紧跟潮流的双面旋钮式快慢机,一体化上机匣护木,伸缩直枪托设计,综合来看,AM17绝对是俄罗斯枪械跳出AK圈子的希望。
但AM17目前的完成度还是偏低,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类似SCAR步枪的分体式随动拉机柄,干扰导轨顶部瞄具,而且拉机柄就是一个凸出来的细杆,很容易产生钩挂这种细长的分体式随动拉机柄,在极端寒冷的条件下表现笔者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卡拉什尼科夫财团自己的宣传视频中,AK200的拉机柄操作便利性远超SG550的分体式随动拉机柄。
如果采用人机工效更好的非随动拉机柄,毛子们大概率是不会接受的,俄罗斯寒冷的天气条件也不允许,毕竟随动拉机柄动作有力,手感一流,排障方便如果像CZ807那样下移拉机柄,打手的概率又会大幅度增加……
△ 拉机柄过于突兀,还有可能干涉瞄具而且目前来看,虽然采用了枪机框导轨在抛壳窗位置之上的悬挂式设计,但自动机来回运动时,拉机柄还是无遮挡的,还是容易被异物干扰,抵消了部分悬挂式枪机框的设计以SCAR为例,拉机柄位于枪机框前端悬臂的中部,拉机柄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被枪机框的悬臂结构给封死了,密闭性比较好。
△ 密闭性不敢恭维其次是枪口装置,后期的AM17取消了粗大的气体膨胀室,换成了一个短小的鸟笼型消焰器,笔者认为其目的是方便安装消声器但在无消声器的条件下,这种普通的枪口装置对于短管武器来说消焰效果并不好。
AMB17干脆直接采用一体式消声器,但AM17不仅要当微声武器,最重要的是要当紧凑自卫武器,消声器必须是可拆卸的,但怎么也要设计一个更细长、消焰效果更好的消焰器,直接用一般步枪的鸟笼型消焰器给人一种临时凑合、应付硬性指标的感觉。
△ 消焰器的效果令人怀疑再就是AM17的活塞设计,从目前的分解CG图来看,AM17的活塞头部呈锥形,这一设计真的是非常迷惑一般步枪的活塞头部都是内凹的,还会设计多组闭气环,目的就是提高燃气利用效率,AM17恰好相反。
其实HK416/G36也采用了锥形活塞头,但它们都是为了实现自清洁功能,且为了保证加工工艺相对简单AM17的活塞系统笔者觉得和HK416有些相似,都是设计了一个弹力大且耐冲撞的活塞簧,使用高压弹时有足够的缓冲功能,使用低压弹时也能可靠工作,但AM17却没有学习堪称最精华的自清洁设计,却又搞了个自清洁活塞的锥面活塞头,着实让人摸不到头脑。
△ HK416的导气装置,活塞头也是锥面,但有自清洁系统还有一个和AK12一样迷惑的气塞设计,AM17保留了MA上的气塞设计,能直接从导气箍前面拆下,方便导气箍气室的擦拭这个气塞外形很像气体调节器,结构也差不多,但上面就一个导气孔,就正常导气和拆卸两个档位,和AK12的“伪气体调节器”一样。
对于AK12这种战斗步枪来说,没气体调节器也行,但对于AM17这种需要加装消声器的短管步枪来说,最好还是设置一个小导气量档位,要不射击时容易糊一脸火药燃气
△ AM17的导气装置过于迷惑AM17上下机匣的两个分解销都是可完全拆下的,还取消了上面的拨杆销子完全可拆容易丢失的小缺点这里就不多说了,取消拨杆的设计真是迷惑,俄罗斯处于高纬度地区,一旦销子被冻上,分解枪支就变得非常困难,所以AK的活塞筒锁销采用的是拨杆结构,士兵戴手套,枪支被冻住时也可轻松操作。
难不成完全可以拆下的分解销就是方便士兵“大力出奇迹”?
△ 60年代的M16就已经做到了分解销不可拆下防止丢失,而俄国人到了21世纪,居然……最后是枪管设计,这种L型悬臂结构可能不太适合浮置长枪管,因为节套上方就是拉机柄槽,这部分机匣结构强度不是很好,这部分机匣的结构强度支撑长重枪管有些吃力。
而且因为采用大闭锁凸笋,所以枪管节套也比较大,这种继承自AK的节套结构密闭性也不好这种结构也不方便设置枪管快拆装置,ACR的间隔螺纹,G36的压紧螺母,SCAR的6对螺丝,都没法设置目前枪管可拆貌似无关紧要,但未来的发展有可能会因此受到限制。
而且AM17和AMB17只是勉强构成了枪族,大概只有一些不重要的部件可以互换,很多零件都不通用唯一可行的枪管快拆方案,应该是类似RPK16那种,枪管节套分离,再用压紧螺母从下方固定……
△ 这种大尺寸半包围结构节套的封闭性差也是祖传的缺点写在最后虽然AM17在很多设计上紧跟时代潮流,而且还保留了内部德拉贡诺夫血统,但仔细看来,全枪也没什么太多值得称道的设计,最多也就是外形让人眼前一亮AM17的很多对于俄罗斯来说的跨越性设计,在西方早已有之,也许有人会说“天下枪械一大抄”,把别人优秀的设计拿来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也是一种本事,但AM17这种缝合也没有说达到让人惊艳的设计,和西方同类型的紧凑步枪比,比如SCAR-SC,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多亮点。
△ SCAR的初始设计就很不错,改成紧凑型自然也不差有人看到了卡拉什尼科夫集团搞了一大堆上下机匣AK、AK α等一大堆新实验枪,感慨AK生命力顽强的同时也想着卡厂什么时候能抛弃AK,扶持更先进的AM17上位,毕竟和MA紧凑步枪有血缘关系的SVCh步枪已经进入俄军服役,还衍生出了三种型号,AM17一旦有长管型号,俄军轻武器就能完成从卡拉什尼科夫到德拉贡诺夫的转变。
但AM17本身并无太多亮点,可能也就靠着紧凑这个卖点,取代AKS74U而已,毕竟AK12的紧凑型到现在也没有推出,也许这就是专门给AM17留的位置,但想要AM17完全替代AK12还是不太可能
△ SVCh半自动狙击枪已经被特种部队装备,这就是之前普京试射的那把枪,当时普京还以为是栓动的,开了第一枪后直接拉拉机柄,然后飞出来一颗金闪闪的未击发子弹……
△ 梦里啥都有也许AM17的内部核心还是“毛风”,但操作方式和传统AK的不同之处太多了,一下子改了这么多,很有可能会出现短期内难以适应的问题说不定装备部队后,会有很多士兵抱怨AM17的塑料机匣一捏扁,瞄准基线高易爆头,不完全分解零件多等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手动滑稽.jpg。
△ 换用AR的乌克兰特种部队……在笔者看来AK也并非没有改进潜力,可以参考西格的SG 55X系列进行设计真要说设计一款既有毛味,又与时俱进的步枪,笔者还是首推VSS的设计,多凸笋枪机配合带动平面,这精妙绝伦举世无双的设计不发扬光大实在太可惜了,改成短活塞导气,配合铝制一体化上机匣,也许就是新一代名枪。
写到这里,读者们也能感受到,毛子在轻武器方面,确实有好多老底可以吃啊……全文完
作者@梦未合围本文由《晓枪》编辑&发布
好消息好消息老王的书上线啦现在还附赠超值免费网课亲自讲解自己写的书国内枪械科普还是头一回呢这么好的书,哪个男孩子不想来一本呢赶快点击下面的链接订购吧我的书终终终终于上线啦
以下文章点击图片即可跳转阅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