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是开放的吗)燃爆了
如果没有知网,我们怎么写论文?
本报记者:莫 莉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5级本科生舒 心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5级本科生范晓寒 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本科生李 研 元培学院2014级本科生欧阳妤璐 法学院2014级本科生
北大图书馆官网上发布的《“中国知网”可能中断服务通知》公告2016年3月30日,一则题为《“中国知网”可能中断服务通知》的公告出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官网首页往年意见一边倒,要求续订,“因为大家用惯了”,即使要承担高昂的费用,图书馆也只能选择续订知网。
此前微信、微博多篇文章题目采用了“连北大也买不起知网了”等疑问性字眼,直指近些年已有多所高校不堪价格重负的状况,社会情绪被快速引爆相比之下,此次北大图书馆似乎显得比往年更为从容虽依然续订受阻,“今年就不太一样了。
”谈话间,北大图书馆副馆长聂华颇有信心走向开放获取○ ● ● ●数据库商行业一家独大和大幅涨价现象并非今年才显现这一次,是舆论的力量将数据库行业的情况推向了公众视野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能否建立一个开放的公共知识分享空间,降低获取资源的经济门槛。
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教研室主任张久珍介绍,利用互联网平台自由上传、分享、获取学术作品,实现资源免费共享,正是当前业界热烈讨论并积极推动的话题——“开放获取”(open access ,简称OA)事实上,国外开放存取平台的建设已开展多年,著名大学和研究所如斯坦福、哈佛走在前列,积极推行OA政策,将其机构知识库资源向全球开放。
据张久珍介绍,美国早有开放存取的数据库,如始于1991年的“arXiv.org”,2014年可获取的论文数量已经达百万,每月上传论文数量达8000多OA运动的蓬勃发展已然成为学界的一种趋势而OA的好处不仅在于获取代价较低。
去年4月中山大学的黄军团队成功修改人类胚胎基因,其论文投放在一个OA journal 上,从投稿到审稿只用了24小时相较于一般journal 一两年可能都无法审完的情况,OA journal在速度上亦占有优势。
顺应时代的潮流,北大学术成果生态系统于近年诞生正是这个成果,让北大图书馆面对知网的涨价多了几分自信做北大的“精品店”● ○ ● ●北大学术成果生态系统总共由四个模块组成,即北大机构知识库、北大期刊网、开放研究数据平台和北大学者主页。
与中国知网不同的是,这四个数据库并非花钱购买得来,而是由北大图书馆牵头,通过整理收集北大人的学术产出,建立起的本机构的知识系统对于二者的差别,聂华借用教育学院李春萍老师的话评价:“CNKI(中国知网)是一个大超市,到里面什么都能买到,但北大的期刊网是精品店,质量比CNKI高得多。
”2012年,图书馆推出系统第一个模块——北大机构知识库,负责收集、保存与传播北大教师、学者的图书、文章等学术成果目前知识库中已有41万多条目录,自发布以来条目访问量达到数百万,成为系统中使用量最高的模块。
按省份统计的浏览量
按国家统计的浏览量2013年起,图书馆先后与北大多个期刊编辑部合作,整合由北大编辑出版的所有学术期刊资源,并于2014年推出第二个模块——北大期刊网,给予北大学术刊物技术、管理、内容等方面的支持自2014年第一期发布以来,北大期刊网的下载量达32.9万。
同时,在数据密集型研究的大背景下,过去在国内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的研究数据变得日益重要2015年12月25日,北大开放研究数据平台正式发布,对研究数据进行专门收集同天上线的还有第四个模块——北大学者主页此平台由以知识为线索转向以人为线索进行信息组织,对哈佛的open source software(开源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由老师、学者自建页面。
老师们反响积极,其中数学科学学院刘毅老师将本人开设的《双曲几何引论》课程引入,个人主页访问量最高但由于尚无法达到学校“24小时监控审查每条信息发布”的要求,此平台暂未对公众完全开放据聂华介绍,从2012年到2016年,学术成果生态系统的建设并非一开始就有很完整的系统设计,整个团队是在建设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应该实现四个模块的整合,于是一点点完善想法,就像搭积木,最终建立起一个大的共享数据仓储。
北京大学学术成果生态系统各部分建设情况 出发点:现实与担当● ● ○ ●这一生态系统的建设背后有着诸多原因一方面是当前部分数据库商定价不合理图书馆每年在购买资源的花费超过三千万元,有时甚至会达到三千八百万。
此外,数据库商还在不断涨价北大图书馆和CNKI因为涨价而起的风波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图书馆的重要任务是支持教学和科研教师需要透过数据库查看已有的研究情况,学者自身的学术研究脉络也需要完整的收集、管理、保存、传承。
而在这一方面,图书馆有着专业的优势目前,北大主办的多家期刊存在编辑人手不够、编辑工作缺乏足够的时间保证等情况,影响了期刊的发展“像国关的庄老师就一个人撑着一本刊物,本身自己还是老师,技术上就更不用说了”聂华指出,对于这种情况,北大期刊网的建设能从技术、管理、内容等层面给予其支持。
但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开放获取平台的日益兴起将老师、学者的学术成果存储到生态系统中并对外开放,聂华认为,这既应该是北大的担当,也是北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必备的条件“我们的这些知识产出应该是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原因是这些钱是public funding(公共资金),老师的科研经费也好、工资也好,都是纳税人的钱。
”图书馆方面希望,学术界能打破传统的交流模式,更好地利用网络、传播知识 “如果资源更多,我们能做更多的事”● ● ● ○然而这条建设道路却并不平坦一方面,同学们对学术成果生态系统缺乏了解心理学系2014级硕士研究生王婷对北大的学术成果生态系统仅是“在知网风波时对此略有耳闻”。
中国语言文学系古代汉语方向研究生二年级学生汪同学和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某博士研究生则均表示没有听说过因为知网收录文献较广,他们平时使用知网相对较多在使用上,有些同学则是单独使用过其中的某个模块汪同学偶尔会使用北大期刊网,他评价:“北大期刊网摘要放在旁边,我觉得挺好。
”而社会学系2014级博士研究生王同学更习惯使用SCI和JSTOR看外文期刊,虽然感觉“搜索系统很烂”,下载不方便,但文章质量不错谈到北大学术成果生态系统,他表示未听说过王同学认为,北大学术成果生态系统在对于研究需求的满足上存在局限,北大学术成果数量有限,“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珠”,相较其它校外数据库,北大学术生态系统尚在起步阶段。
另一方面则是资源和政策支持还不够人力资源的不足似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图书馆信息化与数据中心是负责该系统建设的主力部门在图书馆每年招聘人员的有限名额中,有至少一个,甚至两个名额会划分给技术部门然而就在去年,相比其他的部门报名的盛况,信息化与数据中心却遭遇了招不到人的尴尬状况。
上传数据时,因人手不够,工作人员曾一直从周五白天工作到了周六凌晨人手的缺乏与工作性质有关部门工作压力较大,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对技术也有特殊的要求而从收入方面来看,图书馆和IT公司的收入有着“断崖般的落差”,技术人员更愿意进入如Amazon一类的公司。
学校的政策支持也是当前北大图书馆所极力争取的以机构知识库为例,国外做的如火如荼,开放存取的政策较为完善相比之下我国则缺少这样的政策“相关讨论很多,但真落实的很少”聂华坦承,“其实也有人通过各种途径进来,希望下载我们的数据。
”图书馆方面通过访问量看出了问题,但这个问题似乎无法避免聂华认为应该直接通过开放获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让社会共享资源目前学校尚未通过北京大学开放获取政策公众可自由访问学术成果生态系统的页面,但全文PDF文件下载只能在校内IP段内进行。
此外,出于对学术剽窃的担忧,国内老师、学者的戒备心较大,顾虑较多聂华坦言:“现在也不能完全说这些版权是干净的”但是,对于北大学术成果生态系统的未来发展,图书馆方面的态度很乐观聂华表示:“希望这学期就可以在学校的党政联席会通过open access 的政策。
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反正总有一天要通过它” 图一来源于网络,其他的图片由图书馆提供微信编辑|黄家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