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什么词性_科学地分析的科学是什么词性
我们必须时刻记住科学的本质就是一套认识方法,因此它是动词,不是名词,更不是形容词。
形容词是面向过去,你好,我好,大家好 名词是面向现在,你在里面,我在里面,大家都得在里面 动词是面向未来,你更科学,我更科学,大家都更科学 大家都能更好,才是真的好 经常见到人们谈某个对象是不是科学的问题,这种讨论也经常陷入无意义的争论。
我们首先必须明白讨论是否为科学是有三个完全不同角度的:形容词,名词和动词作为形容词的科学 科学在今天的地位已经如此之高,已经接近成为真理的代名词这样的地位就具有了肯定/否定的作用,或提升/降低档次。
的价值这样一来,如果谁不把自己标榜为科学,那在相当程度上就有些接近于被否定,或降低档次的社会心理影响了这样一来,就把科学当成了形容词,成了夸奖、表扬、肯定、提升的功效性词汇 我们之所以说它只是一种社会心理影响,是因为事实上大可不必。
例如,文学艺术就不属于科学门类,不必去要求它的科学性如果文学中引入科学知识,那也是属于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其艺术性因此,说文学是不是科学,丝毫不会或不应当对其产生肯定/否定,提升/降低档次的影响当然,如果文学创作的对象变成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因为其传播的巨大能力,其科学性的确会带来影响。
例如,以戏说性的方式去描述历史,如果完全采用历史上的真名实姓的话,就会对历史科学的研究产生干扰为避免产生这种影响,如果单纯以艺术性考虑进行历史题材创作的话,就不应当采用真名实姓索性就完全放开手脚编就是了,甚至不如将自己定位成历史科幻小说,只要读者喜欢。
如果把科学当成形容词,那基本上就没什么可分析的了,剩下的就是表扬与自我表扬谁能不科学呢?大家都科学了时不时有人问我易经算不算科学,中医、佛教、道德经......算不算科学?如果公开场合讲,怎么能不科学呢?谁能不科学?说谁不科学,那不是得罪人吗?所以,以形容词角度来理解,你科学,我科学,大家都科学。
作为名词的科学 名词是一个概念,它应当有严格定义的外延和特定的内涵一旦进行了这样的定义,肯定就得将外延之外的排除出去因此,这是一种静态分析的方式如果将科学作为一个名词,就肯定要将一些作为“非科学”排除出去。
这就涉及到如何定义科学一词的外延和内涵了 因为物理学是第一个公认科学化的学科,因此,一个判定是否科学的标准很自然地就是拿物理学作标准从物理学中总结出的标准是“实验标准”就是看一个学科是否有自己的实验基础,有实验基础就是科学,没有实验基础就不是科学。
但实验标准过于严格了,这就苦了很多难以拥有实验基础的学科为了给自己学科的科学性加分,就不断找出另外的判定科学与否的泛科学标准 一个比较广泛引用的泛科学定义是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学说给出的,以理论表述是否满足
“可证伪”要求来判定是否为科学。

卡尔·波普尔(1902-1994年),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另一个更广泛被引用的是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给出的,这个标准更加模糊,就是“范式”范式概念本身就非常含糊,库恩把科学想象成接近政治或信仰团体的并非完全理性的行为。
一个这样的团队保持一种“范式”体系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范式以革命方式被另一个范式替代的过程

托马斯·塞缪尔·库恩 美国科学史家(1922—1996),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创始人 实验标准不仅让几乎所有社会学领域的学科很闹心,就是大量自然领域的学科也很闹心地质、天文等学科都很难做实验就算波普尔的可证伪标准也有些让人难受,波普尔本身就认为心理学和社会学不能算科学,因为它们的理论不可证伪。
但心理学和社会学界似乎也并不在意波普尔的这种看法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如果认真点反过来问波普尔,你的证伪主义理论本身可证伪吗?估计证伪主义们也答不上来而范式概念广受欢迎的原因就在于,按这个说法就没什么东西不能装进科学了。
所以,从名词角度来看科学,似乎应该是很清楚的事情,但事实上在过去完全是一笔糊涂帐这是很多人自己定义科学标准,自谈自唱,别人也很难说什么的状态大量存在的原因所在如此一来,就没什么东西不是科学了因为原则上说一旦确定下概念的外延,一定会把什么东西排除在外。
但各个学科的学者们只要适当地自己调整外延,刚好把自己包进去就可以了哈哈,能难得住我吗? 作为名词的科学定义,就是把自己的学科包含进科学概念外延里面的过程,根本就无法形成一个统一公认的科学概念定义所以,结果还是“你科学,我科学,大家都科学”。
但是,以这种方式依然会形成一定的区别,那就是有些学科不用自己给自己下定义,它们比较放心地认为自己是科学,因为符合看来是公认最严格的实验标准而另外一些学科是需要通过先研究科学概念,自己给自己下定义后才归入科学。
这样一来,还是会形成“不用自己下定义的科学”,与“需要自己下定义的科学” 之分当你看到一门学科的顶尖学者在其经典著作的序言或第一章里在讨论科学定义问题,或者洋洋自得地讨论科学定义,从而证明自己是科学时,就知道他们是属于哪一类了。
作为动词的科学 以上这个区分绝对不能单纯看作是对后一类学科的任何轻视、更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否定这个问题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原来的科学定义或看法本身有缺陷,你不能把人家包含进来,不能满足这个领域科学研究市场的需求,那是你对科学本身的理解有缺陷。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完善的科学是应当可以覆盖一切需要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定一个标准把某些认识领域,或某个学科整个排除在科学的大门之外因此,科学的定义从认识对象和领域上来说的确应当能够包含一切领域,你还真不能把任何人、任何认识领域排除在外。
“你科学,我科学,大家都科学”本身是不错的,问题是要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把大家都涵盖进来,同时又不能对科学方法的优点有任何地削弱或降低只是有些领域科学化的工作需要做得更多一些 我在《实验、测量与科学》
一书中所建立的以测量替代实硷的系统科学标准,充分而必要、完备而又无冗余,它可以包含一切认识领域,同时又使得一切领域的科学性全都可以达到与物理学具有相同等的地位当然,说“可以”并不是说这样一来就万事大吉了,而是需要应用这些科学的方法去改造一切学科。
连物理学和化学的科学性都还需要更进一步改进,况且是其他的学科我们必须时刻记住科学的本质就是一套认识方法,因此它是动词,不是名词,更不是形容词 形容词是面向过去,你好,我好,大家好 名词是面向现在,你在里面,我在里面,大家都得在里面。
动词是面向未来,你更科学,我更科学,大家都更科学。 大家都能更好,才是真的好。作者简介

汪 涛独立学者,天使投资人,多家孵化器创业导师曾为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者,现为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投资总裁著 作:《通播网宣言》《生态社会人口论》《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实验、测量与科学》《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即将出版)《纯电动拯救世界》(即将重新出版)《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即将出版)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