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欣赏(著名的牛首山古诗词欣赏)燃爆了
一个“亦”字,蕴含了一种无奈,山里风光确实好,但和以前的生活环境相比有差距,含蓄委婉,耐人寻味。颔联描绘出了一幅安逸闲适而又生机勃勃的山村生活图
淡荡春光寒食天——咏寒食节古诗词赏析(五)王传学寒食节在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正值暮春时节,诗人们常常以此节为契机,咏物抒怀,感叹身世遭际,表明心志先看北宋诗人王禹偁的《寒食》: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王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
遇寒食节,写了此诗诗人饶有兴致地描写商州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动静结合,远近相适,色彩明丽,格调清新,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最后还不忘自我安慰,心酸内含,一种微怨之情在不经意间流露于笔端,使人回味无穷首联点明时间地点,诗人在商山过寒食节,山里的风光也是可爱的。
一个“亦”字,蕴含了一种无奈,山里风光确实好,但和以前的生活环境相比有差距,含蓄委婉,耐人寻味颔联描绘出了一幅安逸闲适而又生机勃勃的山村生活图景蝴蝶在花丛翻飞,孩子们慢慢靠近花朵轻轻拈捉它们;好多人家的大树上系着秋千,少女们在上面摇荡着。
颈联写雨后郊区原野上一片葱绿,巷陌春阴处的人家因寒食节而禁止烟火,透露出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尾联写自己官位清闲,劝解自己不要惆怅,还可用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换取酒钱的洒脱之情此诗虽写了商山地区的美景,诗人却是借美景强自排解被贬的失意落寞。
诗人自我安慰:副使之职非常清闲,又可以靠撰碑文来换一些喝酒的钱这种自我安慰实际上是一种“惆怅”的变形表面看来.诗人似乎已经陶醉于山村之景,表现出心境的乐观豁达,但商山之景“亦可怜”的“亦”正是与京城之景比较得来。
“莫惆怅”,其实暗含“正惘怅”之意“犹有”,看似旷达,实为自我调侃,里面藏有丰富的潜台词再看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壬辰寒食》: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 (公元1039年)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皇祐四年壬辰(公元1052年)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诗的大意是:客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
尤其是到了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官位爵禄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中做一个打渔的渔民和砍柴的樵夫。
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
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
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宋代诗人苏轼的《寒食雨二首》,充满贬谪之感:其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这两首诗于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在黄州时作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发,朝廷以苏轼诗文中有诽谤朝政之意,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被贬三年,回朝无望,又适逢寒食苦雨,连月不开,惆怅的心情更加苦闷,于是赋诗两首,即此《寒食雨》其一点明了时节、天气,进而叙写回春无望的境况与心情“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市,宋时为黄州,为苏轼的贬谪之地。
此句既点明了时节,又暗示自己已是被贬三年了下旬“欲惜春”与“不容惜”对举,借伤春之言述回朝无望,年年盼着被召回朝,却是时光流逝,翘首无期偏偏今年又逢连月的苦雨,本应温暖的春天竟如秋凉一般的萧瑟不堪燕脂,即胭脂。
愁中听说海棠花已落,在这苦雨时节,那胭脂匀雪般的海棠花也一定沾满污泥了吧?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曾作《海棠》诗,以海棠自况,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之语此句与“春去不容惜”相照应,同时又暗示自己已经年华逝去,也如那海棠花的春天却被泥污了一般。
那“不容惜”的春天啊,难道是被夜半的大力士给偷偷背走了吗?可真真教人无可奈何!我这个样子啊,就像那病倒的少年未老先衰一样,到病起时怕已是满头白发了!其二则进一步写寒食苦雨的情形和内心的苦闷首旬是倒装句.“雨势不已”是造成“春江欲入户”的原因;然而,倒装句却又有一种尽管“春江欲入户”但“雨势仍不已”的修辞效果,雨期绵绵无尽头,给人一种惆怅迷惘之感。
下四句是对苦雨窘状的具体描绘:乌云低垂,苦雨潆漾,天地间到处都充满着水气,小屋就像那孤单的渔舟一般,飘荡在无尽的水云里;苦雨无期厨房里也没别的什么东西,只好煮些湿冷的蔬菜,残破的炉灶里烧些潮湿的苇草.厨房里霎时便充满了呛人的浓烟!贺裳评曰:“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一篇最为沉痛。
”(《载酒园诗话》)在如此恶劣凄清的环境里,诗人度日如年,在遥遥无望的等待中,看到乌鸦衔着烧残的纸钱,方知又是一年的寒食节!又是一年的寒食节啊,又是一年的贬谪生活,想回归朝廷,报效国家,奈何君门深达九重,听不见我的声音;想回到祭奠先祖,做个耕读的文人,却又怎奈故乡的坟茔远在万里之外!真真是穷途末路!哭途穷,典出《晋书·阮籍传》。
阮籍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内心极度苦闷,“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遥想魏晋易代时的阮籍,穷途末路之际还能畅快地大哭一起来宣泄内心的郁闷,可我早已心如死灰,连痛哭的心劲都没有了汪师韩评曰:“二诗后作尤精绝,结四句固是长歌之悲,起四句乃先极荒凉之境。
移村落小景以作官居,情况大可想矣!”(《苏诗选评笺释》)众所周知,苏轼一生性格豁达,无论是文还是诗词,大都通达豪放须知,通达豪放的心境乃是历尽磨难而后成的才华横溢的苏轼突遭厄运,被贬黄州,政治理想已然幻灭,现实生活亦陷入困顿,竞曾有过“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蜜酒歌》)的悲叹,精神极为压抑。
此时的苏轼便开始向往一切皆空、物我两忘的佛老虚幻境界,试图由此获得自我解脱,然而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又使他不能安心《寒食雨二首》便是其痛苦的心灵写照黄州贬谪,为苏氏诗文风格转变之关捩,盖此后多有佛老思想入诗人文,而呈旷达、萧散、豪放之风。
南宋诗人陆游的《寒食》,借写三峡风光,抒客居之情:峡云烘日已成霞,瀼水生文浅见沙又向蛮方作寒食,强持卮酒对梨花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陆游的诗,另辟蹊径地通过写三峡风光来表现思想感情。
首联起笔精湛,引人入胜;颔联抒发异乡过节之情;颈联作比,反映漂泊之状;尾联则无可奈何,一种自我宽解、自我安慰、于失意中寻求解脱的心境完全表露出来,读来也十分动人宋代词人李清照的《浣溪沙》,抒写了惜春留春的心情: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浣溪沙》当是词人的前期之作李清照前期的生活,是以大家闺秀身份出现的,与此相称的,便是在她前期词作中表露出来的文雅、高贵气度。
这种气度又是通过词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优雅含蓄的笔触体现出来的此词通过暮春风光和闺室景物的描绘,抒写了女词人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上片侧重描绘室内景致“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寒食时节,时令已值暮春,这正是“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江淹《别赋》),暖风醉人时节。
接着词人即把笔触移至室内,一股氤氲氛围笼罩闺中,原来是袅袅香烟弥漫其中,从中似还透着静谧、温馨和淡淡的忧愁“淡荡”,谓春光融和遍满之意“沈水”,即沉水香“梦回山枕隐花钿”句,写词人早晨梦醒,凝妆完毕,却慵懒未除,又斜倚枕上出神,似在品味梦中情景。
“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作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优雅、倩丽、静谧的画面:寒食时节,春光融融,闺房中檀香氤氲,一个少妇正欹枕凝神如果认为画面中的少妇只是属于慵懒、无聊那种类型的女性,整日价沉溺于沉香、花钿、山枕之中,那就错了。
李清照有着男性作家无以比拟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对大自然与外部世界有着极为敏锐的感悟,以及强烈的关注与渴念的女性,词作的下片就为人们展示了这样的情愫“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女词人的笔触延伸到室外,但见室外妇女们正笑语喧喧,彼此斗草取乐,而海燕此时却经春未归。
女词人这里写海燕未归,隐隐含有她细数日子,惜春留春心态,而写斗草游戏,则映衬自己的寂寞次句言春天将尽,梅子熟透,柳枝长成惜春、留春不住,叹春之情遂油然而生“柳生绵”,亦为暮春之景致以上写景,也透露出词人无奈叹喟之情。
末句:“黄昏疏雨湿秋千”,黄昏时分,独自一人,已自不堪,更兼疏雨,以及空寂、湿漉的秋千架相伴,更让人感到寂寞、愁怨这首词抒写情感很是细腻,但不是直言明说,而是通过十分优雅、含蓄的笔触,去描述十分典型的外物形象和意境,从中再渗出细腻而幽深的心态,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南宋词人谢枋得的《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抒发爱国之情: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 花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 他 鼎中炼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 蜕,岂恋黄沙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又何必,待过家上 冢,书锦荣华这首词是词人当年过郓州时所作宋朝灭亡之后,元朝不断南征其间,词人一直隐居在闽中,直到公元1289年,福建参知政事魏天佑,为了向朝廷取媚,强迫词人北上。
在寒食节,词人过郓州,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终绝食而死,年仅六十四岁这首词词人先抒发思乡之情,继而抒发自己报国之情,全词慷慨悲歌催人泪下这首词精彩之处,在于注重心理刻画,含有感染力,因此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魅力。
词的上片,由寒食节起笔,表达对祖茔冢柏的眷念之情“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讲的是十五年来,每到寒食节“皆在天涯”,而不能祭扫祖茔尽孝这是词人的回忆词人于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出任江西招谕使,知信州。
不久,元军攻陷信州,词人改名换姓入建宁唐石山中,后又隐居闽中,一直未回故乡江西弋阳,到现在已十五年字面是说寒食节,实际上也暗含了对国破家亡的回忆用“皆在天涯”写沦落飘泊,无家可依,四字包含了血泪经历“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见飞花”,承起句写十五年飘泊之中每逢寒食的思想感情,分两层意思:前二句是说在“雨濡露润”的天气里,思念着“宰柏”。
“宰柏”,坟墓上的柏树,也称“宰树”、“宰木”寒食节是祭扫祖茔的日子,经常是细雨蒙蒙,故云“雨濡露润”,这种情况最容易引起在异乡飘泊的人的“宰柏”之思后两句说在“风柔日媚”的天气里,却又“羞见飞花” “飞花”指的是热闹的景象,而无家可归之人,则不忍着,也“羞见”,——国破家亡,自己无力挽救,因而只能埋名深山,岂不羞对“飞花”!这两层意思总起来是说词人无时无刻都在思国念家,痛苦不堪。
一个“叹”字领起四句,“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三句,仍从寒食祭扫着笔“麦饭”、“纸钱”、“只鸡”、“斗酒”,皆是祭品,祭扫完毕,便被那些乌鸦喜鹊所取走,这里,词人则说自己不能用“麦饭”等物祭扫祖茔,林间的喜鹊乌鸦也空等了!“几”,屡次,与“十五年”互相照应。
这三句写得仍然很悲痛对祖茔的怀念,同时也是对故国的怀念,更是对自我不幸遭遇的感叹“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为上述情况寻找原因“我”是指“天”;“他” 则是指蒙元贵族从字面上看,好像是放达,实际上是悲愤而且故意用作反语,“不由乎我(天)”,正是“由我(天)”,“不由他”正是“由他”,词人既怨天又尤人。
这里用反语的原因,在于当时词人身在蒙元贵族统治之下,词人是个性格刚烈无所畏惧的人反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格,用于嘲弄讽刺上片虽沉痛悲愤,但其基调却显得低沉下片则变为至大至刚,充满了视死如归的精神“鼎中炼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鼎”,这里指丹炉,道家在丹炉内炼丹,丹成可以飞升:“紫府”,道家称仙人所居之地,“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宫阙这两句是说自己对于自己的去处早在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炼熟,随时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为家了。
词人这次北上,早已有了死亡的准备,所以才有如此言语“想前人鹤驭,常游绛,浮生蝉蜕,岂恋黄沙?”就此意作进一步发挥四句用一“想”字领起,滔滔而下,表明是词人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神仙或得道之士每骑鹤上天,游于绛阙,其乐无穷;而世俗之身,当如“蝉蜕蛇解,游于太清”,岂能留恋于尘埃浊世(“黄沙”)。
他不想苟且偷生,屈节苟活,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以下就“寒食”本题,再表白自己的志向与气节“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耶”,“男子正当如是”,是肯定语气,故以“邪”足成七字句,并以叶韵,赞羡庸珏他们的爱国正义行动,表示自己作为好男儿正当仿效他们的精神,效忠宋室。
另一方面,“又何必,待过家上冢,昼锦荣华”,则就此次被迫北上强令降元做官而言“昼锦”,用指富贵还乡“过家上冢”,即还旧居,祭祖坟,指的是夸耀邻里的事词人概以“又何必”一语抹煞之“待”表示将来可以实现之意,即今已断言并无可能,因此不仅多此一举,言辞杀辣,不留余地。
“上冢”一语,也是就寒食祭扫事生出,与”守坟“、”修墓“,同回应上片所说情事,紧扣题意明代诗人朱孟德的《西夏寒食遣兴》,借景抒情:春空云淡禁烟中,冷落那堪客里逢饭煮青精颜固好,杯传蓝尾习能同锦销文杏枝头雨,。
雪卷棠梨树底风往事慢思魂欲断,不堪回首贺兰东朱孟德,宁夏人永乐戊戌(公元141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广东兴宁县知县善诗文此诗系诗人在宁夏旅舍所作,表现了明代西北边民的寒食风俗《乾隆宁夏府志·风俗》载:“清明日,挈榼提壶,相邀野田或梵刹间共邀饮,曰‘踏青’。
插柳枝户上,妇女并戴于首” 当是明代传承下来的风俗诗人在旅居之中逢寒食节,禁火冷食,倍感冷落孤寂颔联写当地风俗:煮青精饭,喝蓝尾酒,这些都与内地相同颈联写寒食风景:美丽的杏花被风雨打落,洁白的棠梨花叶被风卷走。
描绘出一幅暮春的凄清之景尾联抒发感叹,想起往事,痛苦万分,贺兰山东,不堪回首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明末诗人陈子龙的《唐多令·寒食》:充满国破的痛楚: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草带芳林,寒塘涨水深五更风雨断遥岑。
雨下 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 双缕绣盘金,平沙油壁侵宫人斜外柳阴 阴回首西陵松柏路,肠断也,结同心陈子龙被后人誉为“明词第一人”,其词风流婉丽、意蕴深婉词人听到明王朝的帝王陵墓建筑被清朝占领后,内心无比悲痛,遂写下此词,以寄哀思。
西陵,此指坐落在北京天寿山的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天寿山的明十三陵,从某个角度来说是朱明王朝的象征当清兵的铁蹄踏上十三陵之后,忠于朱明王朝的人士无不痛心疾首,难以接受此事实当时,因抗清而身陷囹圄的词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在狱中含泪写下这首被人称作“绝笔’的词作。
上片写寒食时节的风景:碧草芳林,寒塘水深,风雨不断,遮断远山,雨下飞花,含泪飘零,一片风雨飘摇、零落凄清之景,暗示了明王朝的败落下片写宫人逃难,宫女坟墓被柳树掩映回望十三陵前的松柏路,肝肠寸断故国之思,优愤之情,溢于言表。
结句更明确表达了自己忠于明室的不可动摇的意念全词凄怨激楚,悲愤填膺,与国变之前的作品显然大异其趣,足见作者词风在国破家亡后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寒食节已和清明节合二为一虽然现在不单过寒食节,但古人咏寒食节诗词里面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蕴,仍值得我们仔细体味,深切感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