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祥(杨学祥的博文)墙裂推荐
土耳其7.8级震群以及大地震能量向东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大陆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地震形势。未来,有一批高级专家“描”上了川滇特大地震。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导读】土耳其7.8级震群以及大地震能量向东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大陆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地震形势塔吉克斯坦7.2级地震确认了大地震能量向东发展的趋势。
在这个背景下,赵卫国研究团队再次成功运用“跟踪式预测”的短临预测策略,实现了塔吉克斯坦7.2级大地震临震预测未来,有一批高级专家“描”上了川滇特大地震去年底,他们联名给有关部门报送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试点的建议》。
“陈学忠等人关于欧亚地震带大地震对中国大陆大震的影响”,本文有更详细的解读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先后发生两个7.8级大地震,它们释放的能量已经超过了一个8级特大地震(2个7.8级地震的能量(焦耳)=(。
3.16E+16)×2=6.32E+16;一个8级地震的能量为6.31E+16)。
来自央视新闻的报道称,截至当地时间2月26日,土耳其这个7.8级震群已造成土耳其超过4.4万人死亡[1],在叙利亚西北部,截至12日,已有超过4300人死亡[2]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死亡人数”(死了见尸),并没有包括目前仍然埋压在废墟中的失踪人数(死不见尸)。
二者相加为“震亡人数”所以,土耳其这个7.8级大震震群,可谓伤亡惨重。
截止到2023年2月27日,土耳其这个7.8级震群释放了巨大能量,2个7.8级大地震加上7个5.0~6.7级余震(见下图),这远超过了一个8级地震的能量,导致中国大陆地震形势更加严峻,这已经成为中国国内地震学家和地震专家的共识。
其实,早在2014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陈学忠研究员等3位地震专家便发表论文指出,“当出现欧亚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且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或
8级地震的可能性。这个关系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3]。“显著水平为10%”的意思是,上述结果错误的可能性为10%,正确的可能性为90%。
上图中给出了欧亚地震带的空间位置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北岸开始,沿着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经意大利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我国青藏高原南部,并在印度东部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连接。
在陈学忠等人上述研究之前,已经有研究者指出,欧亚地震带和中国大陆整体地震的迁移方向一致,二者的迁移线多数彼此平行;欧亚地震带内的印度板块北边界地区的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地震高潮期具有同步性陈学忠等人的研究,正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展开。
也就是“以欧亚带地震能量与全球地震能量之比值”来描述其地震活动强弱,进而分析其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
图片说明:“表1”表示,同时满足“欧亚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和“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这2个条件的有7年该论文“表1”的目的是“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取“欧亚地震带年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能量)比高于。
50%且有8级地震发生”(即两个条件同时存在)为异常,考察“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或8级以上地震”的情况,检验结果见“表5”从“表1”可见,“两个条件同时存在”的异常情况出现了7次,这7
次异常都出现了(“表5”蓝色划线)的情况“表5”表示,这个关系(或情况)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而“显著水平为10%”的意思是,上述结果(或结论)错误的可能性为10%,正确的可能性为90%
。
该论文的结论是(见下图):当出现了“欧亚地震带年地震释放能量占比高于50%”,并且“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或8级地震若以此进行决策,“面临的风险是10%
,其正确性的可能性为90%”[4]。
上述图片来源:《地震》期刊,2014年第1期,第34-39页目前,如果要应用陈学忠等人论文的结论,除了已经有“欧亚地震带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即土耳其7.8级地震震群)这个条件外,现在还缺少一个条件,即“欧亚地震带地震释放能量与全球地震释放能量之比高于。
50%”,而这个条件需要等到2023年结束以后,才能累计出来我对这篇论文预测价值的评价是:如果2023年全年的确是有“欧亚地震带年地震释放能量与全球地震能量之比高于50%”这个条件,那陈学忠等人的上述研究结论可以作为判断“中国大陆地区未来。
3年大地震和特大地震”的一个中长期预测请注意:陈学忠等人的上述研究结论仅仅是“一个”预测意见而且,从方法论上看,他们这些主流地震专家是利用“地震统计学”方法研究“地震活动性”,在本质上,仍然属于“经验性预测”的范畴(见上图)。
既然是“经验预测”,那就必须遵行“经验预测”的基本原则,即“不能靠一种手段包打天下”,而必须“综合手段综合运用、综合分析、综合判断”因此,他们的上述预测意见的正确性还需要其它若干数量的预测意见去印证中国地震预测史上有这样的震例。
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了“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共有20个单位共53位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该会议总结了众多专家的意见,这其中就有地震学家耿庆国(当年就职于北京地震队)根据“旱震理论”作出“华北有。
7级以上地震”的预测意见众多地震专家的众多预测意见相互印证,都指向了华北及渤海地区于是国家地震局关于会商会的总结报告报送到了主管部门中科院,并由中科院转报国务院6月底,国务院下达了著名的“国发[1974
]69号”文件,向北京等7省区市批转了中科院的上述报告,这等于是国务院发布了包括京津唐地区在内的地震(强震大震)中期预报(中期,指几个月到几年,尤其指1、2年)此后,在2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在中期预报划定的区域内,连续发生了。
3个6.3~7.8级地震,这包括1975年2月辽宁海城7.3级地震,1976年4月6日内蒙古的和林格尔6.3级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众多历史资料显示,海城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时期,中国地震学家和地震专家的中期预测依据众多,这主要包括传统的“八大手段”(即测震、地形变、地磁、地电、重力、地应力、地下水、动物异常等),以及地震断裂带分析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等等手段和方法,所以,当年国家地震局和省级地震部门中高级地震专家的中期预测水平很高。
其实,除了陈学忠等人,其他一些地震地质专家对未来中国大震趋势也有所预测例如,2022年6月,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等人,根据“大天体与大地震周期活动关系”的研究,认为,“中国7级地震已进入。
2023—2035年10年活跃期”[5]好了,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说“欧亚地震带”对中国大陆大地震的影响几乎就在陈学忠等人发表论文的同一时期,中科院研究员秦四清也论述了“欧亚地震带”2015年,秦四清撰文说,欧亚地震带始于地中海北岸,与阿尔卑斯褶皱带和喜马拉雅山脉紧密联系,也称“地中海-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个地震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全球约。
15%的地震能量释放都发生在这一庞大的地震带内[6]。(见下图)
正是基于上述地震地质结构,我所认识的地震学家和地震专家都认为,2023年2月6日土耳其特大地震震群活动后,大地震、特大地震的能量会有一个向东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国的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的地震危险区,尤其是这些年划定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发生大地震、特大地震的可能性。
时间很快就给出了间接答案“欧亚地震带”大地震、特大地震的活动能量的确在向东发展2023年2月23日,距离土耳其特大地震震群约3100多公里的塔吉克斯坦发生7.2级地震这个大地震距离中国边境最近处约82公里,距离中国最近乡镇约
100多公里。我国新疆喀什、阿图什等地区震感强烈。
* * *塔吉克斯坦7.2级地震后的第3天,我接到了地震专家赵卫国的电话,他的研究团队第二次主动运用我的“追踪式预测—有限误报—逼近大震”的预测策略,在震前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措施,在距离塔吉克斯坦
7.2级地震2700多公里的地方,成功完成了“跟踪式预测”实现了大地震临震预测,并“在大地震的确定性(预测)预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赵卫国研究团队在震后2天(2月25日)的“震情反映”[7]中所提供的有关塔吉克斯坦。
7.2级地震的预测情况报告显示,他们已经命名的国家级“科创中国”防灾减灾创新基地利用“甘肃省陇南市新微电地震研究所”长达40多年的科技创新所研制成功的SE系列地震前兆监测仪器,以及“科创中国”防灾减灾创新基地已经建成的包括甘肃陇南、文县、兰州,青海湟源、江苏淮安、广东惠州和四川自贡等地所形成的立体电场监测网,于
2023年2月初,便捕捉到了塔吉克斯坦7.2级地震的“确定性异常信号”(据赵卫国介绍,该信号确认,“肯定会有一个强震发生”)赵卫国研究团队研制的SE系列立体电场监测仪,拥有一系列独创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
SE系列地电场地震前兆监测仪通过了国家鉴定,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独特的信号识别与抗干扰K值技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有地下、地面和近地空间立体电场、仿生电和地磁等多种手段不过,他们“第一次预测”判定的方向方位虽然不错,但地点偏离较多。
当时,基于上述异常信号和进一步跟踪监测,他们于2月8日作出初步判断:在陇南西北方向的甘青地区将会发生6~7级地震,震中地点在“青海玛多—门源—甘肃兰州”一带在“第一次预测”的当天晚上(2月8日),该团队组织专家携带一批骨干仪器和群测群防普及型仪器,迅速赶赴甘肃兰州市,准备进一步的监测预测工作。
次日(2月9日)上午,赵卫国研究团队及其协作单位“甘肃天域人工环境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专家以及志愿者,在兰州召开大地震现场跟踪方案落实会会议决定,尽快在兰州及其附近的天祝、古浪等县安装相关仪器但后来因为当地天气恶劣,连续降雪,仪器安装工作受阻。
2023年2月9日上午赵卫国研究团队及其协作单位相关人员在兰州开会商讨应对方案2月17日,克服重重困难后,骨干地电场监测仪器终于在兰州市城关区头营村安装完成并且,群测群防的普及型监测报警仪器也在兰州附近几个地方布设完成。
安装在兰州市城关区头营村的骨干地电场监测仪器至此,在距离未来塔吉克斯坦7.2级地震2700多公里的短临“前哨监测点”正式加入赵卫国研究团队的立体电场监测网,随后便开始产出前兆异常监测数据。(见下图)
赵卫国研究团队的短临“前哨监测点”到2月21日23时,该团队监测网的监测异常数据已经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结束意味着地震“发震”在即),于是,他们在2月22日15时作出了“第二次临震预测”:在新疆喀什地区,地震震级
7级左右,17点以后进入发震时区。“第二次临震预测”发布时,距离塔吉克斯坦7.2级大地震爆发还有17个小时。
微信截屏:2023年2月22日星期三(震前1天)赵卫国与有关专家讨论震情上述“第二次临震预测”作出后,赵卫国研究团队设法联系了新疆和甘肃有关部门(参见上图)但是,根据中国现有的地震预报制度,他们的预测意见不会有任何减灾作用。
好在塔吉克斯坦这个大地震距离中国边境有82公里,距离中国最近乡镇也有100多公里虽然新疆喀什、阿图什等地区震感强烈,但并无大碍希望下一次,中国还有这么好的“运气”* * *当然,土耳其
7.8级震群以及大地震能量向东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大陆重点地震危险区的地震形势塔吉克斯坦7.2级地震确认了大地震能量向东发展的趋势,但是,此后这股变幻莫测的大地震、特大地震的活动能量,又会向哪里发展呢?这是中国地震学家、高级地震专家不能不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其实,最近这几年,一大批地震专家始终认为,目前中国大陆地震严峻形势的重中之重在川滇地震危险区,并且可能是特大地震的危险性而最近两年在川滇地震危险区及其外围地区一再发生强震大震,例如,2021年的云南漾濞。
6.4级地震、青海玛多7.4级地震,2022年的芦山6.1级地震、泸定6.8级地震,都使得川滇地震形势趋向更加严峻且紧迫基于这样的严峻震情形势,2022年底,有一批高级专家联名给有关部门报送了《关于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试点,实现川滇特大地震临震预测预报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这些专家代表了中国目前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短期和短临预测方面的顶级专家这个《建议》的重点是,建议由省级政府就“川滇特大地震临震预测预报试点”立项,并在“以地方为主”的原则下,落实地震重点危险区试点县县委书记“大地震临震预测预报主体责任”,由重点县市试点县地方政府按要求去组织“防震自救”,并自主发布大地震临震预报,从而化解川滇地震危险区特大地震的三大风险。
该《建议》报告真正是集思广益,最后形成的关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试点的详细实施方案,被“打磨”得比较完善,而且具有可以“立即实施执行”并“能够比较可靠地抓住川滇大地震”化解重大危机的功能其中的“技术创新”方案,甚至把川滇地区需要布设的真正实用有效的所有仪器系列都选择配置到位。
可以说,他们为川滇地震重点危险区配置了当今世界上最强的短临监测和预测力量,期望能够真正实现大地震、特大地震的临震预测预报,真正实现“防震减灾救人”的目标请为中国人“祈福”吧!* * *
越来越多的地震专家理解并认同我反复论证过的这个理论逻辑:没有制度创新,再多再好的技术创新都没有出路(没法派上用场),而且,再多再正确的零星短临预测或者临震预测,都不能发挥“防震减灾救人”的实际作用,所以,必须“组织起来”,并且是由地方政府去有效“组织”民间地震预测力量、地方地震部门和重点危险区的广大群众这三部分地震预测力量,也就是,必须在国家层面通过“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去实现大地震的临震预测预报这里的“制度创新”,其核心就两条:一是落实地震重点危险区重点县市主政官员大地震临震预报的主体责任,二是所有重点县市地方政府都要按照“以地方为主”的制度要求和一系列技术要求去组织“防震自救”。
没有上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实现大地震临震预测预报“防震减灾救人”,始终是一句空话天下苦“地震不能预报”久矣!2023年3月4日于小书房(纸质媒体刊用需要作者授权)[1]红星新闻:《土耳其强震已造成该国
44374人死亡》,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百家号官方帐号,2023年2月27日[2]新京报:《联合国:叙利亚西北部已有超过4300人受地震影响死亡》,新京报社百家号官方帐号,2023年2月13日[3]陈学忠、李艳娥、王恒信:。
《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分析》,《地震》,2014年第1期[4]陈学忠、李艳娥、王恒信:《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分析》,《地震》,。
2014年第1期[5]杨学祥、杨冬红:《中国7级地震已进入2023-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十年的活跃期》,科学网杨学祥的博文,2022年6月12日[6]秦四清:《“解放”欧亚地震带小纪》,科学网秦四清的博文,。
2015年4月3日[7]国家级“科创中国”防灾减灾创新基地等:《关于成功测报塔吉克斯坦中国新疆边境地区7.2级地震的情况报告》(内部文件),《震情反映(第一期)》,2023年2月25日重要参考文献:1、
《致国家管理高层主政官员:关于川滇严峻地震形势应对策略的建议》2、《大地震能否预报的两个答案及其思路:兼与“怀疑论者”沟通》3、《详解“防震自救”概念及其理论要点》4、《解读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真正原因》
5、《还原1976年龙陵大地震的“防震自救”真相》6、《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的有效途径》7、《赵卫国首次“追踪式预测”成功》—————————————两部“制度困局”:延伸阅读—————————————1
、大地震临震预报成功震例解读文集2、《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解读文集3、“人口大困局:人口•资源•环境”文集4、“求解:三农困局”文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