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杂志(科学杂志将什么称为本世纪最臭名昭著的)真没想到
中国科学报文章
华盛顿大学什么技术被质疑了近二十年?多年前的一场学术会议上,两位心脏病理学领域的“大牛”掐了起来美国华盛顿大学的Charles Murry教授站在讲台上,只讲了一页与自己工作有关的PPT后,就话锋一转,说:“我们验证了Piero Anversa的研究,发现他的数据都是不能重复的。
”受到指责的这位Anversa当时就坐在听众席上要不是有人拉架,两人险些把学术之争升级为拳脚之战近日,Charles Murry“大仇得报”Piero Anversa的31篇论文面临撤稿,这些论文已被确认包含篡改或编造的数据。
《科学》杂志将其称为本世纪最臭名昭著的科学欺诈案件之一争议的焦点:干细胞能否治疗心脏病?“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马跃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十多年来一直有人驳斥他的数据有问题”科学家们争议的焦点,在于一种叫作c-kit的干细胞究竟能不能转化为心肌细胞,进而治疗心肌梗塞。
早在2001年,Anversa研究组就声称他们把来源于骨髓的c-kit干细胞注入到患有心脏病的老鼠心脏内,这些细胞在9天内成功转化成为心肌两年后,Anversa又提出心脏里本来就有c-kit干细胞,可以用来修复心肌。
因为这些石破天惊的研究,Anversa被认为是心肌细胞再生领域的开创者,在国际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名望这套激动人心的技术很有市场由于骨髓和血液中的干细胞比较容易分离得到,因此很多医生都为这些细胞能拿来治病的前景振奋不已,不少知名的心脏病医院都曾组织开展相关研究。
但在同行圈子里,Anversa和他的理论一直备受质疑有一次,马跃接待前来交流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Loren Field这位知名学者拿出许多数据,试图向他说明为什么这类研究并不靠谱“Field告诉我,他实验室里的两位博士后由于选择了错误的研究方向,最终不得不中断自己的学术生涯。
他很担心这些研究也会导致相似的不良后果”马跃说Field正是最早提出对Anversa质疑的学者之一2004年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题目就叫《在心肌梗死中,造血干细胞不能转化为心肌细胞》由于心肌梗塞会造成大量心肌细胞不可逆的坏死,因此治疗这种疾病的核心问题就在于产生新的心肌细胞。
遗憾的是,没过几年就有学者跳出来发表文章,称Anversa的这种方法没法产生新的心肌细胞今年4月,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斌在《循环》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成年小鼠发生心肌梗塞后,非心肌细胞不会变成心肌细胞去弥补创伤。
“我们只在小鼠中做了实验,但依据进化的保守性,我们可以想象人体心脏内干细胞存在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周斌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今年8月,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的著名学者Jeffery Molkentin也在《循环》上发表论文,题目同样开门见山:《确凿证据表明成年哺乳动物心脏缺乏内源性再生干细胞》。
论文这样写道:“过去20年中,成体干细胞介导的梗塞组织心肌再生,一直是心血管医学的一大希望……心脏自身包含心肌细胞再生干细胞的说法绝对是整个讨论的核心……证据表明‘成体干细胞注射’在患者中是安全的,但其疗效尚不清楚……这些研究结果表明,c-kit干细胞谱系产生心肌细胞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事件(<0.005%),比心肌细胞的已知生理周转率低几个数量级。
”此外,Robert Robbins和文章开头提到的Charles Murry都曾撰写论文反驳Anversa的研究不能重复的结果,构成学术不端吗?尽管学界一直议论纷纷,但要下“学术不端”的结论还是很不容易的。
“这次判定Anversa的31篇论文存在数据造假,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抓到了哪些具体的数据是伪造的”马跃说他这样打比方,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偷戒指的小偷呢?光是看到他手上戴着一模一样的戒指是不够的,因为他可能恰巧买到了一样的戒指,或者无心捡到了遗失的戒指。
只有用监控拍下来他的行窃行为,才能判定偷窃那么,用干细胞治疗心脏病这条路是不是就彻底堵死了呢?有趣的是,今年7月,跟Anversa掐过架的那位Charles Murry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文章,声称将人心肌细胞注射到心脏病发作的猴子中有助于让这些猴子的受损心脏更好地泵血。
而这项研究中所使用的人心肌细胞,正是由人胚胎干细胞经重编程后产生的“干细胞移植恢复心脏功能的研究,其实是个很大的领域尽管有些人过于夸大了自己研究的作用,但我不认为整个领域都走入了死胡同”马跃说“但也不要认为干细胞治疗心脏疾病一定行不通。
”周斌说,“干细胞治疗心脏疾病的机制可能有多种,这次事件只是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好的技术严谨地进行这个领域的相关研究,深入阐明其具体作用机制”干细胞还治不了心脏病 美科学家不端行为殃及整个相关研究领域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机构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均建议撤销一位知名研究人员的31篇论文,因为它们包含“篡改的和/或伪造的数据”。
《科学》杂志将其称为本世纪最臭名昭著的科学欺诈案件之一
心脏病学家Piero Anversa曾声称在心脏中发现了能够再生心肌的干细胞但2014年,其他研究组表示无法重复Anversa的结果,哈佛大学医学院启动了相关调查,并撤销了其一篇论文2015年,Anversa实验室关闭。
此次,调查机构没有公布有问题论文名单,但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已经通知了相关期刊饮誉全球早在2001年,Anversa研究组称,可以用骨髓干细胞(c-kit)使心肌再生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杂志Anvers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Donald Orlic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将c-kit注入到患有心脏病的老鼠心脏内,这些细胞在9天内成功转化成为心肌。
2003年,Anversa等人又在《细胞》杂志发文称不需要骨髓干细胞,使用成熟的心脏干细胞就能修复心肌Anversa还检查了那些死于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发现其中一些器官的肌肉是可以再生的这些理论挑战了传统,一时间震动了整个学界,人们开始对心脏干细胞注入疗法抱有强烈期待。
Anversa也被认为是心肌细胞再生领域的开创者,在国际学术界极具名望2007年,Anversa开始领导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再生医学实验室他在该机构至少发表了55篇论文一位前研究员曾描述,这个实验室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和担忧的气氛里。
“10年来,他什么都管”辛辛那提儿童研究所研究员Jeffery Molkentin说然而,当各种研究小组试图重现这些结果时,他们失败了尽管如此,一些科学家仍试图将c-kit注入受损的心脏,结果喜忧参半存在欺诈
于是,质疑之声纷纷出现早在2004年,就有3个独立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无法复制Anversa的老鼠实验由于数据造假,Anversa于2012年发表在《循环》杂志的一篇论文被撤稿同年,《柳叶刀》也发表声明,对Anversa论文造假表示“关切”。
当时,瑞典研究人员估计人体25岁的细胞每年更新的速度约为1%,而75岁则降至0.45%但Anversa及其同事在这篇论文和其他论文中对这些估计提出了质疑,他们声称这种更新在20岁至40岁为每年7%,而且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80岁人群高达19%。
瑞典团队希望弄清为何研究结果相去甚远,但在两个研究组分享了数据后,瑞典团队怀疑Anversa的样本受到了污染,并对其数据处理方式表示了担忧英国心脏病学家Darrel Francis 撰文直指,一些心脏病学家会“调整”数据以证明自己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启动调查,证实了Anversa篡改数据,《循环》杂志同意撤销论文Anversa还曾修正了8篇论文,其中许多是由于未能披露利益冲突而遭到质疑2015年,Anversa离开布里格姆妇女医院,但相关调查并未停止,甚至引起了美国政府部门的关注,因为他主持了诸多由联邦经费资助的项目,牵涉数额巨大。
2017年,NIH起诉Anversa和同事用欺诈的手段骗取经费,布里格姆妇女医院最终同意与美国政府达成和解协议,赔偿1000万美元Anversa等人却起诉医院,称其将内部调查一事通告给《循环》编辑部,从而损害了他们的职业前景。
Anversa否认自己存在任何学术不端行为,并将责任推给已撤回论文的第一作者目前尚不清楚,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布里格姆妇女医院撤回论文的呼吁,是否同与政府达成的和解有关这两家机构只是宣称,调查确定31篇论文存在伪造数据,已经通知所有相关期刊,并将严格依照政策和法规进行处理。
目前就职于苏黎世大学的Anversa并未发表任何评论可以停止了“心脏里没有干细胞,不要试图公布这些结果了”Molkentin说Anversa的学术不端,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和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甚至涉及整个相关领域。
华盛顿大学心血管病理学家Charles Murry提到,有几十个小组在争分夺秒地研究利用干细胞治疗心脏病,每一位研究者不仅想为患者减轻痛苦,还想成为创造历史的人而且,仍有少数研究人员继续发表与Anversa一致的研究结果。
Molkentin希望,这次撤稿能让人们冷静下来,停止向错误方向前进耶鲁大学心脏病学家Harlan Krumholz也表示,“在我看来,显而易见的是需要透明化”科学界需要知道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论文被撤回,以及关于该领域研究方向的建议。
尽管期刊经常根据科研机构的撤回建议采取行动,但也并非总是如此,而且有时需要时间据统计,期刊每年总共发表300万篇论文,大约撤回1400篇《柳叶刀》杂志发言人Seil Collins说,在收到哈佛大学的建议后,Anversa在2011年发表的论文已经被贴上了关注标签。
如果Anversa的31篇论文被全部撤回,将使得他在“撤稿观察”网站上的排名一跃进入全球前20名目前,撤稿最多的前10位学者,每人至少撤销了39篇论文,排名首位的是日本麻醉研究者藤井善隆,共有183篇论文被撤。
近年来,细胞生物学领域撤稿事件频发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小保方晴子称研究出“万能细胞”,并被认为可能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但最终调查发现该成果存在“捏造”和“篡改”,相关论文被撤稿东京大学认定该校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的领军人物渡边嘉典等人发表在《科学》和《自然》等刊物上的5篇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其中1篇被撤销。
哈佛自揭家丑“清理门户”,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这几天,美国哈佛大学撤销知名教授31篇论文并认罚1000万美元一事在学术界引发轰动大家关注的焦点无外乎两个:一是身为前哈佛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竟然在至少31篇论文中存在篡改、伪造数据行为,情形之恶劣实属罕有;二是哈佛大学在处理这起学术不端事件上的积极与果敢,在维护科研诚信、营造良好生态方面作出的严厉处罚和深远用意,堪称远见。
论文造假、学术不端一直是科研界深恶痛绝且被严厉制止的行为纵观全球,此类现象也一直伴随着学术科研活动时隐时现,鲜有国家幸免从韩国黄禹锡干细胞研究造假,到日本小保方晴子“万能细胞”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再到此次Anversa所谓的心脏干细胞研究,以捏造、篡改等并不高明的手段或能蒙蔽公众于一时,但最终难逃被发现和戳破的下场,只能沦为一个个学术闹剧罢了。
事实上,即使是从事崇高科学事业的科学家,也会有人抵挡不住利益诱惑,铤而走险,作出违背科学道德和伦理规范的行为学术界并不独立于其他社会领域而成为一片净土打击学术不端、维护科研诚信,既没有国界之分,也没有过去与现在之别。
值得称道的是,在处理学术不端事件上,哈佛大学的所作所为堪称表率在发现Anversa涉嫌论文造假后,哈佛医学院主动要求相关期刊撤稿,并且认罚1000万美元这种自揭家丑的“高调”行为,不但没有损害学校的颜面,反而为这所有着近400年历史的著名学府挽回了声誉,重新赢得了尊重。
哈佛“清理门户”,同样对我国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有益借鉴近年来,我国学术圈内种种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有些事件甚至对现有学术生态以及科学共同体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除了不端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还与事后相关机构对于事件的处理有着很大关系。
有关机构面对不端事件查而不纠、查而不处,过程不积极、不透明,结果不了了之诸如此类的情况较为普遍,使得“零容忍”有沦为口号之嫌,也让整个学术圈、广大科研人员成为这些偶发、个体性事件的“背锅侠”,更让公众不自觉地以“窥斑见豹”的心态来看待当下的科技界。
这类负面影响的极端形式表现为,个别人会动辄非理性地上升到学术造假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制度痼疾、文化毒瘤”,罔顾事实地虚幻构建出国外的学术“净土”由此,捍卫科学尊严、维护科研诚信,仅从哈佛大学“清理门户”一事上即有可供参考的经验。
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和价值导向,以更加积极和自信的姿态面对学术不端,以更加透明和公正的方式处理诚信问题,以更为有力和坚决的举措处罚学术造假只有不断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良好学风道德的营造,才能让那些试图以投机、欺诈而牟利,以隐瞒、包庇而自保的“学术硕鼠”人人喊打、无法遁形。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8-10-19 第1版 要闻,标题:什么技术被质疑了近二十年?;《中国科学报》(2018-10-18 第1版 要闻,原题:干细胞还治不了心脏病 美科学家不端行为殃及整个相关研究领域),作者唐凤;
《中国科学报》 (2018-10-18 第1版 要闻,原题:哈佛“清理门户”带来的警示),作者钟科平。编辑:爱心 微信pinchebj爱心课堂 最新动态心外科免费培训
扫一扫上图右侧二维码,申请听课心内科培训
扫一扫上图右侧 二维码 可申请听课中医科普
扫一扫上图右侧 二维码 可申请听课附:冠心病介入进阶之路前八期课程表(每周日举办)序号主题主 讲单位、职称1PCI术前病况评估及术后胸痛鉴别刘 蓉主任医师2冠状动脉造影要点和注意事项叶绍东副主任医师
3IABP临床及介入治疗应用崔锦钢副主任医师4PCI围手术期的抗栓策略高晓津主任医师、硕导5急诊PCI围手术期的治疗要点李 佳副主任医师6冠脉起源异常和桥血管的造影及其导管的选择于心亚副主任医师7PCI治疗中指引导管的选择与操控
王 曼副主任医师8介入治疗中导丝的选择及操控高立建副主任医师以实际讲课信息为准商务合作:秘书处微信 13801239409
往期回顾 扫码阅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