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是什么化的知识(科学知识目标是什么)满满干货
影响科学素养培养目标落实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科学知识仍是课程的主体内容,科学探究几乎成为科学素养的代名词,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流于形式,科学教学与学生实际有差距。
科学素养培养目标的现实差距
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现状突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下简称“双基”)的教育目标,以科学素养为核心构建课程目标和内容,这是我国科学教育从注重知识转向注重学生发展的重大变革教育部组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意见调查结果显示,广大科学教师认同和支持这一重大变革,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我国科学教育界的共同目标。
但是,尚未有明显证据显示这一目标已经较好地落实于实践中,“科学教育缩减为知识教育”的问题仍然存在反思现状,影响科学素养培养目标落实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 科学知识仍是课程的主体内容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但决不能只停留于知识的掌握,而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机会领悟知识的获取方式、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从中理解科学与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为此,一方面,课程标准在后续的修订过程中仍要持续删减一些知识点,降低一些知识点的难度要求,以重要概念为核心努力构建“少而精”的科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现行教材编写中一定要控制和把握知识点的量和难度分布,避免小学教学内容“初中化”、初中教学内容“高中化”、高中教学内容“大学化”,从而降低科学课堂教学疲于教授科学知识而无暇顾及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现象。
2. 科学探究几乎成为科学素养的代名词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各类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课程目标又是课程内容,既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广大科学教师的观念中,科学探究与科学素养具有高度关联。
可以说,教师普遍认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科学探究,并积极踊跃地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成为这十多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大亮点由于在教材开发、资源建设、理论探索以及实践案例方面对科学探究的探索都是从零开始,基础薄弱,教师对于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尝试运用科学探究组织教学时,难免出现误差或错误,从而制约了儿童、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
3. 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流于形式一个人若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便他拥有再多的科学知识,具备再强的探究能力,也谈不上是真正具备科学素养的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各类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论上也都提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过在课程内容标准中鲜有提及。
因此,许多教师往往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隐性的课程目标,在具体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往往形式化地书写几行,而没有落实于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中另外,由于常用的纸笔考试难以量化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培养完全依靠教师的自发自觉,从而在教师群体中成为缄默性的教学目标,在教研活动评课议课时,大家往往避而不谈,或者泛泛地点评一两句而不做研讨,缺乏关注和研究。
4. 科学教学与学生实际有差距各类科学课程标准倡导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都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但是,我国长期缺乏对学生科学学习规律的实证研究,未能准确把握学生在科学学习方面的已有经验,所以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实践中诸多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未能以适宜学生学习的方式准确切入,从而使得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距离感、陌生感,难以将科学学习与他们的实际经验发生关联并内化为素养。
也有一些教师的教学以考试评价为中心,考什么教什么,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单纯从科学理论、科学实验出发,甚至习题化,让学生收获的是“试卷上的科学”而非现实情境中的科学,难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另外,高中各门分科科学课程设置选修模块的本意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但受高考影响,选修课基本上成为“摆设”。
作者:林静来源:节选自《科普教育蓝皮书: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15)》(主编:罗晖 王康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分报告《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现状》科普理论与实践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