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指什么(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指什么呢)这都可以
摘要:发展是硬道理,新时代新发展依然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这个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发展是改革开放的总动力,也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支撑。
摘要:发展是硬道理,新时代新发展依然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这个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发展是改革开放的总动力,也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支撑但是,要想抓住“科技创新发展”的这个“牛鼻子”,要从全局发展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从小学培养创新科技人才,从早从基层筑牢科技发展与创新的人才库。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素养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成功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本文就如何通过加强科学实践,让小学生在科学实践中激发科学兴趣、探究科学问题,更好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全面促进提升自身科学素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科学实践 提高 小学生 科学素养 策略一、科学的概念、特点与分类1. 科学的概念一般定义,科学(science)就是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根据这一定义可知,科学与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区别在于,技术的根本职能是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和利用,即设计、制定用于生产、运动、科研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科技重在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实际问题,而科学是系统知识理论;科技是可以独立于科学而发展的,如指南针的发明。
其联系是,科技可以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可以把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科学理论的发展能够促进科技的发展研究方法角度的定义,科学(science)就是实验研究方法而获得的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的系统知识。
这个定义对自然科学适用,对社会科学以及一些特殊领域的科学问题则不太适用,如哲学等
比较完整的定义,科学(science)就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证明,具有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必然联系以及运动规律的系统知识体系依据这个定义,一些特殊领域内的科学问题就会包括其中,如哲学等。
2. 科学的特点①客观性,科学的客观性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性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研究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凭主观臆断②实践性,是指科学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又可以指导实践活动。
③理论性,科学是对具体的抽象,是对事物运动规律的理论性总结,它是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心理学、教育学是对心理现象与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性概括④逻辑系统性,科学既是理论性的知识,又是系统性的知识科学所陈述的客观规律必须要用准确的概念、范畴,严密的逻辑判断、推理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
⑤真理性,科学的真理性是指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只要是科学的知识一定具有真理性,一定要经得起实践检验为正确的⑥发展性,科学是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因为人们的认识必然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制约,而这些条件是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随着其发展,并逐步接近客观真理。
3. 科学的分类科学是对客观世界本质关系的反映,而客观世界的系统性、层次性就决定了科学的层次性、系统性,并被分成不同的门类客观世界可分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世界,因此也就形成了三大门类的科学体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
二、小学生科学素养建设的基本现状1. 科学课程被当作副课不被重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为调查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课题组设置了“你们学校开设科学课程吗?”、“你们学校的科学课能够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吗?”、“你认为科学课是副课吗?”等问题,对30所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对100教师进行了访谈,对100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开设科学课程的学校有80%,正常开展科学课程教学的学校有36%,认为科学课程是副课不必要认真学习的教师有57%,认为科学课是副课不必要开设的家长有63%,认为科学课是副课没有时间学习的学生有68%,更为直截了当的是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科统考科目中就根本没有科学这门课程。
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程被当作副课对待的问题普遍存在这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构建,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克服思想认识误区,重新正确认识科学课程的开设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 科学课程教学缺乏专业的教师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科学专业教师队伍是最为关键的保障最近,课题组抽样调查了30所小学的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专业化问题,结果发现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比仅占27%,非专业教师兼职科学课程教学比为73%,且年更换率不足50%,非专业教师参加科学专业课程培训不足30%。
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一些学校科学课程教学因师资力量不足而无法开展,一些学校因教师科学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下滑,大多数学校根本完不成科学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科学课程教学是一门新课程、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的科学实践活动,实践难度比其它课程较大。
因此,今后对非专业教师的科学化培训的任务还特别重,需要花费的气力还特别大,需要付出的时间还更漫长3. 科学课程教学缺乏配套的硬件科学课程不但要求小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必须加强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并要培养他们与之相关的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开展科学课程教学,如果没有配备与科学实验相关的硬件设备,就不能达到锻炼小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技能,而且还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效度,不能达到通过肌肉记忆增强深度记忆的良好效果,大幅降低科学课程的授课质量。
因此科学课程实践性极强的特点要求,学校一定配备配足能够保障教学顺利开展的实验器具、实验物品、实验场地等比较齐全功能实验室然而,缺乏科学课程教学相关的实验器具、实验材料、实验场地等问题,在大多数小学都存在。
最近,课题组就科学课程教学实验器材配套问题,对60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结果发现实验器具不配套的学校占55%,没有科学实验室的学校占71%,没有外设实验基地的学校占97%由此可见,缺乏实验器具、实验材料、实验场地等硬件设备问题,是严重制约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三、在实践中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1.开展科学实践辅导科学实践是小学生获取并提高科学素养的最好的途径,但科学实践不是蛮干,应该在科学专职教师的辅导下,按计划开展,有目的开展,有序开展,才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因此,学校设置科学实践辅导制度规程,并指定专业辅导教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情况进行精准指导,是小学生科学实践有效推进的基本保障2.开辟科学实验基地开辟建设适宜、实用符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科学实验基地,为小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提供便利场所。
因地制宜因校规划建设学校科学实验室,让小学生在亲手做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奥秘,启迪科学的真谛根据地域人文环境特点,结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和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在校外开展农业科学观察实验基地、气象科学探索站、科学博物园等丰富多彩的基地建设,在联合互动中开发科学教育资源,让小学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知识能够得到综合性提升和拓展。
3.学习制作科学标本制作科学标本是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小学生自觉的科学精神在制作植物的花、叶子标本的过程中,不同植物的样态、生长习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就会在有意和无意中被学生牢固掌握,把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变成生动具体的亲自实践,培养了学生乐此不疲的动手又动脑实践探索精神。
在制作蝴蝶等昆虫标本的过程中,对缤纷多彩的昆虫世界,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哪些是益虫,哪些害虫,小学生会结合自己亲手操作实践进行体验性记忆在制作矿物质标本的过程中,要经过前期准备、开始制作、修缮检查等较为复杂实践操作,是培养小学生计划性、目的性、协调性、整体性等科学行为能力的有效手段。
4.提倡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素养提高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即把科学知识、科学理论变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技术,极大地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廉价便利的文字书写载体,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指南针的发明为航海家顺利进行环球旅行和发现美洲新大陆提供了技术条件,火药的发明为人类开山修路、征服自然和促进军事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学习四大发明历史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增强科学技术发明的信心和动力,从小培养小学生攀登科学技术创新高峰的思想欲望和意识,是科学技术发明应有的心理素质,有了这个心理准备就等于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了一颗发明创造的种子,而且这个种子迟早会发芽成长的。
四、结语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同样,科学实践对小学生学好科学课程也是至关重要引导小学生从早参与科学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方法,在实践中探索科学世界,是小学生学好科学课程、提高科学素养最快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但是,小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必须在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照与支持下,才能顺利开展因此,社会要为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提供资金、场地、资源等力所能及的帮助,学校要为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做好筹划、组织、实施工作,家庭要为孩子的科学实践活动全力支持、尽力配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就有了保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