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刘则渊科学知识图谱)一篇读懂
参考文献[1]科学家拟绘制科学门类图[N], 参考消息, 2004. 4. 10.[2] 刘则渊. 科学知识图谱: 方法与应用[J]. 人民出版
引用格式: 参考文献:李杰,李慧杰,陈伟炯,郑文江.国内社会科学研究中知识图谱应用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9,12(01):74-81.国内社会科学研究中知识图谱应用现状分析李杰,李慧杰,陈伟炯,郑文江
摘 要:为全面了解知识图谱在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现状,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653篇知识图谱的文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CiteSpace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本文从知识图谱的发文期刊和被引期刊、作者合作网络和被引作者、研究主题的演进以及知识基础等方面对知识图谱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多个角度展示出知识图谱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2005年以来的发展情况,以期为研究者在人文社科乃至其他领域进一步深入探寻知识图谱提供借鉴。
关键词:知识图谱;科学计量;知识网络;CiteSpace;CSSCI1. 引 言——知识图谱在我国的起源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是在大数据与大科学背景下悄然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科学计量学的新领域。
科学知识图谱的分析的运动起源于2003年9月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国际研讨会“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该会议的中文消息在国内由《参考消息》于2004年4月10日进行了《科学家拟绘制科学门类图》的报道(国内的报道来源于美国《每日科学》网站4月7日的文章)[1]。
刘则渊教授当日在读到《参考消息》的报道后,处于多年科学研究的敏感性,认为知识图谱的前景广阔,将来会大有所为刘老于是在大连理工大学开启了“绘制知识图谱”的研究工作,并先后组织研究生对国外相关知识图谱会议的情况进行了整理[2],于2005年发表了《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一文,该论文也成为当前知识图谱的研究基础论文,并得到了很高的被引量[3]。
从当时国外知识图谱会议参与者来看,会议集聚了大量的计算机、可视化以及文献计量学方面的专家,会议议题较偏向于技术层面的交流相比而言,我国的知识图谱诞生于社科领域,以刘则渊教授所在的科学学与科技哲学为代表,并随后在图书情报、管理创新、科技政策等领域迅速蔓延。
在国内以往对知识图谱的系统性综述中,陈悦[4]和梁秀娟[5]等采用传统的文献综述方法,对知识图谱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整理2009年,任红娟基于SCI和SSCI数据库,使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知识图谱发展进行了研究。
2012年,汤建民等使用CNKI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对国内2004-2010年知识图谱研究作了综述与评估[6],同年杨思洛等使用国内外的数据也对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采用可视化方法进行了分析[7]。
2013年,胡泽文等使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248篇知识图谱方面的论文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梳理了知识图谱在情报学及其子领域的应用状况[8]随后,又有大量的学者使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采用国内或者国外的数据对知识图谱的应用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9-11]。
相比之下,以往的研究者在分析过程中,多是将“知识图谱”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发展,却鲜少将其放在学科背景中观其演进,尤其是其起源的社会科学领域尽管曹树金等[12]通过SSCI和CSSCI数据库对社科领域的知识图谱进行了分析,但该文基于比较的研究视角,并未能充分呈现知识图谱在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全貌。
CSSCI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客观反映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故本文利用国内知名的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来获取社会科学领域与知识图谱相关的文献,并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进行系统地分析,以期提供知识图谱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更为清晰的发展图景。
2. 数据与方法在CSSCI中采用的检索式为:所有字段=知识图谱,年=1998-2016,于2016年12月22日共检索到2005-2016年的653篇涉及知识图谱的文献一个研究领域论文的产出情况直接反映了科学研究人员对该领域的关注情况,以及该学科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
根据所采集数据的年度分布情况,绘制出知识图谱相关研究的年度产出及趋势见图 1从图1可知,知识图谱在国内社科领域的发展:2005年-2014年增长迅速,该时段整体上呈幂函数趋势增长反映了该时间段是我国知识图谱研究的快速增长阶段。
基于笔者对知识图谱研究的相关积累,进一步将知识图谱的研究按照增长情况划分为:(1)2005-2007年,知识图谱研究的萌芽阶段(起步阶段)该阶段论文的产出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几个少数的单位,未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2)2008-2014年,知识图谱的发展期随着上一阶段知识图谱研究的积累和相关知识图谱活动在国内的传播,知识图谱研究和绘制的意义被传播开来特别是在近五年来,知识图谱不仅在图书情报、信息分析等领域发展起来,而且也已经大规模地渗透到了其他学科中。
(3)2015年-至今,知识图谱进入发展稳定期,并出现了略微衰减该时期,知识图谱已经得到了比较大规模的应用,但从研究的结果和形式来看,在理论和方法上并没有比较大的突破这使得很多期刊,对单纯地利用工具进行知识图谱绘制的研究提高了要求。
虽然论文产出量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却保证了知识图谱研究的质量
从获取的数据来看,知识图谱应用的研究的主要文献形式分为四种,分别为论文(n=638篇)、综述(7)、评论(7)以及报告(1)知识图谱论文的学科领域主要分布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99)、管理学(123)、教育学(102)、经济学(36)、体育学(27)、新闻学与传播学(16)。
我国的知识图谱研究起源于图书馆情报学领域,在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情理之中,在其相邻学科管理学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文社科领域中教育学、经济学以及新闻学与传播学是知识图谱应用排名前10的学科领域。
除此之外,知识图谱的应用还扩散到了文化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科学总论以及法学等领域在数据采集以后,本研究使用了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开发的多元、分时、动态的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进行接下来的可视化分析(软件版本为:5.0.R1 SE,2016年9月10日版)。
在分析之前,首先对数据进行了转换处理将CSSCI格式的数据转换成CiteSpace可以处理的Web of Science格式然后建立项目文件夹,在CiteSpace中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包括期刊的共被引、作者的合作和共被引、关键词词频和共现以及文献共被引分析等。
基于分析结果,从以下多个角度构建出知识图谱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情况3. 知识图谱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发展情况3.1 期刊——知识图谱文献的知识载体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故有必要对知识图谱研究成果发表以及引用的期刊进行分析:一方面通过知识图谱成果发表的期刊可以获知该方面成果在知识载体中的基本分布及其知识传播情况;一方面通过知识图谱文献所引用的期刊,能获知在知识图谱研究中哪些期刊载体是其研究的知识输入并对知识图谱的研究产生影响。
对CSSCI数据库中知识图谱研究成果发表的期刊进行统计得到:刊载知识图谱论文大于10篇的主要期刊有情报杂志(61)、情报科学(54)、图书情报工作(36)、科技管理研究(26)、科技进步与对策(24)、情报理论与实践(21)、科学学研究(20)。
刊载论文量在10-20(不包含左右端点)的期刊有情报学报(18)、图书与情报(16)、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5)、图书馆(13)、图书馆杂志(13)、图书情报知识(11)、中国高教研究(11)以及情报资料工作(11)。
刊载知识图谱论文在10篇以下的期刊有电化教育研究(9)、中国科技论坛(8)、科研管理(8)、中国电化教育(8)、图书馆理论与实践(7)、远程教育杂志(7)、中国图书馆学报(7)、中国科技期刊研究(7)、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6)、图书馆工作与研究(6)、现代远程距离教育(6)、图书馆论坛(6)。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期刊的共被引分析,以便提取出知识图谱研究中所引用的期刊或者出版物,结果见图 2图中节点越大,则代表其所对应的期刊被引用的次数越多从图上来看,知识图谱研究中引用不小于100次的期刊有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98,简称JASIST《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杂志》[1])、科学学研究(208)、情报学报(193)、图书情报工作(155)、情报杂志(146)、情报科学(133)、中国图书馆学报(110)、情报理论与实践(106)以及Scientometrics(100,即《科学计量学》杂志)。
这些期刊都为图书馆与情报方面的重要期刊,反映出图书馆与情报领域是知识图谱研究的基础领域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中有两本英文期刊,分别是JASIST和Scientometrics首先说JASIST期刊在图书馆与情报领域享负盛名:在2015年的期刊引证报告中,其影响因子达到了1.864,在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领域排名20位(20/86),在计算机与信息系统领域排名32(32/144)。
Scientometrics则是文献和科学计量领域最重要的期刊,于1979年创办于匈牙利另外,排名前10的其他被引用期刊中,有7个图书馆情报领域的国内名刊,1本是科学学方面的权威期刊通过知识图谱成果发表的期刊和引用期刊来看,知识图谱作为从图书馆情报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其成果不仅主要刊载在了图书与情报领域的期刊上,而且被引用期刊反映出知识图谱研究的知识输入也集中在图书情报领域。
此外,知识图谱研究的成果还出现在科学学和科技管理方面的诸多期刊上,这与知识图谱研究的重要推动者——刘则渊教授的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团队密不可分刘则渊教授的团队在最初进行知识图谱研究时,主要是以科学学、科学技术以及科技管理为切入点进行的分析,初期通过CiteSpace工具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并刊载在了此类期刊上。
3.2 传播者——知识图谱文献的作者分析期刊既作为知识载体,发文的研究人员更是重要的智慧输出源,亦对后人更深入、系统地思考或是在更广范围的应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本文对知识图谱文献的作者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研究知识图谱研究中的活跃作者(即高产作者)及其合作团队,另一方面关注在知识图谱文献中常被引用的作者。
这样不仅能够获知国内知识图谱主要的研究团队情况,还可以挖掘出在知识图谱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者通过CiteSpace分析得到图3——发文作者的合作网络,途中节点越大则表明作者发表的论文越多,连线表示合作关系,连线的颜色表示首次合作的时间。
图3识别出的团队共同组成了知识图谱在社科领域的中坚力量,具体地:知识图谱研究领域的高产者有刘则渊(28)、许振亮(18)、宗乾进(16)、邱均平(15)、侯海燕(15)、袁勤俭(14)、赵蓉英(13)、姜春林(13)、汤建民(11)以及陈悦(10)。
这些高产者有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刘则渊团队(包含了其研究所培养的博士和研究人员,如许振亮、侯海燕、姜春林和陈悦),有来自武汉大学的邱均平和赵蓉英、来自南京大学的宗乾进和袁勤俭和来自浙江树人大学科学计量学研究中心的汤建民。
从合作网络的整体分布来看,大连理工大学的合作网络的子网络成员最多,且该网络中作者合作开始的时间也是最早的,与前文提到刘则渊教授开启国内研究知识图谱的先河相呼应以刘则渊教授为核心,其网络外围还出现了与其团队合作的其他合作者。
例如,该研究中心的刘盛博和教育学领域的易高峰进行了合作,胡志刚与来自体育领域的王琪进行了合作,还有外单位在该中心学习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如来自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的葛莉,来自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许振亮和郭晓川。
图3给出的合作网络的第二大合作团队以武汉大学邱均平和赵蓉英为核心,通过两位学者,武汉大学的知识图谱团队被连接在一起第三大团队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团队,团队核心人物为肖明和黄国彬通过该校的黄鹏,肖明和黄国彬各自的团队被关联在了一起。
第四大团队是来自江苏大学科技情报研究所的卢章平团队,该团队中的杨国立等人都具有较高的发文量第五大团队是来自南京大学宗乾进和袁勤俭的团队,这个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要相对紧密,并合作发表了知识图谱系列论文。
第六大团队共包含五个团队(按照团队人员规模来定),分别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苏楠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黄鲁成团队,来自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的沙勇忠团队,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贺颖团队以及来自浙江树人大学的汤建民和余丰民团队。
整体上来看,这些团队成员主要从事图书情报以及科技管理方面的研究,即便涉及到管理学院或者公共学院的作者,他们多数也来自这些学院的图书情报系
通过作者的共被引分析,从数据的参考文献字段中提取了知识图谱研究中引用的主要作者如图 4在网络的时区图上,首次被引时间相同的作者被放置在了同一个时区中,图形按照从左下角向右上角的趋势显示了被引作者首次被引的时间趋势。
从图整体上可看出,在知识图谱研究中,国内外知名的图情和科技计量学者很早就受到关注这些被引作者中排名前10的分别为CHEN C(263)、刘则渊(138)、陈悦(126)、邱均平(116)、陈超美(74)、侯海燕(73)、SMALL H(65)、赵蓉英(58)、侯剑华(51)以及马费成(44)。
被引排名第一位的来自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英文Chen C表明其英文成果被引用的情况,同样排名第四位的也是陈超美教授,这代表陈教授中文成果的被引用情况陈超美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信息可视化及科学计量学者,其在知识图谱理论、方法以及实践上都产出了大量成果。
为人熟知的,陈超美教授在2003年9月开发的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该软件自从对外免费使用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引用[13]2008年陈超美教授被大连理工大学聘为长江学者,并与刘则渊教授成立了Drexel– DLUT知识可视化与科学发现联合研究所。
在陈超美教授和刘则渊教授的带领下,该实验室的知识图谱和科学计量研究在近几年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知名机构其他高被引作者如陈悦、侯海燕、侯剑华、栾春娟以及姜春林都曾是WISE(刘则渊教授在大连理工大学成立的Webometrics,Informetrics,Scientometrics,and Econometrics实验室,即网络-信息-科学-经济计量学实验室)实验的博士生或研究人员,早期在刘则渊教授的指导下就进入到了知识图谱的研究中,并树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
知识图谱在国内的应用实践上,武汉大学邱均平和赵蓉英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对知识图谱研究的推广也有着重要影响
在被引排名前20的作者中还包含了多位来自国外的学者,Small H是美国知名的情报学家,1973年发表了论文《科学文献共被引:一种测度文献关系的新方法》[14]提出了文献的共被引分析方法White HD是来自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学者,在1981与和Griffith B C共同发表了《作者共被引:科学结构的文献测量方法》[15],提出了作者的共被引分析。
此外还有来自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科学计量学家Mccain KW,美国Web of Science的创始人、普赖斯奖获得者Garfield E、科学学及科学计量学而的先驱PRICE D以及来自瑞典默奥大学的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奖获得者连同BibExcel的开发者Persson O。
综合高产作者和被引次数来看(见表 1),刘则渊、宗乾进、邱均平、侯海燕、赵蓉英、姜春林、陈悦以及侯剑华不仅成果产出多,其论文的被引次数也排在前列相比而言,陈超美,栾春娟、马费成、张勤等人在知识图谱中的发文量虽不很显著,但他们的论文却也受到很多关注。
3.3 热点演进——知识图谱文献的主题分析文献关键词是作者对论文全篇内容进行分析所总结、提炼出来的,相对能表达论文的研究主题因此,为了勾勒出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其发展动向,文献计量常常要对某一研究领域作者给出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和分析。
该部分通过CiteSpace绘制了社会科学领域知识图谱文献的关键词的共现网络的时区图,见图 5词频大于5的常见关键词将在表 2中列出分析发现:(1)关键词频次排在前列的 “知识图谱” 和 “可视化” 是进行此类研究的代表性词语,例如有大量论文在应用知识图谱研究时其题目都出现了 “XX知识图谱的研究” 或 “XX的可视化分析” 。
这些高频主题中含有大量关于图书情报与文献计量的主题,如 “文献计量” 、 “共词分析” 、 “科学计量学” 以及文献共被引等(表中作了填充表示)(2)在研究中,作者主要使用知识图谱的方法进行 “研究热点” 、 “研究前沿” 、 “知识基础” 、 “研究主题” 、 “研究现状” 以及 “前沿趋势” 的分析。
(3)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知识图谱的文献中,CSSCI数据库是使用最多的数据库,知识图谱软件使用较多的是CiteSpace和VOSviewer除了常规的图书情报分析方法之外,研究有时还会借助 “社会网络分析” 和 “多元统计分析” 方法。
(4)发展态势的研究从整体时区图的关键词来分析:知识图谱应用范围现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领域近几年,知识图谱开始向其他领域渗透,例如人因工程领域、教育领域、创新以及人力资源领域近期应用知识图谱的代表主题有“中国文学”、“翻转课堂”、“云计算”、“大数据”、“网络舆情”、“社区治理”、“MOOC”以及“深度学习”等,从中可看出知识图谱在未来发展的一些苗头,也意味着知识图谱尚有很多大展拳脚的空间。
在主题演进的时间路径上可以发现,国内在社会科学文献对知识图谱工具的使用上先后出现了CiteSpace、BibExcel、VOSviewer、Ucinet、profuse、HistCite以及Netdraw,TDA等;在数据库的使用上开始主要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CSSCI)数据为主,随后Web of Science数据也被纳入到数据的分析之中。
3.4 知识基础——知识图谱的引用文献分析知识图谱方法常用来帮助把握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发展的动态,是因为学科发展所依赖的知识基础可通过文献的影响力(如被引频次)窥探一二本文主要凭借文献共被引分析来挖掘社科研究中知识图谱涉及的知识基础,知识图谱相关研究的文献共被引分析的时区分布参见图 6。
图中的节点大小代表论文的被引频次,除了第一时区外,处于相同时区的论文发表时间相同整体上来看,在首个时区中的文献出现的大量的经典外文文献,这些文献构成了我国知识图谱初期研究的知识基础表3对知识网络中被引频次大于10的论文进行了初步统计,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高被引作者主要来源于科技哲学管理以及图书情报学领域,这与前面对高产作者和高影响作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具体地,高被引的外国学者产出有1973年SMALL H提出“共被引分析”的论文以及其1981年使用共被引分析方法探讨信息科学与社会科学间关系的文章;1994年瑞典科学计量学家PERSSON发表的关于1986-1990年JASIST期刊的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的论文。
代表性的外文文献还有:陈超美教授在JASIST上发表的《CiteSpace Ⅱ: 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英文版)以及他在《情报学报》上发表的中译本,该论文系统性地介绍了CiteSpace II,也成为后来CiteSpace诸多使用者进行研究的基础性文献。
正是有了前人的方法探讨与应用,才慢慢促成文献计量软件的稳步发展,进而被更多领域的研究者发现并使用此外,图6中还出现了陈超美教授在2010年发表的论文,因该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聚类命名方式,对于后续应用也有着重要意义。
结合我国的知识图谱发展,在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早期,陈悦和刘则渊等2005年发表的论文《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系统性综述了2003年5月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举办的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的国际研讨会,并对该研讨会的各类主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这是刘则渊教授在获知科学知识图谱以来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它开启了该研究团队及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的先河进一步地,在2008年,陈悦和刘则渊等在《科学学》发表了《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再一次系统性地对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由来以及类型等进行了综述。
这两篇论文成为后期学者从事知识图谱研究的背景性文献,得到了广泛关注及引用类似地,表3中还列有刘则渊等2009年发表的《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以及任红娟等发表的《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知识图谱发展研究》。
再结合国内不同的研究团队,他们的研究角度、关注点各有侧重: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团队的栾春娟和侯海燕的论文主要是应用知识图谱的方法,对国际科学学和国际科技政策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分析;来自武汉大学的赵蓉英等是通过知识图谱对文献计量学和图书馆学进行分析,武汉大学马费成等则使用词频和共词的方法对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广东医学院的钟伟金则对共词的过程和方式进行了讨论;浙江大学的刘启元等自主开发了文献计量软件SATI,并对中外图书情报作了比较分析,引用频次也较高。
特别地,来自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苏新宁教授发表的《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也有较高的引用率该论文系统地阐述了影响人文科学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指标,并对相关评价进行了修正大量类似“基于CSSCI XX的知识图谱” 的论文在各自研究领域应用知识图谱方法时引用了这篇文章。
除了有重要影响的期刊文章,表4还从文献共被引网络中提取了CSSCI中涉及知识图谱较受关注的著作,其中不乏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的经典和基础著作,如普赖斯著名的科学史著作《巴比伦以来的科学》、网络和文献分析著作《信息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导论》、《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以及《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也有国内早期知识图谱的实践专著和近期的应用及实践指南——《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科学计量学知识图谱》、《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等。
这些著作分别从理论、方法、实践三个角度搭建起了知识图谱研究的知识基础
4. 结语知识图谱自2005年在我国悄然兴起以来,该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首先该方法在其近缘学科科技管理和图书情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之后又快速渗透到相关学科-管理学、教育学以及经济学中并得到了应用。
在十余年的传播过程中,为人文社科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带来了一股新泉未来知识图谱在知识共享、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空间,亦不可小觑回望国内社会科学领域应用知识图谱的现状,研究团队主要集中在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科技管理和图情类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产生了刘则渊、邱均平、赵蓉英等知识图谱的代表人物。
相关产出成果主要刊登在了《情报杂志》、《情报科学》以及《图书情报工作》等图书情报及科技管理方面的期刊上,这些文章多引用来自JASIST、《科学学》以及《情报学报》上的重要成果上述发现是基于CSSCI数据库,采用Citespace对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图谱应用所作的分析,本文对社会科学领域知识图谱的知识载体的分布、高产作者、高被引作者以及重点研究团队作了详细阐释,也展示出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知识图谱研究关注的主题及其发展态势,最后还提取了在知识图谱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高被引文献,正是这些逐步积攒、演进的知识基础,为知识图谱在人文社科领域乃至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1] 科学家拟绘制科学门类图[N], 参考消息, 2004. 4. 10.[2] 刘则渊. 科学知识图谱: 方法与应用[J]. 人民出版社, 2010.[3] 陈悦, 刘则渊. 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 科学学研究, 2005, (02): 149-154.
[4] 陈悦, 刘则渊, 陈劲, et al. 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 科学学研究, 2008, (03): 449-460.[5] 梁秀娟. 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综述[J]. 图书馆杂志, 2009, (06): 58-62.
[6] 汤建民, 余丰民. 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综述与评估:2004-2010年[J]. 情报资料工作, 2012, 33(1): 16-21.[7] 杨思洛, 韩瑞珍. 知识图谱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 情报资料工作, 2012, (04): 22-28.
[8] 胡泽文, 孙建军, 武夷山. 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03): 131-137+84.[9] 翟倩, 祝琳琳.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综述[J]. 图书馆学研究, 2016, (18): 13-19.
[10] 李明鑫, 王松. 近十年国内知识图谱研究脉络及主题分析[J]. 图书情报知识, 2016, (04): 93-101.[11] 梁晓婷, 宋凌云, 王晓雪. 国内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分析[J]. 河北科技图苑, 2015, (4): 52-54.
[12] 曹树金, 吴育冰, 韦景竹, et al. 知识图谱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基于SSCI与CSSCI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可视化[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5, 41(5): 16-34.[13] 李杰, 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6.
[14] Small H. Co‐citation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A new meas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documents[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73, 24(4): 265–269.
[15] White H D, Griffith B C. Author cocitation: A literature measure of intellectu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81, 32(3): 163-171.
[16] 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17] 陈超美, 陈悦, 侯剑华, et al. CiteSpace 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 情报学报, 2009, 28(3): 21.[18] 张勤, 马费成. 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 管理科学学报, 2007, 10(6): 65-75.
[19] 赵蓉英, 许丽敏. 文献计量学发展演进与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探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 (05): 60-68.[20] 赵蓉英, 王菊. 图书馆学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1, (02): 40-50.
[21] Chen C, Ibekwe-Sanjuan F, Hou J.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 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1(7): 1386–1409.
[22] 侯海燕, 刘则渊, 陈悦, et al. 当代国际科学学研究热点演进趋势知识图谱[J]. 科研管理, 2006, 27(3): 90-96.[23] 刘则渊, 王贤文, 陈超美.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9, 10(10): 14-34.
[24] 马费成, 张勤. 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 情报学报, 2006, 25(2): 163-171.[25] 任红娟, 张志强. 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知识图谱发展研究[J]. 情报杂志, 2009, 28(12): 86-90.
[26] Persson O. 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6–1990[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4, 45(1): 31-38.
[27] 苏新宁.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J]. 东岳论丛, 2008, 29(1): 35-42.[28] 刘启元, 叶鹰. 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2, (1): 50-58.
[29] 钟伟金, 李佳. 共词分析法研究(一)——共词分析的过程与方式[J]. 情报杂志, 2008, 27(5): 70-72.[30] 栾春娟, 侯海燕, 王贤文. 国际科技政策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9, 27(2): 240-243.
[31] Small H. The relationship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o the social sciences: A co-citation analysis ☆[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1981, 17(1): 39-50.
[1] 注释:该刊于2014年第一期起改名为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信息科学技术学会会刊)作者:李杰科学知识图谱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5049375出处: bilibili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