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小报(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清单)干货分享
一、单元概述世界由物质组成。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物质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物质变化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
一、单元概述世界由物质组成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物质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物质变化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作为“变化的科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甚至生命体中都存在着物质变化物质变化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物质世界,展现了物质变化的无穷魅力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5~6 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1.5 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锈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17.2 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在三年级“水”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到有些变化只会让物体的形态发生改变,但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变化。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化学是“高冷”的,等同于一串串“神秘”的符号和一件件“冰冷”的仪器,在小学生的眼里也是如此他们会用“专业的实验室”“穿防护服的科学家”来阐述对化学的认识同时,学生头脑里的物质变化特别是化学变化往往是剧烈而壮观的反应现象,他们对化学变化既好奇又恐惧。
本单元将引导学生用变化的视角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关注科学,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善于从文字、视频资料等途径获取与物质变化特别是化学变化有关的信息,体验变化的无处不在和探究物质变化的无穷乐趣通过学习,拉近学生与物质变化的距离,化解他们对化学变化的恐惧感。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观”,认识到化学变化是可观察、可研究,甚至是“美丽”的本单元共 7 节课第 1 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学生在“厨房”这个自己熟悉的地方观察并描述各种物质的特征、用途及其变化,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第 2 课“产生气体的变化”,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伴随气体产生而发生的化学变化,进一步确认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如气体)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第 3 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观察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产生过程,观察、描述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分析这些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 4 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索物质变化中可观察到的现象,结合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学会去辨析物质变化时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生成沉淀和产生气体等现象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第 5 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研究视野拓展到我们的地球家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资料阅读,了解煤、石油、氧气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许多物质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第 6 课“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从物质变化的视角了解人体能量(或营养)的来源和情绪的变化都与化学变化有关,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神奇”。
第 7 课“美丽的化学变化”,学生将从宏观的现象观察与生活观照中,发现化学变化的“美丽”,感受化学变化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认识化学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我们把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有的发生化学变化,有的发生物理变化有的既发生物理变化,同时又发生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 , 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改变颜色、发光发热、生成沉淀。
地球的很多资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也是化学变化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化学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对身边的物质特征及其变化进行描述与记录,能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与分类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该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能通过资料阅读、推理分析,了解地球家园及生命体中时时刻刻发生着的化学变化。
用举例、分析、概括的方法,感受到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和方便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科学小报、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关于物质变化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认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对物质变化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能够尊重实验事实,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在小组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能够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尊重证据,实事求是,勇于修正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物质变化在我们身边,有些物质变化有人类干预的因素了解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感受到资源的珍贵,产生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意识和愿望。
单元词汇物体: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占据一定空间的个体,一般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物质:物质在科学上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具有质量或能量的东西常用来泛指能够被观测的物体的成分哲学上物质是指与“精神”相对的东西,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如声音、光、空气和水,山石和树木,火焰和电流以及人体等。
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即没有新的物质产生物理变化一般表现在物质的体积、形状、状态、温度等变化,如铁丝弯曲、玻璃破碎、筷子折断等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组成物质的成分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过程中总是伴随物理变化,常有发光、吸热、放热等现象,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烟花绽放等沉淀:当词性为动词时,表示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析出的过程;当词性为名词时,指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铁锈:金属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氧化后生成的红褐色物质,主要成分是水合三氧化二铁。
矿石:在地壳中的矿物,由于地壳变迁、火山爆发等因素影响,汇集到一起,对人类生活有一定价值的岩石煤:也叫煤炭,是一种可燃的黑色或棕黑色沉积岩,主要成分为碳、氢、氧和少量的氮、硫或其他元素,是古代植物埋在地下,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和高温高压而形成的。
石油:也称原油,是一种黏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烃,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是由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材料清单(视学生人数和分组情况确定数量)。
为学生准备(小组):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白醋、牛奶、柠檬汁、红墨水、静置的泥水、矿石、煤块标本、干燥粉条、紫甘蓝、瓶盖、烧杯、自封袋、滴管、蜡烛、蜡烛底座、玻璃片、玻璃杯、试管夹、护目镜、白手套、金属勺、牙签,镊子、火柴、托盘、玻片、毛巾。
为教师准备:厨房中的物质图片或视频、鸡蛋、醋、若干(矿石、宝石和煤块)标本、相关视频资源、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微观化学变化的视频资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