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资料1000字(有关科学知识的资料)燃爆了
陈望道翻译了第一个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1915年1月赴日本,在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学习文学、哲学、法学等,开始接触和
列表看路陈望道翻译了第一个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他还出版了19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联盟”创办的杂志《太白》,赋予卓越推动“大众语言运动”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第一代科普人士的历史性贡献我国的作家。
陈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笔名、陈佛图、陈雪帆等出生于浙江义乌他们早年就读于金华中学和枝江大学 1915年1月赴日本,在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学习文学、哲学、法学等,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回国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久,他遭到反动当局的迫害,导致著名的浙江“一师风潮”,赢得全国人民的支持通过革命斗争的磨练,陈望道倍受教育,他进一步认识到旧社会的基本制度必须改变。
为了传播真相,他接受陈独秀的使命,于1919年底回到家乡,努力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在家中一间破旧的木棚里日夜工作,到1920年4月底完成了整本书的中文翻译经陈独秀、李汉俊审阅,同年8月正式出版,作为上海社会主义研究会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类”。
第一版一千多册立即销售一空,同年9月应读者要求再版 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决定重印《共产党宣言》 1926年5月,已印刷17期
陈望道首次翻译的中文版封面《共产党宣言》1936年,毛泽东对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刻在我的心里,奠定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鲁迅还称赞陈望道“翻译了这本书,为中国做了一件好事”除了翻译《共产党宣言》之外,陈望道在1919年至1921年间还翻译介绍了《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等作品。
之后有他接替陈独秀主编♶,翻译介绍了大量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还开设了《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苏俄的社会变迁和建设成就,为传播真理做出了重大贡献无产阶级革命陈望道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又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
他还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备和内部理论杂志《共产党》的创办时任陈望道担任党组织“劳动部长”,帮助筹建“上海机械工会”、“印刷工会”、“纺织邮电工会”等,为党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工人运动的组织和动员。
1921年7月,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批五名党员之一,陈望道为党的“伟大”的准备工作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还被选为代表参加“伟大”但因不满陈独秀个人主义的家长式作风,提出要求,未能出席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但陈望道仍然积极为党工作,并担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书记很快,党组织指派沉雁冰(茅盾饰)去见陈望道直到晚年,茅盾还记得陈望道明确表示,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终生不变,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在党外为党服务可能比在党内服务更实际。
事实上,陈望道此后暂时离开了党组织,但他仍然克服困难,一如既往地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
陈望道和主编创办了半年刊杂志《太白》例如,1934年,国民党变本加厉地进行反革命文化运动,并在宫廷文人中掀起“尊孔读经”的社会思潮 “左联”带领上海进步文化团体坚决反击一直团结在鲁迅周围的陈望道邀请胡愈之、夏面尊、叶绍君等文化名人共同决定发起一场“大众语言运动”——用“公众能说、懂、懂、写”的语言顺利”特别注重传播科学知识,建立真正的“大众语言”。
为此,陈望道与鲁迅等经过协商讨论,开始创办主编半月刊《太白》、出版《大众语论》《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这一次白话和文言的论战》等,并提出了“白话文的性质和方向”等问题他提出了一批具体的指导性和建设性意见,发现并积极培养了周建仁、贾祖章、顾俊正等科普作家,很快形成了第一方阵。
传播科学知识、服务受众的“左翼”文化阵营来源:科普时报作者:刘伟民,博士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南京大学博士后编辑:毛梦楠审稿人:王飞终审评委:陈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