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的两个特点(近代科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是)学到了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3年3期目次及摘要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23年第3期目次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由山西大学和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
● 科学哲学
认知困境与能动推理:认知外在主义研究刘闯(1)论构成性原则的视角主义阐释与超越问题 贾向桐(11)中层论的社会本体论 陈常燊(18)预测加工模型与贝叶斯先验概率解释 万舒婵,王静(25)意识的本质:物理主义抑或泛心论?
袁蓥,郭喨,安晖(32)实践性、语义值与模态——回应关于能力之知的语言学论证 张鑫毅(38)意识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图式探究 ——基于信息-计算“新语言”的哲学思考 陈德升(44)
性质形而上学视角的自然类实在论辩护论析张存建(50)自然主义者应该如何回应怀疑论?高坤(56)内部取消路径与因果结构模型的忠实假设胡怀亮,王加良(62)罗素的判断理论错在哪里?——解读维特根斯坦的批评
石星雨(67)Sobel序列和逆Sobel序列 ——如何应对它们给反事实条件句理论带来的困境陈千千(74)实存现象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多维融合 ——梅洛-庞蒂历史哲学的发生形态 沈宇彬(81)
尼采论人对因果性的多向度构设王颖斌,武杰(87)
● 技术哲学人工共情何以可能? ——当代新兴人工共情技术形成原因的理论探赜 陈多闻,汪姿君(93)
● 科技史莱布尼茨与俄国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以科学知识生产、存储和传播为中心的考察 高龙海(100)
● 科技与社会人类知行系统的演化走向分道扬镳? 吕乃基(108)从“一”到“多” ——论当代专长研究进路的演进 张帆(116)协助自杀人工智能潜在伦理问题及其有效防治 李伟,林彦虎(122)
2023年第3期摘要认知困境与能动推理:认知外在主义研究刘闯(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摘要:近现代认知领域中传统的怀疑论一般认为有两个源头笛卡尔怀疑论走身心鸿沟,恶魔骗局的进路,怀疑所有人们表征认知外界的真实性。
休谟怀疑论则走驳斥归纳法正当性的进路,怀疑认知外界客观规律的可能性由盖梯尔问题引发的外在主义潮流,似乎提供了同时解决怀疑论与盖梯尔问题的方案笔者发现,面对各自的怀疑论结论,笛卡尔与休谟提出了自己的外在主义解决方案。
能动推理乃关于动物感知与行动合一的最新版学说,它为看清外在主义知识论的本质提供了经验基础同时,它也揭示了外在主义进路的局限性最终的结论似乎是,能动推理或贝叶斯大脑理论对笛卡尔怀疑论几乎不起作用,但它为休谟的外在主义方案提供了崭新的内容;另外,通过长期的演化博弈,涌现出的一套由马可夫毯保护的、感知行动合一的贝叶斯机器,乃是人类避开大规模盖梯尔环境的保障。
关键词:笛卡尔怀疑论;休谟怀疑论;恶魔骗局;缸中之脑;盖梯尔问题;外在主义;预测加工;演化博弈论构成性原则的视角主义阐释与超越问题贾向桐(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300350)摘要:21世纪以来,当代科学哲学的先验论进路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瓶颈期,如何阐释构成性原则的合理性构成能否实现新突破的关节点。
从逻辑上看,弗里德曼主张在对逻辑实证主义的重估中发展一种强调动态、功能化先验原则的科学哲学之路,这延续了库恩后期思想的基本脉络,并与自然主义形成对照但这一路径在解决相对主义问题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马里亚诺等提出将视角主义作为解释构成性原则的新模式,这构成先验论新拓展的一种有益尝试。
但这一工作的欠缺之处在于没有阐明二者融合的依据或基础,为此文章提出进一步把二者置于科学实践这个共同的平台上展现新进展的可能视域,即把构成性原则的视角主义阐释纳入实践哲学的视野之中,通过实践活动的自然化和规范化维度来消解新先验论和视角主义依然存在的张力问题。
关键词:动态先验论;视角主义;构成性原则;自然主义中层论的社会本体论陈常燊(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太原 030006)摘要:近期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表明,将中层论运用于社会本体论研究是可行的中层论者建议我们考虑这样一种本体论:它主张处于部分论上“不大不小”的中间层次的事物,为最底层的微观世界以及最顶层的宇宙整体提供了本体论上的奠基。
尽管这个理论新颖独到,但它仍受到来自支持“鸟瞰景观”的底层论者以及支持“穹顶景观”的顶层论者的两头夹击,指责其违背了某些主流的本体论承诺然而实际上,中层论不仅能回应上述批评,还能展示其理论优势:它能避免底层论与顶层论面临的一些理论困境,还能为社会实体的存在问题量身打造一套元形而上学方法论,进而更好地捍卫了社会本体论的学科合法性;此外,中层论与社会本体论的结合,还能在方法论上反哺当代主流科学哲学和形而上学。
关键词:中层论;社会实体;形而上学;社会本体论;社会科学哲学预测加工模型与贝叶斯先验概率解释万舒婵1,王静2(1.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2.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摘要:
关于贝叶斯主义的合理性,有两个最为重要的哲学问题:(1)形而上学问题:是否存在着一个关于先验概率P(h)的事实;(2)认识论问题:如何对一个先验概率归赋或者为一个概率陈述进行辩护文章基于心智的预测加工模型,尝试勾画和发展一个回应先验概率的认识论问题的方案。
文章将表明,从预测加工模型的层级化架构、从因果规律性在层级上的排布等特征来看,一方面可以从认知的内部机制出发,为先验概率奠定心理认知基础;一方面能够以外部世界的实际输入作为“客观”参数,对先验概率的内容进行修正与监督。
基于这两方面的分析,可为先验概率的主观主义立场提供新的解释方案最后,文章讨论这一方案如何可能回应客观贝叶斯主义的诘难关键词:先验概率;预测加工模型;知觉过程;贝叶斯主义意识的本质:物理主义抑或泛心论?袁蓥
1,郭喨2,安晖1(1.山西师范大学 社会学与法学学院,太原 030031;2.浙江大学 科技与法律研究中心,杭州 310008)摘要:当前关于意识本质的探索已逐渐从哲学转向于科学,从“思辨”让位于“实验”;而哲学家与科学家在这一问题上也展开了饶有成效的合作。
我们获得了一些对意识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认知,这些认知逐渐收敛为两条富有希望的意识理解进路:其一,脑是一台万能图灵机,意识是从复杂系统中涌现出来的;它表明意识并非一种本体论上独立的属性,而是特定物理系统的一般属性(即“涌现论”)。
其二,在叠加态的波函数塌缩时,必须有一个在场的有意识的观察者,这表明意识与物质一样是宇宙自身的一种根本属性(即“现代版泛灵论”)当代的意识研究进展暗示:意识的科学研究正成为解释意识问题的“第一原因”,原本就意识问题所提出的哲学主张和论证正在以系统化的方式转变成科学问题和证明。
关键词:意识;心身关系;涌现论;泛灵论;实验哲学实践性、语义值与模态——回应关于能力之知的语言学论证张鑫毅(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49)摘要:能力之知的实践性及其特殊的语用效果表明这类知识与事实之知相区别。
斯坦利和威廉姆森论证各类知识归属语句的意义可以得到统一的语义学解释,从而主张能力之知是一种事实之知该论证的错误在于将心理内容和语义值相等同,这又可以归因于对模态的量化解释关键词:能力之知;实践性;语义值;心理内容;模态
意识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图式探究——基于信息-计算“新语言”的哲学思考陈德升(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241)摘要:意识科学的最新发展呈现出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即许多研究者在科学实验上往往相互合作而在假说或理论上则彼此对抗。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深层原因是,对意识科学中经验发现的解释尚缺乏统一的基本概念图式信息-计算是一种既符合当代科学认知要求又具有哲学意蕴的“新语言”,不仅能作为意识科学建构的基本的概念图式,而且还能为意识现象的计算模拟研究提供有力的本体论依据。
关键词:意识科学;信息-计算;意识;概念图式性质形而上学视角的自然类实在论辩护论析张存建(江苏师范大学 哲学系,江苏 徐州 221116)摘要:关于自然类的本体论研究多集中于自然类实在论的辩护,但是,对于自然类认识论功用的关注,遮蔽了已有辩护的一个基本预设,即预设“性质”是一个得到确切解释的概念。
从关于性质的形而上学研究来看,自然类实在论辩护的传统可见于性质“揭示”和性质“显现”两个进路,存在由接受一元实在论转向接受多元实在论的倾向;回应来自哈金自然类唯名论的挑战,可以集中于性质“显现”进路解释自然律的必然性。
关于自然律必然性的研究停留于运用分析哲学方法,因此需要重建对自然律的“彻底解释”从自然律“彻底解释”的角度为自然类实在论辩护,希望不在于接受先验前提,而在于接受可以获致“理解”的解释循环,由此肯定自然律的实践必然性。
关键词:自然类;性质;分析的形而上学;“显现”;哲学诠释学自然主义者应该如何回应怀疑论?高坤(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太原 030006)摘要:自然主义主张摒弃第一哲学,从而也就要求以一种不同于第一哲学的方式回应怀疑论问题。
对于关于外部世界的传统怀疑论,自然主义者可以通过揭示其预设的反自然主义知识概念和认知主体概念来消解它;对于怀疑论的一个自然化版本——缸中脑问题,自然主义者则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上予以回答关键词:自然主义;怀疑论;缸中脑;认识
论自然化内部取消路径与因果结构模型的忠实假设胡怀亮,王加良(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系,昆明 650092)摘要:在量子语境中,量子相干与因果结构模型是不相容的,任何量子相干的解释都会违反因果结构模型的忠实假设。
忠实假设对于因果结构模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维持因果模型框架,纳格尔提出用内部消除路径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保留因果解释的核心思想,但是,纳格尔回避了违反忠实原则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这种违反行为最终会损害我们基于统计独立性对因果独立性作出适当推断的能力。
关键词:因果结构模型;忠实假设;因果马尔可夫条件;内部取消路径;量子相干罗素的判断理论错在哪里?——解读维特根斯坦的批评石星雨(中山大学 哲学系,广州 510275)摘要:罗素的多元关系判断理论在1913年发展成了较成熟的一种形态,它把对“逻辑形式”的亲知作为理解命题的前提条件。
维特根斯坦对这个理论提出了数次批评,使罗素的想法陷入“瘫痪”,并最终放弃了这个理论维特根斯坦的批评怎样驳倒了罗素的判断理论?时至今日,问题仍然没有公认的答案“标准解读”曾认为引入“逻辑形式”导致了倒退问题,从而无法与罗素的分支类型论相容;新近的解读者们则将问题归纳为“命题统一性问题”。
文章分别提出了这两种解读存在的困难,并给出一种新解读关键词:多元关系判断理论;逻辑形式;命题统一性;罗素;维特根斯坦Sobel序列和逆Sobel序列——如何应对它们给反事实条件句理论带来的困境陈千千(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72)
摘要:反事实条件句的常严格蕴含分析和变严格蕴含分析遇到了Sobel序列和逆Sobel序列带来的理论困境:常严格蕴含分析不能解释Sobel序列的合理性,而变严格蕴含分析不能解释逆Sobel序列的不合理性为应对该理论困境,常严格蕴含分析的拥护者采用了动态语义,变严格蕴含分析的拥护者采用了认知不负责原则。
然而,文章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如何使得反事实条件句的辖域具有单向性,而是找出句子序列的深层形式在变严格蕴含分析的框架下通过辅以Grice语用原则,文章表明句子序列中Sa和Rb的深层形式均为(A∧B)>C,Sobel序列和逆Sobel序列均为合理的句子序列,进而消除了它们带来的理论困境。
关键词:反事实条件句;常严格蕴含分析;变严格蕴含分析;Sobel序列;逆Sobel序列实存现象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多维融合——梅洛-庞蒂历史哲学的发生形态沈宇彬1,2(1.浙江工商大学 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杭州 310018;2.浙江工商大学 东亚研究院,杭州 310018)
摘要:作为实存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虽然梅洛-庞蒂对实存处境中身体维度的创造性描述增强了法国实存论传统在历史哲学论域中的理论力度,但实存现象学仍需面对唯物史观的某种“质询”经由对辩证法的迂回考察和对意识哲学历史观的批判性研究,梅洛-庞蒂逐步刻画了某种“非介入”的实存立场与“非空间化”的历史结构,试图化解实存现象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原始张力。
在这一过程中,结合时间现象学的纵向逻辑前提,梅洛-庞蒂现象学历史观的“含混性”特征通过破除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二元格局得到了某种“澄清”关键词:梅洛-庞蒂;实存现象学;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时间现象学尼采论人对因果性的多向度构设
王颖斌1,武杰2(1.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石家庄 050024;2.黄河科技学院,郑州 450002)摘要:尼采批判因果性的事实性,从多个向度诠释了因果性的人为构设第一,内在经验和外在世界的因果性并非事实,而是起源于心理人为的设想。
第二,科学理性根据主体之作用,从因果性链条推及终极存在,此乃虚构的幻相第三,人们通过祛除人与事物的偶然性,以拟人的方式建构了因果必然法则第四,以基督教为代表的理性派依照作为自因的自由意志设定道德,背叛了人本身而走向消极虚无主义。
尼采的这一思想实质上是对因果性之事实性的解构,由此肯定了人自身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代理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关键词:因果性;心理;终极存在;必然法则;道德人工共情何以可能?——当代新兴人工共情技术形成原因的理论探赜
陈多闻,汪姿君(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169)摘要:莫拉维克悖论对AI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假设发起反叛,这使“人工共情何以可能”成为人工共情建构中需要回应的首要理论问题文章重启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者之存在”的理论研究——“四因说”,从四个方面对人工共情的形成原因展开分析并发现:物理身体、人类共情、创制活动和人性需求能分别为人工共情提供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它们以招致的方式共同聚合。
由此,人工共情达乎显露,成为具体的存在者关键词:人工共情;形成原因;四因说;莫拉维克悖论莱布尼茨与俄国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以科学知识生产、存储和传播为中心的考察高龙海(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南京 210023)
摘要:在17世纪科学院运动的风潮下,莱布尼茨对于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庞大的科学院网络有着明确的规划,其中尚处于科学空白阶段的俄国是这个网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莱布尼茨对于俄国近代科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彼得一世及其宫廷的书信来往证实了莱布尼茨的建议直接推动了俄国科学院的建立。
莱布尼茨构想的俄国科学院体系庞大,涵盖附属大学、珍品博物馆、图书馆等一系列部门他以科学知识的生产和获取、存储和系统化、传播和内化为线索,具体从科学院组织的科学探险活动、科学院体制下的博物馆项目、科学院的教育与出版工作中构建出一整套与其心目中的俄国现状相适应的科学知识发展体系。
彼得一世从俄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出发创建科学系统,措施兼具莱布尼茨的科学构想及本土化特点,对俄国科学的近代化、社会思想意识向理性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莱布尼茨;科学知识的生产、存储和传播;彼得堡科学院;俄国;彼得一世
人类知行系统的演化走向分道扬镳?吕乃基(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南京 210096)摘要:总体而言,人类知行系统的演化经历是从哺乳动物继承下来的知行系统到科技知行系统的过程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的知与行,是与生俱来的哺乳动物知行系统在起作用。
哺乳动物知行系统是人的本性中无法去除的“天性”哺乳动物知行系统和科技知行系统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研究哺乳动物知行系统及其特征,有助于全面认识人的知行系统及其演化;为人工智能等的发展提供支撑并构建人类的未来;有助于揭示文明冲突在知行系统上的根源;以及有助于揭示人的本性。
哺乳动物知行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野性思维、情绪化和群体依赖哺乳动物知行系统是一套处于“纠缠”和“叠加态”的生理结构,以不确定应对无限的大千世界科技知行系统则“塌缩”以确定的知识和技术手段应对有限的领域在少数人登上科技知行系统之时,大多数人停留于哺乳动物知行系统。
与此同时,奇点人新的知行系统正在生成之中关键词:知行系统;哺乳动物;脱碳入硅;情绪化从“一”到“多”——论当代专长研究进路的演进张帆(上海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上海 200025)摘要:经典的专长研究主要以五个“专长效应”理论为代表。
表面上看“专长效应”理论是以“组块”理论为基础对其在不同方向上的细化,但实际上“专长效应”理论的研究传统是分裂的,主要分成心理学和生态学传统上述两种研究传统的分化使当代专长研究形成了“绝对进路”与“相对进路”,为哲学、社会学的专长研究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加强了关于“专长是什么”与“专长怎样发生”两个层面的研究,强调专长不同于知识、而是一种拥有不同层次的实践;专长的产生不是线性的,而是具有灵活性的,存在迁移的可能性。
关键词:专长效应;专长是什么;专长怎样发生协助自杀人工智能潜在伦理问题及其有效防治李伟1,2,彦虎3(1.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2.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上海 200240;3.成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1137)
摘要:相比医生协助人进行自杀,协助自杀人工智能使人体现出生命终结的自主性,进而使人保持尊严然而,协助自杀人工智能制造商的趋利性及人工智能具有自我意识、智能化的特征,可能会引发诸如忽视人的生命价值、人工智能判断及自主性偏差、社会道德滑坡等一些伦理问题。
有效防治这些问题,应确保制造商不能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人工智能应在适当时机科学干预申请者的自杀行为、制造商应对申请自杀者进行严格审查关键词:协助自杀;人工智能;自主性;尊严;伦理问题1END1本推文所有内容和图片均未做商业用途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告知并标明出处
微信编辑:周浦新 段春杏公众号名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投稿网址:http://www.kxbz.cbpt.cnki.net/wkg/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kxbz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