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指什么)一看就会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年第11期 作者:罗栋(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年第11期作者:罗栋(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物理学中的超验认识研究”(17YJC720018) 客观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对不同学科中客观性标准的研究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热点[1][2]在对于客观性问题及科学客观性的已有研究中,人们对客观性有众多不同用法在研究科学客观性之前,有必要尝试着对客观性概念进行界定 界定有着众多不同用法的概念的一个办法是对其不同用法进行梳理分类。
这种分类学研究进路正是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客观性的一个重要方法达斯顿(Lorraine Daston)和加里森(Peter Galison)2007年的著作《客观性》(Objectivity)[3]以及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上的“科学客观性”(2014)词条[4]等均是这种研究进路的典型代表。
分类学研究进路在界定科学客观性概念上面临诸多困难哈金(Ian Hacking)和阿克斯特尔(Guy Axtell)对分类学研究进路所面临的困境给出了部分解释本文认为,不必基于哈金和阿克斯特尔所给出的猜测性解释,对分类学研究的完备性、客观性不同用法间的对立性以及不同用法间的选择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揭示出导致困境的原因以及分类学研究进路对于界定科学客观性而言是一条死胡同。
一、客观性概念的复杂蕴含 以下为人们对于客观性的部分用法 (1)客观的世界或实在[5],或者物理的客观性[6]42(2)世界或物理对象具有某些客观的本质、理念、属性或物理结构(3)客观的描述意味着与事实或被描述对象相符,或者客观的模型如实地表征了物理世界。
(4)以客观的机制来获取知识,比如研究过程不受特殊利益的驱动或不受研究者个人偏好的影响等;或者通过不带主观因素的特定机制或程序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客观的[3][7](5)价值分离(detached),价值无涉(free)或价值中立(neutral)的描述是客观的[8]。
(6)科学理论的客观性意味着理论能够被主体问性地验证[9]22;[10]5(7)客观的研究结果应该能够被重复验证(8)某一科学陈述是否具有客观性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群体,比如学术共同体,性别,社会阶级等(例如库恩的相对主义科学观,女性主义的科学客观性观点等)。
(9)客观的描述是视角无关的[11]或者视角分离的[4](10)无源之见或本然的观点(the view from nowhere)[12](11)数学知识是完全客观的[13]section 27 显然,客观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正是因为其复杂性,不少研究者尝试通过对其众多用法进行分类和归纳来理解它 二、科学客观性概念的分类学研究 1.梅吉尔的分类 梅吉尔(Allan Megill)将客观性的众多不同用法区分为四种意义的客观性。
第一种是哲学的(philosophical)或绝对(absolute)意义上的客观性绝对意义上的客观性强调要“如实地表征事物”,认为主体任何“良好的愿望”都会造成对实在的本来面孔的人为扭曲,因此需要绝对地祛除。
第二种是学科(disciplinary)意义上的客观性学科意义上的客观性不再强调要祛除所有人为因素,而是认为只要能在特定研究群体内获得共识便足以具有客观性 第三种是相互作用的(interactional)或辩证(dialectical)意义上的客观性。
辩证意义上的客观性认为客体或者关于客体的知识实际上是基于主客互动结果的建构因此,主观性是建构客体所不可或缺的 第四种是程序(procedural)意义上的客观性程序意义上的客观性更多地是一种口号,要求人们在研究过程中不对研究结果进行人为的操控。
其主要特征是旨在实践一种非人为性的研究或处理方法[14] 2.道格拉斯的分类 梅吉尔所给出的分类更多的是理论性的或抽象的,并不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通常来讲,人们并不能直接根据梅吉尔所说的某种意义的客观性来判断某个科学理论或者某次认知活动是否具有客观性。
道格拉斯(Heather Douglas)则重点关注了对于客观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表述,并区分出了三大类八种不同意义的客观性 第一类是关于科学研究活动中一般性的人类认知过程所涉及的客观性,关注重点是科学活动中人类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与世界的这些互动旨在“抵达客体”,获得对真实的客体的理解此类客观性又可区分出两种不同意义 (1)可控的(manipulable)客观性这种意义的客观性不侧重于讨论理论与世界的关系,而是强调客观的科学知识能够指导实践。
科学理论是否如实表征实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总是可以依靠特定的互动过程产生相关的现象,进而对自然进行符合预期的和可靠的干涉正如哈金所言,当可以使用电子扫描显微镜生成图像之时,人们不会去怀疑电子的客观性[15]263。
(2)收敛的(convergent)客观性这种意义的客观性主要针对的是科学认知活动的结果当某个结果重复地出现,人们对这个结果的置信度将不断增加,相信该结果是可靠的客观的结果不是通过主体与世界的单次互动而获得的,而是在多次的认知活动中才逐渐确立。
第二类是关于科学研究活动中个体性的认知活动所涉及的客观性,关注重点不是主体与世界之间的互动,而是价值在单个主体的认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当我们说那次认知活动的结果是客观的是什么意思?当我们说某人就某个问题写的那个综述是客观的是什么意思?第二类客观性进一步区分出三种不同意义。
(3)分离的(detached)客观性这种意义的客观性认为个体的价值的不确定性阻碍了研究者获得正确的知识和对独立存在的实体的正确表征因此,研究者要避免个人的价值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在研究时是要尽量与个人的价值保持一定的“距离”,应避免刻意要求获得自己所想要的结果,或者不应该回避自己不想要的结果。
(4)价值无涉的(free)客观性这种意义的客观性是对分离的客观性的拓展,认为所有的价值都是主观的,只要研究过程中存在价值判断便会对研究结果造成扭曲,使研究结果不客观因此,研究过程中要禁止任何价值(或“偏见”)的影响。
(5)价值中立的(neutral)客观性与价值分离和价值无涉不同的,价值中立的客观性并不要求回避价值判断,而是要求在一系列价值中采取平衡、中立或中间立场因此,为了实现客观性,主体需要了解问题中所涉及到的价值的可能范围,然后持相对中立的立场。
第三类是关于科学研究活动的社会性过程或因素所涉及到的客观性或对客观性的影响,关注的重点不在单个主体的研究过程,而是一群人如何获得客观的结果,可区分出三种不同意义 (6)程序的(procedural)客观性。
道格拉斯的程序的客观性一词是借用的梅吉尔的程序意义上的客观,但所指不同道格拉斯所说的程序的客观性指的是,不论是哪个主体,只要他去重复某个相同的研究程序,都将会获得相同的研究结果一个单独的主体的研究结果无所谓客观性,只有那些能够被不同主体重复的研究结果才具有客观性。
对科学结果的可重复验证的强调即是来自这种意义上的客观性要求(7)一致的(concordant)客观性这种意义的客观性不是强调通过重复研究过程来重复结果,而是强调不同个体所获得的研究结果能够达成一致,强调的是研究结果的主体间性。
(8)互动的(interactive)客观性这种意义上的客观性并不直接针对科学知识能否获得共识,而是强调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家通过不断争论,分析和寻找不同主体之间分歧所产生的原因,然后解决分歧的动态过程。
正因此,人们才会要求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公布自己的研究数据,以便不同的科学家进行互动科学家之间的这种互动过程正是使得科学具有客观性的原因[8] 3.加里森—达斯顿的分类 加里森和达斯顿的科学史研究进一步表明,科学客观性概念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发展的。
他们认为科学史上出现过三种主要类型的客观性概念 (1)揭示自然本质的客观性或天才的描述(genial depiction)式的客观性1820年以前的科学家们倾向于认为客观的科学描述“揭示了自然的本质”。
要揭示出自然的本质,人们不应只是描述他们所直接地看到的,而是要对所看到的内容进行大量的人为干预和加工比如,当某个科学家要描绘某种动物的生理结构之时,他不能直接画某个被真实看到的动物个体(particular),而是要画出能够代表该动物所有个体的类(universal)或者共相。
因此,科学家必须对直接看到的个体对象进行人为加工和理想化以实现科学客观性 (2)机制的(mechanical)客观性在1820年—1920年之间,科学家们认为科学客观性需要借助于统一的研究机制来实现在客观的科学研究中,科学家要做的是如实地描述他所观察到的结果,不应对观察结果进行人为的修正,并且要在研究过程中克制个人感性因素。
循着这一研究机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也是可信的,客观的总之,科学家应抵制主观因素的诱惑,让自然“为自己代言” (3)裁决式的(judgmental)客观性1920年以后,科学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依赖于受过相应科学训练的专家对结果的专业解释。
评判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客观性的标准依赖于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之间的共识 虽然科学客观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主要呈现出不同特征,但早期的客观性标准并未随着新标准的出现而销声匿迹,很多时候这三种客观性标准会被同时认可[7],在科学实践中并存。
对于客观性不同用法的分类不只以上三种[16];[17]chapter 2;[18]分类学进路的研究虽然展示了客观性概念的诸多层次,但却并未能最终告诉人们什么叫客观性讨论了诸多分类学研究后,人们不免对于什么是客观性依然甚至更加地困惑。
正如哈金2012年在对达斯顿和加里森的《客观性》一书的书评中所说的那样:“……在读完了415页拥有无数注释和精美插图的文本后,我们依然不知道什么是客观性!”[19]三、哈金和阿克斯特尔对分类学研究进路所面临困境的解释和评论
为什么对于科学客观性的分类学研究会面临如此困境呢?哈金和阿克斯特尔给出了如下解释和评论 1.家族相似性 哈金[20]和阿克斯特尔[21]1-16认为客观性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家族相似性特征的概念对于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如“游戏”),人们无法通过归纳对它们的不同用法来理解其本质[22]sections 66-68。
与游戏这一概念类似,人们既不适合使用任何一种用法来定义客观性概念,也不适合通过对众多不同用法的归纳来界定客观性概念 哈金甚至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称之为“客观性”的概念当问“什么”(what)是客观性时,人们常常会误以为存在一个称之为客观性的“东西”(it)等待反思和定义。
尝试通过分类学研究来找出实现科学客观性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看科学家们具体是怎么在使用“客观性”一词[20] 2.“我们还是别谈客观性了” 哈金进一步还认为,科学家们甚至都没必要使用“客观性”一词。
因为讨论某项科学研究是否具有客观性的时候,人们关注的实际上是是否应该相信该研究比如,当讨论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是否是客观的时候,人们想知道的实际上是研究是否受到了某些政治或经济动机的驱动又比如,讨论受到医药公司资助的医学研究是否是客观的时候,人们实际上关注的是研究结果是否受到了医药公司利益的影响。
既然客观性实际指的是否应该相信某项研究而已,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客观性”这一具有复杂蕴含的概念来谈论某项研究是否受特殊利益的左右,是否应该相信该研究也就是说,客观性概念对于讨论是否应该相信某项研究来说实际上是多余的。
因此,“我们还是别谈客观性了”[20],直接分析科学家们具体如何使用“客观性”一词就好了,没有必要去定义出一个客观性概念四、分类学研究进路所面临困境的直接解释:分类学研究是一条死胡同 哈金和阿克斯特尔关于客观性概念有可能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论断是对于分类学研究所面临困境的原因的猜想性解释,并未给出严格的论述。
可以通过分析客观性的不同用法以及对不同用法的不同分类更为直接地解释分类学研究进路所面临的困境 1.分类的完备性 不同领域的客观性标准存在一定差异[2],那么,分类学研究对于客观性用法的梳理是否完备?考虑到达斯顿和加里森的研究显示科学客观性的标准在科学史上经历过演变,那么,未来是否也有可能发展出新的客观性标准?如果是的话,那么对于科学客观性标准的分类学研究岂不永远无法完备?
如果分类学研究无法确保完备性,那我们显然不能期望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对客观性的一般性理解 2.不同种类的彼此对立 在梅吉尔的分类中,绝对意义上的客观性是以主观性的对立面而出现,蕴含着对主观性的负面态度,是试图绝对地祛除掉主观性或者任何可能涉及的主体性因素。
然而,辩证意义上的客观性则相反,不仅不排斥主观性,相反地还要求“拥抱”主观性而学科意义上的客观性则只是尝试部分地遏制主观性,允许以学科共同体为整体的主观性这些不同意义的客观性之间存在对立,是不可能相容的。
在道格拉斯的分类中,三个大类的客观性分别考虑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主体、单独的一个主体和一群主体(比如某个学术共同体)如何获得客观的知识这三类主体在客观性的操作性标准以及判决是否实现了客观性上也存在一定的对立性。
在加里森—达斯顿的分类中,揭示自然本质的客观性不接受如实表征,要求对真实看到的内容进行人为加工;而机制的客观性则反对进行人为加工,要求进行如实表征二者显然对立此外,揭示自然本质的客观性蕴含的本体论对象是共相或普遍对象(universals),需要进行从殊相到共相的思想超越,通常需要一定的天分或天才来实现;而机制的客观性蕴含的本体论对象是殊相或个体,且客观性标准对于每个人都是开放的。
裁决式的客观性则往往只限于受过专门训练的特定专家群体 既然客观性的不同用法中有些是彼此对立的,那么通过对不同用法的分类学梳理显然是不可能归纳出对客观性的一般性理解的 3.用法选择的客观性 既然科学客观性存在如此众多的不同用法,而不同用法之间甚至彼此对立,那么在实际科学实践中人们应该具体遵从哪种用法呢?为什么要选择其中一种用法,而不选择另外一种呢?谁又具有在众多科学客观性的用法之间做出选择的权威?。
如果缺乏在客观性的不同用法之间取舍的权威,那么是否可以在科学实践中逐一使用所有的客观性标准来约束或评价科学研究呢?客观性的不同用法之间的对立性导致这也是不可能的 总之,虽然人们希望能够明确地给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客观性概念,但是对客观性的众多用法的分类学研究不仅未能实现这一期望,反而揭示对于科学客观性的现有不同用法中包含了某些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内容。
分类学进路的科学客观性研究是一条死胡同若想理解科学客观性,人们需要另觅蹊径感谢乌得勒支大学物理系教授Dennis Dieks和蒂尔堡大学哲学系教授Jan Sprenger在本文撰写过程中进行的讨论参考文献:。
[1]Megill,A.(ed).Bethinking Objectivity[C].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4. [2]Padovani,F.,et.al.(eds.).Objectivity in Science:New Perspectives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C].Springer,2015.
[3]Daston,L.& Galison,P.Objectivity[M].Cambridge:MIT Press,2007. [4]Reiss,J.& Sprenger,J."Scientific Objectivity"[EB/OL].i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14.
[5]Nozick,R.Invariance:The Structure of the Objective World[M].Cambridge:Belnap Press,2001. [6]Ryckman,T.The Reign of Relativity:Physics in Philosophy 1915-1925[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7]Galison,P."Objectivity is romantic"[J].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Occasional Paper,1999,No.47.
[8]Douglas,H."The irreducible complexity of objectivity"[J].Synthese,2004,138:453-473. [9]Popper,K.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M].London:Routledge,2002.
[10]Quine,W.V.The Pursuit of Truth[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1]Debs,T.& Redhead,M.Objectivity,Invariance,and Convention:Symmetry in Physical Scienc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2]Nagel,T.The View From Nowher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13]Frege,G.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A Logico-Mathematical Enquiry into the Concept of Number[M].J.L.Austin,trans.,Oxford:Basil Blackwell,1953.
[14]Megill,A."Four senses of objectivity"[J].Annuals of Scholarship,1991,8:301-20. [15]Hacking,I.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16]Muhlholzer,F."On Objectivity"[J].Erkenntnis,1998,28:185-230. [17]Agazzi,E.Scientific Objectivity and Its Contexts[M].Springer,2014.
[18]李醒民.“科学客观性的特点”[J].江苏社会科学.2008,5:1-8. [19]Hacking,I."Objectivit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in Dear,P.,et.al.,"Objectivit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etascience,2012,21:11-39.
[20]Hacking,I."Lets Not Talk About Objectivity"[C]//in F.Padovani et al.(eds.).Objectivity in Science.Springer,2015:19-33.
[21]Axtell,G.Objectivity[M].Polity,2015.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