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什么概念(科学与科技的关系是什么概念)深度揭秘
引言科技杂谈: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科学和技术来源于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但从具体的起源和内容上来看,二者还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在人类社会
引言科技杂谈: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科学和技术来源于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但从具体的起源和内容上来看,二者还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技术最早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狩猎、捕鱼、牧畜”等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科学也有类似的产生规律,“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这里,“现实的人”与“感性需要”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概念,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的“感性需要”是科学与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
虽然科学与技术具有相似的起源,但从历史的进程角度去考察,可以发现科学与技术存在区别,这些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起源不同,科学与技术有不同的发展道路技术的产生可以说几乎与人类起源一样久远,当远古人类用树枝挖掘植物的根茎,用石块打制石器时,技术随之就产生了。
人类社会在进步,社会分工也就慢慢产生了,在原始社会末期,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活中得到一定的应用科学与技术相比较而言,其起源要晚于技术活动科学是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人类的理性认识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当人类的智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分工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时,科学才从人类社会的生活中产生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意识活动。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与技术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科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拥有一定知识的人的探索活动,而不是人类的普遍活动第二,科学研究和技术活动的目的不同科学是研究未知的世界,探索未知领域,人类从事科学活动主要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研究和揭示自然的未知领域,达到认识未知领域的目的,因此,科学的功利性不强。
技术的目的和科学的目的不同,技术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便利,人们利用技术改造自然、创造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因而有很强的功利成分
由于技术的发明、革新直接涉及到利益和财富,因此,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加以保护,才能激发人们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发明的积极性第三,科学与技术活动的特点不同科学是一种精神性劳动,因此,它与人的某一时期的思想状况、哲学素质有关,也与社会环境有关。
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一切,人的思想被束缚,正确的思想受到了压抑,科学几乎停滞不前技术更注重实践性和生产性,受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影响较小中世纪的欧洲,虽然科学发展受到压抑,但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与工场手工业的结合,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与专业化,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不断改进,资本主义技术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第四,二者的最高成果的表述方式不同科学研究的最高成果被称作为“发现”,而技术的最高成果称作“发明”“发现”是自然界原本存在之物,被人类首次认识的过程,“发明”在自然界原本不存在之物,被人类首次创造出来的过程。
西方近代社会的科技革命,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人们摆脱宗教信仰的束缚后、重新认识自然的情况下迅猛发展起来的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发现自然的过程中,发现宇宙有其特有的运动规律,上帝不再是宇宙的主宰,而发现宇宙规律的,是与科学工具发明,实验发现与数学推算等有很大的关系。
在这里,科学与技术体现了着较大的区别,技术首先关心的是其有用性,而科学关心的则是其真理性科学与技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
一方面,科学产生于技术,另一方面,技术是应用科学的结果,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科学内在规律,科学技术的原理应用到生产活动中,就会转化为技术、技术发明或技术创造,进而投入到生产应用的领域从某种程麼上说,科学就是一种技术。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规模不断的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一项科学发现经常很快成为技术原理的基础而导致技术发明法拉第(M.Faraday)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1832年法国工程师皮克西(H.Pixii)即发明了手摇式永磁式直流发电机,随后不久也发明了他激式、自激式、交流发电机。
现代科学研究需要借助技术发明和技术方法才能完成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对于改进的技术或发现的新技术,上升到理论层面,技术也可以成为科学知识或科学原理另一方面科学与技术相互作用,互相提供动力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研究的难度加大,对实验仪器,科研设备的要求相应会提高,为了满足科研的要求,人们会提高生产仪器或设备的技术条件,技术水平也就得到大幅度提升和改进。
与此同时,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升也会促进科学水平的提升与科学相比,马克思特别重视技术的作用:“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要素”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的程度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还通过举例论证其观点,如,在十六、十七世纪,意大利因为爆发了山洪,为了避免山洪带给人们灾难,流体静力学诞生了,电的发明让人们告别黑暗的时代,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价值的发现,但电学应用却是在人们将其应用后出现的。
恩格斯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特别重视技术对科学研究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当前的社会发展己经使科学和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不可分割、辩证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四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思想的辩证关系“观”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或态度,如,主观、客观、世界观、价值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观点,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思想”有另一层含义,根据《辞海》对“观”的注解,“观,亦称观念,体现了人类理性认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进一步发展上升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形成人的思想观念人们在社会中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科学技术思想人们对科学技术活动,科学技术现象及其科技活动环节理性思考的成果,这种认识是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较为深层次的认识正确的科学技术思想更能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技术,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观”、“观念”、“思想”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是有区别的通常情况下,“观”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客观事物的认识与评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是自发的,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人们常常用这种观念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因此,“观”、“观念”潜移默化地指引人们的行为“科学技术观”是指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评价,主要体现为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作用等认识,以及其他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思想活动
“思想”,按照心理学的解释,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形成了系统化的观念“思想”具有体系性,对社会发展或人的行为为具有指导性“思想”具有庞大的理论体系,一般人提不出来,只有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对事物有其独特的认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为条理化的认知体系或理论才能形成“思想”。
因此,“科学技术思想”可以认为是社会上一些理论家或思想家在研究科学技术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系统性、理论化的观念结语“科学技术思想”是认识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科学技术本质、作用、功能的体系化认识,是在“科学技术观念”指导性下的理性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基础,科学技术思想也离不开实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