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路十条(死路十条迅雷下载)太疯狂了
文章导读1、高通发力功能机,“觊觎”低端市场“肥肉”?2、台积电市值超Intel成全球第一半导体企业3、爱立
文章导读1、高通发力功能机,“觊觎”低端市场“肥肉”?2、台积电市值超Intel成全球第一半导体企业3、爱立信缘何打响5G专利费第一枪? 4、为什么人工智能只做技术服务商死路一条?!5、VR是下一代TV?AR是下一代手机?
【资讯】高通发力功能机,“觊觎”低端市场“肥肉”?一直以来,在全球手机芯片市场中,高通在高端芯片市场保持着绝对领先地位,却错失了低端市场的这块“肥肉”,这一市场是联发科和展讯的天下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功能手机出货量仍有 3.96 亿部,占居全球手机出货量的 21%。
时隔三年,高通日前推出公司历史上首款面向功能手机的4G芯片——205系列芯片,主打印度、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意在挖掘销量依然不菲的功能手机市场高通?205 芯片采用双核设计,主频最高达 1.1 GHz、整合Adreno GPU,虽然功能手机从定义上并不支持操作系统或者安装外部应用软件,但是该芯片可以支持基于 Linux 的各种手机操作系统(安卓也是基于Linux),另外可以支持300 万像素的主摄像头和自拍摄像头。
除了对于 4G 移动网络的支持之外,高通的 205 芯片也将支持丰富的通信功能,比如 VoLTE 、VoWi-Fi,这款芯片提高了功耗比,最高的数据下载速率高达150Mbps,非常适合村郊或电力受限地区的用户使用。
高通表示,在上述这些新兴市场,功能手机的价格通常介于 15~50 美元不等,而且是为老一代 2G 和 3G 无线网络设计使用高通新芯片制造的功能手机价格为 50 美元左右,专为当前的 4G 无线网络而设计。
据称,该平台已于今日起发货,基于这款芯片的功能手机将会在今年二季度上市销售,高通将和多家手机厂商合作,推出基于上述高通 205 芯片的手机,其中包括印度品牌Micromax、Reliance Jio、Borqs、中国TCL等。
在发达国家,功能手机正在快速从市场上消失,但是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功能手机依然十分流行据科技市场研究公司 Counterpoint 的统计,去年单单是印度市场,就发售了 1.48 亿部功能手机(中国市场俗称为“老人机”或“学生机”)。
Counterpoint 的分析师帕萨科(Tarun Pathak)透露,在去年印度销售的全部功能手机中,高通芯片的市占率只有12%,台湾联发科公司在这一板块占据了领先优势他表示:“在印度等手机市场,支持 4G 的功能手机仍有巨大市场,我们预计印度今年功能手机的发售量依然有 1.4 亿部,占到全球功能手机市场的四成比例。
”Digitimes Research 预计,高通在加强了中端市场的发展后,其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市场的龙头地位在 2017 年将更加稳固稿源:集微网【资讯】台积电市值超Intel成全球第一半导体企业众所周知,英特尔这三年时间里完成了几笔重大的收购案,首先是2015年8月份以167亿美元收购了Altera,再者是今年3月份又以153亿美元买下以色列公司Mobieye。
不过,即便英特完成了这两笔重大的收购,其股价依旧表现平平来自美股数据的显示,在连续两个交易日内,台湾台积电在美国的市值都超过了英特尔具体而言,台积电的市值为1690.14亿美元,而英特尔则为1671.44亿美元。
可能很多人认为,台积电的市值只是暂时比英特尔多了19亿美元而已,但要知道,去年两者实际只差22亿美元,在不到一年内台积电实现了超车对此台媒方面的新闻称,如果三星不算半导体企业的话,那么“台积电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半导体公司”。
很显然,在工艺制程方面的领先,让台积电尝到了甜头,台积电希望继续抓住机遇甩开英特尔因此,近日台媒还有消息称,台积电正计划赴美设立晶圆厂,将投资5000亿新台币开设3纳米工艺制程的生产线,目标是五年之后的2022年实现量产。
按照台积电的计划,3纳米工艺制程将会是台积电真正登上全球半导体霸主的关键投资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表示,赴美投资3纳米工艺制程,考虑到了土地、人才和水电等方面的优劣因素,并强调台积电并不只是考量劳工成本,毕竟在台湾雇佣的劳工成本不比美国低。
另外,除了赴美投资的选项之外,台积电也希望在大陆继续投入,利用N+1规划扩充脚步往大陆迁移,包括相关供应链稿源:摩尔芯闻【深度】爱立信缘何打响5G专利费第一枪?5G技术标准尚未成型,通信巨头已经开始筹谋如何向手机企业收取专利费用。
据外媒报道,瑞典电信巨头爱立信日前宣布公开其5G专利许可费这是通信专利巨头中首个公开5G专利许可费的公司爱立信首席知识产权官(CIPO)古斯塔沃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称,对于高端手持设备,爱立信的5G专利许可费设定为5美元每部,而对低端手持设备,许可费可以最低低至每部2.5美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华为和高通相关负责人,均未透露就5G专利向终端企业收费的意向手机中国联盟王艳辉分析:“爱立信的举措主要针对应该是三星和苹果,此前爱立信发生过和苹果的专利纠纷案件,提前的公布的方案也有尝试的意味。
”爱立信试图制定规则目前,全球各大通信厂商正在共同推进下一代通信技术标准的形成,而5G的正式商用预计在2020年爱立信希望提前开始专利技术谈判古斯塔沃接受采访时称:我们希望通过公开设定合理的版税价格,以给其他专利的持有人和企业提供参考。
显然,爱立信希望在5G标准尚未成型之前,在业界树立一个规则标准爱立信方面认为,这一版税价格的设定有2个依据因素:第一,爱立信FRAND条款,即公平(fair)、合理(reasonable)、非歧视性(non-discriminatory);第二,爱立信作为标准专利技术的开发者之一的身份。
不同于以往以整机售价为基础的许可费率模式,按照古斯塔沃的说法,爱立信基于5G专利提供每部手持设备2.5-5美元的固定专利许可费此前,《每日经济新闻》向终端厂商了解到,爱立信试图在3G专利上收取专利标准是整机价格的1%。
值得注意的是,爱立信此次说的许可费仅仅覆盖5G技术的标准必要专利,而不包括应用型专利或为规避专利纠纷日前,爱立信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16年公司总体销售业绩为222.6亿瑞典克朗(25.28亿美元),较2015年246.96亿瑞典克朗的业绩相比,大幅下跌了10%,主要原因在于2016年“专利许可收入”下降幅度较大。
在爱立信专利收入中,三星、苹果是其最大“贡献者”IDC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总销量为14.7亿部,其中总销量排名前五的手机厂商分别是三星、苹果、华为、OPPO和vivo,三星较2015年下跌了3%,苹果则下跌了7%,而传导至爱立信,其2016年专利许可收入较2015年下降了7%。
近年来,通信巨头和终端企业之间就专利问题不断发生摩擦,比如今年1月,苹果向高通提起一份高达10亿美元专利费用退款的诉讼爱立信与苹果在2015年也发生过一起诉讼2015年1月,苹果公司因觉得爱立信有关2G、3G、4G/LTE 相关专利技术许可费率过高,在与爱立信上一份协议到期后拒绝签署新协议,并在美国加你福尼亚州北部地方法院起诉爱立信。
面对苹果的起诉,爱立信激烈对抗直到2015年12月21日,苹果与爱立信全面和解,并签署一份长达七年的、新的全球专利许可协议,并终止或撤回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被告发起的专利诉讼“爱立信拟推5G专利授权计划,最重要目的应该是避免发生类似于高通和苹果之间的专利纠纷案件,爱立信主要针对的目标是三星、华为,提前一两年开始谈判,维护专利权益。
”王艳辉分析爱立信点了把火《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高通和华为相关负责人,但两公司没有透露出收取专利许可费的计划,显然爱立信的动作非常突然“爱立信推出的5G专利费模式,改变了此前按照比例收取的方式,5G的费用应该会叠加到此前的专利费用上,对终端企业来说肯定是负担,爱立信的方案应该也是一种试水。
华为和高通在5G技术上的储备甚至更领先,爱立信点了把火,华为和高通或许会跟进”王艳辉分析爱立信的专利许可收入并不仅仅盯着三星和苹果,其“命系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比如,2016年1月14日,爱立信与华为续签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作为续签协议的一部分,华为自2016年起将基于实际销售向爱立信支付许可费2014年12月11日,因涉嫌侵犯爱立信所拥有的ARM、EDGE、3G等相关技术等8项专利,小米在印度被爱立信诉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
在5G研发上,中国的智能手机也在积极参与OPPO副总裁吴强此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OPPO在2015年就加入国际3GPP技术组织,并深度参与国际和中国5G标准的制定,同时即将加入GSMA。
在近期举行的巴塞罗那GTI论坛上,vivo则作为手机厂商代表做了“高功率终端的研究进展”的演讲但相比通信行业巨头,中国手机厂商的研发积累差距显然是非常大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手机公司高层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评价爱立信此项举措:“目前还处于5G标准制定的非常早期的阶段,5G规范尚未成型,各家公司所占基本专利(SEP)的比例也远远没有确定,现在提出收费为时过早;在5G产业尚未发展的阶段就提出专利收费,有杀鸡取卵之嫌,不利于整个5G产业的发展。
” 稿源:每日经济新闻【深度】为什么人工智能只做技术服务商死路一条?!程浩,迅雷创始人,现在专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这一年来我看了许多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项目,很多都是技术背景的创业者,发现两个普遍问题:1、有技术但没有好的场景,“拿着锤子找钉子”非常普遍;
2、技术创业者如果只定位做技术提供商,而不直接面向用户/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未来价值会越来越小,不往上游走风险非常大,甚至是死路一条;为什么说未来只做技术提供商价值会越来越小,甚至死路一条?原因有几点:
■ 未来很多基础技术服务都是大公司的赛道,都会免费:以语音识别来说,除科大讯飞外,目前百度、阿里也已经杀入这个领域,腾讯肯定也在布局中不光是语音识别,包括自然语言理解、翻译等等,未来这些占据数据优势的大公司都会提供这样的基础服务。
人就没打算收费,你也就别指望靠API调用去赚钱所以尽管这些领域现在还可赚点小钱,但很难成为一个长久的生意■ 依托于算法的技术壁垒会越来越低:打个比方,苹果2007年发布第一款iPhone时,没人懂IOS编程,现在满大街都是。
正如今天各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都纷纷开设机器学习课程,未来人才不缺,这会拉低整个行业的进入门槛同时随着谷歌TensorFlow等生态系统的成熟,很多领域都会有训练好的模型可以用来参考(出Demo会更快),创业者只要有足够的数据来训练参数就好了。
所以未来算法的壁垒会越来越低,如果这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算法,那将非常危险除此之外,在一些“非关键应用”上,两个算法之间的微小差别其实对使用者感知并不明显与此相对应的,数据壁垒却是非常明显最近这一年中国涌现了一二十个“AI看医学影像”的公司,这个生意里面,怎么拿到海量的、准确的、标注过的数据,比谁的算法好要有价值的多。
■ 技术提供商如果不直接面向用户/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则非常容易被上游碾压:对于技术提供商和算法类公司,如果你的技术壁垒不够高,上游很可能直接把你的事做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家知道安防领域的海康和大华,他们每卖一颗摄像头都会搭载一枚海思芯片,运行编解码方案和用于脸识别、人证合一相关的算法。
这个领域的算法提供商就很危险第一,海思作为芯片提供商,在自己的Chips上跑自己的算法是理所当然,所以很容易就会把算法提供商的事儿替代了其次更有可能的是,未来海康和大华,会把算法提供商和海思的事情都做了。
现在只是自己研发团队做的芯片和算法还不够好一旦差不多,会立马取代所以即使海思芯片有一定技术含量,但对海康这样近2000亿市值的公司,他们占据垄断性的市场份额,一定会做到赢家通吃上下游此外还有在SLAM领域,应用基于三角测距triangulation的激光雷达,专做机器人移动底盘的提供商,未来也很危险。
主要是技术壁垒没那么高,其上游最主要的客户扫地机器人,只要出货量一大就会考虑自己做因为这事儿没什么门槛,因此只做技术提供商,非常容易被上游延展到自己的业务领域另外即使在有一定技术门槛的行业,技术提供商的日子同样并不好过。
正像被Intel收购的Movidius,专注嵌入式的视觉处理芯片之前大疆无人机是其主要客户之一但问题是大疆统治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所以大疆很自然的开始做自己的芯片按说芯片的技术壁垒并不低,但只要行业集中度高,像苹果、三星、华为还有现在的小米,都选择了自己做手机CPU。
这其实是一个产业链通用规律:如果一个产业链有很多环节,在某一个环节有一个垄断者,那么这个垄断者就有向上下游延展的机会,即使不延展也会把整个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吃掉正如之前的PC产业链,有内存、硬盘、操作系统、整机……但Windows和Intel却赚走了绝大部分利润。
既然做纯技术提供商没有出路,那怎么办?浩哥提出“一横一纵”理论“一横”就是指你提供的技术服务通常“一横”能服务很多行业,你要在其中选一个最大、最适合你的行业,深入扎进去做“全栈”,就升级为了“一纵”在垂直外的行业,因为没有利益冲突,你仍可老老实实的做技术服务。
这样的话,商业上你能吃透一个垂直行业,技术上你还能通过横向合作,不断获取对方反馈的数据来夯实你的技术那么对于技术创业公司,从“一横”走到“一纵”,要选哪个垂直领域,取决几个关键因素:■ 市场空间够不够大?
做垂直领域的全栈,还是做横向的技术提供商?完全取决于市场空间哪个更大找对垂直领域,即使只占一部分市场份额,也可能比做“一横”全归你的收益大拿美图公司举例,人们对其印象深刻的是美图秀秀、美拍、美颜相机等APP矩阵,但研究财报后你会发现,这些都远没有垂直做美图手机赚钱。
美图手机占了公司全部营收的95%虽然美图手机去年的销量大约在38.8万台,仅仅只占国内手机市场全年销量近4亿台的0.1%(PS:我偶然发现美图手机高端型号能卖到4000块钱,这个用户人群还挺有意思,因为几乎都是女孩,比较爱美,普遍对价格的敏感度不高)。
■ 行业集中度如何?在做“一横”技术提供商时,上游行业集中度越高则越不利说白了头部效应明显,如果一两家大企业把行业全吃掉,那么作为技术提供商,面对集中采购,是没有任何议价能力的就像IDC时代,HP、DELL等卖服务器的,活的很滋润。
但现在云计算来了,面对亚马逊、阿里云这样的批量采购,服务器厂商能跑个量就不错了,甭指望什么利润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行业集中度越高,说明行业壁垒越高,你想从技术提供商走向上游也越困难这种情况下,通常是上游把下游的事做了,例如Google、百度当年内部使用了一些自己攒的服务器,现在大部分都是定制化需求给服务器厂商,这样的单几乎是没利润的。
反过来讲,如果行业集中度很低,那么作为技术提供商还是相对“滋润”的■ 技术是改良还是革命?如果你的技术创新对这个垂直领域是革命性的,就越有机会走到上游如果只是改良性的,你就老老实实在下游赚个辛苦钱算了越是颠覆性的东西,越有机会往上游走。
因为上游越离不开你,意味着你有机会做他的事打个异想天开的比方,如果你能提供一个“待机一礼拜”的电池,那你就可以考虑自己做手机,你的手机只打一点: 一星期不用充电!就这一点可能就够了,因为这个技术是革命性的。
相反,如果是改良性的技术,例如你的电池待机只是比以前多了20%,那你还是老老实实做电池吧■ 双方壁垒谁更高?拿比较火的直播平台而言,现在都有美颜功能,例如给女孩长出个耳朵那种,这个通常都是第三方提供的技术。
技术本身的壁垒并不高,很多公司都能提供,虽然效果有一些小的差异但是直播的壁垒相当高,这事有网络效应,用户越多会吸引更多的主播,因为能赚到更多钱,主播越多,也会带来更多的用户,因此需要很多资金来买流量以及签约很NB的主播。
这种情况下,虽然技术提供商只能赚个辛苦钱,但是仍然完全没有机会往上游走■ 到底跟团队基因相符不相符?能做得了技术服务,不一定能做垂直解决方案,因为团队不一定有行业经验,这是很大的问题亚马逊的无人便利店Amazon Go出来之后,国内不少技术团队也想提供类似的技术,甚至想做2C的便利店。
我劝他们再考虑一下,你的技术再好,对于用户而言,他买东西的时候,首要考虑的还是—— 哪个便利店离我更近(从这个角度上讲,无人便利店仍然是个改良型的技术),这又回到了零售的本质所以如果团队没有零售的基因,就别考虑自己开便利店的事了。
这时候,很多人可能会问“那我找个懂行业的高管不就行了么?”这事没那么简单,如果CEO不了解行业本质,其实是很难靠一个高管去弥补的综上所述,只做技术提供商肯定不行,一定要做整体解决方案——选个适合你的行业,把你的技术产品化、然后搞定用户/客户实现商业变现、然后获得更多的数据,这样才能再夯实你的技术。
一句话讲,要做技术、产品、商业和数据的“全栈”,形成闭环!稿源:浩哥说【资讯】VR是下一代TV?AR是下一代手机?在过去一年中,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已成为热门话题,特别是将他们进行比较的话题特别火热。
经常有媒体将这两种技术视为一对激烈的竞争对手,事实上,双方各有各的未来AR和VR都提供了下一代的观看体验,让我们看到的东西就像是在我们面前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你沉浸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使用AR技术,你可以看到3D图形覆盖在你面前的世界上。
AR通过引入数字设计的元素来增强现实世界使用VR技术,你被完全带出现实世界,并被一个新的360度的数字世界包围所以,可以将VR视为下一代“电视”,将AR视为下一代“移动手机”,两者都将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将他们看成竞争对手并没有意义,而应该去分析哪一种技术会引领新的技术革命移动如何改变生活移动技术改变了查找信息、自我娱乐、与他人互动以及处理待办事件列表的方式人们使用移动设备协助处理日常任务,利用移动应用查找并预定航班、通过移动导航地图将自己带到指定餐厅。
移动技术并没有使我们脱离现实世界,而是让我们与世界相互交织移动应用不仅帮助我们,还给我们带来快乐,越来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AR将成下一代移动手机AR正在塑造一个相互交织的新世界,能够不断增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体验。
位置跟踪是使移动应用得以成真的关键遵从这样的思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下一代移动手机是什么样的一旦我们想知道朋友在哪里、在干什么、在看什么,未来移动平台都能通过庞大的数据和服务平台讲他们的动态实时传输给我们。
Pokémon Go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款AR娱乐应用但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大多应用程序还不具备增强现实的功能例如,增强现实汽车查找器能够确保我们永远不会丢失我们的车,Snapchat过滤器使我们能够与家人和朋友分享滑稽的样子,Yelp Monocle确保我们永远不支持差评。
这三个AR应用程序的成功在于它们能够融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实际上没有限制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加积极参以及更加便利谁都不知道AR将把我们引向何处?但有一件事是明确的,那就是AR会像移动技术一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而VR则可能像TV一样融入我们的生活中TV如何改变生活自20世纪初以来,电视彻底改变了家庭生活中的交流、学习和娱乐看电视不仅成为人们工作后的消遣方式,而且很快,电视也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传播思想、销售产品的窗口。
电视分享信息的方式十分吸引人,让人们能够看到社会不同的现实面但是电视屏幕将电视内容与观众身处的现实完全分离,无法融合在一起与移动技术不同,电视不能渗透到我们日常工作和交互当中,不能提醒我们日历活动,或者告诉朋友我们正在做什么。
我们只是通过电视消遣或者消费媒体信息VR将成下一代TVAR可以为我们的移动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而VR更像我们生活中TV的角色当我们以舒服的方式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观看我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候,由于工作带来的疲惫感将会烟消云散,同样,我们也可以用VR代替TV,逃离现实世界。
VR让我们可以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短时间内环游世界,遨游太空,扩张视野,增长见识除此之外,很难看到VR会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和互动的一部分例如,Oculus Rift需要用电缆线连接高性能的PC,虽然它也有位置追踪功能,但是活动的范围有限,这种移动限制让Oculus Rift更像电视。
除了PC端VR头盔,还有移动VR头盔像Gear VR、Google Cardboard和Daydream View需要配合高端智能手机才能使用虽然移动VR扩展移动体验范围,但是VR头盔有自身的局限性人们不可能在旅行中带着它,并在公共场所中玩移动VR游戏。
毕竟,VR不像智能手机直接从口袋中掏出来就可以玩了VR和AR的未来TV和VR都属于消费媒体,能够让人们暂时远离现实,沉浸或者半沉浸在它们创造的虚拟世界当中前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家庭客厅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TV已经改变了世界。
而未来世界需要新的消费媒体来改变,VR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方式,能够满足观众的新需求,它将改变未来世界而AR除了具备媒体功能之外,还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帮手,可以提升学习、工作效率,提供个性化服务、自然的交互方式以及丰富人们的娱乐生活等。
所以作为生活中一部分的AR必将与移动紧密相连,就像现在的移动手机一样,与我们形影不离VR更像TV,AR更像移动手机,两者将扮演各自的角色,不存在竞争你既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VR内容,沉浸在虚拟世界当中,也可以借助AR在现实生活中探索室外的增强世界。
稿源:中国电子报About activitiesIC咖啡最新活动一览(猛戳我报名哦)★ 3.23 上海丨百万补贴+免费商住!南京秦淮创业人才引进政策推介会来到上海啦!★ 3.23 上海丨作为创业者,怎么样才能牢牢把握对公司的控制权?
★ 3.23 南京丨2017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 3.24 丨IC咖啡学堂之知识产权微课堂第2讲:专利保护客体,什么是专利保护对象?哪些不是专利保护客体?★ 3.26丨IC咖啡学堂之模拟混合信号设计验证,开课了
★ 3.26 上海丨“创新胆大 无惧变化”工业设计分享会(第二期)★ 3.28 北京丨非洲新兴市场的科技与创新★ 3.28 上海丨创业--劳动纠纷与股权纠纷的风险预防和危机化解★ 3.29 上海丨HiMed医创沙龙第61期:医疗医药初创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 3.29 合肥丨海上无人船魅力何在?★ 3.30 北京丨EEsof EDA技术研讨会:射频集成电路仿真与设计★ IC咖啡临港孵化器正式招募企业入驻!
开放、汇聚、共享,IC咖啡植根于集成电路产业链,连接全球IC产业资源IC咖啡集团公司提供遍布全国全球的IC创咖孵化服务,专业化社群与高端行业资源发起人社区服务,媒体会务服务,团队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产业与政策咨询服务,人才招聘与培训服务,创业学院管理课程。
上海、北京、深圳、南京、武汉、合肥、邳州、新加坡、硅谷等站点,西安、成都、重庆、青岛等十余城市蓄势待发联系人:孵化(张梦麟 18930779522 ),社群(王炜 13701323752),媒体会务(张正华 18510170517),投融资(王欣宇 18621951026),人才招聘与培训(张卫伟 1391139329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