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eandq.com
晓安科普

科学家英语怎么念(科学家用英语怎么表示)万万没想到

2023-09-09Aix XinLe

2020最后一期晨读,我们致敬这些不该忘记的名字

科学家英语怎么念(科学家用英语怎么表示)万万没想到

 

星标置顶,每天一句话,学英语看天下

晨读 第609期01:56起词汇讲解 | 08:38起只听点评 | 23:00起原文朗读 怕太长你不听 ▸ 「里程碑事件」用英语怎么表达?▸ 「《自然》年度十人」都有哪些贡献?▸ 为何国内媒体对此殊荣相对低调?

Natures 10: ten people who helped shape science in 2020微词卡和晨读营见文末The Natures 10 list explores key developments in science this year and some of the people who played important parts in these milestones. Along with their colleagues, these individuals helped to make amazing discoveries and brought attention to crucial issues. Natures 10 is not an award or a ranking. The selection is compiled by Natures editors to highlight key events in science through the compelling stories of those involved.

来源  Nature本期79词  |  累计28605词

今天开头,先说一嘴——2020 即将过去,今天晚上,又是我们一年一度的「年终盘点」:回顾这一年来,近 250 篇「外刊精读」和 150 期各位听到的「晨读」这一年的光景,我们见证了这世界太多的不寻常,也一如既往秉持我们的理念——

要对「热现象」保持「冷思考」。所以今晚,我们将为各位揭晓的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年度人物、年度事件,而是基于对外刊的深度解读,为各位梳理的「年度观点」、「年度趋势」和「年度致敬」。

满满当当这一年,细细品味在今晚!「2020 最后一场年度直播」,真的会干货满满今晚八点半,欢迎各位前来观看~

┄ 跨年广告分界线 ┄今天,是我们 2020 年的最后一期晨读这个特殊的位置,我想留给科学家这些人在过去这一年,为全人类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更何况,这是由顶尖科学期刊 nature 所评选出的「年度 10 人」。

——顾名思义,就是在这家期刊眼中的 10 位「改变了世界的年度科学家」并且,能让我们引以为荣的是:这 10 大科学家中,有两位都来自中国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国内媒体对于这样的荣誉,却似乎刻意回避原因是什么?这些科学家又是谁?

今天,我们就用这份名单,和其中那些熟悉的和本该熟悉的名字,来铭刻这难忘的 2020。

1这屏说英语,对外语不感冒的朋友扫描下面链接可以进入「纯净」干货版:

今天的英语部分,我们直接奉上《自然》杂志的网页。标题就是这份榜单的名字——《自然》(评选出来)的 10

10 这个数字代表什么?冒号后面——帮助在 2020 年塑造了科学的十个人

这话意思,也就是对推动年度科学进展起到关键作用的十人。这句话里一个响当当的常见词:

shape,本来指的就是 塑造(form)。

但在这里,所谓「塑造科学」,其实可以理解为是对科学的构建、建设(build up/construct)。

而且还有一点:我们看英语当中,经常会有 help do sth.,这个意思并不难,打从学英语之初我们就知道是:帮助某人做某事;

但大家学英语久了以后,会不会时常发现:当英语中出现 help do sth. 的场合,往往都是那些直译为中文就会感到别扭的地方。比如像这里就是:

说这 10 个人是「帮助塑造了科学的人」,我们中文里会这么讲吗?会说「帮助」建设科学吗?要我说,真正从精髓上理解 help do sth. ,很多时候指的其实是:为做 XX 事情「出了力」或「发挥了作用」

。像在标题这里,指的就是:这 10 个人在科学建设中发挥了作用。

这样一理解,在很多的翻译场合,你的句式都能够一通百通。

好,接下来我们就进正文来看看:「Nature 十人」名单探究的是本年度重大科学进展,以及在这些里程碑成就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人。

这里用到的谓语动词:explore,我们知道它表示的就是:探险、探究。因为探险者就叫做 explorer。

但注意,这词一出场其实就有浓浓学术味:写论文的朋友都知道,不管中文还是英文,一上来在摘要里的第一句就是:本文探讨或者说探究了 XX,经常用的就是这个词——explore。

所以这里,作为顶级科学期刊,Nature 的措辞还很符合 ta 家人设——说十人榜单探究了本年度在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

而且关键还落实到进展背后,说有一些人……

然后用了一个从句说:ta 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play certain parts in sth.,很多时候,不管是用 part 还是 role,虽然字面上的翻译叫「部分」或者是「角色」,但其实 play a certain part/role,指的都是:

在 XX 活动中发挥作用。

回到原文,这十位科学家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是在——

顾名思义,这个 milestone 指的就是里程碑,也就是立在路边、表明起点到这已经 XX 公里的石头:

但是更常见到 ta 的场合,是寓意在事务进程中重大的、堪记一笔的事件。

比如,要表达在中国历史上一个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这种时候你连「事件」(event)  这样的字眼都不用现身,直接就是——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Chinese history

在这里其实也一样,in these milestones (下面蓝色下划线)其实讲的就是刚刚提到的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进展:key developments in science(红色下划线)。

那么,说到这十位科学家的作用:ta 们与同事一道……

along with 很常见,与 XX 一道。你看这里也凸显科学研究少不了团队协同。

文章里“拎”出来的十位科学家是在取得惊人发现、和引发世人对重大事件的关注方面发挥了作用。

你看这里,又出现了我刚刚讲的 help to do sth. 或者 help do sth.,字面意思是帮助做某事,究其本质就是在 XX 事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这里的作用是两方面,第一是取得重大发现,。

这个 amazing,拜佳琦老师所赐,简直流行到不用讲,就表示令人惊叹的;

而后面(这十位科学家)带来了关注……

brought 的原型就是 bring,所以 bring attention to sth.:带来对 XX 的关注:

这十位科学家带来关注的事件叫 crucial issues:都是些重大的议题。

crucial 表示重要,而且还不是一般的重要,是关乎成败乃至存亡的那种重要性。

比如说,谈判处于成败关键阶段:Negotiations were at a crucial stage.所以在这里 crucial issues 那就是至关重要的议题(有多重要我们后面会讲)。

这里后面一句作者解释——「Nature 十人」评选并不是一项奖励,也不是排名。

那是什么?最后一句——对这十个人的挑选(橙色框框),其实是由《自然》杂志的编辑来完成的 。

compile(蓝色框框):对信息资料的收集、编辑。

总之,收集、筛选……一整套都叫 compile。

搞这么个评选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当事科学家的生动故事,来凸显这些年度关键科学事件。

这里使用的常见动词 highlight(橙色框框),说就是要高亮、凸显这些重要的科学事件(红色下划线)。通过什么呢?最后这个说法叫——

重点是 compelling 引发兴趣的,或者简单说就四个字:引人入胜。

通过这些当事人(of those involved)亲历的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来为我们从人物的视角揭示 2020 年度重大的科学事件。

2所以交代完开篇序言,我们大致了解了《自然》十人——Natures 10 的来龙去脉接下来,我们就请上《自然》杂志编辑选出的不该忘却的这十个姓名有必要先说一句——这次上榜的十个人,虽然是由这本顶尖学术刊物的编辑选出来的,但。

这个选择的标准显然不是基于「学术成果」,而更多是基于这些人物在重大的「科学问题」,乃至「社会议题」面前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这十个人中,首先被提到的就是谭德塞博士:世卫组织总干事。严格来讲,他的身份都不是科学家,而是「公共卫生官员」。

遇上了 2020 年,谭德塞和他执掌的这家近 73 年历史的机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说实话,谭德塞在今年受到的争议、乃至非议,远远盖过对他的赞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今年 4 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给他塞过去一封信,表示将终止提供资金,并指其包庇隐瞒疫情。

而对此,谭德塞在写给这家《自然》杂志的电邮中回应称:「正因为我们对于大国间地缘政治的紧张形势非常警觉,所以我们才会从一开始就呼吁:要全球一致,抗击疫情」。

事实上,在这家《自然》杂志的叙述中,谭德塞的这一年其实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早期疫情的发现与沟通」方面:早在 12 月 31 号(没错,就是去年的这个时候),世卫组织就已公开提及在中国武汉爆出不明肺炎的病例,。

并那时就已经开始要求中国有关部门提供更多细节。

然后到 1 月 27 号,谭德塞已经飞到北京,会见了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三天后他就宣布:新冠疫情是「全球关切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并且顶着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压力,尤其是在美国宣布不给会费的情况下,资金和疫情都吃紧的世卫组织,依然在谭德塞带领下,坚持聚焦在(他自己所说的)「新冠疾病终局之战」上:他接下来的目标,是要确保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能享有疫苗。

所以,你可以批评谭德塞对某些国家的表态太温和,在调查「疫情源头」的问题上不够给力;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今年活跃在国际新闻版面上,最勤勉、也最关键的那个人。

另外,说到今年入选「《自然》十人」的官员,除了谭德塞,还有一位——杰辛达·阿德恩。她甚至连公共卫生官员都不是,而是「新西兰首相」。

今年,新西兰的这位政府首脑广受国际赞誉的一个原因,就是疫情管控相当给力。

其实她最主要的决断就是,在今年的 3 月 14 号,阿德恩宣布:在新西兰实施一系列严厉措施,包括「对到访新西兰的每一个人进行为期两周的自我隔离」,并且「关闭所有海港的游轮」。

这些措施现在听来似乎很平常,但要知道,在 3 月份那会,在这个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总共检出阳性的病例数才 6 个人。在一个西方式民主的国家,敢于第一时间封城锁国,现在回看也是非常有魄力的抉择。

并且这位新西兰首相在当时的讲话也是掷地有声她说:“我不会为我的决定道歉,因为我们必须要采取强硬措施,我们必须要及早地采取措施,我们必须要尽我们的一切可能来保护新西兰的健康”这番话放到 9 个月后的今天,似乎恰如其分地注解了这位新西兰首相当选年度十人的最佳理由。

3毫无疑问,在这十个人中,确实有很多是因为今年的疫情而当选。这当中有一位「引领疫苗研发」的科学家,叫 Kathrin Jansen。

她是谁呢?美国制药公司辉瑞的疫苗研发负责人。

今年,当我们看到辉瑞疫苗在全球率先上市,很多人其实并不认识这位「幕后功臣」我看这篇《自然》杂志做了详细的披露说正是这位管理着 650 人团队的 Jansen,在疫情爆发过后、在她自己都需要居家隔离期间,。

通过 Zoom 这样的视频会议,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疫苗研发任务。

从 4 月份疫苗测试开始到 11 月三期临床试验结束,Jansen 团队只用了 210 天,就跑完了疫苗从研发到上市的全流程。

而且历史最应当记住的,是这次率先上市的辉瑞疫苗,采用的是一种基于信使 RNA 即 mRNA 的全新技术。

在此之前,这项疫苗技术从未获得验证。所以,敢于用全新技术来面对挑战,这位 Jansen 至少是勇气可嘉。

并且从目前的结果看,她的疫苗已经获得了初步的认可,能否得到历史的肯定,相信也很快能获得答案。

4不只是研发疫苗的科学家,在这十人当中,有一位的事迹也很令我感动,他叫贡萨洛·莫拉托里奥。《自然》杂志给他冠以的名号是「新冠病毒猎人」。

这位科学家的名字翻成中文读来依然拗口,但你要知道的是:这位「莫拉托里奥」,现在在他的祖国乌拉圭,受到的那是不亚于英雄般的待遇用这篇《自然》杂志的原话,「现在乌拉圭街头,人们都能认得出他,而且只要他去酒吧,所有人都要为他的啤酒买单」。

原因就是——早在疫情之初,他就对疫情的扩散提出警告,并和同事仅用数周时间就在实验室里改进研发出了「快速试剂盒」——只需要三个简单的试管,就能在机器上快速跑出结果。

这使得乌拉圭——一个小小的、只有 350 万人口的国家——却能早在 5 月底就完成每天超 800 份的检测,现在这个数字更是达到每天 5000。

而这种快速检测带来的结果——不同于疫情泛滥的邻国阿根廷和巴西,截至到 12 月 10 号,乌拉圭的新冠死亡病例数仅为 87 人,是全世界死亡数最低的国家之一。

所以难怪,乌拉圭人看看别国,再看看自己,ta 们没有理由不为这位英雄科学家买上一杯酒。

5到这里,你其实也听出来了:今年的「《自然》十人」评选,有一大半都跟疫情有关。其中当然不乏我们熟知的大牌——比如在疫情期间仍笃信科学、敢讲真话的福奇博士,人称「美国版钟南山」。

再比如年届七旬仍深入武汉一线的「巾帼院士」李兰娟:

不过我想也正因为如此,反倒是凸显了凭借疫情以外的原因依然当选“十大人物”的三位——他们的成就,得有多不简单其中,有研究「暗物质」的美国理论物理学者昌达▪温斯坦——当然她进入《自然》杂志编辑的视野,不仅是因为学术成就,更因为她。

持续地关注和推动在科研机构内部「女性及黑人种族的平权问题」。

另外还有一位很酷的当选人物,叫维雷娜▪莫豪普特。这位德国科学家人称「极地巡逻员」,因为她是国际北极科考任务的后勤负责人。

尤其在科考船冻在海冰中的一年里,她努力保障了大约 300 名研究人员面对北极熊以及极端寒冷气候时的「人身安全」。

不过,这依然比不上我对另一位科学家的敬意,叫阿迪▪乌塔里尼:

这是一位印度尼西亚的科学家她的成就之所以让我觉得又酷又感动,是因为——在今年,当所有人目光都聚焦在新冠病毒时,这位阿迪教授却曝出:在跟摧残人类极其深重的另一种疾病的对抗中,她的团队取得了重大胜利这种疾病叫做。

「登革热」。要知道,比起新冠病毒,「登革热」光是每年所感染的人数就可多达 4 个亿,而登革热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通过「蚊子」。

阿迪教授就是通过对蚊子进行「基因改造」——准确讲就是对这种能传播登革、寨卡等病毒的「埃及伊蚊」进行改造,让这种蚊子携带一种细菌,而这种细菌能阻止病毒从蚊子身上传到人体。

通过投放这种改良过后重新做人蚊的蚊子,阿迪教授和她的同事在印尼一个登革热高发的城市,将发病病例数减少了 77%。

想想看,这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科学家们堪当多大的功劳。

6到这里,这几位科学家的事迹我们都给各位介绍得差不离不过……细心的同学如果数一数,可能就会发现:「《自然》十人」,我们只说了其中九位还有一位是谁?给各位报告一下,这也是一位中国科学家,叫张永振绝大多数人恐怕都没听过他的名字。

为什么《自然》杂志对这位「无名」的中国学者如此推崇?可以从杂志文章的第一句原话说起——「全世界对抗新冠肺炎的科学之战,是从 1 月 11 日早晨的上海开始的」。

听到这话,你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是 1 月 11 号?又为什么是在上海,而不是武汉?其实就因为在这一天,这位「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教授,在网上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随后,全世界对这种病毒的检测也好、疫苗研发也好……所有努力都是从这些初始公布的数据开始的。

我看甚至有受访专家说,在 1 月初第一时间就公布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这是整个疫情爆发以来最重要的一天」。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既然拿出了如此重要的科学数据、成为全球抗击疫情的起点,但为什么这位张永振教授却几乎没有出现在中国人的公共视野中?实际上,按照《自然》杂志披露,张教授位于「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实验室

是「早在 1 月 3 号就获得了一份来自武汉的样本」,并且马上夜以继日,「通过长达 40 小时的工作」,在 1 月 5 号的凌晨 2 点,就已经测出了这种病毒的基因序列。

随后在当天(1月5日),张教授就通知了上海有关部门,并在几天过后,把病毒的基因序列向《自然》杂志提交了论文。

甚至他还去到了武汉,去到了华南海鲜市场,并从医务人员那里获得了“病毒传播情况的一手资料”。

于是,到了 1 月 11 号之前(那会儿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何为新冠病毒),张教授就已经意识到这种新病毒的严重性据报道,由于有关部门不允许发布病毒的相关信息,所以张教授在犹豫之际,他长期以来的海外合作伙伴——来自悉尼大学的病毒学家霍尔莫斯,给他积极鼓励,《自然》编辑也反复劝说。

最后终于,在 1 月 11 号,张永振和霍尔莫斯教授以两人同为第一作者的方式,在《自然》杂志上刊出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

而一经发布,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两天内,泰国方面通过使用这一基因序列,证实新冠病毒已经穿越国界进入该国;而后,美国的科研人员也是利用这一基因序列开始了疫苗研发。

所以难怪,《自然》杂志认定,全球针对新冠病毒的一切科研工作,都是从这篇论文开始的。但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全球公认的抗疫英雄,却在发表论文的第二天,收到了有关部门的整改令。

张教授的实验室被关闭了。尽管他的研究随后得以恢复,但是关于他的声音和身影却很少在公共视线中出现。

或许,他那么早就发现了病毒;又或许,他不听招呼就向全世界发表了病毒基因序列,这些都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但是,就像这篇报道援引张教授本人的话说,「这并不意味着在这场疫情的初期应对中,中国政府是在所谓隐瞒真相」。

他觉得,「之所以我们没有第一时间对病毒做出反应,只是由于某些专家缺乏经验,所以未能做出正确决定」。

但是无论如何,这位张永振教授在第一时间对于病毒真相的发现和对基因序列的无私分享,为我们后续一切的抗疫科研打下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张永振,这个名字,在以“抗疫”为标签的 2020,是我们最不应该忘记的那个英雄。

7事实上,我们的国家,一如这个世界,总是在挑战与风波中曲折前进但确实,在很多重大议题面前,最早去推动变革的那些人士,却往往因各种原因在历史上默默无名从当年的河南艾滋孤儿,03年「非典」初期的信息公开,到08年汶川地震暴露出的豆腐渣工程……这些问题后来都得到国家的重视和解决,但最早向公众披露问题的「吹哨人」,却始终乏人知晓。

这背后当然可能有各种原因,但我想或许万变不离其宗的一条:他们是「第一个指出皇帝没穿新衣的孩子」。

这些「科学家」,这些「先驱者」,他们或许不懂得审时度势,又或许太不懂规矩、太不讲政治所以,他们活该但又转念想想:这个世界的改变,很多时候不就多亏了这些保持初心的勇敢者吗?尤其像张永振教授这样,是「明知世故而不世故」,。

「明知有风险却敢冒风险」,这份勇气、这份担当、这份赤子之心,我想,并不亚于一位英雄的称号所以,我们用这十位科学家及公共卫生官员的名字来结束 2020 的晨读,不仅因为他们代表着 2020 最冲锋在前的人,。

更因为他们当中有我们应该熟知、却并不熟悉的英雄。愿这些英雄的事迹不被我们遗忘,愿这些英雄的名字无论经历怎样的埋没和曲解,也终究能名垂青史,彪炳万年。

(来源:复旦大学生科学院网站)

来自章国建老师专属晨读营的学生笔记:

<>欢迎有定制需求的学校和老师联系小沈老师(tigerteacher2019)609期微词卡milestone [ˈmaɪlstəʊn] n. 重要事件;重要阶段;转折点;里程碑。

compile [kəmˈpaɪl] v. 编写(书、列表、报告等);编纂compelling [kəmˈpelɪŋ] adj. 引人入胜的;扣人心弦的One Word, One World今日重点词:

milestone重点词造句练习:对于孩子和家长而言,开始上学是一件大事(参考例句下期公布)上期参考例句(查看上期)The indomitable girl said she would continue to fight for justice.。

你觉得 2020 还有哪些值得上榜的人?欢迎留言原文 :https://www.nature.com/immersive/d41586-020-03435-6/index.html编辑 | 牛轧糖  校对 | 橙子 

排版 | 张桥剪辑 | Stella  朗读 | Jerry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 科学美国人:最新研究,濒死体验,是真的

 - END - 

"在下林伯虎"官方备胎哪天被消失了,记得来这里找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科学科学家英语怎么念(科学家用英语怎么表示)万万没想到

2023-09-09Aix XinLe127

科学家英语怎么念(科学家用英语怎么表示)万万没想到2020最后一期晨读,我们致敬这些不该忘记的名字…

探索小学生中秋节手抄报内容(小学生中秋节手抄报内容简短)难以置信

2023-09-09Aix XinLe153

小学生中秋节手抄报内容(小学生中秋节手抄报内容简短)难以置信古代民族在中秋节前后举行祭祀月神,文字记载已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记载更多,后来加上吃月饼杀的传说,中秋节成为有民族意识的节日。明清以来成为一年中三…

科学科学家英语怎么念(科学家用英语怎么翻译)不要告诉别人

2023-09-09Aix XinLe88

科学家英语怎么念(科学家用英语怎么翻译)不要告诉别人
”孔乙己心态“的相关英语表达有哪些呢? 近日,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他们说: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说的是念了大学,却找不到心仪…

百科九月再见十月你好语录(你好再见妈妈经典台词语录)墙裂推荐

2023-09-09Aix XinLe194

九月再见十月你好语录(你好再见妈妈经典台词语录)墙裂推荐母亲节,这个充满感恩和爱的节日,是我们表达对妈妈的关爱和感谢的蕞佳时机,我不敢描述母爱,怕把她描述得太过渺小,让我们借这个特殊的机会,来表达我们…

历史学到了大可乐2代官网(可乐云plus官网)

2023-09-09Aix XinLe121

学到了大可乐2代官网(可乐云plus官网)太古可口可乐携手F5解决方案实现安全、稳定的云端应用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