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杂志官网(社会科学杂志官网)原创
在中国,能在美国的《科学》杂志和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两本杂志公认为是学术界的顶级期刊,其影响因子
在中国,能在美国的《科学》杂志和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两本杂志公认为是学术界的顶级期刊,其影响因子稳定地处于top 1的地位这在之前言必称影响因子的时期更是奖金的代名词。
《科学》和《自然》这两本杂志为什么这么牛?这跟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分不开实际上,《科学》也好,《自然》也好,都不止是一个杂志,还是一个平台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经费来自纳税人,即公众,因此科学研究必须向公众负责,向公众交代。
这在西方已经是深入人心的思想同样,纳税人也需要了解科学家取得的成果,需要知道纳税人的钱是否真正花到了实处这样科学家和普通民众就需要一个平台,需要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借此平台普通民众能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实现对科学家的监督。
本着对纳税人负责的态度,科学家的研究都应是纳税人最关心、最急于了解的领域和问题另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必须在第一时间为公众所了解《时间简史》的作者、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认为:“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时让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
实际上,《科学》和《自然》这两本杂志,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向公众科普科学的最新进展它们都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不止发表学术研究成果,还有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内容,甚至还发表科幻小说所以它们既是学术杂志,也是科普杂志。
既然是做科普,除了趣味性要强外,也需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和深度这样,其读者群体才会广泛比如,霍金的著名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其读者群涵盖了从中学生一直到该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的广大范畴另一方面,普通民众也非常关心科学家的工作,比如,关心纳税人的钱用到了什么地方,是不是物有所用。
在西方世界,人们对科学有着浓重的好奇心,而且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所以,他们也需要一个平台,听科学家介绍科学、科学的进展著名物理学家潘建伟2016年在CCTV-1《开讲啦》中做了名为《探索的动机》的演讲,其中谈到他留学欧洲时的经历。
在阿尔卑斯山山区大峡谷,一个坐在轮椅上大概80多岁的满头白发老太太与他讨论量子信息,并告诉潘建伟她曾经读过潘建伟发表在《自然》上的那篇文章后来,在海德堡大学的医院,有个护士,也向他请教量子隐形传输的问题并向他索要资料。
正是有了这些普通民众对科学的关心,才产生《科学》和《自然》这样读者广泛的平台在我国,普通老百姓不太关心科学家所做的事情说到底,是缺乏西方人那样浓重的对宇宙、对自然的好奇心这是文化使然所以,《科学》和《自然》这样的杂志只能出现在西方,而不是我国,说到底,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所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