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六个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六点主要内容)深度揭秘
毛概期末复习知识点
毛概期末复习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p1-p3(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2.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3. 而就全党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经过延安整风,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P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3.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37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P81-86(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者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大革命的失败告诉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要开展武装斗争,这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即建立统一战线,而这个统一战线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成功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5.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92-96(1)主要内容被概况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6.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P96(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P137(1)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2)基本特征: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2.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由文盲和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
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重要意义:(1)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创新和发展;(2)它是我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3)它是排除“左”右干扰,夺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4)它是我们找准自己的历史方位,推进社会主义运动前进的理论源泉。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P141(多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在我国,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情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随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P1621)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2)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对一个阶级的推翻,不是对已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4)改革和革命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都是发展的动力10.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9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1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P192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1.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2.才能保证能给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3.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1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概念P206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原因:从总体上可能,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内涵:经济发展方式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措施:“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1.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我们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吧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 2.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抓好工业结构调整,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由慢变快 3. 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必须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措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要做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P255(简答题稍微提一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反映了我国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第二,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1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28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有: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重要意义: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2、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3、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4、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1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P366 1.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2.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 在中国,要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中国各族人民从亲身的经历中深切认识到这一点,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6.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1.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
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那么,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则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
不坚持党的领导,就谈不上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3.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思路
:P370一是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二是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三是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17.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原因: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紧迫。
第一、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