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什么)奔走相告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在坚持自己的理想的时候,遇到的不仅是完整地理解理论的问题,遇到的是现实本身的矛盾发展的程度问题。唯物主义辩证法要坚持一个基本观
共产主义思想沿革及实质简论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建立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否定的理解基础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认识因此这样的理想具有深刻的现实经济的运动的必然性和科学性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在坚持自己的理想的时候,遇到的不仅是完整地理解理论的问题,遇到的是现实本身的矛盾发展的程度问题。
唯物主义辩证法要坚持一个基本观点是,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产生因此,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来说,一开始遇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发达和落后;中国近年来由于受到列强的压迫、封锁和国内官僚资本的掠夺,民族资本发展得十分缓慢,小生产小农业遍及生产与生活的每个角落,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矛盾还都处在潜在的状态;矛盾的不发展同样决定了改造现实的实际手段也不发展。
因此,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经常发生着要么对实现理想的激进的热情,要么出现对于理想目标的怀疑和放弃问题出在哪呢?这实际上是人的主观认识对于现实条件本身和远大理想之间的形而上学的认识所产生的分裂,客观上是现实经济条件本身发展程度还不够,矛盾暴露得还很少,而主观方面的原因是缺乏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但是这些方面的问题,并不能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因为真理本身在还没有完全理解他的实质的人们的实践中的表现形式恰好就是前进与后退的反复进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就体现了这个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矛盾结合的曲折经历,也同样表现出了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普遍的发展而进一步加深的过程。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的各个方面的运动规律,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发展的否定方面的必然性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人类社会必然要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论断。
但是后来的追随者却经常把理想与现实割裂开来,因此实际上也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弄得似是而非了而这也是当的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思想原因思想上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实践的过程也是曲折的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的自觉运动指明了方向。
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作为一个深刻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精神的人,他的早期的许多著作中就已经分析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情况,并指出了在当时俄国的经济条件下如何推动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的问题作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列宁,他从来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思想,而是时刻关注着现实本身的矛盾发展程度和方向,并能敏锐的把握住并加以推进。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读者提出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并跟在规律后面适应还是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掌握到的规律主动的推动社会进步的问题笔者并不回避这样一个对立的问题的存在,因为这也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思想战线方面本质的对立。
前一个是改良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后一个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符合辩证法的实践观点这样的争论依然存在,而且还导致了在实践过程中的不同的做法,但是做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样的思想争论是早已经解决了的如果我在这里向大家提出,关于辩证法这一积极付诸实践的理论根源存在于黑格尔的《逻辑学》、《精神现象学》、《自然哲学》以及《精神哲学》里关于无机物到有机物,然后再从自在到自为的辩证的系统的认识的时候,或许是真的为难读者了。
但是无知不能作为反对的理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观点就是基于黑格尔的这些哲学成果基础上的人类如果不把自己当成和动物那样只会在自然规律地强制下去盲目的行动,从而屈服于自然的话,那么,人要配得上自己作为人类的最高尚的称呼,那就要承认自己的活动本身就是自然的一种自为的行动。
因此列宁主动的团结无产阶级,并带领农民阶级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去推翻沙皇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时候,这样的行动是一个既根据现实,又超越现实,体现着否定的运动的社会矛盾本质的运动随后,列宁的实践也是自觉的实践过程的不断地深入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但是总的说来,列宁的思想时刻都是根据现实本身的经济条件变化的。
如果说列宁在无产阶级刚取得政权的时候政策有点激进,这并不奇怪,这除了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影响外,还由于新生的政权是刚从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诞生的那时更多体现的是夺取政权后的胜利的激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但是现实本身的改变是需要耐心的,是需要把激情变成理性的时候。
列宁后来的新经济政策表明他是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经济学上都和马克思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列宁在读完黑格尔的《逻辑学》的时候,在自己的《哲学笔记》里写下了要想真正弄懂马克思的《资本论》,必须要学习黑格尔的《逻辑学》的劝告。
但是黑格尔后来的知音是多么的少,少到屈指可数马克思恩格斯是他的知音,列宁也是他的知音,但是到斯大林那里,却只知道有马克思,不知道有黑格尔了马克思有丰富的政论和经济论文,但是却没有来得及写出一部系统的辩证法著作,因此真正自觉的辩证法的思维训练还要到黑格尔那里去寻找。
斯大林的思想僵化,完全是缺乏系统的辩证法的训练的结果笔者 在后来读到斯大林的一系列讲社会主义经济的文章的时候,明显地感觉到斯大林的辩证法已经是形而上学的辩证法术语的僵硬的结合了,是脱离现实的外表的形式辩证法了。
正确的原理和脱离实际的应用结合在一起,使得斯大林竟然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但是却撇开现实本身的条件去把理论强行应用到现实本身中去所以,在斯大林那里,较高阶级的生产要求竟然是建立在十分落后的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的形而上学的统一,在存在着各种社会分工的经济条件里竟然要取消由这些分工所产生的必然的商品交换以及由商品交换所产生的一切经济行为,而把些本来不可能计划的分散行为强行的用计划进行分配。
这样的经济行为,不仅违反了根本的经济规律,而且也是和人的发展本身的要求不同的,因为这样的经济政策同时也是把人的差别固定下来,比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工固定得还坚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分为改革前和改革后两个时期。
前一时期第一代领导人依照苏联经验,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发挥集体的力量迅速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从而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正如上面论述苏联的计划经济一样,这种经济模式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初始可以利用成熟的国际分工的经验迅速发展,但是这种体制本质上是脱离社会分工实际的一种主观安排,缺少社会分工的内在联系,因此,外在的计划必然要被内在的社会分工的差别之间的互相作用的内部力量所冲破。
幸运的是,中国随后进行了改革开放,把过去人为的通过集体的计划的形式来消除分工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做法一一去除,逐渐恢复事物本来的面目邓小平也是个坚持理想的人,他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得到最本质的东西,并能够用概括的语言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表现系统的说出来。
因此邓小平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富裕这样的论述是比较完整的不能像自由派分子那样,把什么都交给市场,而是把市场经济当成发展社会分工的一个暂时的历史阶段。
而且,不能把什么都交给到个别的自由竞争的主体中,市场经济本身是个别到普遍的统一过程,市场的自由竞争导致的自身的必然的强制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代表着这个历史必然趋势的政权来加以主动自觉的调节,那么就会让自发的市场经济危机来用周期性的毁灭的方式来强制平衡。
后来中国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则是被称为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一切都以破除计划经济的僵硬的生产方式为主导思想,当然与之匹配的自然是经济学思想的转变和经济方式的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期间也有过全部放开市场的冲动,由于速度过快,导致经济过热,经济秩序比较混乱,而且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以及住房问题都比较滞后。
此后“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等,都是想把社会主义的理念与市场经济的实践运动结合起来,达到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发展但是目前来看,这是还需要深化内涵,并在某程度上加以重新的理论阐述的时候比如我们在强调了“大多数”的利益的时候,必须要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体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求,而不能用一个抽象的“大多数”来把这个统一中的差别给弄模糊了。
而且,抽象的“以人为本”的结果,使得我们的党承担的责任无限大,结果是先进的要求和落后的要求都在“以人为本”的论述一起提出来了,我们现在实质上就已经受到这种抽象的影响了,因为我们无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由于妥协甚至屈服于一些个别人的无理要求而导致公平的受损,因为这些提出无理要求的人的一个口号就是:“我是老百姓”云云。
我们现在的经济指导思想,只是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保守思想来阐述经济的竞争,所以强调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改革,但是却不知道这样的升级和改革完全是有着自身的内在的目的要求的但是既然是主观保持社会分工在差别之间的平衡,那么就要面对着由这种差别的内部矛盾运动所造成的永恒的周期性失衡和不科学发展。
因为社会分工发展的目的是消灭社会分工,而不是想保持分工的永恒性,因为社会分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我解放,而不是把人束缚在机器上的强制劳动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的展开不能必然导致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的深入,资本的内部矛盾又是靠任何主观的平衡思想也无法保持的。
然而“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一同产生”经济越发展,也必然会由于社会越发展矛盾越加暴露,矛盾越暴露,对立越鲜明,这样理性也会越来越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我们将对未来的发展目标也越来越清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