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艺术学院在哪_鲁迅艺术学院在哪个城市
1938年4月10日,陕北延安的黄土坡上刮着沙尘,一群穿着粗布衣的年轻人挤在一间土窑洞里,手里攥着炭笔和皱巴巴的剧本。
1938年延安鲁艺成立:毛泽东题词背后,一群文艺青年如何用艺术救中国?1938年4月10日,陕北延安的黄土坡上刮着沙尘,一群穿着粗布衣的年轻人挤在一间土窑洞里,手里攥着炭笔和皱巴巴的剧本这一天,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正式成立,毛泽东挥笔写下“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八字校训——这所“窑洞大学”的诞生,改写了中国文艺与战争的命运。
“土窑”里办大学?抗战最缺的是文艺子弹!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成了全国热血青年的“朝圣地”但许多人以为延安只有扛枪打仗,却不知道这里还缺“文化武器”当时全国文艺界一盘散沙,旧戏曲多是才子佳人,新话剧又脱离群众。
毛泽东在一次座谈会上直言:“笔杆子要和枪杆子结合,才能打赢敌人!”1938年初,周恩来、林伯渠等人在武汉联合文艺界人士,提出“办一所抗战艺术学院”4月10日,鲁艺在延安简陋的窑洞里挂牌,第一批学员67人,没教室就借农民院子,没纸张用桦树皮写字。
但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用老百姓听得懂的文艺,唤醒四万万同胞抗日毛泽东的八字校训,藏着什么秘密?开学典礼上,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校训被贴在土墙上:“紧张、严肃、刻苦、虚心”这八个字看似朴素,却暗含深意:紧张:抗战形势紧迫,文艺创作必须快准狠,像子弹一样直击人心;
严肃:艺术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关乎民族存亡的“思想武器”;刻苦:物资匮乏,一部戏的道具可能只有一床破棉被;虚心:要向工农兵学习,写农民能唱的歌,编士兵看得懂的剧一位学员回忆:“我们白天开荒种地,晚上围着一盏油灯改剧本。
有次排《白毛女》,演黄世仁的演员太投入,台下老乡抄起鞋底就要打他!”从《黄河大合唱》到秧歌剧:文艺真的能救国鲁艺只存在了短短7年(1938-1945),却创造了中国文艺史的奇迹:- 冼星海在窑洞里啃着土豆写下《黄河大合唱》,首演时没有乐器,用煤油桶当定音鼓;
- 古元创作的木刻版画《减租会》,让不识字的农民一眼看懂“斗地主”;- 王大化和李波编排的《兄妹开荒》,用陕北秧歌宣传大生产运动,老乡追着剧团跑几十里地看戏据统计,鲁艺共培养文艺骨干685人,创作话剧120多部、歌曲300余首。
这些作品像长了腿一样传遍根据地,甚至敌占区的百姓偷听延安广播学唱《南泥湾》今天的我们,为何要记住鲁艺?80多年过去,延安的土窑洞早已成为纪念馆,但鲁艺的精神遗产仍在发光:文艺绝不能“飘在天上”鲁艺人用脚底板走遍乡村,他们的作品让文盲老农都热血沸腾;。
创新可以“土到极致”没有钢琴就用唢呐伴奏,没有舞台就在打谷场演出,反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延安美学”;青年永远需要信仰当年那群20岁出头的文艺青年,用艺术救国的理想照亮了最黑暗的年代反观当下,某些“流量至上”的文艺作品被嘲“脱离现实”,或许正需要重温鲁艺的校训——文艺的根,必须扎在泥土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