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当代艺术馆官网_深圳当代艺术馆官网近期展览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王海荣废弃的钢筋、木梁、鱼叉、太空铝、玉米纤维、胡蜂的巢穴、折断的蜻蜓翅膀、沉积岩、化石……这些看起来不起眼又毫不相干的物料,在经过一番组合后,竟然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人文沉思。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王海荣废弃的钢筋、木梁、鱼叉、太空铝、玉米纤维、胡蜂的巢穴、折断的蜻蜓翅膀、沉积岩、化石……这些看起来不起眼又毫不相干的物料,在经过一番组合后,竟然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人文沉思。
连日来,在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举行的“胡晓媛:异路”展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艺术爱好者艺术家将金属、石头等传统造型艺术中常用的媒材,结合螺、贝壳、昆虫翼、植物、丝绸等有机物料,以一种跨越自然科学与诗学想象的艺术体验,展现人类命运与自然演化的复杂关系,探讨关乎个体生存及生命意义的终极问题。
“异路”重构生命诗学作为创作者的胡晓媛1977年出生于哈尔滨,过去二十年间活跃于当代艺术界,作品曾在法国、荷兰、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家的艺术机构展出,曾于2007 年参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是该展首位中国女性艺术家。
胡晓媛的创作涵盖装置、录像、雕塑和绘画,以拾得的材料和日常经验为创作起点,并在哲学和博物志的阅读及对自我艺术语言的不断打磨中,展开对时间、空间、真实、迁徙与穿行等概念的抽象化想象

本次“异路”主题展是胡晓媛在香港的首个美术馆个展,共展出七组十二件由大馆当代美术馆全新委约的作品除了展厅内的作品,胡晓媛还为大馆“44平方米”和“55平方米”系列创作了两幅新作,同期在大馆检阅广场展出,以诗意和视觉方式探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尝试呈现个体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存续与抉择。
每一件用材都镌刻独特的历史基因有趣的是,展品中应用的各种材料因为蕴藏着令人深思的历史记忆而具备了特殊的含义透过这些材料的巧妙组合,更能感知艺术创作背后折射出的“存在”意义学名为“虎头蜂”的胡蜂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昆虫,会攻击其他接近蜂巢的动物,大多数胡蜂巢都是用泥、植物纤维或枯枝落叶筑成;展品中用到的蜻蜓翼和蝶翼等生物残肢则凸显一种轻盈与残酷的美;“偕老同穴”则是一种生活在深海中的海绵动物,因为在海绵体内存在相伴生活,直至寿终的一雌一雄小虾而得名……。
展品中使用了大量从世界各地采集来的物料其中,萨满石产于北美洲的大峡谷地区,是北美大陆地质的象征,当地的印第安人部落相信萨满石具有强大的能量;星砂是一种只有几毫米大的星形沙粒,最常见于日本,它是一种名为有孔虫的单细胞微生物遗留下来的空壳,在当地神话中,这些星砂是北极星和南十字星的后代;展品中使用的粪便化石被视为携带着远古时代的环境讯息和生物存在痕迹的“痕迹化石”……。
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废弃材料也为艺术家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其中,展品中出现的太空铝在上世纪70年代是一种稀缺的高强度铝合金材料,曾用于制造太空航天器和卫星,承载了上世纪人类对太空的想象短短几十年后,这种材料被大量制造与普及使用,成为一种常见的廉价材料;废弃的轻体钢筋是胡晓媛在拆迁后荒废的建筑物中拾获的,废木梁则是她从一间破败的庙宇中拾获。
这些失能的物料,在现场多个作品中都散发出奇特而迷人的魅力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葫芦可用作容器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民俗中,葫芦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胡晓媛将其改造成木柄形状,底部与一把拾来的废弃鱼叉连接,灵感来源于农耕用具;通草纸是由通脱木的茎髓片切而成的纸张薄片,由于其适合水彩画运色着墨,在18至19世纪曾被用于水粉与水彩绘画。
在此次展览中,通草纸被胡晓媛用于书写和勾画虚构的一段段女性的故事、诗歌和小传;她采用螺钿工艺,将捡拾的贝壳或海螺镶嵌在被海水侵蚀的生物体表面,让作品散发出银紫色的艺术效果此外 ,胡晓媛还在作品中运用了沉积岩、玄武岩、汉白玉等蕴藏地壳变化信息的物料用于创作;部分展品中出现的云母片是一种非金属矿物,天然的云母片由厚片云母经剥分、定厚、切制、钻制或冲制而成,胡晓媛将云母片碎片重新拼合出一个完整的表面用于创作。
除了独立的展品,遍布整个展览现场的半透明纱幔让人印象深刻这种纱幔用“绡”进行制作,绡属于生丝的一种,其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首先要将茧加热或蒸熟以杀死里面的蚕,以防止蚕在破茧时破坏丝心蛋白链然后将茧浸泡在热水中以软化胶水并松开纤维,最后在缫丝过程中抽扯,捻合而成。
通过精巧的布置,悬挂的绡丝纱幔为不同展品分割出独立的展示空间,搭建出一条曲折蜿蜒的通道,方便参观者依次欣赏不同的作品与此同时,极具透视感的纱幔与现场光源结合后,营造出混沌的空间体验透过朦胧的纱幔,在作品前驻足的人亦在不经意间,成为另一侧观众眼中的风景。
象征着死亡后的重生与焕然一新的绡不仅以纱幔的形态存在于展览中,还多次被胡晓媛用来附着、覆盖与包裹作品“通过混合各种材料,我想让背后的生物故事、历史记忆和文学意象,与我对自身命运的观察产生对话”胡晓媛说探寻“弃物”背后的生命轨迹
展览中,胡晓媛延续其一贯的取材风格,将目光投向社会与生物系统的“弃物”,包括城市拆迁后留下的旧钢筋、用过的日常生活器具、干瘪的水果、空洞的蜂巢、风干的昆虫翼,甚至还包括海洋生物的遗骸等在她的艺术观察中,大到城市建筑,小到日常器具,抑或个体与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万物,无论有机或无机,都具有独特的生命轨迹。
展品《我有根,但我在飘荡》中,胡晓媛营造了一个由两块铝板和旧铝制品组成的空间,正前方的铝板上贴满了艺术家虚构的女性故事手稿,下方的桌面则摆放了螺、贝壳、昆虫翼、植物、丝绸,以及未曾被圈养的羊的羊毛等这些物料呼应了手稿中的故事,试图以视觉化和感性的方式呈现对生命轨迹和变迁的感悟。
“它们曾属于有机生命,又或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遗留物,都是生命的碎片和回忆。”胡晓媛说。
展品《荒原上的花冠,或者,花冠上的荒原 二》采用钢、太空铝、废弃轻体钢筋、不锈钢网、铁丝、镜面、绡、胡蜂巢、柑橘皮、偕老同穴、萨满石等材料进行创作多条旧钢筋从地面的金属结构延伸出来,与三块铝板在空中围合成一个半开放的空间。
穿透铝板继续向上延伸的钢筋与轻盈的绡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形似植物花冠的结构,干瘪的橘子和胡蜂巢被摆放在其中弯弯曲曲且掉漆斑驳的钢筋带来了一丝破败荒凉的感觉,犹如空中楼阁胡晓媛解释,该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犹太裔德语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的诗歌《花冠》。
展品《放逐志异》用一段22分50秒的录像方式记录了胡晓媛在海外旅行时的心境变化无论是波涛汹涌的海面,还是飞鸟、蜜蜂、海洋生物、水珠、毛发,都反映了艺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胡晓媛还特意创作了一首同名诗,并翻译成世界语(Esperanto)后进行诵读配音。
多面悬挂的纱幔荧幕滚动播放着录像,营造出令人沉醉的声光氛围珠三角艺术爱好者“串门式”赴港观展本次展览所处的大馆是香港一个集古迹及艺术馆于一身的建筑群大馆当代美术馆将艺术融汇于文化遗产当中,为参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之余,感受香港历史文化,带来崭新多元的观展体验,进而激发公众对当代艺术、表演艺术,以至社区历史的兴趣和探求热情。
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让香港成为珠三角地区艺术爱好者假期消遣的好去处,众多深圳市民更是利用地利优势实现“串门式”赴港观展一位专程从深圳赶来观展的王先生表示,艺术源于生活,也折射生活大馆当代美术馆此次举行的“胡晓媛:异路”展让参观者在仔细用心感受身边事物的过程中,引发对时间、物质状态、个体存在和意识等话题的深思。
展览策展人、大馆艺术主管皮力介绍,大馆当代美术馆将同季展出另两位女性艺术家的展览,分别是“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与“梅芙·布伦南:物方志”三档展览将通过多种视角探索物质与叙事,共同组成大馆当代美术馆全新策划的“突破”系列。
该系列以独立个展和委约作品等创新形式展现新锐艺术界的实践和面貌目前,“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与“胡晓媛:异路”已经在馆内开展,“梅芙·布伦南:物方志”将于3月底迎接观众据了解,“胡晓媛:异路”展览将持续至4月13日。
展览期间,大馆当代美术馆将举办一系列公众节目和教育活动,深入探讨展览所触及的主题当中包括大馆对谈,邀请艺术家和特邀嘉宾进一步探索展览有关的艺术概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