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_人民艺术家老舍
与大多数“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家出身于社会中上层不同,老舍生于一个贫寒的旗人家庭,收入微薄的父亲是皇城的护军,在老舍不满两岁时,阵亡于庚子事变八国联军的炮火中,从此,“一家人全仗母亲独立抚养了……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
——学习笔记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上,老舍的小说是那么特别,其鲜明的文化意识、浓郁的地域色彩、温厚婉曲的幽默、纯正的北京方言,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京味”小说的开创者与大多数“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家出身于社会中上层不同,老舍生于一个贫寒的旗人家庭,收入微薄的父亲是皇城的护军,在老舍不满两岁时,阵亡于庚子事变八国联军的炮火中,从此,“一家人全仗母亲独立抚养了……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
”(《我的母亲》)大杂院的生活环境、自家的困顿、底层的艰难为日后老舍小说的底层化创作准备了条件老舍1913年考入免费供给食宿的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担任小学校长此后,老舍的人生运行在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挣钱、养家的轨道上。
1918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给了老舍“一双新眼睛”、“一个新的心灵”,是老舍人生和事业的新起点“感谢‘五四’,它叫我变成了作家”老舍在散文《‘五四’给了我什么》中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应该做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
这两种认识就是我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老舍真正进入写作领域是几年以后的事,但“五四”精神的导引却是他走上创作道路的契机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讲师教学之余,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正式开始其创作生涯,旅居英伦一期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这些小说的发表为他赢得了声誉,奠定了其跻身文坛的资本。
1930年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并在创作上取得了丰收在此期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上任》、《柳家大院》、《断魂枪》等等,这些作品大多收入到《赶集》、《樱海集》、《蛤藻集》。
1936年,老舍辞去大学教职,开始专职写作生涯,这一年,《骆驼祥子》在《宇宙风》上连载,这是一部描写现代北京底层生活的最优秀作品,也是老舍创作上的巅峰之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的生活和创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937年后,抗日战争时期,老舍拋妻别子投入到长达八年的救亡斗争中,他彻底改变了以前“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的性格,并担任了中华全国文界抗敌协会的总务部主任,他说:“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在抗战期间,老舍写了大量的抗战街头剧、相声、鼓子词,当时,曾有人认为太可惜,因为以老舍写《骆驼祥子》的笔墨,肯定能写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但老舍却说:“假如抗战让我写了通俗文学号召人们去抗战,使中国多了一个一般的平庸的文艺家,而少了一个莎士比亚,少了一个但丁,我也完全不后悔。
”1938年至1945年间,老舍在重庆坚持抗战,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头两部《惶惑》、《偷生》,另有十几个戏剧作品和通俗文艺集1946年至1949年赴美讲学,在美国完成了《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和长篇小说《鼓书艺人》。
回国后,老舍的文学创作达到另一高峰,其话剧创作引人注目,作表作有《龙须沟》和《茶馆》1951年,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北京”、“文化”、“市民”、“幽默”是老舍文学创作中的四个关键词,老舍一生的创作满载着对北京社会世态风俗的猫摹,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反省和批判,对市民阶层及其文化心理的刻画。
他作品中流露出的平民意识、浓郁的京味儿、幽默纯正的北京方言,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永恒的中国风、中国味儿,为中国读者喜闻乐见,老舍也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