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电影_艺术家电影在线观看完整版
世界第一部有影像存世的电影是公映于1895年的《火车进站》,其诞生仅仅几个月后,电影放映就传播到了美国和中国,并促进了两国国族电影产业的出现。
世界第一部有影像存世的电影是公映于1895年的《火车进站》,其诞生仅仅几个月后,电影放映就传播到了美国和中国,并促进了两国国族电影产业的出现1902年爱迪生公司的埃德温·鲍特拍摄了一部短片《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将失火救人的虚构场景与真实环境下消防员救火的新闻纪录片有机地拼接起来。
这可以算是美国电影的开端仅仅3年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也诞生于北京丰泰照相馆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有感于北京“大观楼”放映外国影片的片源不足,用一架法国产的木壶手播摄影机和十四卷胺片,拍摄了谭鑫培的常演剧目《定军山》,由此迈出了中国电影的第一步。
后期丰泰照相馆又拍摄了大量排演的戏曲电影,如谭鑫培的老生戏《长坂坡》选段(1905)等这都明显受到了法国梅里爱“舞台戏剧电影”观念的影响当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于1910年代开始在加利福尼亚创业的时候,中国第一家本土商业电影机构“商务”影戏部也于1918年在上海创立。

不过《火车进站》(1895,卢米埃尔兄弟编导)不仅长度十分有限,其艺术创作手法也较为单一,属于记录日常生活场景的纪录片《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1902)也是对救火场景的简单描绘和记录,也谈不上什么文学性和叙事手法。
同样,拍摄1905年的中国电影《定军山》虽然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电影,但它也只是记录京剧表演选段的影像资料,采用天然日光拍摄,缺乏完善的电影剧本编排、布景与制作团队,更没有丰富的镜头切换,与今天常见的故事片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而有着完整情节叙事、一定长度和文学艺术特征的美国电影则是以独立制片商出品,大卫·格里菲斯导演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为代表的1910年代的电影作品中国自主制作的故事片也是在1918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后,大量民族电影制作公司纷纷成立后才大量面世的。
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张石川导演的《劳工之爱情》(1922)就有着完整的情节、充分的文学叙事和一定的长度,代表了中国民族电影的日趋成熟,此时距离美国《一个国家的诞生》也仅仅过去了7年早期的电影都是无声的,台词全靠字幕展现,或者是留声机放音的非同步有声作品。
1923年4月,美国第一部同步有声电影在纽约上映1927年10月,由艾伦·克罗斯兰执导,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同步部分有声故事片《爵士歌手》发行这部电影尽管只有两句有声台词,但是它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大幕。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又于1928年7月6日出品了《纽约之光》,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故事片1936年,一直执着于无声片的卓别林出品了他最后一部无声片《摩登时代》,标志着无声片的时代基本过去了获得2012年奥斯卡金像奖5项大奖的法国黑白电影《艺术家》(2011)就致敬了那样一个令人怀念的电影时代。
1929年2月4日,美国有声影片《飞行将军》在中国放映,带来了新的气息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影片公司也开始投资制作有声电影1931年3月,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歌女红牡丹》在上海公映,是中国第一部采用蜡盘发音的部分有声片。
作品成功地插入了一首歌曲,揭开了中国有声电影的序幕于是,中国电影业在美国之后不到4年时间,就迈入了有声故事片的时代随后,由应云卫执导,袁牧之、陈波儿主演的《桃李劫》于1934年12月16日在上海金城电影院公映,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有声制作。
1935年大导演费穆拍摄的无声对白伦理片《天伦》公映,该片被公认为达到了中国默片的最高峰不过上述两部经典作品虽然是无声对白,却有背景音乐,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默片从此以后,和美国无声电影一样,中国无声电影的时代也远去了。
进入20世纪30年代,在专业制片厂制、明星制以及类型电影拍摄的共同作用下,尤其是有声电影、彩色电影技术的普及,美国电影迎来了黄金时代1929年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举办,好莱坞八大主要制片厂在之后20来年的时间里拍摄了大量电影,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彻底奠定了美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独霸的地位。
这种辉煌的成就也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20世纪30年代,随着社会进入一个相对安定时期,民族经济迅速恢复,中国电影创作也进入了短暂的成熟繁荣时期中国制片厂商大规模整合,拍摄了大量经典作品除了发展的同步性,两国电影一开始就不断播放对方电影,呈现对方的元素,关注对方的题材,改编对方的作品。
《庄子试妻》(1914,黎民伟与布拉斯基于香港合作拍摄)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中美第一部合拍片,也是中国第一部在美国上映的影片该片后被布拉斯基携回美国放映本杰明·布拉斯基(BenjaminBrodsky)创办了亚细亚电影公司(ChinaMotionPictureCompany),以中国民间故事为题材,雇佣本土人才合作摄制电影。
从此以后,中国在美国上映的影片以及美国拍摄的中国题材电影就深深地印上了“古装”的痕迹,例如《卧虎藏龙》(2000,李安执导)以及《英雄》《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十面埋伏》《花木兰》(1998,托尼·班克罗夫特、巴里·库克执导)等等。
除了合拍片,早期美国自主拍摄的影片就已经开始呈现中国素材,例如《罗依弗拉地方长蛇跳舞》的编舞洛依·福乐(LoieFuller)就承认他是从1889年巴黎博览会上中国丝带舞中获得灵感的。
受到美国电影的影响,中国电影公司也在翻拍或者借鉴美国电影的内容,借鉴美国片场制度进行运作,因此有学者将这个时期的上海电影业称为“华莱坞”,华莱坞电影的发行方式,是在学习、模仿、创新好莱坞成熟经验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中国新亚影片公司在1922年就将美国电影《秘密电光》改编为《红粉骷髅》,并大获成功除了拍摄中国题材,塑造华人形象,美国也引进过一些优秀的中国影片并加以改造费穆执导的《天伦》(1935)被美国片商引入美国,对其进行重新剪辑、配乐,。
还明显赋上了西方基督教的色彩。1936年6月,该片在洛杉矶等地公映。
特别有史料价值的是,该片片头在介绍中国演职员名单的时候,其英语拼法依照中国的姓前名后习惯,而不是后来中国部分学者自创并推广的名前姓后的西式模式,从而印证了中国官方报道所采用的中国人名姓前名后的拼法更有历史渊源,不仅尊重了中国人姓名拼读习惯,也更符合西方文化认知。
1949年前美国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拥有绝对优势韦尔伯·伯顿(WilburBurton)是较早研究中国电影的美国学者,他在1934年发表的《中国人对电影的反应》中认为,美国电影已经取代传统途径,成为中国学习西方文明的主要方式。
好莱坞八大影业公司还在上海开设了办事处和发行机构,“1935年上海电影院有20余家放映外片,上海观众可以看到美国刚首映的新片”。
美国电影在中国的接受情况从20世纪初期就开始形成文献,据萧志伟、尹鸿的考察,有关中国电影的英文文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公开出版的涉及中国电影和电影业的文章,“如《电影先锋报》(MotionPictureHerald)、《综艺》(Variety)和《摄影家》(AmericanCinematographer),以及在中国出版的英文报刊杂志”;
第二类是“美国电影公司的档案”,包括书信、电报、会议纪要等等;第三类是“美国的官方出版物”学者萧志伟、尹鸿指出: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海外贸易司很早就设立了电影科,从1927年开始定期发表各国电影市场的调查报告。
美国官方最早的一份关于中国电影市场的调查报告是由电影科的诺斯发表于该商务部编印的贸易简讯上,分析了美国电影在中国推广的四个障碍,主要包括政局不稳、交通落后致使电影放映局限于大城市、中国电影有自己的特点和市场竞争力、中国国民收入较低,观影市场受限。
这份报告还意识到中国电影融合了东西文化,比较明显地模仿了好莱坞,这也证实了中美早期电影的交流和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抗战胜利后,美国电影曾经再次在中国电影院风靡一时,据统计,1946年上海影院首轮上映故事长片383部,国产电影13部,美国影片则高达352部,基本处于统治地位此外,“米高梅公司还收购了上海大华电影院,使之成为中国第一家美资电影院”,打通了销售渠道,也说明了美国片商较为看好战后的中国市场。
然而从1946年以后,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每况愈下,到1949年基本难以为继,直到完全停止新片输出1946年,放映美国电影881部,1947年393部,1948年272部,1949年1—5月只有1部,相对应的是中国民族电影市场份额的迅速增长。
美国电影在中国的表现如同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其原因和当时的形势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包括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国产电影的强势复苏,整体票价降低导致美片目标阶层不再是观影主体,优惠放映政策,国民政府改革电影放映的营业税等,而通货膨胀则是最主要的因素,货币快速贬值导致美国片商无利可图,不得不主动断供新片。
参考文献:[1](美)白睿文.罗祖珍、刘俊希、赵曼如,译.光影语言——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M].台北:麦田出版社、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2](美)达德利·安德鲁.李伟峰,译.经典电影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2013年版.[3](美)大卫·雷·格里芬.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4](美)大卫·雷·格里芬.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5](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