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旅游趣闻趣事(中秋节的趣闻趣事)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
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如今的中秋节差不多被我们过成了月饼节和团圆节本来这两样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只有这两样就显得单调和沉闷了一般大型的节日都会有丰富热闹的习俗,如果活动很少的话就说明这个节日呈现衰微之象了说起来中秋节算是我国的第二大节,可是习俗只有吃和团聚,未免跟大节的地位不相称。
对于这点,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警醒
考索中秋节的历史,发现古代的中秋节不仅过得热闹隆重,而且充溢着浪漫格调与狂欢精神中秋节的浪漫格调与狂欢精神是由月、酒、乐、诗、神话造就的 月的浪漫 中秋节本来起源于赏月唐朝是个特别爱好月亮的时代,而月色又是农历八月十五最好,于是从唐朝初年就形成了在这个夜晚赏月的风尚。
这个风尚首先是在文人、富家、官员等上流社会兴起的他们的生活优裕娴雅,赏月的兴致最为浓厚但是寻常百姓也不像今天这样功利和缺少诗情,中古之前的布衣黔首也是相当洒脱和风雅的要不我们古代的中国怎么会号称诗的国度呢?八月十五赏月之风很快蔓延到百姓之家,到了中晚唐,中秋节已经是一个以赏月为中心习俗的全社会的节日了。
当然,赏月一般不是独赏,而是全家聚集在一起,或者跟好友同僚一起,这就附带着团聚的习惯了如果月圆之夜离乡在外,就会有游子思乡之情,感慨月圆人不圆了,由此催生好多中秋思乡的诗词但是团聚成为中秋节的第一主题是明清以后的事。
宋代,中秋赏月的风气达到了高潮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以回忆的方式记述北宋汴京(开封)的繁华景象:“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那时无论贵贱穷富,全社会的人们都在中秋之夜观赏月色由此可以想象,那时的社会必定有一种普遍的娴雅风度和亲近自然的情怀。
酒的狂欢 当然,赏月不是一味地仰头望明月,那样不仅有点傻呆呆,脖子也会累得受不了赏月是与美酒、音乐、诗词以至舞蹈伴随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之前,各酒店都卖新酒,重新装饰门面、打扮彩楼,用竹竿挑出画着醉仙的旗子。
街市上人人争相饮酒,到午时未时之间,各家酒店的酒就都卖光了,纷纷扯下招幌晚上人们通宵赏月、游玩到处是丝竹之声,直到夜深时分,在家未出的人们听着远处传来的音乐声,像从云外飘来孩子们在街头通宵嬉戏夜市人声鼎沸,直到天亮。
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也记载,此夜金风送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全都登上高楼,临轩玩月,许多大户人家还摆上丰盛的宴席,在琴瑟铿锵之中酌酒高歌,通宵玩乐即使那些住在陋巷破屋的贫穷人家,没钱买酒,把家里东西典当了也要换些酒来,勉强迎欢,不肯虚度佳节。
这晚街上的商铺一直开到五更,玩月的游人在市面上络绎不绝看这两段描写,可知宋朝时期的中秋节之隆重,简直是全民狂欢
诗的雅兴 唐宋时期的中秋节有着浓郁的诗意氛围,对月作诗本身就是中秋习俗之一检索全唐诗,唐朝流传下来的八月十五赏月诗共111首,至于那些写的不大好、没有流传下来的赏月诗更是不计其数了那时有名的诗人差不多都有赏月诗传下来。
写赏月诗最好、最有名的当然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了,他甚至被称为“月亮诗人”他又是“酒仙”,其赏月佳作都是在醉醺醺的状态下吟出的,正是美酒与月光的结合才给后人留下“举杯邀明月,对酒成三人”(《月下独酌》)的妙句。
宋代也有很多吟咏中秋月色的诗词特别是写中秋节的词艺术成就很高在《全宋词》中收有中秋词210首,其中标有“中秋”字样的就有178首,其内容大多描写月色、思乡、思亲,其中常提到嫦娥、玉兔、蟾蜍、桂树、月宫、琼楼等。
宋代写赏月诗最好的是苏轼,他有中秋词三首,都是名作,其中《水调歌头》最为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只是文人喜欢在中秋之夜赏月赋诗,许多寻常百姓也有此雅兴。
民间广为流传的三个女婿或三个儿子中秋赛诗的故事就是这种习俗的反映元代中秋节是宋代中秋习俗的持续,民间过中秋以赏月宴饮为主,并且增加了男女月夜相会的爱情元素,这体现在一些以中秋节为背景的元杂剧如《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张生煮海》《云窗梦》的爱情故事之中。
神话的丰富明清之后,中秋节俗的功利性内容显著增强了,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而唐宋时期那种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了自明代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演变为团聚和拜月之后,中秋节的浪漫格调就主要由月亮神话、月宫传说所奠定和维系。
在唐宋中秋节形成并兴盛的同时,此前流传了千百年的月亮神话、月亮传说等就跟中秋节联系在一起,并且生出了许多新的传说,如吴刚伐桂、唐玄宗游月宫、杨贵妃赏月、李白捞月等这些神话传说已经流传、积淀为民族文化根基的构成部分,并且造就了中秋节的主要象征符号或者说特色元素:月宫、月饼、嫦娥、玉兔、桂树、桂花等。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中秋节的节日象征符号数量尤多,其历史文化内涵也尤为深厚可以说,中秋节的纪念物比西方最热闹的节日圣诞节还要丰富、浪漫经过对传统习俗的合理吸收、改良和创新,我们本土的中秋节应该在浪漫、轻松、有趣等方面一点儿也不比洋节逊色,比如这些纪念物就有足够的潜力被打造成对青少年有吸引力的中秋节日符号。
由追溯历史可知,我们的中秋节其实曾经是具有轻松浪漫的风格和诗意抒情的氛围的,不仅有饮酒、赏月、赋诗等小规模的欢庆方式,还有在公共场合举行的大型游艺活动,比如在街市上举行的通宵达旦的灯会、夜市等即使在今天,各地仍然有许多轻松有趣或声势浩大的游戏娱乐活动,如舞狮、舞龙、玩灯、游园、观潮、竞技、放烟花、文艺表演等。
但是总体而言,在我国的大部分地方,中秋节习俗主要是在各自家庭举行的团聚、宴饮等活动,在公共场合举行的欢庆游艺活动太少要繁荣中秋节习俗,加强中秋节习俗的娱乐性和公共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好较大型的中秋欢庆活动,除当地特色习俗之外,一般地方可以组织或鼓励以下活动:大型中秋文艺晚会;在公共场所举行的赏月活动、咏月诗文朗诵活动;夜市,出售中秋纪念物、特色小吃等;大型的联欢、表演、游戏娱乐活动;灯会、舞火龙、舞狮子、踩高跷等传统游艺项目;天文科教活动,并提供器材以夜观天象。
关注我峰运犹存,一生犹存峰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